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私人领域,学校是公共机构,这就决定了它们是青少年成长的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是自发性的较为自然的环境,后者是有计划地建构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管理论文 篇1:

高中班主任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高中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阶段的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教育成为家长、教师和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班主任作为家校教育的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家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进而针对家校教育的现状,提出改善的措施,希望对促进家校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家校教育;有机结合;探索研究

引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重视学生的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提高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证。因此作为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要探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发挥联动作用,帮助更多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综合立体式的教育。及时解决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提供的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自己的父母,并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不管孩子的性格差异和具体情况如何,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的孩子,并利用他们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这些已成为现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在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其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活动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过程进行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有时会无法理解学校的某些做法,并且会有些抵触。当学生具有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时,他们将在随后的学习活动中遵循自己内心的道路。如果这种行为继续发展下去,不进行及时纠正,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进行,对孩子产生影响和示范作用,使孩子能够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为指导,从而使孩子得以发展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技能。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许多父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高中班主任主导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化和集中化,旨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优势,而学校教育则更加专业。首先通过有效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高质量的教育要求,从而扩大了教育范围,也扩大了学习范围,并且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发展才华的机会。彼此的结合与合作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执行各种教育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家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盡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同时许多高中班主任也在积极寻找机会,通过与父母的积极沟通,组织个人教育活动和开展课堂活动来实现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高中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会议和其他方法使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总的来说,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对学生的教育存在误解,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学生送入学校后,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将减弱。同时,由于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出现了很多留守学生,导致该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其次一些学校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的交流平台和机会相对较少,许多父母不参加学校教育。高中班主任和父母之间的信息相对受到限制,并且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缺乏了解。因此,他们制定了课程和训练活动,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家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特点,或多或少会有缺陷,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它们有时是一致且互补的,这导致仅使用一个角色进行高中学生的教育将会产生弊端。要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用不同的科学手段和相关方法,来实现提高和改善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有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个性形成、性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包括家庭教育。父母要成为教育和培训过程的一部分,与子女一起学习和发展。因此要在高中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学生共同开展教育。

(1)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二者不能同时实现。学校教育应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积极互动,并且保持有效联系。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必须服从于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核心内容和基础教育措施,紧跟学校教育,同时履行其独特的职能。在兼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班主任还应通过家访的形式,加强与家庭的互动。在进行家访时,高中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育环境等。同时,家访也是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的最直接方法。在进行家访时,班主任应与父母和学生讨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状况,学习困难等。进行有效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状况,并为班主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家庭访问可以使高中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将有助班主任开发和利用家庭学习资源,并扩大学校与家庭合作的范围。

(2)组织亲子活动

在家庭教育协作教学过程中,学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出发,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为学生家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来了解学校教育,以及开展家庭教育的合作。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亲子体育比赛,使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参加体育运动,拉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了解学生,然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生活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主题演讲,例如感恩演讲等,让学生对父母表示感谢,尊重父母并了解父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还可以允许家长走进教室,观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等,并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来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创建以生活为中心的实用作业,以便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有效地完成家庭作业,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并有效利用家庭教学资源来扩大学校的学习范围,使其能够进一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度更高,并获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家校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叛逆的心理意味学生极大地重视他们的自由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表现出压力时,如果压力比较大以至于威胁到他们的自由感,他们就会在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孩子通过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性,需要引起班主任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们需要一个放松情绪的空間。目前学生的叛逆现象很普遍,高中班主任和父母不适合使用批评和打压来应对叛逆的学生心理。不能通过下达命令的方式让学生遵守相关规定,而是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因此,当父母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相关信息时,尤其是在学业表现方面,高中班主任应增加一些分析,鼓励父母通过与子女的沟通来积极引导学生,并放弃殴打、谩骂和指责,以有效应对学生的叛逆,以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高中班主任和父母成为学生的可靠朋友。高中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并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属于某个群体,因此,顺从性是最佳选择,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有从众行为,而负面影响更为明显时,高中班主任和父母应适当进行一些有关通俗文化和人格文化的知识,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同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聊天,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减少其从众心理的决定。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班主任要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桥梁的作用,有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全面教育,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了,殊不知家庭教育作为对学生身心教育重要的场所,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家庭教育要紧跟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此外高中班主任也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亲子活动,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长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校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学校教育的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长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江.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研究[J].学周刊,2020(01):163.

[2]金娟.对高中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途径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6.

[3]杨海清.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52-53.

[4]柳正赟,邢瑾.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23+28.

作者:刘勇波

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管理论文 篇2:

试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

【摘 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私人领域,学校是公共机构,这就决定了它们是青少年成长的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是自发性的较为自然的环境,后者是有计划地建构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由于家庭与学校的性质与结构不同,它们在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都有区别。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比较

人们在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社会化个体的过程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分别居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应是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教育目标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基本一致的,教育内容是互补的、互为依托的,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也是殊途同归的。它们在时空上循环衔接、相互兼容、融会贯通,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只有使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叠加效应,方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自学校产生以来,特别是近代社会大工业生产后,义务教育制的确立使学校作为制度化的教育逐渐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十九世纪以来,学校已取代了家庭与教会在未成年人社会化机构中的首要地位。相反地,非制度化的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家庭教育本身也几乎濒临危机状态。今天,我国的教育系统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的权威性和家庭的依附性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所以,人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即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不仅对家庭教育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本身,以牺牲家庭教育的功能达到学校教育功能的“无限扩张”,非但没有使学校教育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反而使它承载了太多的压力而变得扭曲。弄清它们两者的区别,是搞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它们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同影响与作用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两类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环境的区别

教育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具体场合。教育环境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进行和效果,同时,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虽然有教育的职能,但教育不是它唯一的职能,家庭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的社会团体,而是一个具有多种职能的社会组织。人们在家庭这样一个具有多种职能的组织内接受教育,影响和训练,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生产、消费、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等)。

学校是一个人为的系统,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所有成员(包括师生员工)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者是从事教育工作,或者是接受教育而集中在一起,结合成“学校”这样一个社会团体,学校的一切设施专为进行教育工作而设,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服从于教育工作,并为培养人才服务的。

家庭这个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比任何人为形成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形成的习惯也稳固得多。人们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和教育。

家庭则首先是私生活的据点,家庭也是最私密的场所,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在家庭内的言行举止,不可能像在其他场合那样,受太多的约束。人们在家庭里比较放松,随意性较强,因此,父母的有些言行举止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有益的,有些言行举止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争吵,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违背教育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等等。由于有些事情很难控制和回避就会给子女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大到校园整体环境的创设,小到班级墙面的布置都是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在学校里,教师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即使是教职员工中有不利于学生的言行可以有条件回避,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因素,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对子女来说非常重要,这些综合素质不仅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行为举止,也决定了他们在家庭这样的场所,以怎样的榜样和精神面貌影响子女。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区别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也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态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只要生养了子女,就做了父母,父母是子女法定的监护人和教育者。正因为如此,家庭成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成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这两个“第一”是家庭中有了下一代后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是人为形成的。教师是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委派的,教育学生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交给的社会工作。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确立的,因此,当这种任务完成以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角色,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它们随时会发生分离。

进一步说,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也就是说,父母在子女成长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自然的亲子关系变得不自然。教师也可能对学生产生真挚的、自然的感情,一旦这样,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影响大于父母,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双重社会地位,双重角色,亦即双重身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来说,既是家长又是教育者;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来说,既是子女、晚辈,又是受教育者。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同是家一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单一的师生关系,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社会地位,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就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他们的社会地位、角色是单一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单一的,只是师生关系,一般不存在别的关系。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所固有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真挚;他们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决定了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迫切感更为强烈。但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一身而二任的,是双重角色,双重身份,这就容易发生角色“错位”和冲突,当作为教育者严格要求教育对象的同时,难免夹杂着儿女情长的情感色彩,造成教育的某种困难或者失败。所以,古时有人“异子而教”,是因为教别人的孩子这种单一的角色容易把握。

人们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肩上,是不能推卸的。家庭教育者,到目前为止还不需要经过什么“考核”、“考察”,不需要类似教师的“资格证书”,不必经过谁来“任命”,对于子女来说,家庭的教育者是无法选择的,不管合格不合格,称职不称职,是家长,是父母,就是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者。

学校相对家庭而言,这种情况就不同,教育者可能更换,可能选择。如果学生认为教师不理想,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建议学校领导予以调整,根本不适宜留在学校的还可以建议调离教育岗位。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转学,也可以通过考试在升学时进人另一所更理想的学校。

家庭的教育者,其素质和条件是参差不齐,悬殊很大的,即便如此,作为子女的一方也无权为自己另外寻找更为理想的父母。正因为子女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变更家庭的教育者,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的素质甚至比教师更加重要。

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的,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结束以后,他们与学校教育者的关系绝大多数中断了,即使有的还有联系,但与家庭中教育者(父母)的关系终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要形成某种习惯,即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必须经过反复训练,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保持教育和训练的连续性,是重要30的教育原则,是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父母对子女进行长期观察、全面了解和系统教育的过程。每一个人身上所形成的各种习惯、观点、生活方式、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和我们所受的长久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教育者水平的区别

家庭的教育者,不是专职的,父母都各有自己的社会职业,在社会发展日益加速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父母既要胜任自己的工作,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因此,不可能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上。现在有不少父母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将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责任委托给学校,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即使是住家孩子的父母,教育子女也只能在工作、劳动之余进行,因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是有限的。

就实施教育的具体情况看,学校的教师,是职业教育者,其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和主要精力是用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是全力以赴地从事教育工作。

父母是兼职的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他们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训练,也缺乏教育理论修养和知识,许多人对教育工作不太熟悉,一般来讲教育工作不是他们的专长。所以才会出现价值观的迷茫,才会产生对学校的过分依赖。

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社会所赋予他们的唯一任务和全部工作就是培养教育学生。

为了弥补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弱势,一些国家提出了父母“执照制”或“上岗证书”。?它引发了中青年家长的深思:“开车尚且持有执照,父母生下孩子是否都具备了做家长的‘执照’呢?作为父母,应该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获得家长的‘教育证书’和‘上岗执照’。”不管是“执照”或“资格证书”,也不论这种提法在目前的可行性如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父母的素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那种只要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合格父母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所以,亲职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家庭中的父母只要他们的行为不触犯法律,其他人一般很难干涉(也无权干涉),社会也不可能对一个家庭中父母怎样教育孩子进行监控。

学校的教师一般都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考核、政治审查、品德鉴定,并被确认合格,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再由教育行政部门任用。有的国家还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只有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任教,当教师。

缺乏监控的系统容易发生问题,所以,父母的教育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较大的失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就一个国家而言,对父母的要求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规范的层面,而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和保障措施。

四、教育目标的区别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设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符合未成年人年龄特征的系统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组织形式,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具有一定教育经验教育水平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对未成年人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不仅体现为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控制,而且可以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一定的调控,充分利用和发挥它们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从人的成长历程看,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在各类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家庭教育是基础。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是最早和最初的教育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家庭教育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教育之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了教育基础,家庭教育给了个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识,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语言和言语沟通本领,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他人的情感以及人格等最基本品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进程的关键,适时的早期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即时性恒常性特点,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任何教育工作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所谓培养目标,就是最终要把受教育者培养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培养目标确定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家庭教育,尽管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和制约,但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并不完全相同于学校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家庭教育的目标,往往体现的是父母的意志,受父母的经历、思想觉悟、文化素养、职业、志趣和爱好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首先反映在它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制定的,它是法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督,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和普遍存在着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的现象。如果父母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己的经验、爱好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考虑社会需要和现实的可能睦,即使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很伟大,设计的蓝图很宏伟也是徒劳的。

父母对一子女制定的培养目标除了反映自己的意愿以外,往往还根据孩子的能力、兴趣,它是针对自己子女的具体情况来定的,所以它是非常现实和具体的。

学校的培养目标就不同了,因为学校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既包括不同类别,也包括不同级别,即使是同样类别和级别的学校,每所学校又有众多的学生个体,因此,国家对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总是相对理想和抽象的。

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儿童、青少年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是学校的,一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目标不见得都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

五、教育内容的区别

家庭教育一般没有计划,也没有系统的、固定的教育教学内容,父母的教育具有随意性,常常是家长认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发现什么问题或情况,就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时随地进行,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教育工作是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往往寓于生活之中。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考核。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教育机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性质、任务,各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认识能力来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教育也可能是有计划的(这种计划就其周密性是无法与学校计划相比的),但是家庭教育计划可能有益于儿童,也可能有害于儿童;当然,学校教育有计划,但未必是针对特定儿童的计划。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孩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未成年人在家庭里母语,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从而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初步基础。有关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教育,一般是配合学校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教育,督促或辅导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这方面它是学校教学的补充和助手。

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绝大部分时间通过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设计的各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以便在人生学龄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的精华。

目前的情况是,家长和学校的认识都存在着错位的现象,父母将家庭教育内容理解为仅仅是智育,尤其表现在道德教育和社会化培养的逐渐弱化,导致孩子人格的缺失;同时,学校将部分智育的责任推给家庭,使得家庭成为学校的附庸,家长成为教师的配角。

六、教育方式的区别

家庭是规模最小的社会团体,一个家庭的成员一般多则数十人,少则可以只有三个人,即便受教育者有好几个同龄人,在家庭中接受的往往也是一对一的教育,即个别教育、个别指导、个别训练,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学校教育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通过班级集体进行的,教育的途径是班级授课,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育对象,教育的手段、内容和方法是一致的。

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一种发散性的关系,一个教师同时要了解多个受教育者,故了解不易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程度。而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子女的教育被教育关系,是一种聚合性的关系。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子女是在父母亲手抚养下成长的,是父母眼看着长大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子女的一言一行,洞察子女瞬间的情绪、情感的变化。父母不仅熟悉子女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能根据子女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特征,预测子女的未来。父母对子女情况全面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使家庭教育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效果肯定是十分明显的。

父母可以在休息、娱乐、闲谈、家务劳动等各种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有不少家长在孩子走亲、访友、逛商店、参观、旅游等活动中,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和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同一年龄阶段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组成班集体,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受教育。学校的教师教育学生,一般是面对集体,通过集体,使学生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训练,个别教育和训练是辅助形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有别,各自的价值取向,教育影响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实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可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当然,也可能取短补长,那就是功能错位,功能失调。我们应当追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协调、合作,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失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可谓是一项多赢的策略,通过双向沟通以及协助子女学习,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进步。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以及参加家长联合会等组织,也可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拓展家长的人际关系。咨询校政及参与学校决策等形式则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等,进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肖洁

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管理论文 篇3:

回归与超越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现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逐渐在美国取得合法地位,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在家上学”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浪潮。因此,系统地研究“在家上学”现象十分必要,有利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    在家上学    美国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也可称为家庭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一般理解为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家庭作为接受教育的场所,不通过公立或私立学校,直接在家中接受符合一定条件和标准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它打破了以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传统,既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一种冲击,又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

一、美国“在家上学”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在家上学”的兴起

17-19世纪,早期的美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殖民定居与西进运动背景下,适龄儿童接受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在家中进行,家庭承担着早期教育的主要职责,此时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在家上学”的萌芽。随着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到19世纪后期,在贺拉斯曼等人的倡导下建立了公立学校制度,各州强制要求适龄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不过,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受苏联卫星发射等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但收效甚微,人们开始质疑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此外,在伊万·伊里奇(IvanIllich)“非学校化社会”思潮、雷蒙德·莫尔(Raymond Moore)“宗教右翼思潮”及约翰·霍尔特(John Holt)“自由学校运动”的影响下,“在家上学”重新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1]。

美国“在家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合法到合法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然当时“在家上学”被认为是违法的,但很多家长还是偷偷地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这种矛盾对抗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学校在与家庭的不断对峙和摩擦中逐渐意识到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转变对“在家上学”的态度。终于在90年代,各州相继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在家上学”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在家上学”在美国的50个州实现了合法化。与此同时,各种相关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家上学”与公立学校形成了对接制度,允许儿童随时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使用公立学校的各种设施。为加强家长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各州还成立各种协会,如全国性组织美国家庭学校权益保护协会(HSLDA)、犹他州的“在家上学”协会(UHEA)等。

(二)“在家上学”的优势

首先,以家庭作为教育场所可以为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降低儿童受学校不良环境影响的几率,缓解儿童的竞争压力。其次,借助互联网海量的优质课程等相关资源,家长可以自主挑选适合孩子的学习教材,最大限度地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在课业进度上也富有灵活性,可根据孩子自身学习的进度随时调整,为孩子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同时,父母作为指导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更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在家上学”产生原因

1.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

美国发布过一份综合15所知名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共40多份研究成果的相关学术报告——《建立全民皆学》,该报告指出美国在教育方面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且落后于全球竞争对手的进步[2]。家长也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无法让人满意,不仅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而且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死板,教学质量差、要求低、速度慢等诸多问题。无法结合儿童的自身兴趣,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2.校园安全问题频发

当前美国校园里吸毒、酗酒、性泛滥、校园暴力等问题频繁出现,家长不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担心。近几年来,从小学到大学,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打击了美国家庭对校园安全的信心。

3.互联网的推动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和普及,人们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获取音频、视频、文本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此外,网络课程强劲的开发势头,比如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慕课”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而来,为互联网在家庭学校中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也有一些是因为宗教的缘故。

(四)“在家上学”的规模及成效

美国教育部门(NCES)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仅有5万名儿童“在家上学”;到20世纪末“在家上学”的人数已经达到85万人左右;自2002年以来,美国在家上学儿童以每年大约7%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3月,美国“在家上学”的就学儿童已接近200万[3]。

在学习成效方面,衡量学生学业成绩水平的SAT(学术性测验)、TAP(成绩水平考试)、TBS(基本技能考试)等国家级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业成绩要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许多名牌大学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都乐意接受“在家上学”的学生,其中很多获得了奖学金。

二、我国“在家上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作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方式,“在家上学”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迅速发展,虽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群体,却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日日新学堂、苍山学堂、“在家上學联盟”等这样的组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家上学”的例子也见诸报端,如哈尔滨的辛蕴甜、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开始尝试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方式,“在家上学”作为一种可行的途径被广泛采用。

(一)我国“在家上学”的特点

1.规模及分布地区

我国“在家上学”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权威和全面的数据。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当前活跃于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而“在家上学联盟网”估计约2000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而实际上中国“在家上学”的家庭绝对不止这个数字。在地域分布方面,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居多。

2.家长特征

从学历水平看,“在家上学”的家长大多拥有较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从职业构成看,其家长多数为企业职工、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等)和自由工作者;从收入水平看,家庭的月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家庭出于追求更好的教育而主动选择“在家上学”,而低收入家庭可能出于客观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家上学”。

3.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长选择辞职在家,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有的家长则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孩子自学为主,自己点拨为辅;有的家庭开设单个家长无法独自辅导的课程,采取互助形式,通过定期聚会等方式给孩子们创造交流机会,较为成熟的“互助组织”甚至发展成“互助学堂”。

4.民间交流

“在家上学”的交流途径不断发展,既有全国的互助交流会,如全国“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家上学联盟网”等,又有活跃着的各种QQ群、微信群等。

(二)我国“在家上学”产生原因

相关调查显示,家长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不满。一方面,学校教学模式僵化,课程设置呆板,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教育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既要管理课堂纪律,又要講授课程内容,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有的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走神、发呆,学习效率极低。此外,对于高素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育人心得的家长来说,寻求体制外的教育方式成为可行选择。

(三)我国“在家上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1.合法化问题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这表明“在家上学”在我国还未取得合法地位。同时,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在家上学”的教学质量、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体制性瓶颈。如家长教师资格的许可问题及学籍管理等,导致“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升学、社会认可和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2.社会化问题

对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除了智力水平的开发外,还需要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进行相互协作。而“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圈狭窄单一,与同龄人沟通交流机会偏少,因此可能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中。

3.学习成效问题

现在还很难对“在家上学”儿童的学习成效进行定性评估,相对于学校的同龄人而言,其错过了什么,一时无法确定。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可能要等到其成年之后才显现出来,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三、美国“在家上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在家上学”的生根发芽和发展壮大表明,学校教育不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唯一形式,也不是适合所有儿童的形式,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先进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服务。

(一)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美国对“在家上学”的允许和支持体现了国家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从学校教育模式到允许适龄儿童在家上学,不仅仅是教育场所的变化,更是对个体需要的认可和尊重。我们要认清我国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内容、方法、管理模式、考试制度等各个层面保证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加强立法规范“在家上学”

随着人们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法律也应该与时俱进,从立法的高度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我国应以立法的形式允许“在家上学”的存在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增设“在家上学”管理部门,统筹“在家上学”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申报条件、实施办法和管理细则,规范家庭施教者的教育行为。

(三)改善学校教育的不足

杜威的研究表明,儿童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的,所以,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遵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方法要以儿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出发点。学校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程设置上要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新鲜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视野。

(四)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同美国“在家上学”中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全权负责相比,我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参与不多,与孩子缺少交流,学校老师几乎替代了父母的角色,承担了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也有限。因此,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家长应该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主动协助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娇娇.对美国“在家上学”的几点研究[J].海外之窗,2013(11).

[2]徐冬鸣.美国“在家上学”探析[J].基础教育发展,2013(4).

[3]彭虹斌.美国儿童在家上学合法化演变历程与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

作者:李爱

上一篇: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