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证。教材是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支柱和手段。教材质量主要体现在思想性、针对性、先进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特色等几个方面。创新内容理论体系和编写系列教材能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也谈化学中的教学反馈

摘要:化学教学反馈是化学学科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沿着教师预设的的方向推进。目前,课堂教学反馈不及时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系统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体诸多要素组成的一种复杂的组合体系。反馈系统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是师、生作为反馈主体,各自向对方发送和接受信息,并依次调节自己教和学行为的双向反馈。化学教学中反馈形式有多种,根据反馈出现的时机,我认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课前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发生在新授课之前,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信息的了解。这种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原有知识的偏差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在初三化学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选择制取装置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用高锰酸钾或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分別是用怎样的装置?为什么装置不同?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回答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即可得知前面所学知识是否扎实。此时,教师可以纠正学生一些理解偏差,从而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需选择怎样的装置作出了铺垫。最后得出结论:凡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都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而凡是反应物是固体,并且反应需加热的都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后续的知识学起来就会省力、轻松。

二、课堂反馈

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和课堂里度过的。而各种信息反馈的现象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发生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有效组织教学反馈环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学生听课时的应答、提问、神情

从学生语言、动作、表情等途径获得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很感兴趣时,往往表现出注意力集中、目光有神、会心微笑等相应的情感反应。然而当学生皱起眉头、目光迟疑或情绪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换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基本概念初始课教学中更应如此,时刻注意学生的同步思维,发现问题立即调整,放慢教学节奏或拓展、加深、加快进度。如在讲解练习时,有个别学生突然窃窃私语,这时教师应注意是否自己题目讲错了,或是学生还有问题没有听懂。教师应马上调节自己,快速作出反应,题目讲错了马上更正,学生没听懂可适当放慢速度或较难的题可重新再讲一遍。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或提问应迅速反应,当即给予肯定、否定或做出恰当的解释。当学生提出一个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的冷处理反应,可以把握主题不受干扰。这种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方法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

2.观察实验时的表情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发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在认真地看、听老师讲,后面几排学生有的甚至在讲话。其实钠与水反应是很有趣的一个实验,会看到金属钠变成一个火球在水面上游动。而他们为什么会这种反应呢?后来我才了解到讲台上做的有些实验,后面根本看不清。从此以后,我便把该实验改成了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对学生观察实验时的反馈可弥补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随堂练习的反馈

在结束每个单元教学或整个课堂之前,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各单元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自己刚做出的反应印象清晰,通过即时反馈能及时强化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随堂练习,若即时评价进行得及时顺利,就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调控能力;相反,即时评价做得不好,学生就无法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调控就无从谈起。

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一课时,笔者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来判断是哪一类变化。如“蜡烛燃烧”、“木材制成课桌椅”、“厨房中的液化气燃烧”、“家中碗打破了”等等。此时,如果学生能正确率很高地判断出来,说明这一堂课成功了,目的达到了。若判断中有差错,通过这样的练习,教师的纠正,学生不仅能从概念上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能从实例中去具体判断认识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的主要方式是课后练习,即通过课后作业测试学生掌握新知的水平。此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这些知识,在做练习时常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要责怪学生,不要贬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削弱学生价值感的反馈是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应该花些心思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学生认真讲解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在批改学生化学作业时,也可以在作业的末尾加一些评语,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或提醒学生注意出现的错误。

通过课堂反馈,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信心;教师则可根据练习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馈是协调整个教学系统,确保教学系统连续有效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反馈的作用,努力优化和调控师生的教与学行为,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作者:朱多妹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编写系列教材,创建工程力学精品课程

[摘 要]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证。教材是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 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支柱和手段。教材质量主要体现在思想性、针对性、先进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特色等几个方面。创新内容理论体系和编写系列教材能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海军特色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是创建精品课程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教材;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一、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任务,所编写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教科书,也可宽泛地理解为一切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导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的主体。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教材的读者可能是一万、二万甚至几十万,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也可能影响几代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员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表达思想观点、传播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主要窗口;对学员而言,教材是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是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教材建设受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设不仅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水平、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1][2][3]

二、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及教材改革面临的任务

1998年,为适应全国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形势,配合我校三大动力合训的要求,我院首次将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合并,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及构件的承载能力,是后续课程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还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对培养学员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为学员从事武器装备一线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工程力学面向全校绝大部分专业开设,是军、兵种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开设80学时,少部分专业开设40学时。课程开设之初,教材采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两本教材,但其内容繁杂,结构不甚合理,部分内容、公式、符号前后不一致,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国内也找不到与我校课程相对应的教材。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我校培养任务的转型,特别是两级院校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原来所选用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培养海军初级指挥军官新的教学需要,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该编写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和难度适中且能适应当前培养海军新型人才需要的《工程力学》教材。教材中应增加一些创新性内容,增加一些与海军高科技设备有关的问题和习题,教材应创新内容体系,紧密联系海军部队实际,解决课程起点提高、学时短与相关专业对内容要求高的矛盾。只有将新的体系组织精选过的内容付诸教学,才能做到学时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才能适应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满足我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

三、编写高质量基本教材,为课程建设提供基础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我校培养任务的转型,适应培养海军初級指挥军官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海军部队建设实际,针对我校的办学特色、层次和教学对象的学科特点,工程力学课程组编写了具有海军特色,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工程力学教程》教材, 2007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并投入使用。2010年2月出版第2版,进一步加大了教材改革力度,以适应海军工科专业要求,初步解决了海军工科院校80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需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工程力学课程被列为军兵种核心课程,扩大了教材的受益面。2014年12月在第1版和第2版的基础上,为解决课程学时短、相关专业对内容要求高的矛盾,编写组完成了《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的修订工作。教材第1版完成了有无问题,第2版修订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第3版解决了提质量、上档次的问题。

《工程力学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代力学精品教材。教材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学时减少和提高起点的要求;层次分明,培养目标明确,完全符合我校80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材多处内容属于全新概念,体系完整,并具有以下特点:1.力求力学与数学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深化力学问题的本质,引导和启发学员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力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做到启发思维、诱导探索、学以致用,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作者在多年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独创弯矩图中弯矩极值大小及弯矩极值位置的确定方法,并给出数学上的严格证明。[4]同时,总结出剪力图、弯矩图画法全新体系。[6]增强学员应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和启发学员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力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员理解数学在力学体系中的真正作用。2.用数学原理认识力学问题的本质,创新工程力学理论新体系。静力学是在4个静力学公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这4个公理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总结和结晶,但在引入静力学的过程中,似乎有些突兀,特别是其中关键的“二力合力公理”过于牵强。编者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系等效和平衡的本质出发,给出了力和力系的作用效果的具体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证明了二力合力定理,二力平衡定理,还给出了力系等效定理,构建了静力平衡体系的新框架[5],把建立静力学基础的不加证明的、略显牵强的4个静力学公理变成经过严格证明的4个定理,力图使静力平衡体系的描述更完美、更合理。新体系将静力学由3章内容改为2章,节约了2个学时的时间,适应减少学时和提高起点的要求。

四、编写针对性强的学习指导书,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

工程力学课程介绍了大量的力学原理、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只有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才能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帮助学员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组织编写了《工程力学学习指导》,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有利于学员学习掌握基本教材的内容,帮助学员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所学理论,提高解题技巧。[7]每章都由基本要求、知识要点、解题指导和习题解答这四部分组成。基本要求是简要描述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对学习的要求。知识要点是以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描绘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脉络,使读者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算法。解题指导给出了精选典型例题的详细求解过程,演示运用课程基本原理解题的方法、技巧,分析归纳解题所应用的理论,解题的重点、难点、技巧和不同解法的优缺点和容易出现的错误等;力求清晰简练,注意问题的分类和工程背景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注重学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习题解答给出教材习题的最佳解答。解题指导和习题解答都给出了学员解题时需要遵循的规范步骤,通过演算过程及步骤体现解题的思路,每个等式都体现了一个思维过程,或是对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的提示,通过解题过程强化对基本概念、公式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正确利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五、编写难度适中的试卷库,规范考试内容

考试命题是考试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和评判学员知识掌握情况的客观尺度。因此,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紧扣教材內容确定考试内容。命题要切合学员实际,难易适中,涵盖面要广,不能随意降低命题标准。试题份量要适当,章节比例要合理。题量过小,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全面把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容易造成部分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导致其蒙混应付;题量过大偏难,脱离学员实际,则易导致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现象。只有采用试题库命题才能做到规范考试内容,实行科学命题。为落实高等教育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技术基础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建设工程力学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在我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编写了《工程力学考试题典》,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供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结业考试使用。为规范课程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我们会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一份试卷进行课程考核。试卷集共有30套试卷,每份试卷都由1道概念题和5道计算题组成。计算题涉及工程力学需要掌握的重点章节,概念题涉及工程力学全部章节。每份试卷都给出标准解答,需要遵循的步骤和应得的分数;通过演算过程和解题步骤体现解题思路,通过解题过程强化对基本概念、公式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员正确利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每份试卷难度基本相同,回避难题、怪题,大部分属于基本题,重点考核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回避不必要的细节,突出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引导学员注重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掌握,也有少量的技巧题,增加考核内容的梯度。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点考核学员对工程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学员的工程意识。

六、编写系列教材的实践和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建设一流教员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结合学科特点,提出了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创建精品课程的思路,编写了系列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系列教材为基础,完成了相应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及网上交互练习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软硬实力。主教材《工程力学教程》获海军优秀教材二等奖,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工程力学课程相继获大学优秀课程、海军优秀课程一等奖和海军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在培养方案调整中被列为军兵种核心课程,进一步扩大了系列教材的应用范围。2013年力学教学团队获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系列教材的应用对提高教员的业务能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迅速提高教员的授课水平和授课效果。近3年来,课程组的大学督导组听课优秀率达到近70%。连续3年,青年教员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参加大学青年教员基本功竞赛分获十佳第1名、第7名和第9名,1名教员获海军课堂授课质量奖,1名教员获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系列教材的应用训练了学员的科学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010年学校组织学员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决赛,在理论超出我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我校学生获得了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2011年组织学员参加第8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获1个三等奖和4个优秀奖。

七、结论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教学改革要通过教材建设具体体现,反过来,教材建设又推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教材建设和实践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教学内容的更新绝不只是简单的更新陈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更新本门课程,特别是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蕴含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必须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所创新,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海军特色,并与综合大学地位相称的高质量教材,为创建精品课程提供重要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方治华.以教材建设为抓手 创建工程力学精品课程[J]. 中国冶金教育,2010(13):12-13.

[2] 王雪军.高校教材建设改革之我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1(13):252-253.

[3] 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3-54.

[4] 章向明.弯矩图中弯矩极值的确定[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508-511.

[5] 章向明.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new framework of static e?鄄quilibrium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 670-671,2014:691-695.

[6] 章向明,王安稳,施华民主编.工程力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7] 章向明,王安稳,施华民主编. 工程力学学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 胡明勇,章向明,施华民主编.工程力学考试题典[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章向明 杨少红 胡明勇 黄方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改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有机化学是培养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环保、材料等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课。如何强化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认为研究改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关键。为此,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因人辅导,培养多层次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服务型人才正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系统讲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讨论式教学,个性化培养。但目前工科院校的基础课多数为大班上课,听课人数多,最多可达180人,实施讨论式教学、个性化培养比较困难。过去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整齐划一,现在不同,学生出口多渠道、多层次,自主择业。高考时,有部分学生化工专业不是报考的第一志愿,调剂录取到化工专业;有部分学生不了解专业内容,或家长或老师替其报考化工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受偏见专业宣传,进校后对化学没有兴趣,毕业后也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一类学生只要求及格,达到基本要求就满足了。而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机化学,学习目的明确,毕业后就是要从事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工作,或报考化学研究生。但目前学校在大的范围内还难以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习题讨论课对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国外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采取大班授课,开展小班多层次讨论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尝试,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大班授课,分三个层次上讨论课,学生根据各层次讨论课的特点及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讨论课的类型。各层次讨论课的设置及特点如下:

1.知识巩固型

适用于对达到课程基本要求有困难的学生。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反应的理解,引导这部分学生尽快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讨论的典型内容如:

例1.有α-氢的酮与无α-氢的酯发生缩合反应时,为什么得到的主产物是酮酯交叉缩合产物,而不是酮酮缩合产物?

例2.为什么醛、酮与亲核试剂反应按亲核加成机理进行,而羧酸及其衍生物按亲核加成-消去反应机理进行?

例3.总结碳正离子的反应类型并各举一例。

2.能力提高型

适用于对所学有机化学基本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3.研究讨论型

适用于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学有余力、对有机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讨论的内容高于教材的内容,研究的题目超出教学要求的范围,有时结合科研工作实际进行专题研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常常还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并注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创新意识;达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有机化学基础。

在研究讨论型辅导课上,教师选择的合成部分题目如

例1.选择适当的路线(方法)合成“脑白金”

学生们提出多种合成路线;教师建议学生查文献,了解工业上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制备布洛芬的;比较现在三步法进行合成与过去六步法合成的点。不仅讨论合成方法、讨论各步反应的原理(所属反应类型及机理),还学到了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讨论学生们感受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除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以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敢于跳出教师的思路,敢于反向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分层次的讨论课,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建立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即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和发现创新人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流,可以按照自身的特长和学习兴趣选择发展的模式。

实践证明,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同时,采用多层次讨论,多层次辅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出多元化人才创造了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发展到目前阶段,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控制步骤,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根据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感到目前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方法,只注重了抓结果、重一时,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漫长过程的监控、管理和引导,不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抓了点而忽略了面,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多数学生是临考突击,死记硬背,不能把有机化学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结果是“学得快,忘得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动态的学习目的和方向往往不明确,更谈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主学习。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评价。因此,我们改变了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做法,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60%。为了比较,期末考核与普通班考核是一张卷。平时考核的内容有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的讨论,教学基本内容的测验,作业质量检查等一些有利于引导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增加了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为实现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提供适应于个性化培养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不同班级,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考核评价方案:

方案1:总成绩:平时随机抽测(10%)+阶段积分(两次阶段考核30%)+课程小论文(两次20%)/期末考核(40%)。

方案2:总成绩:平时随机抽测(10%)+阶段积分(20%)+课程小论文(10%)+期末考核(60%)

方案3:总成绩:期末考核(100%)

结果如下:按方案1和方案2试点的班级,在最后期末同一张考卷以同样记分方式的情况下,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应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实施过程考核及多元化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只注重期末考核转移到注重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来,注重掌握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找到努力和提高的方向,逐步培养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课程小论文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小论文的题目,由教师给一定的题目,如同分异构现象、碳正离子的反应、碳负离子的反应、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等,学生也可自主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文献及运用internet网上资源,提高从多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小论文反映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探讨、提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发现和 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过程考核和管理随时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因人制宜,因人施教,实施动态管理,有利于个性化培养。及时调整教学和辅导方法,达到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真正互动。

问卷调查中,过程考核及小论文的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95%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反映真实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避免了期末考前突击,考后忘得快的弊端,并能通过写小论文掌握文献查阅,科技论文书写的基本方法,拓宽了知识面,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实践证明,加强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实施过程管理,强化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与辅的方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完成教与学的统一。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协作配合。就教学而论,必须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弊端,本文仅就“以学生为本,因人辅导,培养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加强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二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地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还有许多工作可以探讨。如深入研究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可以像多层次辅导课一样,在同一年级中构建不同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模式;对优秀学生更应因材施教,优生优培,上有机化学课、做科研助手同步进行,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再如考核方法可采用多样的、灵活的考试方法,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写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及小组答辩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将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姜文凤 陈宏博 于丽梅 张秀红 吴志勇 高占先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的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流动性过剩经济学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