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阐述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及发展过程,针对毕业生年龄过小不利于就业、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完全完成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建议: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改为3~4年,以4年为主;对有意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实行3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的“3+1”模式,对有意升学的学生采用3年中职学习、3年高职学习的“3+3”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论文 篇1:

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创新之路

摘要: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出发,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之路——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完善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改革创新的部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之路。

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政策法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各国在对待职业教育问题上,都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上加以倾斜,特别是那些职业教育强国以及制造业大国。其中,很多强国在国家大发展的早期就制定了鼓励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这也为其以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强大,是和他在很早就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是分不开的。我们的近邻日本同样也在其近代教育改革的同时就注意到了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而现今世界经济的主导国——美国也不例外。对于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仅在199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针对职业教育专门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近期又通过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议》,而这与我国提出的职教兴国的说法有一定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法、德、美、日等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强国地位是与其在早期的教育发展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分不开的。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尽快制定更多的指导性法律规章来。这样的法律必须强调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指明今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学科中的地位,落实职业教育的经费及明确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制定的过程中,应注意细节,要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而且要能在需要时找到具体的执行办法和相关条款。

强制性义务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在职业教育强国中,基本上都实现了义务性质的职业教育。而我国作为职业教育大国,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众多,却至今未能实行义务职业教育。在很多地区,初中生因自身或家庭经济的原因,无法继续升学,如果他们不接受适当的职业教育,仅凭其有限的知识外出务工,很大程度上要么充当廉价劳动力,要么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在1999年天津市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一般都集中在18岁左右,且受教育程度也大多在初中水平。由此可见,如果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职业教育机会,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又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一技傍身,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对适龄的青年进行强制的职业教育,这在世界上很多强国中已经实行了很多年。在德国法律中就有规定,所有年满18岁而又无法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青年必须接受强制的职业教育;在1869年北德同盟工业规定,师傅和雇主有义务将18岁以下的学徒送进补习学校和职业学校,违者罚款;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均有受义务职业教育的责任;1944年,英国教育法规定,结束义务教育但未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少年有义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美国1672年就以法令授权各县议会,把父母不能培养成人的男孩送给手艺人当徒弟直到21岁,女孩也要送去学习其他职业技能直到18岁。可见,这些强国在早期已经重视到了义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在相关立法中早日实现义务职业教育,强制义务职业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对国家发展有益的。

国家的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事实上,国家一般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很有限,即使是在十七大后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国家投入给各级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没有大幅增加。例如,国家对各县级职业高中每年都有大约十万元的投入,可十万元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发展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虽然各县政府都会对该县辖职业高中拨给基本的教师工资,但要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特别对一些西部地区职业学校而言,是需要更大投入的。笔者曾经到过贵州省黔南州的某职业高中,该校操场只有半块,且荒草丛生。校内电焊实习车间占有一间教室,实习材料奇缺,焊机也仅有几台,整个学校显得很破旧。在一些西部职业学校,国家的拨款只够学校基本的维护整修,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在每年,国家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宏观上看,2006年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为2240.96元和2163.69元,而东西部地区以上海和重庆的比较为例,两地区的职业高中生均经费投入为6586.88元和2060.23元,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总体上是不均衡的。而具体到各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存在投入的不合理性。例如,虽然国家在努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实训基地,但这些基地都建设在少数有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而国家对各县的职业高中的建设经费投入,常常是无目的性的,就是没有指名经费的具体用途。这使得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大打折扣,国家设想让各县职业教育适龄青年和外出务工者在家门口接受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往往很多需要投入较大资金的专业在这种职业学校是没有的。例如,在“长三角”经济圈,现在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和车床操作人员是比较急需的,而这种专业在很多县级职业高中是没有的,但是国家对各县级政府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各县初中毕业而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尽量留在自己县内的职业高中学习,并将此作为年终考评的指标。这样,在各县级职业高中,我们就会看见很多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机械零件的制造实例讲解,并且这并不是个案。因此,国家拨款到各级职业学校时,最好有一个宏观规划,让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花在该花和值得花的地方。

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原则应该是以学生能力为本,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宽基础,以实习课程改革为中心。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学生的现状没有明确的调查研究,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往往没有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一些并不实用的课程,有时候又大大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提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实际上,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及职业发展。如果仅仅以够用为本的话,其实在今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劳动者的专业发展,所以宽基础的提出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在课程改革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往往是基础理论课偏多,实习实践课偏少,其实这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资源落后是有关系的。如何解决在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改革实习课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另外,在课程评价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如何体现课程改革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这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

师资力量的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东西部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我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64.99%,低于全国水平。而西部地区是我国职业教育劳动力输出的重要地区,师资力量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的统计都表明西部地区生师比低于全国的水平,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滞后于全国。而在东部,一个教师面对的是更多的等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我国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师资力量上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只有努力平衡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现状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另外,东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也会带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普通教育的公平关系到个人发展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公平关系到的是生存权问题。从此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依然是缺乏的,在很多地方学非所用的显现仍然严重。虽然我国努力发展专门培养职业学校师资的高校,但显然现状仍然是师资力量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缺少,所以应该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平衡上多下工夫,在对教师的培养上不断创新,不拘一格降人才。

管理、督导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归属管理存在很大的混乱,一般的地属学校往往属于当地的劳动部门管理,经费的拨付也由该部门负责。然而,还有一些专门机关和企业办的学校,他们的经费和管理又属于这些部门,还有一部分私立职业学校,他们如何理顺管理也是个问题。只有理顺了管理关系,才能有效地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统一经费及行政上的管理。这个问题还引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督导问题。目前的教学督导,要么是缺失的,要么重督轻导,职责不清。学校整个教学过程和管理都缺乏有效的督导。很多学校都把质量管理系统的认证当作是督导的实现,殊不知作为一个商业化的认证机构是很难发现,解决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之路应该是建立真正独立的督导机构,有效地开展督导工作,并且在校内也应有这样的机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在管理督导上的怪圈,有效提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之路

以上问题基本上可以概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要改革创新就必须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然而创新之路似乎永远是不平坦的,我们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呢?显然,只有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完善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才能根本解决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滞后的问题。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创新当我们等待破解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怪圈时,如果我们不去从政策角度考虑,我们将永远没有创新。当前,国家强调要严格执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议》,要继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投入。这些都是好的理念,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多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如投入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使用与监督,中等职业教育强制义务教育等。

加大资金的投入和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强制义务教育后,国家就更应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对资金的监管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用好每一笔钱,把紧张的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这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完善和补充,调整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利益。

平衡师资力量,加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要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这样做,然而专门培养中等职业教师的高校过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广州技术师范学院等仍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应该有更多的师范院校参与进来。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目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似乎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解决办法,但有很多职教方面的专家在努力,各个方面的人员都在积极参与共同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这个改革应该加快进程,国家的关注必然会促进其快速发展,也只有尽快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才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合理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督导只有把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制度真正彻底地建立起来,各项工作才能落实并合理发展,才能有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实现。当然,对于督导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需要创新的,应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探索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督导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周谊.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4]张宝义. 90年代天津市青少年犯罪人口的构成及变动[J].人口研究,2004,(1).

[5]初冰.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师师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6]姚云霞,李霞. 中职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作者简介:

王辉(1983—),男,云南曲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作者:王 辉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论文 篇2:

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阐述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及发展过程,针对毕业生年龄过小不利于就业、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完全完成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建议: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改为 3~4 年,以 4 年为主;对有意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实行 3 年在校学习、1 年顶岗实习的“3+1”模式,对有意升学的学生采用 3 年中职学习、3 年高职学习的“3+3”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制改革 学制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完成其教育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学习年限。学制的不同,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大纲、教材教法,乃至学校规模、师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学制的设立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整个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前提條件。本文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及发展过程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通常是以“×××职业学校”来命名,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另一类是技工院校,往往是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来命名,教育主管部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两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并不完全一致。

中等职业学校方面,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日益明确化、固定化,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年限规定依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是 3~4 年,少数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 2 年。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多为 3 年。

技工院校分为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技工院校的学制因其培训工种等级不同而不同,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其中中级工以下的学制为 3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的学制为 4~5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预备技师一般为 6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发相关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也被惯称为中专学校,在 2000 年 9 月之前,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为 4 年。4 年学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当时的中专学校学生课程安排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加起来有半年时间。学生毕业时年龄为 19~20 岁,是相对适宜的工作年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一般都能马上适应工作,这些毕业生很多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2000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建议学制、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做了安排。专业设置共 13 个大类 270 个专业,学制年限在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为(如表 1 所示):3 年制专业为 184 个,所占比例约为 68.2%;3~4 年制专业为 84 个,所占比例为 31.1%;6 年制有 2 个(一个是杂技与魔术表演,另一个是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所占比例为 0.7%。目前,学校为了统一学制,一般多招收初中毕业生且采取 3 年学制,很少采用 4 年学制。

二、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一些弊端

(一)中职毕业生年龄偏小

我国适龄儿童上小学年龄一般在 6~7 岁,小学 6 年,初中 3 年,上中等职业学校时为 15~16 岁,顶岗实习时的年龄在 17~18 岁,中等职业教育完成时年龄为 18~19 岁,参加工作的年龄普遍偏小。

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2+1”教育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年龄在 17~18 岁。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求实习的学生要在 18 岁以上,年龄的限制使不少学生不能到心仪的企业实习及工作。另外,按规定不满 16 岁的学生不能到企业实习,部分学生因第二年企业生产实习时未达 16 周岁(往往是差月份)而不能参与实习,造成这部分学生没能跟上同专业同学的学习进度,使教学计划受到影响。

若学制改为 4 年,可以确保学生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时达到 16 周岁,最后一年参加顶岗实习时达到 18 岁以上,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年龄在 19 岁以上,身心发展更为成熟,更能适应社会环境,承受工作压力,有利于稳定就业及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二)在校学习时间短,达不到中职教育效果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规定,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方案中要求,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即不低于 1000 学时。

目前的 3 年学制,按现在教育部的要求,采用“2.5+0.5”办学模式,即 2.5 年在校学习、0.5 年顶岗实习,那么在校学习的总学时数为 3000 学时,扣除基础课 1000 学时和实训课 1500 学时(按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实操课时不低于 50%),还余 500 学时。剩余的 500 学时只能安排 5 门专业理论课或专业核心课程,这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压缩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其中,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采用“2+1”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1 年顶岗实习,课时数更是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不足,课程学时不达标,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影响毕业生水平。

(三)第二产业专业 3 年学制学习时间不足

对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如机械制造与控制、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医学方面的专业等,专业学习的课程及实训课程较多。第二产业的性质要求学生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才能达到相应技能等级要求。按中职教育三年学制进行培养,学习课时严重不足,造成学生草草完成学业,达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对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制订需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行体制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在讨论中等职业教育时,普遍观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既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学制就应该与普通高中一样,即 3 年。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现在国家已明确,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的教育,也就是完全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种教育类型。按照这个规定,职业教育的学制应该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订。

总体来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去向普遍有两个:一是走向就业,二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笔者认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为 4 年更符合各方面的要求。4 年学制按“3+1”的模式来实施,即 3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可按上述的 4 年学制模式。如果学生想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学习,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这样就变成“3+3”的模式,即 3 年中等职业教育、3 年高等职业教育,初中毕业后经过 6 年中高职学习进入社会就业。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每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 95% 以上。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大军中的生力军。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的招生量在 600 万人左右,在校生在 1600 万人左右。每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对中等职业学生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应当尽量引导中职毕业生尽快走向就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应科学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让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比,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建议如下:

1.文科类专业的学制为 3 年,实行“2.5+0.5”模式教学,毕业生如要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可采用“3+2”或“3+3”的模式。

文科类专业主要是实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如外语类专业、文秘专业、商务类专业等,表 2 为某中职学校文科类的文秘专业 3 年的实施教学计划。

从表 2 文秘专业的教学计划可见,该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为 2 年,有 1 年时间为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即该中职学校采用“2+1”的办学模式。2 年在校学习的总学时数为 2300 学时,但公共基础课课时只有 732 学时,达不到教育部 1000 学时的要求。如果该校改为“2.5+0.5”模式办学,可以增加 600 个课时,这样就可以满足公共基础课课时达 1000 课时的要求。另外,文科专业有 0.5 年的顶岗实习已足够满足其专业实训的要求。

对于要升学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这 0.5 年可用于进行职业高考的考前复习,当然也可以安排顶岗实习。最后升入高职相近专业学习 2 年或 3 年,形成“3+2”模式或“3+3”模式。

2.文科以外的專业全部采用学制4年,实行“3+1”模式教学,即 3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毕业生想升上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学习,则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即变成“3+3”的模式。

表 3 为某中职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3 年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由表 3 可见,该中职学校采用“2+1”的办学模式,即 2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从该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可见,公共基础课课时为 884 学时,按教育部要求 1000 课时差 116 课时;另外,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时为 516 课时,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为 624 课时,由于总课时的限制,专业课课程课时不足或造成该开的课程无法开出。例如,CAD 应用基础课程,课时总量为 52 课时,这门课学习难度大,没有 100 课时是不容易学好的。另外,这个学校没有开出如自动检测技术、焊接技术等必修课程。该专业除去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实践课时为 1049 课时,而理论课时为 1255 课时,也达不到教育部要求实践课时应达到 50% 的要求。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制年限为 3 年,达不到要求。如果实行 4 年学制,实行“3+1”模式,可增加 1000 课时,公共基础课增加 200 课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增加 400 课时,实践课时增加 400 课时,这样的学习时间才能保证办学质量。

如果学生想升上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则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在高职院学习 3 年,变成“3+3”的模式。

3.技工院校大部分仍可采用旧的学制,如普通技工学校,培养中级工,3 年学制;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学制为 4~5 年;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学制为 6 年。

技工院校根据培养不同等级的技能人才实施不同的灵活学制,还是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如某技师学院曾实施 4 年制的高级工班(文科专业)招生计划,同专业也招 3 年制的中级工班。结果家长与学生大都选择 4 年制高级工班,而不是选择 3 年制中级工班。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都认为多学习 1 年,除了能学到更多知识外,学生 17~18 岁就出去工作,年龄太小,心理还不够成熟。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基础,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中职教育 4 年学制的采用更有利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水平过硬、心理成熟的学生,更能满足各领域企业的要求,进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 琳.中等职业教学学制发展与现实改革需求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上).

【作者简介】陈 黔(1965— ),男,汉族,籍贯广西贵港,高级讲师,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刘 影)

作者:陈黔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论文 篇3:

略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面许多困难,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结合各地教育实际,认真思考,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条块分割”、封闭办学的布局结构,低水平地重复办学,资源分配极为不合理,规模效益普遍低下,部分中专学校生源规模只有500人左右,有的只有二三百人,少数学校已经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

教育目标定位不高。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模式老化。中等职业教育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管理大都沿袭了中学教育模式,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规律,没有将专业技能教育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毕业后因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而难以就业。

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世纪末,全球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引发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今后,我国传统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会不断下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会逐步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会不断缩短,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责任,与以往职业教育相比,知识经济社会将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规格、层次、结构、素质等方面提出挑战。

当然,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机遇。知识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刚刚开始。一方面,有大量职工下岗,需要再就业培训;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新增岗位,尤其是新产业岗位急需技术工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在职工人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社会蕴藏着巨大的培训市场。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一项调查测算:仅中国加入WTO,每年可增加1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合理定位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应该对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因此,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里,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既要着力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又要切实培养未来劳动者必备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创业素质,充分体现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克服有些地方只强调技能培养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职业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科技的发展,使就业岗位和劳动者的从业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调查表明:美国在过去15年中,由于科技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技术工种。即使是同一技术工种,其要求的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断提高。比如,在现代模具制造中,普遍采用数控加工、机械制造等技术。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知识经济对各地影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各地对技术工人的专业、层次、结构和素质要求有所差异。

既然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就应牢固树立“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的观念,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主动、灵活地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技能及其他综合素质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3.职业教育要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奠定扎实的终身教育基础。

知识经济社会,终身教育是其特点,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一个人的终身教育问题,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终身只接受一种形式的教育。那种学生在学校“一次充电”,就能保证一辈子在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提高职校毕业生素质,应该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准人手,在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基础教学。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仅是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按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培养出的毕业生大都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必须加以改革。要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为有志于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创造条件,让望子成龙的家长认同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与职中、综合高中的生源竞争中占有优势,职业教育才会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作者:许士春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园林景观论文下一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