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还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最根本的是影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延伸到毕业实践环节是高校需要重视看待的一个课题。单一的撰写论文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本文简述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协议培养、见习培养、教材研发三个方面阐述合作主要模式,并提出健全合作组织、完善课程设置、打造双师队伍、构建评价体系、展现企业优势等合作方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校企合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当前,我国正从发展中国家逐渐向发达国家转变,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有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金融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结合行业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培养人才,可为企业相关岗位定向进行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在校学习以及参加企业实践,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合作共赢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規律,能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促使高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将对人才的需求向高职院校反馈,高职院校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利用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学校借助企业设备,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互补,节约教育成本的同时提升人才的能力。金融行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主要讲解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其中涵盖大量理论知识。通过企业合作,可将学生掌握的金融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参与各项金融行业的实践操作,使金融专业学生就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协议培养。主要是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机会,或者向高职院校投人资金,配合高职院校定向为企业培养特殊人才,并和学校限定协议,待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顺利毕业之后,即可到企业中工作。在此模式下培养人才可实现毕业和就业同步进行.缩短人才岗位适应对间,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岗位实践等能力。

第二,见习培养。将高职院校学生按照专业划分小组,以每个学期作为节点,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抑或是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

第三,课程和教材的合作开发。在传统的教材中,大多内容为理论知识。在教材开发过程,可让企业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将行业现状融入课程的开发当中,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健全合作组织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由高职院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建立合作组织,为校企合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合作组织建立完成之后,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确立双方职责,对双方行为进行规范,保障人才教育质量。企业拥有人才优先择选权利,高职院校按照企业需要向其提供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服务。

同时,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培训学习和顶岗实习,辅助高职院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专门培养计划,确认高职院校参与合作培养人数,合理安排教师,结合企业需求对人才展开培训。

此外,校企合作还需政府、科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立决策组织,整合多方资源,明确人才定位、核心技能以及职业能力等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提供完整的教育链,发挥具备教育资质的金融产业链作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职院校、企业、金融行业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同时,建立金融专业发展委员会,由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金融专业骨干教师共同担任委员,将各方力量结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落实金融专业的课程整合,建立教学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目标、岗位职责、核心技能等完美对接,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课程设置为核心内容,应以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展开课程的设置。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技能、专业素养以及拓展能力等.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也应制定三级体系课程,将人才的职业素养作为基本内容,人才职业技能作为核心,人才拓展能力为方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的培养方式,制定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在素质课程以及职业课程中应设置计算机基础、英语、就业指导等通用课程,同时还应增设商务礼仪、经济金融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提升其道德修养,以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参与到工作当中。在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可设置金融理论、经济学、会计技术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应增设银行业务、理财实务、投资分析、金融营销、保险实务等核心课程,以培养人才的岗位操作技能、职业判断能力、金融营销能力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可设置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课程,并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技能竞赛以及顶岗学习等基础课程。此外,还应结合金融行业的要求增设理财规划、银行和证券等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全面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跨专业方面的学习能力。

(三)打造双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持。因此,需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在具体培养过程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外部引进。主要指的是从校外聘请金融行业的专家,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专家到学校内部担任金融专业的兼职教师,使学生受到“双师”教育。专家教师的引入可丰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辅助专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派送学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指派学习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教师到企业当中进修,提升其实践教学技能。充分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性地组织教师参加企业进修,顶岗挂职学习,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提升金融教师的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金融行业发展同步进行。

第三,帮带培养。主要是以“老带新”或者“强帮弱”等方式,对金融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技能、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如: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考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参与精品课程培训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授课水平。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高职金融专业的师资水平,促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任务顺利完成。

(四)构建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迎合金融行业实际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就业能力。所以,要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应具备完善的评价机制,重点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判断。

在考核评价过程,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共同确定评价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全面落实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实践过程,校内金融理论知识的考核部分,由专业教师结合学生考试成绩以及日常课堂表现综合考核;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由企业导师为主导。当学生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时.如:金融营销、保险代理、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岗位,实践过程是由企业的导师全面跟踪。因此,导师对学生实践技能、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深入了解,所以实践考核环节可由导师为主要考核人员给出成绩,之后通过高职院校、企业二者综合测评,完成最终考核。在完善的评价体系下,可更准确、客观、全面地对学生专业水平以及职业能力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的含金量更高。

(五)展现企业优势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教育双主体,应体现出企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积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将企业在教学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与金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签订协议。双方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

例如:企业可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教材等内容的开发当中,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材,完善线上金融专业精品课程的开发,整合网络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出资,在校内设置实训基地,建立金融实训、模拟理财,校内创业园等基地,全面融合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展现出金融专业的“职业化”教学氛围。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企业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业培训、专业实践等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当中,不断提升人才对金融行业的认知,进而提升其岗位能力;还可为学生举办技能竞赛,以丰厚的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竞赛,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参赛环节还可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参加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才能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金融专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立足人才的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全面的校企合作组织,规范设置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出完善的评价体系。企业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从多方面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文芳.高职金融专业“项目工作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4);99一100.

[2]周正义,邓恩.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融合互动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企业科技與发展,2019(7):89-90+92.

[3]张艳英.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金融专业职业能力培养[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1-16.

作者简介:

杨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金融教研室,浙江杭州。

作者:杨钢

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 篇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还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最根本的是影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延伸到毕业实践环节是高校需要重视看待的一个课题。单一的撰写论文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模式,以缓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毕业生们达到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其次针对该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就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还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90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的重任,校内设置了多个学科,其中,金融类专业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集理论、 实务、 技能于一体,因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此形势下,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金融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于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职业中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该专业对口的工作方向就是银行的工作。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择业,有两点原因,一是专业符合;二是银行业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高、 精、 尖” 的专业金融人才。[1]但是这种复合型专业金融人才少之又少,而毕业生大多经验不足,所以难以开展工作。这种不同的需求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了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之后,深究之下,就可发现,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堂。就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比较缺少。本专业学生所学金融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金融类实践资源少,致使实践教学计划不能落实。[2]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金融企业需求有限。为了立足金融业,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比较严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只有达到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要求,才可能被顺利录用。

第三,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不当。金融类专业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国家控股(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人寿等)的银行业,这些岗位属于稳定的“铁饭碗”,但这些岗位毕竟有限。[3]国家为了发展金融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专业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明确引导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2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

2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

关于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的尝试,本专业的教师和校方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具体方案之后,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指导书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其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方式给出多种选择,希望改变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沿袭写论文的形式;第二种,专业基础比较好的或实习岗位马上能定位到金融专业岗位的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业务进行考核;第三种,市场调研(调查金融专业的发展),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22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的创新模式

221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

为了让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与其他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金融企业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兼职工作机会。校方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类实践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有渠道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自身也能扩大宣传、 营运,并实现增值目标。[4]同时,金融专业学生拥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兼职机会,就能有锻炼能力的机会,便于毕业选择就业岗位。

第二,实施考核反馈。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为本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建立综合考评档案。在这份综合考评档案中,就学生的诚信、 在校成绩、 在基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校企双方商定考评标准,并进行严格考评。在此过程中,还要确定反馈、 调查流程,以便于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

第三,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題夏令营活动。校企合作推出校企主题夏令营活动,让该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企业可以从中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参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与金融有关的事物或者资深金融人员,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者能力。这样的活动便于企业和学生双方交流,也符合双方的需求。此外,优秀学员也可以反向选择自己想要去参观或者实习的企业。

第四,三方合作举办相关活动。经政府、 企业、 学校三方集资,举办一些相关竞赛活动。活动内容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譬如模拟经营等。[5]活动举办所需的资源由企业、 学校负责,策划促成活动由政府负责。高职院校金融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参加活动,获取经验。另外,举办活动的企业和学校应设置一些奖项,譬如为优胜者提供创业资金、 权威证书等。

222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实践课程培养体系,让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注重实效性,更具有针对性。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设置远程课程。金融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譬如从业考试、 相关专业高级资格证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等。学校设置远程课程时,可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课程培训。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第二,增加就业测试与指导课程。学校应招贤纳士,组建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为金融类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测试与指导。就业测试包括职业能力测验、情境模拟测验、高绩效管理测验等。与此同时,就业指导还应该安排培训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讲解求职技巧。

第三,合理安排基础培训实践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培训课程。把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给学生一一传授。开设OA 实践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可以灵活操作打印机、 复印机以及Excel、 Power Point等办公软件。[6]开设专业实践基础课程,针对银行制单、 证券模拟操盘、 保险模拟销售等进行教学。在专业实践基础课程中,还应该设置专业仿真模拟(综合)训练,将金融专业仿真模拟的实际操作、 实战训练等内容涵盖到教学内容当中。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设置在其中,促使金融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3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针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其价值在于三方面:其一,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和校企间、 校校间、 企业间合作,他们会积累更多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了解就业形势。其个人能力可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其二,促进高校之间、 企业之间交流。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力打造了一个金融类实践资源平台,为金融类学生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在此期间,企业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了资源,校方也从课程体系方面入手调整了课程内容设置。这种实践、 合作、 互助、竞争方式,促使双方都能得到便利。其三,极大地缓解了金融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一旦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得到创新,这方面的境况将得到改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当今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其教育的知识结构过于落后,以至于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研究探索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一方面是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需求形势,解决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改革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贡献一份力量。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创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过程中,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确保该模式可立足于实践,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3,75

[2]王晓政,杨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2):46-49

[3]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8):18-20

[4]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1(6):11-14

[5]蒋丽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3-106

[6]党文构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2-106

作者:刘涓

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 篇3: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日渐得到暴露,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笔者针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如何实现金融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及在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几个方面阐述了模块化教学的现实作用,加快了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0.引言

当前的金融领域发展迅速,对金融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着眼于行业发展现状,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加快对金融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金融人才做出贡献。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以当前就业情况为依据,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来确定进行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教与学统一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树立的教学目标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检测。

一、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实际中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金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尽管许多高校顺应了社会潮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增添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上缺少科学的指导。实践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过程较为枯燥,剥离了当前的金融发展形势和最新的金融知识,未能真正理解金融行业当前的业界情况,学生难以切身感受到金融行业的变动对自身技能水平的影响程度,对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多是根据理论学习所设置的,实践教学特征不够显著,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占比较小,授教方式简单,缺少综合性的实训活动,未能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任务,阻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

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执教,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这些老师拥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他们没有足够的金融行业的工作体验,缺乏从事金融工作的相关经验和能力,不能够充分明白当前的金融操作过程和实践操作技能,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那些拥有充足实践经历又愿意进入高职院校执教的金融业界的精英,大部分其学历又未达到学校的用人标准,在高校执教的难度增加,未能壮大高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从这个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缺少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阻碍了当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师资总体水平较低,优秀老师的缺乏大大阻碍了高职院校金融实践教学的进行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师应该努力增强与金融业界之间的联系,利用闲余的时间到金融企业实践学习,积极参加行业之间有关金融管理专业的研讨会,增强与金融企业的关联和互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将职业资格考试与毕业证书相联系,积极推进与实施“1+X”证书制度,突出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创建专业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将对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归入其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作为其审核的重要标准。其次,各个高职院校要与金融业界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对在校生积极培养,并且都能够完成上岗实习的任务。

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包含校内的模拟活动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模拟与见习是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创建是高職院校金融实践教学的主要保证,但是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扩招,有些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配置落后,金融实践实训条件较为落后,模拟模式未能及时创新,难以顺应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未能适应金融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校外创建的实训基地,许多高职院校与金融业界缺乏联系、沟通,造成校外实践基地发展情况不良好,已建成的校外实践基地未能高效地实施实训活动,并未合理利用行业内的有效资源。

教学成果的审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结尾,是对教学水平的检验和评测。当前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仍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对学生表现的考评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采用此类考评方法,容易出现学生对实训缺乏重视的现象,进而出现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心态敷衍态度,难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定位分析

想要找出适合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完成精确的定位和分析,着眼于当下和现存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进行对策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深刻考虑如下两个方面:高职院校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执行者还是管理者?毕业学生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全能型人才?依据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容易发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需要拥有自己的特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良好基础的执行者,而不是参照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注重培养成全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来明确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刚参加工作时从事的往往是基层岗位,然后渐渐地有能力发展成本岗位的专业技能人才,最后担任基层网点的管理人员。

金融行业包括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现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高职院校在进行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实训教学等过程中,要紧跟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开设合适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同时,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积极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让学生不管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都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让金融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扎实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掌握未来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专业技能。

三、实施模块化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模块化教学应设置详细的目标和任务。具体来看,可以根据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对应的是金融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训教学活动,也熟悉了未来岗位的工作流程。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模块化教学结果的优劣需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的高低来判断。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后,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如何实现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化

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是一个既注重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老师对金融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让教学过程既存在理论又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金融管理知识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实践工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实践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发展。首先,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脉络清晰明了;其次,所设置的教学板块是由每门课程的详细教学任务构成的,完整的实践教学展示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版。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学习所有的模块内容后把握每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

五、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是为未来学生工作培养技能,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为终极目的,为社会培育实践型人才是其职责。所以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老师在设置教学模块时需要站在学生专业特征角度上思考,加倍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化,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模块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恰当地设置每个教学模块是推动模块化实践教学的重点。同时,要积极地将专业学说和实践技能相联系才能创建完整的教学系统。在金融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越发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束教学模块的安排后,老师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各个模块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就业能力相关联,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个教学板块,对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知识有更好的认识。

模块化教学专业的考核。在完成教学模块后,如果教师想随时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在各个阶段安排考核,结束考核后,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相关的模块教学进行完善。给对知识把握好的学生给予适量的延伸学习任务以便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对于接受水平一般的学生则安排其理解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的督促和帮助,也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而避免出现影响整个班集体学习成绩的情况。

六、结语:

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提高了实践技能和水平,能够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有利于高职院校持续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金融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当地经濟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高彦梅

上一篇: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下一篇: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