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

2022-07-03

资产证券化再度成为国内热点话题,从“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到“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从“增加流动性”到“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到“资产证券化要常规化、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资产证券化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含义,也被寄予更大期望。谈起资产证券化,人们大多会联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1:

融资创新——资产证券化

[摘要]笔者认为,作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这种融资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阶段在我国的推行也存在一些问题。

融资方式和渠道决定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通过资本成本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合适的融资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杠杆收益,提高股东获利率。但随着银行的商业化和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化,企业融资变得比较艰难。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融资方式,还要积极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其中,在国外盛行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一种很好的融资创新方式,我国有一些企业也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国务院在2004年初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作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说明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已得到重视。2005年4月和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相继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被选为首批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中国本土资产证券化进程正在加快。今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操作做出了具体指导和规范,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那么,到底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呢?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资产证券化定义为:“将企业(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获得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存量资产(例如,应收账款或住房抵押贷款)被卖给一个特色载体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或中介机构,然后SPV或中介机构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s backedsecurities,ABS)以获取资金。这种资产支持证券是以存量资产为依托发行的,证券投资者的收益和追偿权局限于该存量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及其数额。

二、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使企业或金融机构得以向投资者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政府能有效利用资本,减少债务;企业可以改善财务比率和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可以盘活大量贷款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机构投资者则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投资品种。从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或准资产证券化的案例来看,证券化资产主要集中在信贷资产、基础设施收费权以及进出口公司的海外应收款等方面。下面我们以住房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为例具体阐述。

(一)有利于发起人(融资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金成本

以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为例。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金额都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而且,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个人卖房比例还将激增,对住房贷款的需求将不断扩大,银行信贷资金难免会供不应求;另外,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均为10~30年,借款人以分期支付的方式偿还贷款,但这部分资金的来源只能是银行吸收的储蓄,存储期通常为1~3年的短期,长期存款很少;因此,银行的资产中将长期地有一大笔应收住房抵押贷款,这导致了银行资产兑现和负债偿付期限之间的巨大差距,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要改变这种局面,实行住房贷款证券化是很好的途径。银行可以在信贷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出售住房抵押贷款,从证券市场上套出现金,盘活流动性差的资产并支持日益增加的住房贷款需要;社会闲散资金也将通过证券市场不断流入房地产信贷领域,有利于搞活房地产经济,也满足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住房贷款资金证券化不仅能有效盘活银行的大量不流动资产,使银行的资金运用转变为资金来源,又可有力地推动住房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对应收账款证券化来讲,以中集集团为例。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中期达成合作,将进行3年期8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项目。对中集集团而言,此次证券化将集团16亿多元应收账款中的将近7亿元变成了现金,盘活比例高达43%,将大大改善中集集团的财务状况,使中集集团有更多的现金进行生产经营周转,有利于集团抓住更多的投资机会;使集团更敢于向优质客户赊销,同时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将应收账款收不回的风险转移给了证券投资者,降低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优化了融资企业的财务指标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比起负债筹资有其特殊的优势。因为,资产证券化是将待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售出后,即从企业账面和资产负债表上剔除,从而企业资产中减少了流动性较差的部分,增加了流动性最强的现金,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的财务指标。同时,企业获得了充沛的现金流量,却不增大负债比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及再利用别的筹资方式筹资。在投资人更加重视现金流量而非资产总额的今天,资产证券化使融资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优势。

三、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许多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地方;遵循严格的证券化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一)发起人(融资企业)首先对自身欲证券化的资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应收账款、住房抵押贷款等),然后根据发行人(SPV)提出的标准,挑选优良的资产以待证券化。

(二)发起人与发行人(SPV)签定合约,将优选出的待证券化资产合法转让给SPV,其目的是将发起人自身的风险与证券化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风险相隔离,这样ABS证券持有者(投资者)只能对证券化资产进行追索。

(三)为了取信于投资者并减少风险,需要有信用评级公司对这些待证券化资产进行评级,以考核这些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收回性及预计现金流量。如中集集团委托标准普尔公司予以评定,得到了短期融资信用的最高级别,这为ABS证券的发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知名度和经验及对待证券化资产的评定级别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证券的发行和认购。

(四)SPV以受让的证券化资产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ABS证券募集资金,并用该资金来购买发行人所转让的证券化资产,达到了资金使用的杠杆效果。

(五)服务人(其职能通常由发起人兼任)负责向原始债务人收款,将源自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存入SPV账户,并从SPV处定期获取服务费;SPV将收到的款项用于偿付投资者所持有的ABS证券本息。

四、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和类型

适合证券化的理想资产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可理解的信用特征,以预测未来的偿付;明确界定的支付模式,据以估计收款日期;可预测到的未来现金流量,以评估该资产兑现的风险;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否则没必要进行证券化变现;拖欠率和违约率低,以分期偿还为主;多样化的借款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因意外事件产生太多坏账。具备了这些特征,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该资产未来有较确定数额的现金流入,以支持证券的发行和兑现。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资产可尝试进行证券化来盘活资金。最典型也比较可行的首推住房抵押贷款,其次还有优质应收账款,也可以包括:消费品分期付款、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收费、大宗商品如飞机、轮船等销售的分期付款,甚至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开采等。

五、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各种配套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对证券化资产的筛选及评级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缺少信用记录和管理制度。为此,我国应尽快推动各项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评价指标,培养资产证券化的专门人才。

(二)资产证券化还将涉及到税收问题。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可能在国内或国外公开发行,涉及不同的国家、企业、机构及个人投资者;交易中会涉及收益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印花税、营业税等众多税种。如何征收,税率如何确定,不同国家之间如何协调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证券化资产到底是融资的抵押担保还是真实出售,需要严格的可操作的条件限定,以避免成为一些企业操纵资产和负债数额的工具。如果是出售,将会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是否还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如何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在第32号金融工具的揭示和呈报中要求,当企业可能还保留与证券化资产有关的利率风险时,企业需在财务报表中揭示。证券化资产的计价与会计处理也因是否是出售而不同;对证券化资产的原始债务人收款过程中会出现混合收账情况,如何保证证券化资产收回时能全部交入SPV账户,防止出现舞弊现象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我国目前主要借鉴了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同时考虑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对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符合并需要进行证券化的资产越来越多,因此,我国有必要及时制订关于信贷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的准则和相关规定,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四)法律支持问题。资产证券化要求一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保障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作,防止资产证券化成为某些人新型的“圈钱”工具,避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市场需求和配置为原则,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引导和规范。为了完善我国证券化的法律环境,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公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对发行主体、风险管理、定价、信用评级、担保及证券化的会计、税收、信息披露等技术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法规的出台,将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全面推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总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尽管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它能较好地盘活流动性较差的优质资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我国资金紧张的状况,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基础,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前景是光明的。

作者:郭亦玮

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2:

从美国经验到中国实践

资产证券化再度成为国内热点话题,从“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到“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从“增加流动性”到“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到“资产证券化要常规化、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资产证券化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含义,也被寄予更大期望。

谈起资产证券化,人们大多会联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的杠杆化功能的确能够放大危机,但是,资产证券化只是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一种方式和工具,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宏观市场环境及其利用情况。而美国的次贷危机更多是制度层面的原因,是监管制度放松、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又伴有次级贷款提供者忽视风险管理和放松对贷款人偿付能力和信用状况的审查,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不恰当的评级等诸多复杂原因交织在一起,才最终引发了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但是,金融危机并没有让美国因噎废食,中断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发展。相反,通过这次危机,使美国发现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资产证券化监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著名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同时又出台了其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推行风险自留机制。《多德—弗兰克华尔街金融改革法案》规定,资产证券化机构发起人在向第三方转让或出售的资产支持证券中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经济利益,通常要求是自留不低于5%的信用风险,并且对于该部分信用风险不得采取直接或间接对冲措施。二是提高评级的可信度。要求评级机构披露评级方法,同时鼓励投资者自行判断等。三是提高信息透明度。要求发起人在资产证券化首次发行和整个存续期间,都需定期披露其整体和资产池中资产的情况等。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起伏。当前又到了重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阶段,要吸取国外和自身的历史经验,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要配套。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较新的业务,涉及到法律、会计、税收等问题,这些是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关系到参与者的切身利益。资产证券化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制度进行保证和衔接。如2007年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对资产证券化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是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资产证券化涉及到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然而,目前我国评级业整体运作不规范,评估机构发展相对较弱,公信力还不是很高,评级机构难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这样的评级机制很难保证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和规避信用风险。

三是大力完善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产品较少,限制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处于实验阶段,银行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市场的不发达会一定程度影响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我国目前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状态限制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且缺乏一个规范有序的交易系统,没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完善的一级二级交易市场,资产价格不能正确估计和实现。

四是谨慎选择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根据研究,当前最适宜证券化的信贷资产有: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汽车贷款的资产包。资产证券化要求基础资产能够真实出售,而这些信贷资产具有易操作、基础资产优质、分散风险低,价格合适等优势,与传统信贷、信托融资往往偏好“抵押贷”、“工商大户”不同的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信用类”、“分散的小户”反而是理想的品种。两者在实施条件上正好互补。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资产证券化对我国是一个新的业务,监管机构要对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运作流程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渐进化的实施各种级别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当前的分业监管难以控制风险,混业监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资产证券化正在悄然改变国内金融环境和金融游戏规则,通过对资产的证券化可以分散资产持有人的金融风险,可以重新安排金融资产现金流量使其能够更符合投资人的需求。我国的证券化发展才刚刚开始,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作者:赵鹏飞

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3: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浅析

【摘要】2013年3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标志着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最发达的证券化市场。次贷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产品的发行量曾急剧减少,但在经历暂时性的萧条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又再次焕发,2009年市场发行规模为21,034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上升41.78%。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却一直姗姗来迟。本文就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简要的介绍,及对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结构性融资 监管 信用评级 金融改革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发展及特点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即期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并依托该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最早起源的地方,资产证券化业务距此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于2002年,但真正受到政府支持是2005年,而后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停滞。当前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创新时期,未来资产证券化发展将加速。

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主要分两大类。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累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22支,筹资总额达775.60亿元。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

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企业所拥有的收益权及债权资产。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发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13支,筹资总额达325.05亿元。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结构性融资模式,其融资方式也具有灵活、创新的特点,具体的融资特点为:

一是融资的方式具有结构性的特点。首先,资产证券化业务需要对拟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以下称“基础资产”)进行一定的分解,按照基础资产的资产结构和回报利息率的特点,对基础资产进行一定的拆拼和组合,再根据重新搭配好的资产进行定价,确认新的风险和收益;其次,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也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得到分解和组合,从而将单一的贷款回收风险转化成为多家中机构共担风险和获取回报的活动。

二是融资的方式具有收入导向性的特点。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基础资产的收益高低是决定资产证券化业务融资规模的先决条件,其次,当资产证券化业务面向投资和发行时,投资和也会对基础资产的稳健性、预期现金流量的规模及资产的优良性进行考察,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三是融资方式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资产证券业务的融资利率一般低于其他债券类融资业务。首先,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础资产必须经过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并适当的采用担保方式进行增级,增强了债券的发行条件;其次,通过设定优先级及劣后级分级的产品结构方式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所以,资产证券化业务很少折价发行,且债券发行支付的佣金费用较发行其他债券类产品低。

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

(一)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阶段

1998年起,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就开始讨论在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为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SPV)的方式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法律空间。

2005年3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得第一批批试点资格,标志着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幕徐徐拉开。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正式发行,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正式开始。

2007年4月,国务院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六家银行进入试点范围;9月以后,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先后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志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正式启动。

2008年,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出现,各金融管理部门态度谨慎。

2009年至2011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暂缓,期间未有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产品面市。

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暂缓了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总规模500亿元,2012年9月7日,国开行发行重启后首单产品。

(二)项目发行情况

截至2012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合计约872亿元,其中2005年至2008年发行规模约668亿元,2012年重启后发行规模约205亿元。

三、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

(一)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阶段回顾

1.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第一批试点。2005年8月,“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设立,第一单专项计划业务正式诞生。截至2006年8月末,专项计划模式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共推出9单,募集资金总额达到260多亿元。

2.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试点总结与研讨。2006年9月以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暂停专项计划新项目的申报审批,进入总结阶段;2009年3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研究和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

3.2009年5月至2012年,第二批试点。2009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通报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情况的函》,标志着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启动。2011年8月5日,远东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完成发行,成为第二批试点中的第一单项目,总规模12.79亿元。

4.2013年3月至今,试点转规模化。2013年3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对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基础资产的资产类型、交易业务的结构、交易业务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定义,进一步延伸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范畴。

(二)已发行项目主要情况

1.项目发行规模。自2005年8月至今,共有13个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顺利发行,累计融资超过300亿元,其中7个专项计划在深交所协议交易平台挂牌转让。

2.项目发行特点。行业分布方面,截至2011年末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范围包括高速公路收费、网络租赁、设备租赁、电力销售、BT项目、污水处理和股权转让等相关的各种挂应收账款或未来现金流(收益权),共涉及电信、交通、租赁、电力、市政设施等5个行业。其中,电信行业发行额占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额的71%,电力、市政设施、租赁以及交通行业占比分别为10%、10%、7%和2%。

在期限结构、交易方面,现有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项目存续期由60天到64个月不等。

四、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相关建议

最近十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金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已经为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从大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建立,资本的流动达到了较高水平;从小的角度看,中国的大中小企业及银行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具备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初始条件。另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的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改革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已与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了对接,这也为中国的资产证券业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各项业务的发展仍处于试点阶段,资产证券胡业务的发展还面临着国内政策的各项约束,未来的资产证券业务的道路仍然很长。为了保证未来资本证券化业务的蓬勃发展,政策制定者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参与者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把资产证券化业务做大做强

当下的中国仍处在城镇化的过渡阶段,政府仍在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而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金的投入,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如果单一依靠政府税收投入难以保障和满足;通过将基础建设的资产的未来收益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有效的缓解政府融资难的问题,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

(二)适当放松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

根据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案例,若一国的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较少,则一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良好,例如资产证券化业务全球排名第一美国。反之,若一国对资本市场监管较严,则会阻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例如日本。在资产证券化的初期日本层实行严厉的监管政策,严重阻碍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一直较为严格,在过去,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降低了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所以中国一直未有大型的金融危机爆发。但现在,在中国资本市场已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情况下,严格金融监管制度反而限制了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因此,中国需要进行适当的金融改革,放松对资产证券业业务的监管,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不断优化资本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

在国际市场上,任何与其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都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而在国内,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处于试点阶段,资产证券化种类的品种仅仅集中于基建资产及应收类账款等,没有充分发掘出更好的投资品种。政府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中介机构应大力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产品种类,实现资产证券业务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杨农.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创新方案与实用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

[2]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3]宋光辉.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2013,6.

作者:王英杰

上一篇:我国旅行社营销战略论文下一篇: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