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2022-04-22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良好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经济区目前的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针对经济区在金融体系、金融创新、金融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战略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篇1:

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轮危机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发生一定程度转移,以力争扩大客户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大力提高市场份额。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资银行 发展趋势

一、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阻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的两个趋势,金融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潮流。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反对金融全球化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将进行下去。但与此前金融全球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机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以及发展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且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2.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重心逐渐转移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损失惨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难度较大。而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损失较小,而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

3.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虽然危机中欧美银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大型银行亏损严重,且由于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而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其在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银行竞争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尤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使美国的6大银行和5大独立投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在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占据6席,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超越英国汇丰银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银行也未受重大影响,继续居于全球25大银行之列。

4.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国家的监管当局都认为危机的发生与监管理念没有跟上金融系统的变化有关。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开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业监管方面将会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监管。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约束将会加强,如限制过度杠杆以及加强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来监管当局会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的控制,除纯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外,所有业务均应有资本约束。同时会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要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功的经受了考研,显示出多年来金融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危机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这些都凸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未饱和。

2.危机中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降反升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外资银行所受损失要远远大于中资银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母国银行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入都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相对要简单,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也较好。

3.外资银行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强大竞争力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很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正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特有的优势。

在经营理念方面,外资银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对客户具体需求的调查和沟通,通过细化市场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时,还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说明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商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也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集中在存贷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间业务收益仅占总利润的10-15%。而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中间业务,而且中间业务收入、资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比较平衡。由于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务性,未来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必然将集中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而在此方面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在个人理财、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发展客户群,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外,外资银行还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24小时快捷的咨询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服务,这种技术上的硬件优势极其派生的服务优势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考验。

三、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危机后外资银行遭遇信誉危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危机下,因为国外母公司的亏损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誉危机。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很多都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为此许多外资银行流失很多客户资源。除此之外,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信贷投放总量增长30%,但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并没有能借势取得发展。中资银行原本就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资法人银行所占比重相当低,而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总份额维持在2%左右。

2.外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虽然中国金融业绝大部分市场都已开放,但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中资银行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对手

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所受冲击较小,并乘此机会缩小了与外资银行的差距,随着中资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在中国无与伦比的网点优势,外资银行面临着比其他因素更为严峻的形势。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完全施展,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压力。

四、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1.完善东部重点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网点建设

2010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巩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必然会带动当地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在完善东部重点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对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开拓。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将成为外资银行中西部布局的重点,同时安徽、内蒙古、广西、海南等省区有望成为外资银行青睐的新热点。

2.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速亚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

虽然亚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迟缓于欧美银行,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恒生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马来西亚联昌银行等纷纷加大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EPA补充协议六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和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东南亚地区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和台湾银行都将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渗透,这也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影响力不断提高及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亚洲银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表现出的利益诉求。

3.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外资银行“下乡”,汇丰、渣打开设了多家村镇银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县、赤壁县和大连瓦房店等先后设立多家贷款公司,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为农村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单薄,这种尚待大力开发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在具体业务实施开展方面,未来外资银行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加强风险控制,同时会加速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外资银行逐渐由多年来重点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等高端客户的战略转移为亲民策略,这是因为外资银行认为中国中小企的融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以此来破解网点稀少、客户资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贷款额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国际清算系统,帮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鹏.后危机时代欧美银行业的几个趋势.中国金融.2010(6):69-70.

[2]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新金融.2009(8):22.

[3]顾列铭.外资银行:危机中的突围路径.大经贸.2009.11:31-32.

作者:马 冉

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篇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发展方向探析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良好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经济区目前的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针对经济区在金融体系、金融创新、金融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战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发展;金融市场

[作者简介]张雅琳,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本科生,广东广州510275;蒋曙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金结算部总经理助理,高级会计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32

[文献标识码]A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由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组成,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位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个重要沿海经济区域。该区域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2.93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战略地位。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北部湾经济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极具潜力的市场容量,在工业生产、金融、投资等方面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功能,实现经济金融的互动双赢,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一)经济高速发展。增长势头强劲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各市的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据统计,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GDP已达到2219.7亿元。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南北钦防4市经济增长仍然强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北部湾经济区国土面积不足广西的1/5,人口数量不到广西的1/4,创造的经济总量却占了广西的1/3,创造了“北部湾速度”。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10大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所有指标占广西全区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玉林和崇左两市交通物流通达周边国家和省份能力空前提高。同时,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北部湾港打造成为亿吨级大港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吞吐量逼近亿吨。

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GDP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且不断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上半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的GDP增长14.8%,占广西33.6%,对广西GDP的贡献率为35.7%。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持续快速增长,见表1。

(二)经济区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加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程度的加深,广西自治区和经济区各市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加快培育金融市场,组建一批新的投融资公司,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中小银行重组、改革步伐。通过不断努力,经济区的金融体系不断健全,资产规模日益扩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金融生态持续优化,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09年,经济区金融业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1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增速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独占鳌头。

1.银行业跨越式发展。2009年末,经济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5913.52亿元,占广西全区银行业资产总量的55.18%。经济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092.6亿元,增长42%,占广西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55.6%。经济区新增贷款突破1000亿元,达1228.8亿元,新增贷款额占广西全区一半以上,达到54.6%。经济区银行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区银行业经营利润实现86.54亿元,增长25.22%,占广西全区的52.68%。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实现“双降”,年末不良贷款率为0.87%,低于广西全区不良贷款占比1.65个百分点。

2.金融生态持续优化。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审管分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和核准备案办法,下放核准权限。广西自治区成立有金融工作办公室,经济区各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近年来,经济区各市政府出面,每年组织银企恳谈会,而且每年初都积极与银行沟通,向银行推荐上千亿元的投资项目供筛选。

3.金融创新和金融合作有所突破。2008年10月北部湾银行在南宁正式揭牌成立,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部湾银行作为经济区内唯一具有区域性、国际化、股份制特点的金融机构,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了经济区金融合作和开放开发的步伐。

北部湾银行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与东盟国家多家主要银行建立代理行联系,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各国在金融上的合作,努力发展国际业务。北部湾银行在东盟国家开办外汇业务包括结售汇业务、汇款业务、信用证业务等9项。广西北部湾银行在为全国的中小企业向东盟拓展业务方面作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各国银行的业务代理合作,力求建立一个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覆盖全球的合作银行网络,加深与越南有关银行的边贸结算业务合作关系,共同为中越两国贸易客商搭建一个结算服务的平台。同时。针对城市建设任务繁重而资金短缺的现实,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债券发行有了突破。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不全。金融总量较小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从金融机构的设立来看,经济区内的金融机构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组成。除了南宁外。北海、钦州、防城港市的股份制银行较少。南宁虽然拥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由于在规模和业务种类上无法同特大型的全能银行相抗衡,在本土化方面不具备地缘优势,股份制银行陷人窘境,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仍在提高,而股份制银行则略有下降。而且经济区内

外资、合资的金融机构不多,经济区的4市中仅南宁拥有少量外资银行。新成立的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虽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其在广西的网点较少,仅在南宁、横县、钦州、崇左、北海、防城港、贵港等市县设立分支机构,下伸网点较少,规模偏小,覆盖面不广。总的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国有金融机构仍占有主导地位,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尚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本身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金融总量较小,资本市场实力有限,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至2009年末,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0.69%,贷款余额占0.96%。这反映了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总量仍较小,资金的供需仍然存在矛盾。

(二)融资能力较弱。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北部湾经济区在市场规模、经济证券化水平、市场融资能力、市场成熟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经济区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不足,上市公司的数量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截止2009年底,全国的上市公司有1718家,广西的上市公司只有26家,占全国的1.5%,总市值1274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国证券市场总市值的0.52%。而且从资金来源的渠道看,目前经济区除了区外大型企业投资外,主要是以经济区内的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为主,民间资本和外部投资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未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机制。

银行业是金融创新的主题,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的替代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强,融资成本降低,但是新型金融工具在北部湾经济区的银行中规模较小,主要还是以贷款、存款、股票等基础的金融工具为主,这难以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而且北部湾经济区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平衡。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较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上主动性弱,这导致风险向银行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个人理财等银行业务得不到普及,与经济区开放开发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几乎没有,使投资者选择的可能性减少,影响了金融机构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作用。

(三)区域金融合作程度不深。金融环境需改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大西南唯一沿海的地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陆上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突出,区域间金融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在金融方面的合作仍较少。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发展方向的探讨

(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1.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应当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吸引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一是广西自治区政府应继续推行“引银入桂”的策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形式激励机制及税收优惠制度,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引进给予政策奖励。同时,结合招商引资政策,制定金融业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的专项资金,为金融机构的入驻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区外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到北部湾经济区开设办事处或营业性分支机构,完善经济区的金融体系,增强吸引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功能。三是通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个良好的平台,提升国内外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广西金融良好发展前景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入经济区。四是加强与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省金融机构前来开设分支机构。

2.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扶植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给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对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业先树立产业发展的观念,然后制定适当的发展规划,促进和引导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发展投资咨询、资信评级、信用担保和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经济区内大中小型企业提供评级服务、信息服务和担保服务。抓紧金融中介机构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强烈金融创新意识的金融人才。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1.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北部湾经济区需完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加大金融市场的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的资产结构,从而降低市场风险。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要增强金融创新意识,着眼于经济区的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地方的金融资金,改革管理和经营机制,加强金融的监管力度,控制金融创新的风险性;经济区内金融机构应该努力完善内部业务处理和组织管理模式,制定适应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要求的金融创新规划和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区内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增加竞争力,加速金融自由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使商业银行资产灵活性增加而风险减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经营结构和机制更符合本地市场的需求,大力提升农村信用社改革自主创新的能力。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北部湾经济区的商业银行应当基于经济区内银行整体战略和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改进信用评级制度,优化产品创新流程,提升产品研发效率,积极探索新险种、在岸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型产品,制定适合的信贷产品战略。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金融功能,为经济区重要的沿海基础设施大项目、大工业和大物流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开发性金融服务,分散和防范贷款风险,更长久地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开放开发。通过与广西区外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银行和相关领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提升经济区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同时,商业银行应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要,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完善银行产品体系。商业银行还应当探索风险因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对使金融资产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投机性金融创新予以舍弃,实现产品创新活动的最大效益。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充分运用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广西北部湾资本市场的作用,大力扶持经济区内的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资产规模大、行业竞争力强、有明显优势但尚未上市的企业,为经济区内的企业上市项目作好准备工作;对经济效益明显、具有鲜明生产技术特色、较强竞争能力、与大企业优势互补、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建立中小企业板上市后备资源库;对技术含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和后劲;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小企业特点的服务类型和金融产品,帮助成长性好的优势小企业做强做大,培育潜在上市资源;对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培育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应将直接融资纳入自治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鼓励经济区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加强政府对直接融资的指

导。此外,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信用体系建设,特别要促进企业信用库和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设,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资金使用监督制度,为经济区内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打好基础。

2.拓展企业债券股权融资。在符合国家新《证券法》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有良好企业形象和信誉的优秀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来融资,减轻银行直接融资的压力。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可以引入专门从事债券投资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机构投资者,以降低风险。还可以通过设立债券基金吸引资本向债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刺激债券市场的发展。针对城市建设面临的资金投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创新融资体制机制,争取得到国家的特殊政策来支持地方发行市政债券和城市建设债券,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合伙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

(四)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1.加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打造金融合作平台。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北部湾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构建“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实现“一轴两翼”的区域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全方位的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全面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一东盟海上大通道的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从长远来看,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是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

2.推动金融合作业务。一方面,自治区政府应大力鼓励东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在经济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广西区外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地区股权合作,参股广西区内的金融机构,拓宽境外资金进入北部湾经济区的渠道。另一方面,完善区域内各地的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系统联网,深入开展货币互换合作,推动北部湾地区货币互换机制多边化,形成多地资金融通。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展贷款、融资代理业务等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3.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支持经济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开拓东盟市场。政府应该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经济区内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生产销售,加快经济区内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也可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通过整合、重组等手段,为企业发展注人新活力。另一方面,自治区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的战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周边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增强市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客户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好客户的跟踪服务工作,扩大服务内容。

四、总 结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速度强劲,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支持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金融业在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中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发展的问题。其中,既有金融体制体系构建上的不合理,也有金融创新和金融合作等方面的不足。北部湾经济区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自身金融体制体系的建设,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同时,努力推动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加快经济区的金融发展。

作者:张雅琳 蒋曙明

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篇3:

银监会2013年“8号文”释义

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理财产品收益及其保值问题也成为投资者、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近期个别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风险或纠纷,引起了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25日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监会2013年“8号文”,以下简称《通知》)。该文件的出台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银行及其理财业务的重新审视。本文对《通知》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并就银行落实该文件的注意事项进行提示。

新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

《通知》试图规范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业务。所谓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这些债权资产的风险相对不确定,债权有关主体及债权涉及的具体项目信息也比较复杂,缺乏较为系统的披露和约束机制,这是银监会选择此类债权资产投资进行严格规范的主要原因。此类债权资产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投资收益也较高,这是吸引银行与投资者的重要缘由。银监会规范此类债权的投资,不仅仅出于投资风险的防控,还意于防止这些投资变相规避贷款规模及贷款相关监管规则。值得注意的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界定使用了举例加概括的界定方式,但其范围极为广泛,这些资产也是近年来各类理财资金较为集中的投资去向。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银监会的《通知》给予高度关注。

从《通知》内容来看,它所指向的理财业务也未限于个人理财业务,而应理解为既包括个人理财业务也包括非个人理财业务。这与传统上银监会侧重规范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的做法有所不同。例如曾经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仅针对个人理财业务投资事宜。另外《通知》仅限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投资,但是并不试图约束股权资产投资。不过,《通知》在界定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时列举了“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这里的股权性融资实质上有股权资产的含义,其具体内涵未得到明晰。股权性投资为何没有明确纳入《通知》范畴,这可能与理财资金在股权投资问题上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有关。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理财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但是《通知》在第七条规定代销代理业务的审批权问题时,则明确提出投资“股权性资产的”也必须由商业银行总行审核批准。可见,该《通知》的适用范围并没有严格地局限于债权资产。

从银行资产管理角度要求构建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

《通知》针对银行理财资金管理使用上的问题,对资金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单独管理指对每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的投资管理;单独建账指为每个理财产品建立投资明细账,确保投资资产逐项清晰明确;单独核算指对每个理财产品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确保每个理财产品都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前述规定意味着,银行理财资金池的实务将面临新规的严峻挑战,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机制将严格约束理财资金的流向。这不仅有助于监管机构对理财资金流向的监管,也利于投资者对其投资风险的预见。《通知》建立的此项机制是风险隔离的基本保障,既避免银行将有关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混同,也避免不同理财资金之间混淆,防止银行理财资金错位错配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

《通知》还对于前述标准无法达到的机构给予了适当的过渡期,即: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这是较为务实的监管要求,因为现实中一些银行机构建立的资金池体系可能难于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实前述监管要求。

从投资者保护角度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要求

理财产品有关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关涉投资者权益的有效保护,也关涉监管当局对理财产品监管的有效性。既有的理财业务监管规章对信息披露问题普遍有所涉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对信息披露问题做了原则性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信息披露问题上较为具体化,即商业银行应尽责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客户充分披露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具体投资品种以及投资比例等有关投资管理信息,并及时向客户披露对投资者权益或者投资收益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在信息披露方面结合销售管理要求对披露内容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如理财产品销售文件应当载明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和各投资资产种类的投资比例,应当载明收取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相关收费项目、收费条件、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销售文件约定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产品结束或终止时的信息披露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实际投资资产种类、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和客户收益等;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的,应当详细披露相关信息。

《通知》虽然仅有第三条涉及信息披露,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该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情况,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所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发生变更或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在5日内向投资人披露。可见,前述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是何为“实质性变化”尚需监管进一步明晰,否则银行只能结合业务实际与客户做出专门约定。

信息披露问题直接关系到银行和投资者的风险和责任分配,银行必须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落实,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理财产品收益难于达到预期的现象日增。如果银行在信息披露上未能遵守监管要求,则势必留下给投资者抗辩和主张银行承担责任的机会。

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控的约束大大强化

参照银行贷款流程管理。《通知》明确要求银行对理财资金涉及的投资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查、投后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管理上,尤其是代销代理的其他机构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往往将投资风险归于投资者,而理财资金所涉及的各类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事宜均通过各种协议排除在自己的职能之外。但是这次《通知》则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管理流程,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进行投前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投后风险管理。”而且这里并没有明确区分是银行发行的还是其他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所涉及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对于其他机构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银行本无权干预其投资选择,但是银行在代销抉择时是否审查及如何来审查这些投资会引发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从银行的角色来看,如果银行对其代销的理财产品还需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查,不仅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管理成本,而且一旦银行履职不当则银行与发行人的风险将会混同,这无疑会使银行陷入代理业务的背景交易风险中去。即使将理财产品投资的严格审查职责限于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其结果也会比较复杂。因为《通知》要求的审查,在流程上要比照“自营贷款管理流程”,即严格按照信用风险的审批流程来审核,“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投后风险管理”均须比照银行贷款来管理。这意味着可能不仅仅是管理成本上的问题,如果银行对此类投资事项的审查以及投后风险管理不到位,还将导致银行承担对投资者风险的“连带责任”。这种职责在监管明确之前,可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断,一旦监管规定明确纳入银行职责范畴时,就可能成为当事人抗辩银行履职不当和承担责任的直接证据,而且银行将无法通过各种合约的方式来排除银行可能陷入投资风险纠纷责任中去。事实上,近年来一些理财产品引发的投资风险事件,或多或少都有尽职调查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归属于信托、资产管理公司还是银行,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银行在过去实务中通常通过各方合约来排除这些风险。《通知》实施之后,将促使银行不得不更加慎重地对待理财产品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查等问题。

量化约束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通知》为了最终防控银行所涉及理财业务风险的总量控制,明确提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与理财产品余额及资产总额关联起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这里也没有将理财产品区分为银行自身发行和代理发行的情形,而是一概而论。这里的数量化控制,将严格限制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规模,有助于风险的总量控制,但是没有区分银行自身发行和其他机构发行的情形,也易于混淆两种理财业务的风险。从规则的可执行性来说,如果监管机构不建立较为庞大监管团队和相应的技术体系,有效实施该规则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强化了任何时点上都须遵循。也意味着监管机构将可对规则实施后的任何历史时点理财产品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分析和处罚,但银行业理财业务的数据体系是否完整、准确可能还有不确定性。这也会影响该项规则的切实执行。

理财投资合作机构的管制。由于理财投资合作机构的声誉和风险管控能力直接关涉理财业务风险的防控,但这些机构往往归属不同的监管体系,银行监管机构只好借助银行渠道来适当对其进行约束。《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明确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和程序、存续期管理、信息披露义务及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将合作机构名单于业务开办10日前报告监管部门;本通知印发前已开展合作的机构名单应于2013年4月底前报告监管部门。”前述规定侧重程序化的一种约束,并没有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做出适当规制,使得规则的管制效应大打折扣。尽管强调了银行应明确准入标准、程序、存续管理和信息披露、退出等事项,但是具体要求还是银行自主决定。从风险管控来说,银行监管机构还有必要适当对准入机构的资质做些原则化的指导,甚至可以适当明确一些禁止性的标准来约束,防控银行发生不理性选择的风险。实际上,《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投资管理机构早有所约束,即“商业银行可以独立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也可以委托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或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商业银行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应对其资质和信用状况等做出尽职调查,并经过高级管理层核准”。只是此处的约束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它限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投资管理,另外具体管理内容上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审批流程甚为严格,须经高级管理层核准。

对代销代理理财产品的审批权进行约束。代销代理理财产品也是比较容易被银行视为没有风险或者风险很低的业务。但是银监会《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的,必须由商业银行总行审核批准。这意味着此类业务不能由分支机构实施审批权,其目的也是为了约束此类业务在一些基层银行机构滥用代销代理,忽视有关风险的管控。

禁止银行对投资提供担保或回购承诺。这是针对部分银行在发行某些理财产品时直接或间接提供所谓的担保或回购承诺所实施的管制,其立意在于促成理财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的真正隔离,有助于真实、准确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构建了较为严格的责任机制和实施时限

《通知》所构建的责任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停止相关业务;二是停止销售有关产品并给予相应处罚。这两方面都反映了监管机构试图以业务或销售的准入制裁来约束银行,但这两项机制相对比较原则化和宽泛化。例如第一项的适用条件是“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上述各项要求开展相关业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而且规定“立即停止相关业务,直至达到规定要求”这里的“立即”也很难操作,因为调查和了解前述有关条件是否实施了,需要一定的过程。第二项机制也有类似局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明确要求“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实施”,这意味着监管部门的此项规定没有给银行实施规则的准备阶段,从实际操作来看,《通知》所陈述的诸多要求都需要大量的准备过程。例如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的对应和单独管理,按照信贷流程来管理理财业务等,既需要管理数据系统的准备,也需要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如果自印发之日生效,则违规者甚为普遍,也影响了制度实施的严肃性。

商业银行实施新规应注意的事项

《通知》下发后,给社会各界带来较大影响,据各方分析,下发之后当日证券市场的震荡与该文件印发有关。无论此文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文件已经成为事实,除非监管机构很快做出修正,否则银行应理性对待该文件。具体而言,需注意以下几点。

银行在观念上应尊重和重视《通知》的有关规定。尽管《通知》因为论证和准备的时间甚为仓促导致了其诸多局限,但是它毕竟是以银监会名印发的正式文件,具有规范性和普遍适用性,且明确了责任机制。如果银行无视或者忽略其操作,首先可能带来投资者的抗辩,因为其中若干内容是对投资者具有保护意义;其次则可能带来司法机构的挑战,如果银行与其他机构或投资者发生纠纷,司法机构可能据此文件支持有当事人的主张,从而对银行做出不利的裁判;再次,国内不少银行已经在境内外上市,如果银行不执行这些规定,也可能被银行的投资者乃至相关监管机构质疑银行的合规问题。

银行落实《通知》有关规定需要配套的技术和管理制度支持。《通知》所确立的“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需要银行将所有理财业务数据规范化、集中化管理;另外,参照银行贷款管理流程的要求,更是绝大多数银行尚未从制度上规范的问题,仅有个别银行已经推行此流程,尽管监管文件要求参照贷款管理流程,但是实际上其与银行贷款的差异,也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审批流程和相应的制度。

银行在未来实施理财业务管理中应强化自身职责的履行。由于监管机构已经在《通知》中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应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尤其是履行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查职责,这意味着银行也需要对既有理财业务协议文本、章程等相关实施文件做出修改。同时,应进一步明晰银行和有关当事人之间的职责,尤其是银行与投资管理机构在尽职调查方面的职责,防止相关责任过度有由银行承受。

银行应积极协调监管机构进一步明晰《通知》有关实施要求,并应促成监管机构给银行实施相关要求的相应准备过程。由于《通知》要求印发之日实施,给银行的合规操作带来很大压力,而且《通知》内容非常简单,但其涉及的监管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向银行监管机构反映实施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推动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和操作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作者:刘澜

上一篇: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下一篇:生育率转变与计划生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