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论文

2022-04-24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经济转型时期,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行业,也是世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高职教育的既带了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论文 篇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性产品及服务不断拓展,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阶段,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储备量不足。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金融专业人才素质的新定位,总结现阶段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相应意见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科技;教学改革;金融教学;复合型人才

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对原有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新业态。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支柱,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人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传统金融课程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金融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工+传统金融业务阶段”“IT+金融交互式阶段”“互联网+金融智能终端阶段”与现在正经历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阶段”。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投资顾问、大数据智能风险控制等新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以金融智能化为特征的金融科技时代已经到来 [1]。金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不仅局限于传统金融专业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对劳动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所急需掌握数据分析、量化投资、金融生态平台维护与创新等知识技能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2]。

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金融业与科技创新结合日益紧密,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群)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金融企业一线工作任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金融全产业链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而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是指精通一个专业,并通晓多个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科间知识应用融会贯通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指的是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新兴科学技术工具,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体现复合的新型人才。对于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言,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在传统金融专业理论框架下,通过实践教学有机融入大数据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大数据营销、量化投资、智能投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3]。金融类专业教师应加大对传统金融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拓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新实践补全知识结构的能力。金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金融科技实训教学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具备金融数据分析能力、智能投融资决策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技能及金融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应具备主动学习能力,适应智能金融服务潮流,能够借助人工智能辅助金融服务创新,提高业务效率,应学会应用技术,而非被技术取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要为社会提供懂业务、精技术、善营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

三、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现有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金融科技是从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人才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是业务工业社会体系内形成的标准化与流程化的金融服务,所需人才适应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金融科技业务是信息社会体系孕育的金融新业态,其产品与服务体现出差异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呼唤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备创新性思维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仍围绕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与现代金融业发展潮流脱节。高职院校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即将原有的单一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在未来的职业领域中更好地发展。

(二)现有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未能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区别于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具有就业指导的特殊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研究型院校相比,更注重实践教育与技能教授。但据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停留在教授传统金融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阶段,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多数围绕传统金融行业业务内容开展,知识点与形式较为单一,与目前市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相悖。金融理论课程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基础与陈旧,缺乏对行业前沿业务的接触,难以满足快速变革的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完善的专业课、辅修课的学分兑换制度,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暂未能探索行之有效的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路径。

(三)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传统金融理论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基本符合目前教学需要。但现有教师多数从事传统经济领域研究,且未接受过金融科技相关知识教育,知识结构受到时代限制。金融科技是近年出现的新业态,现有师资队伍通常不具备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经验,未能充分了解金融科技实践业务,在高职院校大量实践教学的要求下难以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且现有高职阶段金融科技类教材匮乏,难以支撑教师对金融科技知识的教授,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 [5]。此外,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知识架构,授课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过程中缺少金融领域前沿知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的企业教师多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未能有效改善金融科技师资缺乏现状。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制约了对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內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需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需依托于计算机技术,金融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要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关实训室的硬件与软件基础较为薄弱,信息化设备老旧,实训教学器材仅能满足传统金融业务实训需要,未能紧跟行业潮流更新换代,且主流公司提供的金融科技实训平台仍在开发初期,价格高昂。此外,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实习基地多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大多数学生未能得到金融科技业务的实践机会。且高职学生到基地实习时接触的业务多为营销类的前台业务,无法充分了解金融业的业务核心与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实际运用。

四、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产品、新业务、新岗位不断涌现。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培养金融科技知识技能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内涵,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课程设置具有动态性与灵活性。针对金融行业业务创新迅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日益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紧贴实际,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优化,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使用活页教材等形式,及时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高职院校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实训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具有现代化视野与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实用主义为指导调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传统金融课程标准中融入新技术知识,为全产业链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金融人才。

(二)丰富专业课程内容

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大数据营销、量化交易、智能投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技术与业务模式融入课堂案例教学,实现前沿金融实践与课堂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金融科技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 [6]。例如,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引入AI工具,在设计家庭保险方案与设计家庭理财规划方案等学习项目中辅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难点,让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同时习得科技工具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了解金融科技业务是以传统金融逻辑为底层架构,融入科技手段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一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金融科技企业共建脱密真实客户案例系统,通过部分脱密平台数据,开展数据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金融数据进行现象分析及平台实操。学校应加强课程灵活性,健全学分制度,引导学生选择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的路径,创新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学制。

(三)配备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力量

优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团队是培养新型金融人才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构成主要为传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及传统金融学科研究人员,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人员短缺。高职应组织开展部分教师跨学科培训,鼓励金融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跨学科进修,完善教学方面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引导教师队伍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与技能储备,并及时更新行业前沿业务动态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金融科技企业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参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利用行业经验补充高职原师资在科技金融知识方面的空缺。学校可鼓励教师跨专业组成研究组,试点金融科技教改项目,跟踪试点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科技金融类企业的实践锻炼中,或参与社会机构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培训,以此构建高水平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四)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环节,对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间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金融科技领域。传统金融专业实习基地基本由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组成,业务内容较为传统单一。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时代,智能合约、智能投顾、大数据营销等新业务形式构建了金融新业态,传统金融流水线型的工作内容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新业态也催生了相应的新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金融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构,适量增加与金融科技类企业的相关合作,在保有传统优势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引入如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用友科技等财务数据分析类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金融科技类型实习,能在实践中体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掌握金融科技核心技能。企业通过合作项目,也能够储备一批对口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五、结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原有业态,部分传统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浪潮也带来了新业务与新岗位,金融职业环境迎来巨大转变。近年来,大批金融科技公司涌现,导致适应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呼唤适应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针对行业岗位实际要求,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金融科技复合知识结构的实践型职业人才。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校外实训基地的调整及对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俊.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9):43-45.

[2] 宋杨. 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2):105-108.

[3] 沈玉星.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营销界,2019(19):70-72.

[4] 林晶,陈苗,李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19,37(09):123-125+

132.

[5] 李东荣.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 中国金融,2013(24):9-10.

[6] 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 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5):59-62.

(荐稿人:方勇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罗淳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论文 篇2: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经济转型时期,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行业,也是世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高职教育的既带了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化解挑战,需要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从专业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向前发展。

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改革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态势为高职金融教育既迎来发展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金融已成为世界大国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随着我国实体经济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大国经济必须要有大而强的金融作后盾。我国需要构建与经济崛起相适应的具有强大聚集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金融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竞争胜负的关键。

但是,我国金融业历史短,人才的积累总共在300万人左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包括为金融业服务的中介服务类)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日本则超过8%,甚至马来西亚都超过5%。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2009年调查表明,在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上海,2006年,金融就业人口19.57万,仅占城市就业人口的2.2%。那么对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情况就更不会乐观。而且,相对于外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我们的从业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李教授预测到2010年末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总量应达到26.91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2015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5.88万,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量达到46.62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4%。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与发达国家相对存在的巨大差异,从另一个方面昭示着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巨大空间。整个金融人才体系可以划分成包括由高、中、低端三级人才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对于定位于培育中、低端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的高职金融教育而言,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发展经济学梯级推进发展理论,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金融行业必然会被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力量推动向前快速发展。招商银行统计,2009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2010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人才需求同比北京增长了101%,上海增长了78.5%,广州增长了69.3%,而且全国也增长55.3%。与此同时,中国正掀起一轮创建“金融中心”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已经多达90个,其中在中部地区,长沙借助长株湘潭城市群试验区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则要建“江南金融中心”。如此多的“金融中心”建设,这为广大金融业人士构建了巨大事业发展平台,俨然一副美好的春景图。也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经济转型金融业发展态势也给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表明,高职金融教育由于学历的大专层次,在金融业人才培养的重心有不断外移的风险。金融业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在金融全球化,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虽然,目前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点,对于中端职位证券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人才需求2010年上半年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对于证券经纪人、市场营销类的低端人才和银行客户经理、基金经理、投融资类等高端职位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是,很多关注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发现,金融行业新进人员中本科以上的比例不断增加。复旦大学李绪红教授观察到,2003年到2006年上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低层次人员比例不断减少;外资金融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低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内资企业。这不能不令高职金融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这种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对中低层次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远不及高端人才的严格,这对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背景下,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在我们这些年的办学实践中发现,金融机构招聘中、低端从业人员考虑因素中,外在形象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专业属性,在招聘过程中,外在形象、价值观、综合素质等等因素已经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这对高职金融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高职金融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弱化了金融行业对高职金融教育认识的深度。此外,金融行业务越来越外包的趋势,降低了高职金融学生对金融专业的热情,减少了金融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不利于高职金融学生的生源质量的提高。金融人才市场上事实上,结构分化日趋明显,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端专业管理人才日益缺乏。2010年上半年市场对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的供需比例为1∶9,预计到下半年将上升到1∶11。尤其是随着既精通金融各个领域,也就是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越来越需要。这部分人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竞相追捧的热点。另外,能够从事金融行简单操作的初级人才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并且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外包趋势的发展,金融业的初级人才供应矛盾越来越激烈。出现了高端人才、低端人才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上述的几个主要的原因分析,对我们金融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从专业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行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以促进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向前发展。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1.科学把握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定位

作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要充分调研,与行业进行深度接触来认识和了解金融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者以及相关人员,广大的教职员工,首先要弄清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存在时间差,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今天的岗位需要与三年后的岗位人才需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办学定位一定要有前瞻性,还要有准确性,更要有适用性。作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以服务当地金融业为宗旨。充分权衡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对接金融行业以及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金融高职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办学,需要全社会的资源投入。目前,办学层次与生源质量,基础条件与体制问题以及事实上办学封闭与行业疏离等诸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的影响和限制高职金融教育科学办学定位的实现。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金融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定位的有效路径。

2.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高职金融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重视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金融全球化,培养人才还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等等。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根据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微观化,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教学内容综合化,要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材选用先进化,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贴近国际水平。教学方法多样化,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困扰高职金融内涵发展、质量水平提高的软肋依旧是学校的“灵魂”——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内部缺乏有效进入和退出的有效竞争激励机制等。

此外,还要注意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3.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金融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利用主管单位、共建单位、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其它平台,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高职金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提升高职金融教育办学基础能力

高职金融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比专业教育更重要,要形成一种积极、高尚的强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办学基础能力,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精神文化体系,创建一个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高校氛围。这些精神文化构建主要通过一个学校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要素组成。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得到严格遵守的制度文化体系。如果说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制度体系,那么我们还需要建设好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的必须强制执行的和严格遵守的有形制度体系。在金融高职院校这些有形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制度、校纪校规等。三是强化高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主动占领新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基础能力面临的崭新课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打造学生学习的平台,拓展教育空间等。

通过不断提高的高职金融教育的基础办学能力,使高职金融教育真正做到为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完成金融产品营销、综合柜台操作、理财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以及职教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能力的提高。目前比较多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是学院所在区域和金融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在如何拓展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甚至走得更远,“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到让企业追着学校跑”。高职金融教育也可以从上述观点中得到启示,考虑到学校办学历史、优势和特点来拓展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通过机制与体制改革,与金融行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真正做到服务当地金融行业,是我们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

三、结语

由于考虑到我国地域的复杂性,本次主要是讨论中部地区高职金融教育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与发展,努力促进中部地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国家强大,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高职金融教育,应当不负时代的重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振兴我国金融教育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4]张德江.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5]李绪红,罗仲星.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的上海金融人力资源评估与总量需求预测[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作者:颜家水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市场论文 篇3: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着重重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市场定位,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化危机为机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金融专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出口锐减,大批企业停产或减产,工人大规模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据北京市人才市场统计数据,2009年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不到40%,高职毕业生的这一比例更低。如何提升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笔者探索的要旨。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就业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如何使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每年10月,各大企业就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学科研院所单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外企、三资企业减员增效,IT等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逐年减少。2009年,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达到78︰1,相对于2008年的60︰1,竞争更加激烈,说明就业形势及其严峻。2010年,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不仅反映在人才市场上,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也是寒意阵阵。2010年约有630万高校毕业生,加上近两年未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使外国教育机构得以进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就业竞争对手。同时,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

经济复苏会增加就业机会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经济回升,市场回暖。安徽省乘着皖江开发的机遇,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0052.9亿元,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1%。从业人员3988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长最快,增加了71.4万人。

金融业快速发展会带来机遇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金融行业发展的上升趋势毋庸置疑。2009年,安徽省金融业产值增加12.7%,比第三产业高1.6%。伴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银行就业路径。金融市场广度、深度的拓展,金融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市场就业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位空缺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外银行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开设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也促使金融市场对人才产生较强的吸纳能力。

全方位提升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本科高校金融专业教育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下,高职金融专业要抓住机遇,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异军突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争取一席之地,树立起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旗帜。

(一)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以大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使其成为业务精、思想好、受欢迎的优秀人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95%以上,与我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另外,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从事与金融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由原来的60%以上逐年下滑,就业质量下降。高职金融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人才市场上生存与发展,就要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细分市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选择就业市场空白点,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创新,新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创立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农村基础建设薄弱,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一般选择在城市金融领域就业,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我院对毕业生进行了职业观念的引导,鼓励学生报考农村信用合作社,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农村信用合作社录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经纪业务发展较快,各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需要大量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也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针对经纪人的岗位特点,我院采取“双证”教育,要求所有毕业生参加金融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校园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客户沟通的技巧。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提高,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在保险和证券行业从业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教学改革创新

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培养方案动态化,加快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性与多样性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课程;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选修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培养出的人才能力差,不能适应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是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创设条件,增加实务课程的开设,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机会和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其适应性,缩短就业适应期。二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工作场地的现场教学,针对学生的兴趣,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使模拟实务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三是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式,引入小课题,将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项目的途径,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到金融部门实习锻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实训基地的专家请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五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如“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炒汇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考察。

完善考试制度教学测验考试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学科的专业考试如果只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考试形式上,除采用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外,面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都可作为选项,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小测验也应在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效能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我院陆续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建立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实训基地,但是个别实训基地因为接受实习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没有发挥出积极效能。学院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加大投入,努力搭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质量,充分发挥其效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应全方位、全程化,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的熏陶,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导入未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理念,使学生树立目标,自觉提升综合素质。我院将《就业指导》课定为必修课并列入当年教学计划,统一使用教育厅规划教材,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解内容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能逐步了解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事业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事业理念,使其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应教育学生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工作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同时也能带来乐趣,通过淋漓的汗水,才能浇开成功之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工作精细化,创新工作思路一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我院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QQ)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使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同时加强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二是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三是要搜集就业需求信息,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运用学校就业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地发布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供需洽谈会、招聘会,搭起服务桥梁,保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正常开展。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茫然情绪,容易有失落感,导致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竞争能力减弱。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减轻心理压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足的心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准确,加上教学改革创新,导入科学的就业观念,才能培养出专业精、思想好、适应性强的金融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高职金融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维同,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47-49.

[2]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3]刘晓明.就业、择业、创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64.

作者简介:

王启亮(1971—),男,安徽砀山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李六杏(1972—),女,安徽枞阳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作者:王启亮 李六杏

上一篇:金融危机融资方式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