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2022-07-03

摘要:证券投资属于投资的一种,因其利益较大,所以受到了投资者们的喜爱。不过,有句古话叫做“富贵险中求”,证券投资的利益越大意味着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不少投资者栽在了证券投资上。纵观近几年的证券投资市场,明显可以看出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在证券投资活动中,有较多的投资者频繁换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1:

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的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各行各业更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当下人们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多,多数人选择用闲散资金购买有价证券进行投资,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证券市场过于复杂,1990和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创建拉开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序幕,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民众在投资时过于自信,盲目进行投资,以至于常出现有限套利、“处置效应”等问题,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基础 证券 投资行为

一、引言

投资者作为证券交易活动的主体,投资行为直接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多数投资民众并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缺乏对证券市场的科学分析,以至于加大了人们的投资风险,民众在进行投资时常会出现决策失误,不仅无法有效整合社会闲散资金,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时民众也会因为投资失败加重经济负担,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对证券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帮助民众准确把控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引导民众进行科学投资,以期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相较于传统金融学而言的,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金融投资活动,它将行为科学、心理学与金融学有机的整合到一起,研究人们的投资行为,分析人们做出投资行为的动因,研究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行为金融学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行为金融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是现代金融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揭示了传统金融学中完全理性假设的缺陷,有效的整合了人们在认知上的缺陷、风险上的偏好、易感性及自控能力的不足等问题,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完善,便于科学分析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为人们指明方向,有效规避投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往来越发频繁,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很多时候因为投资者的跟风行为引发社会动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像2010年10月12日上证综指暴跌,创了15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谣传,国际投机资本的违规操作,以至于多数投资者盲目跟风,无目的抛售股票导致的,直接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历史上有名的黑色星期二,民众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抛盘,引发严重恐慌,短短四年时间美国五千多家银行倒闭,八万多家企业破产,工业生产总值下滑一半,致使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股市暴跌、证券交易市场崩盘,除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复杂多变外,投资者个人过度交易、贪心过重、盲足投资也是造成股市动荡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国际国内股票市场的研究,组织民众进行再教育,引导民众科学理性投资,在整合市场闲散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人民的收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金融学在证券投资行为分析中的不足

传统金融,主要是以人们基本的存款、贷款及结算为内容的金融活动,以往人们所说的金融主要是资金的融通。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金融学发展已有很大的完善,有效的引导着人们进行投资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复杂,当下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出现一些人们借助传统金融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像赢者-输者效应、惯性效应、投资者情绪效应等,无法切实发挥金融学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促进人们证券投资活动顺利进行,提出了行为金融学,如果说传统金融学是建立在投资者理性投资行为基础上的,如投资者的理性预期及效用最大化,那行为金融学则是以行为科学、心理学及社会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活动,通过对人们动态投资活动的全面分析,着重把握投资人的心理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进行微观分析,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盲目从众心理,对整个投资活动进行科学把控,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多的投资机会,科学分析投資者的交易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对人们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作为当下人们投资活动的引路标,能够有效指导人们进行证券交易投资,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帮助民众做出正确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人们的经济收益,减少民众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出现盲从心理,人们开展证券投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将闲散的资金整合起来通过投资活动增加收益,“趋利避害”是每个投资者的内心诉求,这也是民众进行理性投资的表现。但以往由于投资者的从众心理,证券交易市场信息不畅通,民众无法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投资者盲从心理作祟,以至于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民众经济受损。像缺乏主见或者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多会盲目跟风,别人买进就买进,别人抛售就抛售,这是证券市场的异象,是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严重影响市场的稳定性,为了有效规避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市场管控力度,借助宏观手段对其进行管理,规范投资者的操作,建立一个健全的消息传播系统,便于人们及时获取最真实信息,有效规避各种不良信息或谣传在社会上蔓延,引发证券交易市场的跟风行为。

以行为金融学为依据,结合投资行为偏差,科学分析证券市场的状况,引导人们进行科学投资,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多时候会受到主观意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一些偏差,由于金融市场的灵活多变,人们往往无法准确把控市场的整体动态,相应人们的投资行为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科学分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人们会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像人们常会出现错估股票的价格及未来价格走向,加重了人们的投资风险,借助行为金融学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便于民众低价购进高价售出,提高人们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整合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推动企业良性运转,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证券交易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和民众的行为偏差,在科学分析投资者投资心理的前提下,引导民众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前市场环境过于复杂,人们需要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企业的效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错种复杂、变幻无常,时常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测的情况,致使民众手足无措,市场上各种冗余信息,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像有些民众在进行投资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有时一些民众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对市场的把控,违反常理进行投资,加大了资金的受损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对行为金融学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投资行为,以往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为了避免风险多是分散性投资,就当下市场环境而言,人们应该转变思想,在科学分析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对资本进行集中投资,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市场过于复杂,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进行证券投资,科学分析投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当前人们实际投资行为,准确把握人们投资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组织人们进行再教育,充分发挥行为金融学的价值,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引导人们理性投资,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稳步高效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方墘.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 中国商论, 2016(36):25-26.

[2]康跃. 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 经济, 2016(9):00151-00151.

[3]张健菊. 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 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6):00289-00289.

[4]郑劼松. 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研究[J]. 社会科学:全文版, 2016(9):00052-00052.

[5]邹桢苹. 行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分析的若干研究论述[J]. 中外交流, 2017(13).

作者:李跃萍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2: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

摘要:证券投资属于投资的一种,因其利益较大,所以受到了投资者们的喜爱。不过,有句古话叫做“富贵险中求”,证券投资的利益越大意味着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不少投资者栽在了证券投资上。纵观近几年的证券投资市场,明显可以看出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在证券投资活动中,有较多的投资者频繁换手。鉴于投资者的这些行为决定了股票的实际供应,因此从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和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1.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

1.1过度自信

投资者在长期的证券投资或者其他投资中树立起了远超于其本身能力的自信,认为自己随便选一选就能成功,所以没有办法客观的、理性的看待证券投资这件事情,从而导致判断失误,造成失败。而在失败之后,投资者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会将其归在外部环境等因素上,没办法及时的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投资风险的概率加大。

1.2过度反应

在证券投资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股票的价值远远高于其本身的价值,或者远远低于其本身的价值。而与其相对应的投资者的心态是这样的:过度乐观,过度悲观。众所周知,投资者的行为对于股票市场是可以造成影响的,所以在行为金融学中将其进行了解释,即:投资者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投资行为与外界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投资者不能站在理性的角度进行判断,使得股票价格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动。

1.3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投资行为之前先了解一下其他人的想法,然后再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但是如果在进行投资行为前一直都是这样,那么就会使投资者养成跟风的习惯,长期下来投资风险就会加大。比如历史上就出现了因羊群效应而形成价格泡沫的情况,对经济、政治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比如在17世纪的时候荷兰爆发的郁金香泡沫事件、18世纪的时候爆发的南海泡沫事件、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国的第一次铁路风潮事件、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爆发的美国股市泡沫事件等。

1.4动景效应

某些股票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涨幅较好的情况,而且目测接下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某些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于是在今后的投资中都以此为标准。虽然其可以让投资者小赚一笔,但是一旦发生突发性状况,就会使投资者血本无归。

2.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策略

2.1反向投资

反向投资策略适用于普遍出现过度反应的时候,简单来说就是在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选择与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反的操作。因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没办法理性的进行判断,所以会导致投资者在获取了一定的利益之后认为股票的价格很高,即存在高估现象;一直在亏损的投资者会认为股票的价格很低,即存在低估现象。反向投资就是将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利用起来,从而达到套利这一目的。在进行反向投资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快速、果断的原则,要让自己的投资行为快于其他的投资者。

2.2动量交易

动量交易即在进行投资行为之前计算股票的各种数据,然后基于此设置出过滤原则,并结合交易量要求及收益要求进行股票的买入或卖出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在看到某只股票一直呈现涨势,而且发展不错的时候可以进行买入或卖出,从而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虽然运用这样的策略进行交易赚取到的收益不是太多,但是风险不大,不会使投资者出现过多的亏损。

2.3成本平均投资

大部分投资者喜欢大量的买入一支股票,但是投资市场如同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说不准什么时候买入的这支股票就跌了,把成本都赔进去了。成本平均投资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所出現的投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把成本分成多份,对不同的股票进行投资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进行投资。具体来讲,某投资者决定在证券投资市场一年投入2400元,但是一次性购买一支股票风险太大,其就可以将这笔资金进行平均分,每一季度在证券投资市场投入600元。在股票价格呈涨势的时候,每一固定金额可以购买到的股票的股份不多,如:买40股需要花费15元;在购买价格走低的股票的时候,可以用较少的钱购买到大量的股份,如:买120股只需要花费5元。根据这一价格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在整个年度中投资者的平均投资成本,即:2400÷(60+40+120+60)=8.57元/股。由此可见,这样的投资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而且其购买的平均成本要比股票平均价格低,从而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不过在运用成本平均投资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即要选择在恰当的时候对资金留存率进行调整,从而将投资者资金使用频率提高。

2.4分散投资时间

分散投资时间简单来讲就是长线投资。在买入股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出其的趋势,而且在这样的趋势下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会逐渐的下降。为了避免发生成本亏损情况,可以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将投资比例加大。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来看,分散投资时间策略是利用了股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风险降低这一特点的,其可以给投资者指明投资方向,让其进行理性的投资。Siegel于1994年对1802年到1992年的股票、国库券、债券收益进行了分析,发现股票收益要远远高于国库券收益与债券收益。普雷斯科特和麦哈维也在1995年对1926年到1992年的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发现美国股票对短期政府债券的资产溢价每年平均为6.1%。通过这两次实证可以发现,长期进行投资的时候,选择股票要比债券、国库券的历史回报率高。也就是说,股票的风险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变低,但是进行短期投资的话会出现非理性上涨与下跌,风险较大。所以通过分散投资时间这一策略能够得到较高的回报率。不过在利用这一策略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要切记一点,就是不能太过频繁的进行交易。过于频繁的交易会使原本理性的投资变为不理性的投资,从而将投资风险增加,造成亏损。

2.5行为控制

某些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的时候过于随心所欲,忽视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变性,导致出现了亏损现象。究其根本,是投资者没有办法理性的看待投资,没办法进行理性的投资行为。而行为控制这一策略的运用可以约束投资者的行为,使得投资者理性的进行投资并获得较高的收益。

2.6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是最稳的一种投资策略。即在进行投资行为前先进行分析、筛选,选出几种进行长期投资时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并将大部分的投资成本投入到这些股票中。其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投资者尽可能获得超高的收益。不过在运用这种策略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最大限度的将自身的认知偏差减少,需要将其他人的认知偏差进行充分利用。

3.结语

在当前的证券市场投资中,存在过度自信、过度反应、羊群效应、动景效应等行为偏差,导致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风险太大,不仅投资收益受到了影响,成本也亏损了。而想要减少投资行为偏差,可以采用反向投资策略,可以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可以采用成本平均投资策略,可以采用分散投资时间策略,可以采用行为控制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证券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才能使投资者的收益率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琛.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326-326.

[2]王硕一.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中国商论,2019:53-54.

[3]陈小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0103-0103.

[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

作者:林利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篇3: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投资业的运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及理性人假设,然而它在解释实际金融现象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期权微笑、封闭基金之谜等,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也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金融 证券 投资

一、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研究

(一)中国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特点

1.过度自信。即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及其他能力。证券市场是一个导致过度自信的典型场所。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对近期事件的过度反应和新信息的反应不足,对有利于自己投资策略的信息过度反应,对不利于自己投资策略的信息或别人的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反应不足。这会导致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行为理性的轨道。结果就是,即使投资者知道股价是随机游走的,他们仍将认为股价是非随机的而是有规律的,而且认为自己对规律的把握更胜于其他投资者。

2.过度乐观。人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数学期望。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正是这种普遍乐观的心理为部分庄家操纵股市、牟取暴利提供了便利,导致市场投机性增强,股市震荡剧烈,股价泡沫横生。

3.暴富心理。投资者迫切希望尽快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将风险的回避放在次要的位置。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大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并且由于一些报刊的不正确引导,可以说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很多都是为了发财致富甚至是为了暴富而进入股市的。如此的心理势必会增强股市投机性,因为只有剧烈震荡、投机性强的股市才能满足投资者的上述要求。

4. 从众心理。股价受社会心理、尤其是投资者潮流的广泛影响。投资者潮流不但影响到投机性极强的市场狂热情形,也影響到相对正常、平缓的市场运行。这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十分明显,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特征。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才会有噪音交易、羊群效应及处置效应等现象的出现。

(二)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分析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

风险收益不确定是证券市场的常态,面对证券市场不确定情况,投资者通常会设定一个风险收益的心理参考点。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二、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一)我国证券市场非理性交易的表现

1.交易量异常

交易量异常是指:根据EMH的理性投资者假定,投资者应该购买股票并长期持有,市场无交易或交易量稀少,仅供满足变现和平衡资产组合要求。但是市场上的巨额交易量却与此相矛盾,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交易量却逐年攀升,特别是与世界其他股市相比,我国沪、深两市换手率一直高居不下、动荡不已。

2.波动性异常

波动性异常指的是股票价格与基本价值的长期的、持续的、大幅偏离。我国的证券市场频繁和激烈地波动性主要表现在:股票指数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严重背离以及股票价格指数与上市公司盈利的长期背离。

这些现象是无法用EMH来解释的,而行为金融学解释了这一点,它认为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缘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波动,因为市场本身就是所有交易者的综合体,而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另外,根据有限套利和投资者情绪理论,当套利是有限的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受制于噪音时,套利者就不能完全抵消投资者情绪因素对股票需求的影响,股票价格不仅对信息做出反应,而且也对投资者的情绪做出反应,导致价格的实际波动比宏观经济和基准价值的波动更易发生。此外,我国投资者的不成熟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

(二)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分析

依据对我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分析,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传统的有效市场 (EMH)的几点假设,第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性行为具有系统性,持久性,无法相互抵消。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且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的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存在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于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我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无效率现象,我国证券市场应健全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稳定的、透明的证券市场政策法规,改善投资主体的比例结构,并且重视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而投资者则应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决策能力及其过程,努力消除自己的行为偏差,控制情绪波动,尝试采用逆向投资策略及惯性交易策略。

参考文献:

[1][美]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赵英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美]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廖理、施红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饶育蕾,《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黄树清,《行为金融在中国现状前景与问题》,《云南大学学报》vol.2.

[5]李杰辉,《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vol.3.

[6]陈卓思,《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心理学思考》,《管理评论》,2004.11.

作者简介:

张梦,女,汉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研究;邵贵霞,女,汉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研究。

作者:张 梦 邵贵霞

上一篇:幼儿园幼儿礼仪教育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下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