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些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客观反映和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山东省的经济金融发展迅猛,然而“大而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 篇1: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环境规制如何通过中间变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通过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方差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技术进步以及FDI都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与产业结构升级互为格兰杰原因。我国应继续实施环境规制并且合理制定环境规制强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

【关键词】环境规制 产业升级 VAR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744127亿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污染排放加速地增加。据统计,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年排放总量从2006年的261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510.3亿吨。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越来越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低碳经济”的提出要求产业技术创新,摆脱落后、高消耗的产业。自然环境资源有限,企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改变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环境规制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都对环境规制进行了相关研究。“Potter假说”认为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然而,该假说也有不足,如果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环境规制的成本,环境规制就不能促进技术创新。梅国平、龚海林(2013)从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出环境规制可以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变迁。李强(2013)基于Baumol模型理论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研究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促进作用,规制强度越大,服务业比重越高。李璇(2014)依据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碳排放强度每增加一单位,人均GDP将增加11.65%,因此环境规制的加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查建平、郑浩生等(2014)研究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规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整体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呈现集约型和生态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环境规制强度逐级递增。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同时提高环境质量,然而这些成果中对于环境规制通过中间变量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的文献却不多。

三、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本文是基于需求、技術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

(一)需求与产业结构升级

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产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规制一般是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的投资需求,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环境监管下,企业必须为其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投资治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必会削减这类成本,继而这种产品的价格会上涨,消费者就会消费更少的这类产品,或找到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受到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另外,环境规制导致企业资源的减少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企业将降低投资规模,部分行业的投资份额减少,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综上投资需求的变动也会引起产业结构调整。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将大幅提高产业效率,致使这些行业的要素和资源越来越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再将传统产业通过利用新技术改造,产业得以优化。

大多数研究支持“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当企业面临环境制约时,为了生产环保产品,需要创新生产技术,企业将提高研发条件,吸收科技研发力量,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传递和扩散,新产品市场占有量扩大、产业分工更加明细,使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即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进行技术创新则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受规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果技术创新的收益大于成本,技术创新的选择就更有利。

(三)FDI与产业结构升级

FDI能够通过资源资产质量的提高来改善资源的投资结构;技术转移和溢出也可以用来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FDI还具有资本形成效应、市场扩张效应等,能够促进国内經济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虽然环境监管的强度可能会减少FDI的流入,但由于FDI技术的溢出效应,提高了中国产业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催化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国的环境政策也不同,使污染企业从监管力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监管力度低国家或地区,使两国或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理论,将国家环境监管强的产业转移到监管弱的国家,减少生产成本,产业转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国的产业结构。

四、实证研究

在上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将利用我国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如何通过需求、技术创新和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等因素影响产业升级的以及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间具体的影响关系。

(一)有关变量的选取

1.产业升级指标(S)。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来衡量产业升级程度。

2.环境规制强度(ER)。选择每年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完成额来衡量。

3.需求因素。消费需求(RC)选取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来衡量消费需求;投资需求(I)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

4.技术创新(TI)。采用被批准的专利数来表示。

5.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

7.经济开放度(KFD)。选取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来衡量开放水平。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首先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

(三)计量结果分析

1.环境规制对中间变量的影响。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模型1的结果表明,实施环境规制对消费结构升级有利,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这一点从人均GDP系数为负可以看出。模型2的結果表明,随着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大,投资结构升级;人均GDP的系数为正说明发展经济促使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模型3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刺激技术创新。企业为了增加治污效益而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对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模型4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妨碍外资进入,是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2.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平稳性检。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nS、LnER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LnS、△LnER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LnS、LnER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第二,协整检验。为了确定LnS、LnER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采用EG检验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EG=-2.121,小于顯著性水平5%的EG临界值-3.59,说明两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三,Granger检验。由上述结论可知,△LnS、△LnER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先对LnS、LnER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然后对这两组数据进行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长度为2,3,4时,产业结构升级是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长度为3,4时,环境规制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实施污染治理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使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又有较高的环境质量要求,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了更多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增加了环境规制强度。

第四,建立VAR模型。建立VAR模型前,首先确定模型滞后期,本文根据AIC、SC信息准则等滞后长度选择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期数,5个评价统计量的值都显示最优滞后期数为1,所以建立VAR(1)模型比较合理。AR根图也显示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表明该VAR模型是稳定的。

第五,方差分解分析。

稳定的VAR模型可以做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可以用来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变量的动态响应特性,本文仅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这15年间,产业结构升级对自身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少,第7年之后趋于平稳;环境规制在前三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不显著,之后逐步增长,到第7年达到最大并保持平稳。因此,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续性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环境规制对居民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技术创新及FDI都有促进作用,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强,消费投资结构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吸引外资不断进入,并在此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2)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规制互为因果关系。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也推动了环境规制的实施。(4)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稳定持续的,适当的增强环境规制,产业升级越快。

因此,我国应继续实施环境规制并且合理制定环境规制强度,在以下几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

第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要合理提高环境监管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进步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另外,不同产业发展情况不同,我们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标准,才能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持续性作用。

第二,为了充分发挥促进投资结构的环境调节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化环境规制工具,积极引导资金向低能耗、少污染的工业流入,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环境规制工具,如排污费(税)、排污许可证等,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投资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升级。

最后,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吸引外资,引进更多的高科技和绿色产业,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梅国平,龚海林.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3(2):72-76.

[2]李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3(5):100-107.

[3]李璇.低碳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4):1-6.

[4]查建平,郑浩生,范莉莉.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2004-2011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54-63.

[5]王恒.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6):61-65.

[6]龚海林.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85-89.

[7]韩晶,陈超凡,冯科.环境规制促进产业升级了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148-160.

[8]肖兴志,李少林.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动态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6):102-112.

作者:王蕾 蒋智华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 篇2:

山东金融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摘 要:近些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客观反映和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山东省的经济金融发展迅猛,然而“大而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如何运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以金融发展来优化产业升级,是山东省在经济方面遇到的巨大挑战。本文运用1996年到2013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山东省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

一、引言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业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一般释意为资金的借贷与融通,通常表现为一国或者一地区金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金融发展有助于资金和资本的集中和积累,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整合和发展。因此,一直以来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屡见不鲜,是现当代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诸多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地区的经验数据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一致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增长互补关系。虽然金融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很多方面并未进行详尽考察。比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方面,而忽视了社会其他方面的探讨,比如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就凤毛麟角。另一方面,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更多地关注了国家和国际层面,而忽视了国家内辖区的考究。尤其是对于诸如总过这样的 。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尤其应该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而不能只考察整体情况。为了弥补金融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研究了局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山东省作为考察对象,运用1996年到2013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山东省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得出了相关结论。

区域或者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尚属于学科边缘,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尤其如此。目前国内金融理论远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究。本文从单一省份出发,实证分析了金融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是对我国金融理论的进步补充。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我们简单回顾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对本文所用数据和样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第四部分是计量回归及结果。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往往都放在了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发展是否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相关的几篇文章也仅限于探讨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作用。Beck和Levin (2002) 认为,技术上的创新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金融体系的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制度上的创新,产业结构会对此做出相应的反映。Marco DaRin和Thomas Hllmann2002)认为,新兴市场的出现与成长离不开银行业的发展,而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随着金融发展而进行的,由此得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并引致夕阳产业的消退,进而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国外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伍海华,张旭(2001) 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系,并剖析了其内部机理,深入分析结构演化过程中相应的金融运行模式与金融制度创新问题。

顾海峰(2010)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最近时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描述、两者互动机理的阐述,提出金融发展必须注重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度升级。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描述性和理论阐述上,近年来出现了更多的经验性分析。李媛(2011)通过1990-2007年的宏观省级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考察了社会金融总资产对产业结构有和影响。结果发现,金融资产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金融资产的扩张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升级。钱水土,周永涛(2011)首次运用面板数据考察了两者的关系。他们利用了我国2000年到2008年的省级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考察,并运用GMM克服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并引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王春丽,宋连方(2011)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直的结论。

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在金融理论当中尚属边缘,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尤其如此。目前国内金融理论远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考究。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相信对该领域的研究能对已有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或验证的作用。

三、数据及样本说明

1.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的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测度,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金融的总量,第二个是金融的结构,第三个是金融的效率。结合以往的研究文献,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指标。首先对于金融总体的发展,我们不在采用传统的MZ/GDP度量,这忽视了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发展,同时随着金融的高速发展,金融总量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扩延,本文选自金融相关率(FIR)来度量金融总量水平。

金融相关率是用全省金融资产价值占GDP的比值来衡量的。考虑到金融资产总值的内容,我们将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与股票市值加总计算得出了山东省金融资产总值。金融相关率FIR=M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价值+保费收入)/GDP;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FSR=(A股首次发行筹资额+B股首次发行筹资额+配股筹资额+增发筹资额)/贷款增加额;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市场增长率,MGR=股票市价总值和保费收入总和的年增长率。

2.产业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的表示一般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与经济总量的比值来表示。一般而言,三大产业的总值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认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越小,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反之,如果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越大,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小,产业结构趋于劣化。产业结构用三个指标表示: ISR1=第一产业产值/GDP,ISR2=第二产业产值/GDP,ISR3=第三产业产值/GDP

3.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了山东省1996年到2013的省级数据,来描述和分析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的现实情况,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相关性。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年鉴,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国泰安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整理。

四、山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们利用时间序列做协整分析。第一步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的平稳性。一般认为,如果数据不平稳,回归结果很可能是伪回归。只有在平稳性检验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协整分析。

1.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一般而言都存在平稳性问题,即时间序列可能是不平稳的,如果是不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回归,可能存在伪回归。因此,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了一般的ADF方法,检验了上述六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六个变量的水平值都为非平稳,而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一差分平稳后,我们可以进行协整检验,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否有长期关系。

2.协整检验

检验协整方法很多。本文利用了最常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一般我们是根据根据AIC和SC最小原则,确定了滞后项的个数为2。对ISR1、ISR2、ISR3与FIR、FSR、MGR进行检验。协整结果显示ISR1和FIR、FSR、MGR三者有协整关系,ISR2和FIR、FSR、MGR三者有协整关系,ISR3和FIR、FSR、MGR三者之间也有存在协整关系。限于篇幅,我们在此省略了计量结果的报告。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理论上分析,我们认为是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金融发展是原因,而产业结构发展是结果。但是从数据上,我们的协整分析结果是否成立呢?即金融发展是否导致了产业结构发展,需要进步一的检验。为此,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格兰杰检验。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在5%的置信水平下,FIR、FSR、MGR与第一产业比重ISR1和第二产业比重ISR2都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与第三产业比重ISR3因果关系不显著。

4.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我们认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金融发展指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两者是有长期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地,我们通过格兰杰检验,认为金融发展指标是引起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而非结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山东省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金融发展促进了第二产业的比重。相比而言,金融业的发展却不利于农业产值。这一现象的解释可能是说明了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工业行业的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都起到了重要的削减作用,这样资金和资本都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尤其是收益较好的工业企业,进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提升了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相应减少了第一产业的比重。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金融业发展与第三产业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处于落后阶段,并不受金融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

五、结论

山东省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事实,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引领山东经济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强省。于此同时,第三产业却未同步前进。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告高速发展。金融业结构调整、金融制度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对于山东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1996年到2013年的省级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了金融发展有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而不利于第一产业比重的提升,同时发现,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发展并没有显著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影响。山东省可以通过努力发展金融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完善金融市场来调整本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更快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朋.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2]马智利,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8,02:18-21.

[3]阎勤,童明荣. 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必须互动创新[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10:14-15.

[4]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148-149.

[5]傅允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10,05:208-214.

[6]严武,丁俊峰.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02:30-40.

[7]丁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D].浙江工商大学,2012.

[8]朱慧霞.石家庄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13,12:23-24.

[9]何卫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问题研究[D].西藏大学,2010.

作者简介:宋明月(1992- ),女,汉族,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本科生,学士,2010年到2014年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学习金融工程

作者:宋明月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回顾论文 篇3: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

摘要:笔者以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为视角,确定现代产业集群的选择基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选择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以西安市制造业为例分析各个产业集群的效果,最终筛选出该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为:以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中药材和化学药品为主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

中国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是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率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fial Cluster)的概念(Porter,1990),后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生产、服务领域中,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具有共生、合作关系的企业和机构的经济聚集现象。之后的Harrison(1992),Pyke(1992),Jacobs(1996)等将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作用很大,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集群化更加明显。我国著名学者王辑慈(2001)、沈玉芳等(2002)、安虎森等(2003)等也认为,产业集群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企业个体到一般集聚,具有地域性、专业性、网络性、根植性特征,最终表现出区域核心竞争力。因此说,一个优势产业集群,应该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性战略地位,具有空间聚集趋势、规模优势、专业化和竞争力,代表着该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起着巨大导向作用的产业有机结合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为我国“调结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调结构”将是“十二五”计划的重点。从归属范畴来看,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科学、合理地识别与选择区域产业集群,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结构安排,首先以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产业集群化的要求人手,提出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的基准。在此基础上,比较国内外产业集群识别的方法,确定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在选择基准指导下构建统计指标。然后以西安市制造业为例,识别、筛选出优势产业集群,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为视角,构建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的基准,避免了产业集群选择的笼统性和片面性。本文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思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产业集群化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当时由于外需仍然强劲,在路径依赖情况下以外需为导向的、以低劳动力与资源价格成本的低附加值、高耗能产业的扩张经久不衰,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使这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低迷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长远发展的要求。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类型结构等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根据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现状,经济结构调整对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在发展效果上要有持续的集群竞争力。集群竞争力主要包括三方面:(1)规模优势。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基础,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扩张的边际成本才会降低,产能提升才有保障。(2)区位聚集和关联优势。产业要达到集群效果,外在上要有地理上的聚集优势,使得基础设施等资源达到共享,更重要的是内涵上要有密切的产业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产业链的横向联系也可以是纵向联系,在竞争与合作机制下使各产业相互激励和带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需求增长优势。反映产业集群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和发展速度,只有持续的市场需求,才有源源不断的拉动力,整个集群内产业的盈利速度和产品销量才会稳定增长。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不断加大。科技进步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化最根本的力量。要摆脱以往低成本扩张以量取胜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取之于较高附加值的以质取胜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就必须把科技作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做好产、学、研、用的高效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是发展模式上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当前气候异常和环境污染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过度开采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碳化是产生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四是区位选择上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产业集群具有区位上的规模扩张性,而且集群一旦形成就难以移植。因此集群的前期萌芽,一定要考虑地域所属主体功能区范围,认清区位发展边界,避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五是产业内容上要符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振兴规划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应对金融危机,避免经济衰退而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战略性规划。产业集群的选择与发展,也应该向这个方向看齐,当然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开发区域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六是发展阻力上能够避免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所需资源既来源于广阔的区外,更多的是来源于区内及周边,因此避免关键资源的瓶颈制约相当重要。关键资源主要考虑诸如水资源、土地开发指标等硬约束以及人力资源、文化氛围等软约束环境。

以上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六大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作为产业集群识别和选择的基准,为实证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规范分析奠定了基础。其中前三大要求可作为实证分析时产业集群识别时要考虑的要素,用来定量化各个产业集群化程度;后三大要求可作为规范分析时考虑的要素,用来最终选择与判断区域产业集群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为视角,区域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集群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需求

和供给双向增长都很大,产业发展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第二,与其他区域产业群体比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比较优势明显;第三,产业的关联度高,产业链紧密,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大;第四,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空间聚集效应;第五,产业技术进步快,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贡献率较大;第六,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本文仍以制造业为例举对象,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产业关联的枢纽,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无可替代,直接代表了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转移就难以完成,其他新兴产业诸如文化旅游等就难以获得支撑,因此当务之急制造业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钱纳里、霍夫曼、筱原三代平等学者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次序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实证分析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分析效果优劣的关键。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国内外常见的研究方法有投入产出分析法、区位商综合法、图论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因子分析法能够对复杂的指标体系处理以生成“主成分”,有效降低了指标维度,并且对各项指标是基于方差贡献的客观赋权,避免了德尔菲法等主观因素影响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以因子分析法作为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的实证方法。

四、因子分析法的实证过程

1.首先计算西安市29个制造业各项指标数据并标准化。各指标初始计算数据(29×10的矩阵)来源于2008年和2009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利用SPSS15.O版本统计软件,先进行因子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如下

Barrier检验值为301.015,P(sig.=0.000)

2.公因子分析。由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矩阵(表4)可知:第1公因子(第1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2(产业增加值比例),x9(工业中间投入),xlO(工业销售产值),这反映了产业规模和产业间的关联性。第2公因子(第2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3(市场占有率),x5(区位商),x6(劳动产出效率优势度),x8(能源消耗产值率),综合反映了产业区位优势和低碳能力。第3公因子(第3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4(产业利润率),x7(资本产出效率优势度),这反映了产业盈利水平和资本利用效率。第4公因子(第4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反映了该产业的需求前景。

3.求出各产业因子得分,在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排序(表5)。因子得分排序结果显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综合得分2.06最高,遥遥领先,位列第一;得分超过O.7的是医药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位居第二、三位,得分超过O.6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和专用设备制造,位居第四、五位。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对产业集群的要求,经考察发现,对于排名居前4位的产业集群,区位选择上既符合本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产业项目上又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而且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人力资源、科技优势等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因此西安市制造业最具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可以确定为:(1)以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陕汽、比亚迪、法士特为代表的汽车工业群以及以西飞制造为龙头的国家大飞机项目群;(2)以中药材和化学药品为主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秦岭天然药库为中药材开发提供了药源基础,众多的民营医药企业为医药业集群增添了活力;(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西电集团为龙头的输配电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光伏电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4.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冶金、矿山、机电、石化工业等专用设备制造,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生产设备支持。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的理论研究回顾基础上,以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为视角,认为现代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需要以集群竞争力、科技进步贡献、低碳经济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六个方面。以此指导思想本文构建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以西安市制造业为例分析各个产业集群的效果,然后筛选出优势产业集群,最终确定符合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区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己任,选择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并重点培育,壮大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切忌走“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二是以后金融危机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重组、并购,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做好区位规划,明确发展前景,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1)关联效应准则是从产业的交叉影响来看产业的带动、影响效果,最好的指标是来自于投入产出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但是最新的第5张陕西省投入产出表主要针对省级层面产业群体,市级层面的投入产出表欠缺,为弥补不足,魏敏等(2004)曾认为产业关联度与产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些指标来间接代替,本人认为用该产业的工业品中间投入和工业品销售产值来代替更能反映本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果。

(2)由于制造业有近30个门类,衡量每个门类的技术进步状况非常复杂,考虑到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产出效率和资本产出效率,因而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改进来间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

作者:李善粜 王益君

上一篇:建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论文下一篇:高职金融下的证券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