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科学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本,并与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和目标相符、与学生特点和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相匹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1:

体验式教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教授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首次提出“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主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并做好学习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到新的认知,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在简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论述该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 键 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从而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本文将简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定义,论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意义,并从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完善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组建良好的教学培训队伍等三个方面来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主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并做好学习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到新的认知,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

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意义

(一)它是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有效手段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运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物流企业基层操作型的人才。因此,在中职学校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厌恶理论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好动、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如果还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能在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问题上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代的中职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布置模拟工作任务或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体验等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来体验和感悟知识,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提升,并促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

(二)它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多元化与系统化。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来设定,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即综合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物流技能模块。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模块开发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细化岗位工作流程和业务内容等生成科目课程。

所谓情景化是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专业化教学情境,不断提升教学活动与物流企业管理的真实模拟性。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模拟多种工作情境与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物流企业业务组织、物流企业计划方案等,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业务活动(进货、订单、入库、保管、出库等)中扮演采购员、客服人员、仓管员等,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业务的操作。

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元化主要是指体验式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实践过程与研究环节,教学方法广泛,综合性很强。通常会运用扮演角色、案例分析法、调查访问和见习岗位等方式来开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体验式、交互式与参与式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升华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主要还是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实训,与真实的企业岗位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更具真实性,也就意味着如何使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与企业活动保持一致性?这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情景,针对学校、企业、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无缝对接,并将整合的教学信息进行各方共享,从而使企业和学校都能够及时地得到自己想要的行业信息,促进校企合作。

对于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在中职三年一届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指导及岗位综合素质培养等,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学徒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及实训任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既提高办学质量,还增强学徒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该模式能为企业培养定向性人才,提升企业优势,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活动能更贴近企业实际活动,使教学更具有真实性。

(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学校应注意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专业的情景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购、客户服务、仓储与配送等模拟活动,全面增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而且,教师理应保持体验式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做好单项知识讲解和对应模拟业务活动以及综合知识与模拟综合业务的衔接工作,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采购员、客户服务人员、仓管员、仓库主管等不同角色,使体验式教学更具有仿真性、灵活性、趣味性、轉化性和互动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调、合作互助意识,塑造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协同学校为学生组织各种物流管理专业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订单处理、入库验收、拣货与复核等项目比赛,或者运用沙盘模拟企业情景,让学生进行物流信息管理、产品制造、订单、下单、进货、采购以及物流配送等综合技能的比赛。

另外,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时需要坚持三大原则,即学以致用原则,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兼顾原则以及效果的反馈与强化原则。其中,学以致用原则主要是指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须能学以致用,讲究实效性。教师在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任务时,要从企业实际工作出发,与企业职位特点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技能实训计划,使学生的实训与物流企业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同时对学生实训活动的评价标准也需要和企业的业务评价标准一致。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兼顾原则是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核心原则,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是提升他们综合素养的前提,而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态度密切相关。效果的反馈与强化原则是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环节,是指在实训中及实训后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考核检验,从而使学生能达到巩固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并加强学生对实训的意识。

(三)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是为物流企业培养操作型人才,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专业教师,最好是既具教学经验,又具备一定企业经验的专业教师,同时还需要物流企业专家的支持与教导。因此,为了使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任务设计更具有实际意义,活动过程的指导更符合企业的标准,提升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质量,就必须重视组建良好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在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在目前我们的在校教师队伍中,几乎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踏入学校教书,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薄弱,这就需要学校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及物流行业的培训。专业教师最好能深入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实训锻炼,这样才能更明确实际物流业务流程及各个业务操作的细节,这对体验式教学活动任务及活动中的指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企业的专家,可以是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让企业的专家参与到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如课堂上,学生在亲身的操作业务过程中,让企业专家在线辅

导,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进行点评。或者请他们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从物流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职业守则、业务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讲授。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全面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组建良好的教学师资队伍,以此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采购、客户服务、物流与配送的模拟实训活动,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知识,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提升,并促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

[2]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郑晨曦.网络环境下物流管理專业人才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6).

作者:冯露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2: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

摘要:“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科学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本,并与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和目标相符、与学生特点和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相匹配。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三个层面。

关键词:中职升本;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新探索,从2012年开始,在辽宁、广西、山东、江苏等省区陆续展开。“中职升本”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功能和经济属性功能,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因此,要实现“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内容的创新和完善。

一、能力本位教育与岗位适应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正不断向更高规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延伸。“中职升本”教育正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通过四年大学本科教育将中职毕业生培养成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种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模式也正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体现。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为代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从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并重视学习者的个性。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通过教育培训使学习者具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基于职业需求的综合性能力,由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若干专项能力构成,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评价四个方面。

基于生产经营实践的视角,这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岗位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是工作者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综合性体现,是工作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事故的基础和保障。它强调工作者所具备的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相匹配,表现为工作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够用、职业素质合格、基本能力满足、工作技能突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岗位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和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指从事某个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态度、素质、技能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应会操作工作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市场营销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技巧;行政文员应具备公文写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指完成本岗位日常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性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的技能;市场营销员向消费者推荐产品、解除消费者疑虑、签订销售合同、处理客户投诉的技能;行政文员撰写组织的规章制度、安排特定事务、工作总结汇报的技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指工作人员解决生产经营中偶发事件和复杂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良、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的技能;营销人员解决环境突变对销售绩效影响的技能;行政文员解决工作危机、安排复杂性事务的技能。

在工作实践中,基础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是任职的资格性技能;特定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是解决“怎样做”的技能;创造性能力则是一个人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必要条件,是解决“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基础性能力通常是在日常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特定性的能力则通常是对日常工作进行总结、提炼而获得,创造性能力则是工作者对日常工作反思、观察、总结,并经历过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形成的。基础性能力是培养特定性能力的前提,特定性能力则是形成创造性能力的条件,创造性能力是对基础性能力和特定性能力的总结升华、重新建构和创新应用。

二、“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本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中职升本”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是“中职升本”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不仅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仅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中职升本”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其根本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中职升本”教育中,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提高和完善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保证其能够有效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对现代高职教育基本理念的落实,也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相符合。

(二)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相适应

“中职升本”教育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所培养的学生是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职高或技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足,但这些学生经过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具备某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因此,为提高“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和需求,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并据此进行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大学毕业生为就业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返回技校、中专去“补充”实践技能,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企业“用工荒”问题,尤其是拥有某些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一将难求”的状态。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针对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需求,将岗位适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核心内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同时解决人才市场上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适应企业降低人力资本成本和风险的需求

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与使用过程中,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和风险是其必然选择。企业希望市场提供的人才能够完全适应岗位需求,一方面避免人力资本配置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人力培养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内的员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取得优异绩效,就会成为企业的优质资源,企业因人力资本造成的损失或风险也就较小。因此,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学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后,拥有适应企业某类工作岗位的技能,并与企业需求有效匹配,不仅容易实现就业,更有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潜在风险。

三、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在方向、途径、具体规格和各种要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中职升本”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的,保证培养目标体系能够可操作、可执行。

(一)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中职升本”教育突出应用性特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也将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如下几项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就业能力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与岗位的工作任务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理念与方法相一致。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从岗位需要出发,立足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对工作者的能力需求,对基础性能力、特定性能力、创造性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水平能满足企业需求。

2.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突出特点就是与区域产业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以及区域内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情况。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突显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

3.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培养能适应岗位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目的和发展方向。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切实体现学生未来就职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企业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对人才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要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与能力水平和企业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4.与学生需求和特点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中职学校毕业生。这些学生经历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虽然具备了某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对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在确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此外,由于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逐步接触社会,其心理发展和人格秉性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所差异,因此,设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二)不同类型“中职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中职升本”教育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其社会本位职能在于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即在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完善与提升,使学生具备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基于现阶段我国“中职升本”教育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未来就职工作岗位,可选择几种典型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目标。

1.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企业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变化,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对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以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工程技术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技术水平变化、适应人才技术能力要求提高而设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或工程现场,他们将主要依赖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基于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确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经营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市场竞争加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经营服务性工作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增加。同时,企业对经营服务类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经营服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的人才需求,以培养从事经营服务性岗位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而设置的。经营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企业经营服务一线或现场,如市场营销员、客服人员、物流管理员等。这类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熟练的沟通交流、统筹策划、客户服务等方法和技巧,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基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和企业经营服务性工作岗位要求,确定的经营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3.行政事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行政事务类工作岗位主要指从事企业内各类专项事务性工作的岗位,如企业中的 会计、采购员、仓库管理员、秘书等。这类工作岗位通常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专项技能,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统合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严谨、负责、为他人服务的工作精神。“中职升本”教育中行政事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对事务性岗位工作人员需求而设置的。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出发,行政事务类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表3所示。

四、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措施

“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在根本目的导向下,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核心,科学设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仅为具体的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更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前提。

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职教育的规划、布局和部署,正确认识“中职升本”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树立促进“中职升本”教育良性发展的科学理念。

在发展方向选择上,需要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作为“中职升本”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明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把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所需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针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所需的,基于培养岗位适应能力的基本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化实践操作内容的比重;在课程方式上,设置走岗见习、入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在对外合作上,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使教学内容与就业环境实现“无缝对接”。依托企业建立技术工程或经营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利用生产一线设备和设施,在生产岗位上进行学习、锻炼,从而保证所培养的能力为企业实际所需。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环境与就业环境、企业环境的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尹波,宋君.“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展望[J].职教论坛,2011(3):24-26.

[2]张慧敏.浅析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效能[J].职业时空,2013(6):50-53.

[3]邢菊.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职教论坛,2013(11):109-110.

[4]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5):10-14.

[5]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3.

[6]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25-27.

[7]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3.

[8]顾志良,于丽娟.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经济学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1-83.

[9]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87-90.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0-341.

[1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12]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0-73.

[13]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63-64.

作者:单福彬 杨兵 刘鸿雁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物流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物流人才现状分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探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物流人才;中职校;人才培养

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物流操作类人员就占了70%--80%。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并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物流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客观分析中职校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构建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职物流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物流人才的现状分析

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知:“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旺盛,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虽然各地职业院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实用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不少企业中物流操作型岗位从业人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招聘农民工。这些从业人员很少接受正规的物流操作培训,对操作原理、各环节的作业流程、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物流质量大大折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招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连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物流人才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而且要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物流专门人才。

(二)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笔者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开设物流专业的4家中职校进行调查,目前上海市普陀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为97%,如果去掉继续升学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近100%。相比起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欣欣向荣,每年中职校物流专业招生却显得不那么红火,甚至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多数家长在孩子报考中职校时,宁愿选择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而不愿选择物流专业。总觉得孩子如果选择物流专业,毕业后就要以卖苦力为生了。但事实上,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一方面,物流行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失也慢慢凸显。眼下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拥有了技术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也难以进入物流管理人员的队伍。

(三)中职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根据调查,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商贸服务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配送企业等。从事运输的岗位有业务员、操作员、现场管理员、信息员、录入员、单据管理员;从事仓储岗位有装卸、叉车司机、理货员、仓库管理员、监装员、信息员;从事配送岗位的配送员、检验员;从事商贸业的岗位的客服文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到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物流各个环节。物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中职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差距。目前的中职物流教育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沿袭了高校的物流管理模式,从知识及技能结构上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还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培养现象,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的差距。从不少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中职物流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需要企业花费不少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还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物流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许多中职学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薄弱的师资力量制约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物流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物流专业实践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设备较好、功能较全的实训室作为硬件设施,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不少中职校对物流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存在物流开放实训中心和实训室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实训中心虽配有不同的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毕竟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实践形式单一化、同质化、也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是不一样的,而且实训资源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立竿见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为物流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物流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常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由于缺乏调动物流企业参与中职物流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一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也难以复制和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校企合作的在深度、广度的不足也导致了中职物流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物流企业岗位需求。

四、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和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着重学生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和提升。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要针对物流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操作性、实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输送和培养物流操作第一线的采购员、配送员、仓管员、验货员、拣货员、订舱员、录入员等等。学校要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懂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复合人才,不断满足物流市场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通过对中职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将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基础能力、岗位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不同教学层次和目标的需要,达到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综合能力能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物流教学模式。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深化物流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 ”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聘请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因此,中职校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 “关起门来办学”,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联系,根据物流企业的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走定向培养之路,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机会,中职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职校物流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地跟踪最新技术,也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岗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将自身的工作标准、制度和对员工的岗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中职校,中职校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现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校教育围绕企业需求转变,推进中职物流专业建设。

(六)以“双证融通”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数控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建立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在中职校物流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进“双证融通”,确保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物流师(四级)、仓库保管员、报检员、跟单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物流专业教学要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科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中职生就业本领,使中职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物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语: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中职校物流人才培养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玉雯.“工学交替”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M].北京,2014

作者:王晓雁

上一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论文下一篇:医疗单位工作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