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型学习,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方法传授型”转化,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关键词:中学历史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教学能力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应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1:

评价性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用评价性眼光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点,同时,对历史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学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基本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在练习、考试时,也用评价性的思维来审题与解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准确性。

[关键词]评价性;历史教学;历史研究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 然而,许多学生仍以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主。而这些学习和所学东西对于以后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与社会问题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那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深层次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评价性历史教学法,现对其进行一番阐述。

所谓的评价性历史教学,就是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用评价性眼光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历史观点,同时,对历史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学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基本方法与技巧;在练习考试时,也用评价性的思维来审题与解题。历史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能力的目的不仅是要其提高历史记忆与理解的能力,在高考中得高分,而且要其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分析社会问题与解决社会问题中得心应手。评价性历史教学则顺应了这种能力培养的需求。下面,就教学具体操作过程来阐述一下其要义。

首先,在开课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这种学习方法的意义与要求,操作要领。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要了解或掌握每册书(或即将上的课本)的宏观结构或主要线索,分析编者编写教材的思路与安排,从而了解此时期的大概历史面貌。这样便于学生加强其对历史宏观了解,并理解课本知识点安排的逻辑依据。比如:必修一侧重于政治、必修二侧重于经济、必修三侧重于科技文化,同时教师还要按时间顺序来重新整理教材、理清各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教材结构分析法(章、节、目、点四级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间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与理解,为以后的详细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讨论知识点前,也还要将本节的知识点要点介绍一下,同时点拨一下各要点间的关系(最好形成知识结构或出示知识结构)。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宏观上了解知识整体,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学习惯(阅读与思考,整理与归纳),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材料与学科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毛泽东曾指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未必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理解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史实、内涵 、 外延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横看一大片,纵看一条线,纵横网络现。在讲解知识要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的层次与角度,分析各要素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逐渐形成学生的分析能力与习惯。这种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在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时,也同样要强调学生有先从宏观上对复习内容进行回忆,在回忆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带有评价性的眼光,对知识进行审视,并形成带有逻辑关系(更合理)的知识结构网,对知识点与知识结构进行更高层次的认识与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个小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复习与再理解、再反思。

最后,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或考试时,对选择题、材料题、综合题要有一种评价审视的眼光去分析题意,寻找其中的关键点与障碍。任何题目,出题老师都有一定的目的,带有一定的思路(思维方式),使用一定的技艺,设计一定的障碍。而我们解题能力的高低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正确地分析出题意,还原出卷人出题思路,找出出卷人设计的障碍并消除它,落实其要求的史实与相关理论。审视性地审题——即我们首先要考虑:你想考什么知识点?你能怎么考?你设置了解什么障碍,即误导我们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样审题,我们的失误可能就会少得多了。就如脑筋急转弯一样,我们有准备了,一般不会被常见的问题难住,思维也会多一个层次。比如:材料题,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出卷老师最容易做的是,多组材料放在一起的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它们想说明什么?材料中能提取出什么信息?与之相关的课本史实与理论还有哪些?问题中设置了什么限定的语言?认识或说的是什么方面的理论?……等等,只要我们注意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好答案;

所以,所谓的评价性历史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中用评价性的眼光来分析与接受历史知识、理论,并对其进行再加工,形成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从而加深学习层次与理解层次,提高学习效率;练习与考试时也运用评价性的眼光来审题剖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构思,从而避免失误,提高准确率。它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运用的好,其效果必然是事半而功倍。

作者:刘 善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2:

探研课程改革理念提升历史教学能力

摘要: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型学习,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方法传授型”转化,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学历史 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 教学能力

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应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这样看来,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是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改学法,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强调教学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涵盖观察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历史阅读能力

1、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对于历史的认知过程,由于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已经过去,无法重演,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也难以进行完全的直接观察,所以学生要学习和认识过去了的历史事实,必须通过记载历史的各种文献。而有关的历史文献,大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的,历史的阅读能力自然成为历史学习中的基本能力之一。

2、历史阅读能力提高的障碍和解决方法

一是古代汉语,因古文基础差而理解困难。建议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教师备课时将一些历史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相关材料容于课堂教学之中,大学选修课本《历史材料汇编》很有用。第二是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去理解,整段古文字材料读不懂可以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比如时间、事件、人物等)同已掌握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理解。还有就是加强古文基础,这就不是历史学科能办得到的啦。

二是和课本或者自己掌握的知识观点不同的“新材料,新认识,新观点”的理解困难。这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采取以下三种方法:第一,要明确解答题目的两方面依据,一是教材中讲过的知识和观点。二是材料中提供的知识和观点。两者均为依据,两方面内容同等有效,答题时选取哪些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决定,特别注意“依据材料回答”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回答”要求答题只能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找。若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提示,答题的依据是学过的知识和试题中的材料两部分内容。第二,要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用“实事求是”的观点纠正教条主义的错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三是对地图、表格、实物或历史场景、照片等等转换成文字答题感觉困难。这就需要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多用图片、实物让学生感知历史。

3、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考主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集中考察学生的历史“再认”和历史“再现”能力。在教学中我把历史“再现”归为形象思维能力,把历史“再认”归为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试题先提供历史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要求学生回答的不是历史事件的表面,而是历史事件后面本质的东西,要求运用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或者说抽象思维能力。

历史的形象思维是认识历史的基础,是形成历史表象的必要条件。历史的形象思维是以尽可能具体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历史的本来面貌,使那些从未直接接触过的、已经消失了历史事实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也就是历史“再现”能力。这种思维是针对特定的时空界限,对特定的历史事实进行重构和复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接受、记忆、复述历史事实和历史信息的成分很多,学生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但结果却是不能把书本知识活化到历史的实际之中。这种学习很可能会给人以枯燥乏味又负担沉重的感觉,甚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要使历史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要使学生的头脑变成活的头脑,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学得活,有创建,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历史想象力。

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了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提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由此可推断,历史教学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培养上,而是要促进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主要来谈谈历史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4、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分析是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现象或事物分解为各种要素,然后具体地考察这些部分或要素在认识对象中各处于什么地位,各具有什么性质,各起什么作用,从而深入把握这些部分或要素各自具有的特殊本质,并认识整体对象的内在矛盾。历史学习中,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如何,对于他们能够理解历史、阐释历史、评价历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阅读理解教科书、解析史料,还是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变化与发展的实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离不开分析方法的运用。因而分析能力的水平如何,是衡量历史认识程度的关键指标。由此可推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中学生分析历史事件难点有二:一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二是拿不准评价标准。对于难点一我在教学中采用“结构分析法”。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三大板块组成的,

而一个完整的事件又会成为新的事件出现的背景、原因、条件、导火线,这就是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考试中往往是告诉你一些已知因素,让你去分析未知因素,分析的方法是看给出哪个板块的已知因素,要求回答哪个板块的未知因素。这里介绍几种平时常用的几种“结构分析法”:

(1)社会结构分析法: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主要),另外还有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例如:分析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那就按上面的公式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

(2)经济结构分析法:同生产力状况下经济发展或者破坏的的条件往往是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经济=环境(是否稳定)+政府政策(赋税、徭役)+生产资料(土地)+生产时间+生产工具+作

物品种。再如近现代经济=政府(保护与调控)+技术+市场+资本+原料。

(3)历史事件评价法:大家都知道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找出“一”和“二”。历史事件评价=①从事件当时需要的角度(是否解决当时需要,解决的程度如何)+②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对比的角度,与过去同属性的事件相比(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影响、性质)+⑧从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角度(分析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阶级实质)。

5、概括能力

所谓概括,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把一些事物中的共同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方法就是在事物的众多联系中把握主要的、本质的联系。在多次高考评卷中总结出高考评卷对概括能力的要求,就是要求答题“科学、准确、简洁”。得分点都集中在关键词上面,要求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关键词,对一段材料,一句话如何找出关键词要时时训练。

而简洁,是概括能力的集中表现,训练时要注意一下四点:

(1)段落化:每一个问题分一段,有几个问题就分几段,分段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

(2)序号化:在回答每个问题的几个史实论据前加上序号,要就是要点化。

(3)归纳总结:在分段回答完的几个问题后,最后用一段高度概括的文字来总结,得出结论,突出重点,提升答案的整体认识水平。

(4)史论结合,史指史实,论指观点,要求答题要有论有据,既要有观点,又要贴近史实依据。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树立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要树立以下理念:

首先,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例如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讲教学改革也有好多年了,“传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许我们已不再用。我们都明白,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学生是主体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为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多回答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还是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唱主角的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发挥。可喜的是,新教材给教改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把历史课讲活,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化

近些年,易中天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大家都爱听爱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依然冷冷清清。

易中天为什么会成功呢?那是因为他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而结出些现实的花果,给视听大众留下想像和发挥的空间,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把刻板的内容解说成学生的语言,老百姓的语言,大多数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把历史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让人感受有生命的历史,描情摹状,议论风发。

而我们的很多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了。而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说教式教学,最崇尚的是体验式教学。历史教师要还历史有血有肉之躯,不能只是干瘪瘪,瘦楞楞,一二三四,几条扛扛,几句结论。要努力向学生传递有生命的历史,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要让历史“活”起来,就必须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主体——学生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利用历史学科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灵活整合新教材,紧扣课标进行合理取舍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明史观,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我们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重陷“难、繁、偏、旧”的怪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作者:苏凯霞

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 篇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生学习方法和数学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其主要内容是:⑴分析数学教学内容;⑵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⑶安排教学过程;⑷制定教学方案。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三、初中数学教学教材分析

(一)研读教材

1.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通读中学数学全套教材,整体、全面地把握数学教材,明确所教教材的结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精读全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从更深更高的层次理解数学教材。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其间所用的数学思维方法。

4.分析数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容易混淆、可能产生错误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5.了解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功能和难易程度。

6.了解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先决技能及其关系。

(二)确定教学的重点

一般地,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应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等,都是教学的重点。

例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是基本的直线形,其他平面直线形大多数可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在以后章节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角形”是整个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

(三)确定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四)找出关键点

关键点是指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就容易掌握,或者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与幂的乘方公式,必须抓住幂的意义这个关键点。

(五)数学教材背景分析

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分析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例如,对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能理解为什么要引进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复数。

历史上,数系发展的过程是: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从为数不多的东西中增加几个或从中取出几个时,能够辨认其“多”与“少”的概念;随着社会的逐步进化,简单计算成为必不可少,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人,用数小石块或在石块上刻道道,从而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量的等分,而产生了(正)分数;由于不可公度线段的存在,引进了(正)无理数;为了表示相反方向的量,又引进了负数;由于用根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出现了负数开平方的问题,超过了实数的范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进了虚数,把实数集扩展到复数集。

经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数的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知道数的概念是怎样由于生产、生活实践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向学生讲清有理数、实数和复数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进这些数,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和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教师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能起到居高临下作用。

2.分析所教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充满着联系:数学内部的联系由数学本身自然形成,它最完美的体现就是数学体系;外部的联系,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因此不要只注意数学内部的联系而牺牲了外部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其内部联系是方程本身之间的联系:

利用内部联系,可将方程的有关知识很容易地迁移到二元一次方程中去,这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3.分析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和熟悉数学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如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在教材中就能找到。

(六)教材功能分析

数学教材的功能分析是指对数学教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所教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学习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思想价值和应用价值。

数学智力价值是指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训练、数学能力的提高等。数学的思想教育价值是指个性品质的培养、人格精神的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等。数学应用价值是指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如,平面几何中“圆”这一部分内容的功能,可以分析如下:

智力价值:(1)圆是进一步学习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物理和其他学科的基础;(2)圆的学习是平面几何的综合提高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价值:圆这一部分内容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因素,通过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应用价值:圆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圆的学习可以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七)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结构体系。整个中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结构体系,每一个单元教材有一定的结构,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有自己的结构。在对某一段教材进行分析时,先要对这一段教学涉及的内容作结构分析,从整体上了解它的结构体系。

对数学教材进行结构分析是找出数学教材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两种结构进行分析:一种是整体结构分析,即一套教材或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的结构分析;另一种是单课结构分析,指的是某一课时内容的结构分析。

1.整体结构分析

数学教材的结构是人为地经过逻辑加工形成数学知识的序列及相互联系的结构。它包含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结构。例:

2.单课结构分析

一堂课的结构分析主要分析它有哪些知识要点,它们是如何安排的,前后次序如何,其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逻辑顺序编写的数学教材,一堂课具体内容的结构一般为:感性材料的引入→概念→定理、公式或法则→应用。

例如轴对称的知识结构分析:一双鞋的图形→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定理的应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宋学晶

上一篇:土工试验工程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