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也应随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历史人物教学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形式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 篇1:

教学中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同学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4次较大规模的分封,即西周分封、汉初分封、西晋分封、明初明太祖分封。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刘邦作为西汉政权的创建者,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和建国初年,审时度势,巧妙地运用了分封手段。对于汉高祖刘邦的分封如何进行评价?史家历来褒贬不一。西晋的建立者又进行了分封,关于司马氏分封的内容和作用,史家们已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如何对汉高祖和晋武帝的分封进行正确认识呢?汉高祖和晋武帝的分封又有何异同呢?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早在商代已开始实行,周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起过积极的作用。后经春秋和战国,历时千余年,传统的分封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秦统一后,分封制尚去之未远,封邦建国的思想仍有巨大的惯性,以致在秦朝君臣讨论郡县与分封的问题时,激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可见这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彻底消除,并非是短时间内靠强权政治所能实现的。由分封制向单一郡县制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曾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不过这一次的分封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这些人都是为刘邦的称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而且他们已经通过战争实际上占有了大片的土地,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刘邦没办法才封他们为王。“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这种违心地分封自然在汉初统治者与异姓王之间投下了阴影,故而在西汉政权建立后,铲除异姓王即成为必然。从高祖五年始,刘邦先后铲除了燕、楚、梁、淮南等异姓王,留下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芮。在铲除异姓王的势力的同时,大封宗室子弟,并与诸大臣刑白马盟:非刘姓而王之,天下共诛之。不可否认,分封同姓王与刘邦巩固刘氏政权的个人政治意图有直接关系。这种郡县、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由汉初的客观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顺应历史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恢复发展西汉经济,巩固和维护中央集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士人于是将目光移到过去,希望从理想的西周盛世中找到治世良方,如司马朗认为五等可以防止“土崩”,董昭提出“修古封建五等”。当然这也有门阀士族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和地位的因素。司马氏在禅魏前后大型分封,与这种议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晋代的封建主张是汉魏以来社会与政治变化在思想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当权者重视同姓的藩卫作用。但这一制度在现实中恢复,西晋统治者勉强实行,不过使当时已经很复杂的地方行政体制变得更为混乱。

刘邦根据形势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实施了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晋时期,分封制又一次出现了反复。晋武帝在他登基伊始就大封了27个诸侯王,终其一生他更是先后分封了57个诸侯王及五百多个公侯。司马炎大封诸侯王的初衷与刘邦是一样的,他也是在汲取了前代的教训之后,做出了分封诸王拱卫皇室的决策。不过晋武帝还有比汉高祖更进一步的理由,那就是他的皇位继承人是一个必须要靠别人辅佐才能勉强履行皇帝职责的人。既然一定要留下辅佐未来皇帝的人,那么与其将权力交与外人,不如给自己司马家的人。即便以后真出了什么事,那也是司马家自己的事,一切还都在姓司马的人手里。这些受封的诸侯王不但拥有自己的领地,而且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在领地内,除了国相之外的其他文武官吏可以自行选拔任命。更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不但管辖着自己的领地,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或在中央兼领着重要职务,或坐镇一方,掌握着一州或数州的军政大权,形成了入朝为宰辅,出朝为牧守的局面。刘颂奏疏中所提到的“既要让藩王有能力保护皇室,又要让他们不能威胁到皇室”的建议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说的。

二者的分封比较起来有根本的不同。在汉高祖初年分封异姓王时期,诸侯王国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政区实体;汉高祖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国是一种基本自治的政区实体。行政组织和名义都与中央政权一样,只是地位略低,规模略小。而晋武帝的封建一开始则只是一种名称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性质。晋之王国以郡而置,改郡太守为内史,不置相与仆,另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三卿。国不置相,则其地位更加低下,与郡之差别更小。

刘邦分封除邢国与其后吴国例外,只有皇子及皇兄弟才能受封为王,这一成规为后代遵奉。由于诸封王与皇帝和即将做皇帝的太子,血源关系比较近,比较亲密,可以在一定时期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西晋的分封,咸熙分封是为了取得门阀大族的支持以实现晋禅魏,泰始分封是为了壮大晋宗室的力量,所封27人无一皇子为王,除了3人为皇弟外,其余24人都是司马懿的子弟。由于关系过于疏远,并不能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咸宁分封虽是想分封皇子为王以对抗宗室王,但由于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分封皇子为王,并且皇子和宗室王皆置军,这无疑是一个错上加错。

刘邦分封诸多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分封制向单一郡县制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对于巩固皇权,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多少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当然刘邦对同姓诸王也有控制失误的地方。司马氏为了获得门阀大地主支持进行禅魏,一开始进行的分封只是政治上的权术。而后来晋武帝的分封却是在用扩大王国的领域来增强局部地区的地方分权。这与秦汉以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割据势力的趋势相背离,它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西汉的分封引起了一场内乱,西晋的分封却导致了王朝的覆亡。这使难得的西晋统一局面仅维系了短暂的半个世纪,也使西晋成为继秦和后来的隋以外又一个相对短命的统一中原王朝。

总之,自秦以来,郡县制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来说是一种正确的措施。正如王夫之所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洛阳师院附属中学)

作者:杨丽

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也应随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历史人物教学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形式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高中历史人物实践教学,老师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观来进一步看待历史人物在事件发展中的是与非,学生应保留主观意见,正确对待及评价历史人物。另外,老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根本的主体性教学思想,拓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以期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感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教学;历史人物;教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人物教学,老师必须明确教学理念与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历史人物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历史人物教学内容所涵盖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的品格,积极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教学实践表明,历史人物不单单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对历史事件活动具有影响性的物质载体。本文根据实践教学,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与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分析

1.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导致教学内容局促单一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有课时限制的,老师要在这宝贵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很难保证高效教学,当然也没有多余的教学时间去拓展课外知识,因此历史教学内容局促单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有限的历史教学时间内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需要老师深入实践研究的。

2.老师和学生在历史人物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老师的历史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这种千篇一律的讲授方式会使得历史人物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提高,也感悟不到歷史人物所具有的品格精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客观认知观,而流畅生动的讲授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当前正值科技发展的时代,因此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方式与途径非常多,其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形式对课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解,比如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但是这种途径会影响学生认知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正确性和价值观,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3.教学方法不够合理恰当,历史人物教学评价不具全面性

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老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容易死扣教材内容,没有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地位,在探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时,也过于程式化,这样不能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活动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对策研究

1.加强学生对高中历史人物教材参考资料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学校应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能力,当然老师也要全面地研究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以此作为历史人物教学的参考资料,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历史人物的品格精神,加强学生对其事件活动的感悟。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拓展其认知视野,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献资源进行学习和了解,要求学生尽量积累学习素材,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监督和指导的教学工作,以规正学生在自主学习参考资源时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人物的品格精神,鼓励学生自我参照

在新课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老师要多关注历史课程人物的心理品质及其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历史人物的丰满,也是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好素材。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人物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人物品格方面分析孙中山这一人物的事件,如孙中山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号召感化力;革命岁月中的解放精神及反抗意识等。这样,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品质的了解学习,对历史事件活动也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功过,规正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老师的评价教学应该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的严格性,老师在评价教学历史人物事件时一定要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及条件。其次是阶级性,即评价教学历史人物过程中,体现历史人物的出身,注重符合人物的阶级性。最后是全面性,就是指老师在评价教学中要用辨证的原理正确看待历史人物,重视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联系。

总而言之,历史人物教学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全面且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及事件活动,综合考虑历史人物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人物探究性教学[J].基础教学,2013.

[2]石晶晶.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0.

作者:令小雄

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 篇3: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误区分析和原则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经常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其一生的主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人物评价 误区 原则

古今中外,只要是对某个国家或者对某个时代起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都会提到关于对这个人物的评价,这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会参与很多事件,提出很多思想和见解,也可能犯过很多错误。对于中学生而言,在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评说才算客观公允,又有说服力呢?

诚然,每个被评价的历史人物,都有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都有其代表的不同阶级,受过不同的文化教育,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对于评价者来说,也可能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不同,而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都有自己评说历史人物的标准。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也是历史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人物,进而可以使学生以人物为线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所谓历史人物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的作用推动或者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精选了22位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误区

从前的历史教学,都是通过事件来讲人物,而新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以时间顺序讲授历史的传统模式,而是分模块进行。其中更是将历史人物评价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对于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评价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在他们中存在的关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误区。

(一)低估或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么,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完全不起作用或者只起了很小的作用,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有的同学认为,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或者说是英雄人物的功绩,因为有了他们的直接参与,历史才朝着相应的轨道发展。比如,有人认为,华盛顿缔造了美国,拿破仑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毛泽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由于他们的直接参与和突出贡献,才使得一个新的国家诞生。

(二)带有主观色彩评价历史人物。

有的同学由于从小以来接受的部分信息,已经在脑子里面形成了固有的深刻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观印象,因此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不是从客观情况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来评价。比如有的同学一提到秦始皇,就说是“暴君”,焚书坑儒,立法严酷,只看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却没有或者较少看到他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积极影响。

(三)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历史人物。

“某某是个好人”或者“某某是个坏人”,这是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说“李鸿章是个坏人”,“慈禧太后是坏人”,“谭嗣同是好人”,“孙中山是好人”,等等。往往仅凭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情,就给人下“好”与“坏”的定论。

(四)以今天的标准来评价古人。

常常有中学生会说,清朝气数将尽,清朝政府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还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还要保皇呢?康熙是清朝最圣明、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可是他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中学生往往难以注意到人物的历史背景和阶级背景,而只从历史事件上来评价人物。

(五)受影视文学作品影响来评价历史人物。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较历史课本,更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并且受后者的影响更多更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中学生不知历史课本怎么讲,却牢牢记着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样子。比如,他们会认为,影视文学作品里的清朝皇帝那么好,那么爱民如子,善用贤臣,惩罚贪官污吏,为什么孙中山还要领导革命推翻清朝呢?对于明朝的灭亡的原因,影视剧大多描写的是因为吴三桂领清军入山海关导致的。而吴三桂为什么要引清军入关,是因为一个叫陈圆圆的美丽女子。甚至崇祯皇帝、吴三桂及李自成和这个女人都有关联,为了这个女子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改朝换代的原因被简单描述成“红颜祸国”四个字。

(六)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有的同学由于对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不够,掌握的史料不够丰富,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片面的评价。有的历史人物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有的同学往往只了解一个或部分阶段,就急于下结论,对该人物进行评价。比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的功绩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但是他在晚年犯的错误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文化灾难。

复旦大学的金重远教授在《两个拿破仑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兼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文中指出了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政治气候的影响;时代背景的作用;历史资料的制约;文艺作品的误导。的确,一个社会的政治观点,会左右人的思维,而造成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而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他所参与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由于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没有原始资料的证明,因此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只能出于自己的猜测和推论,这无疑会产生对历史人物评价上面的偏差;文艺作品出于艺术考虑,作者会对历史细节进行渲染加工,甚至是捏造,这些都可能误导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二、原则

虽然有这么多因素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造成障碍,但是在指导中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

历史人物都有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不能以今天的人的眼光来衡量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更不能苛求古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是它破坏性的一面,但是在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对新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虎视眈眈,封建势力随时准备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卷土重来。从法国大革命直到第一帝国结束的这些战争,起初带有捍卫法国国家主权和保卫法国大革命成果的性质。不仅如此,拿破仑战争还把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国外,使其在欧洲得以传播。“大军所到之处,《拿破仑法典》也随即在那里扎下根基,深入当地社会,起到了破坏封建制度的作用”。所以拿破仑不仅是个征服者,他在欧洲很多人眼里,更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我们在评价拿破仑的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认为只要是战争就是破坏性的,而一味指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而应该从当时整个欧洲的局势来分析拿破仑战争的作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除了有破坏性的一面,还有其合理、正义的因素。

(二)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还受到其阶级的制约。《论语·子路》中记载有这么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也鄙视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他说成是“天下之通义”。孔子和孟子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因此他们会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他们不可能说出不符合他们阶级的话,做出不是他们这个阶级的人做的事情,这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言语。

(三)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看其一生的主流。

无论哪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功绩,又要看到缺点和错误,切忌片面,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有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但也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功绩是主要的;有的历史人物,他参与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有损于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虽然他也在某些方面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评价他的时候,还是过大于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功过前人已经悉说,总体来说,他是功大于过,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尊敬的。再比如评价袁世凯,他出卖了戊戌变法,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签订了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扼杀了刚刚开始的民主,尊孔复古,复辟称帝。但是他也是推行清末新政的有力人物,力废科举,大办学校,创办商会,发展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并且顺应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但是这些成绩也不能掩盖他复辟称帝、卖国求荣的倒行逆施,对他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否定为主。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欧洲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胜利,主要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如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绝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绝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马克思曾说:“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不可否认英雄人物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在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就曾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但是这绝不代表把中国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毛泽东个人的功劳。广大人民群众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最终才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尤其是选修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部分省市的采用,学生将更加期待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历史比较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演讲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打好基本功,逐步掌握好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避免进入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出版社,2005.

[3]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钱家先,太俊文.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周 琛

上一篇:数学课程改革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