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2022-04-27

一节历史课低效还是高效,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听评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历史课堂使师生的心路历程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哪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1: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追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进行了重大变革。本文主要分析了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并从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环节论述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加深高中历史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关 键 词】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其教学活动就是把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尤其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脱离实际,让学生记笔记、背课文,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学生不能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等。因此,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各项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按一定的逻辑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背景下,有些历史课堂开始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和活动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所以,探讨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是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历史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后,提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对深入和全面研究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丰富和发展历史学科教育理论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姚利民教授在研究“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而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也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执行者,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力量,要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提高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执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指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结果,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在新课程背景下,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认真研读并把握新课程标准,打破传统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程序化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等现状,重新反思,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知识观和教学观的转变、主体观和师生观的转变、评价观和人才观的转变,以建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

(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先明白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具有经验性、殊相性、事实性和叙事性等特征。历史知识是对过去的事实进行记述、考证和解释后形成的,存在经验性;自然科学探讨共相,历史规定形式下形成殊相,使历史学科与其他经验学科分开;历史学科是一个事实性学科,是知识和能力高度合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抓知识,而其叙事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叙事要有条理性。历史又具有连续性特征,连续性使历史知识之间存在若隐若现的联系,同时也使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与今天的现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学习的相关特点,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史为鉴服务人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发展历史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三)执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则是指能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把握历史学习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即执行有效教学策略。

1. 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教学之前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不确定性,找到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一堂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少不了精妙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历史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分析学生状况,兼顾整体,顾及差异,并掌握本章节学生易错、易混所在,做到知己知彼,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潜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综合考虑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态度及认知与情感三个方面的结合,并注意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对学生有导向、激励、规范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发挥作用;另外,要把握教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大胆合理地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并适当增减,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突出本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再次,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定良好的历史学习情景和环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教材、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和试验等;一类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录音、录像、微机软件和电影等。只有合理使用新型教学手段,才能激活课堂教学的灵性,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总体考虑。

现阶段我国历史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多采用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引导思想,教师在短时间内呈现的新知识过多,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而且讲授时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能激发起学生有意义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导致不能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师应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独立对历史进行认识、分析和理解,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1)引导式教学策略。引导式教学是对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可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景、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实施引导式教学时,应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组织内容的条理性,要为理解而讲授,讲解过程要生动并且富有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等。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研究式教学策略。新课程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并确定专题,通过调查分析、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去获取信息并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式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要选择适当的问题提问,并采用支持性措施。

(3)活动式教学策略。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操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实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和实践为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运用活动式教学时要经历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4)变换提问方式策略。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5)及时作出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师生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错误中学到更多东西。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以上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运用什么教学方式,实施何种教学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10-13.

[2]李玉裴.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有价值性[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0):95.

[3]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杨梅.以“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为例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模式[EB/OL].

http://portal.sdteacher.gov.cn/Course/lishi/Homework/

1162712.aspx 2008-12-17.

[5]杨明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长春:吉林教育,2008,(17):77.

[6]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2008,(3):139.

作者:宋艳霞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2:

从同课异构活动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历史课低效还是高效,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听评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历史课堂使师生的心路历程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哪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在其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每一节课的有效性都不可忽视。近期我市举办了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显示了教学有效性问题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这次活动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有效整合和建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施教者处理,最终体现在一节课中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对基本理论的传授,同时又不要局限于课本,敢于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从“怎么教”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取得成功。

如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李老师(具体单位和姓名略去。下同)与谭教师共同执教。这两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建构。李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将本课整合为“一、印象·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二、考证·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環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符合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需要。谭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格局,重组教材内容,重新选取“军机处、奏折、礼仪、科举制”四个视角,“多角度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俩都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这两节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李老师在“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一目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不至于拖堂。谭老师则只选取“军机处”一目进行教学,似乎有点背离课标的要求。

二、落实课程理念,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教学的有效性是作用在学生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习惯于只论及教学的技法。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比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教态、教具使用等,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过是他们的发言次数、活动气氛而已,也就是看其对教师教学配合的程度。当然,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难被学生认可的。再有一个传统的有效性指标,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即我们常说的“在这节课上基本知识落实了没有”。因为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教科书知识,所以这类评语意在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落实,结果使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成了历史教学特别是其中的知识教学的通病。

但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个规矩,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言的,即使我们依然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但设计不是为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从教科书的角度看,主要安排了三个目,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位教师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活学”历史。如谭老师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

[视角1]唯以一人治天下——军机处

材料一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视角2]君臣间的秘密——奏折

材料 原为密知地方情形, 四季民生, 雨旸如何, 米价贵贱, 盗案多少等事!

后内外臣工无论是本职、本地或临近、偏远省份的一切地方之弊, 吏治之勤惰, 上司之职操, 属员才品的优劣, 营伍是否整饬, 百姓生计如何等等, 都属奏事范围。

并凡有作弊,或关系民生者,皆可风闻入奏!

[视角3]尊君卑臣的礼仪

材料 臣子对君主的称呼: 臣参见陛下! 奴才叩见皇上!

然后谭老师根据这些材料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上述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来看待历史,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活化”的历史知识,不只是生动的、益智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不是让历史教学或历史知识变得有趣那么简单。每位学生一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知道的东西,并了解到“知道它们”的好处。

三、精心选取史料,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抽掉史料,历史学科这座大厦就会坍塌,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为了说明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已经明显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统治者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一史实,以更好培养学生“适乎世界之潮流”的历史发展观和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他用多媒体打出如下史料:

材料一 它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

——马嘎尔尼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大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材料四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

李老师打出材料并不急于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阅读材料后自己提出問题,互相讨论问题并得出问题的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巴尔扎克曾说,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质疑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关键,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授之以渔,有效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地“教”,避免无效地“教”。“有效地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两位教师都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例如李老师在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分析时,就用多媒体呈现了以下内容。

原因跨度:原因=历史+现实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客观

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通过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朱元璋废相的原因,而且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不再一一枚举。但是所有方法与途径皆有赖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无论我们是将课程视为“预成的学科”“预期的计划”“行动的目标”,还是理解为“应获得的经验”“法定的文化”以及“师生间的对话”,若缺少了有自觉的、有理想的教师,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将毫无意义。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05.

注:本文系作者参与的201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研究》子课题“内容的整合”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11234。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李广元

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 篇3:

如何提高常态课中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考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了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历史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中考的整体成绩。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一些不利因素使常态课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对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提高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常态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

提高常态课教学有效性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保证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目前历史常态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课堂的效果不理想。

一、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在诸多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在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常见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放羊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开放性与自主性存在理解误差,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秩序也没有保证,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最大量地掌握课堂知识,将课程内容以“填”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大量的内容传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听课,没有自我思考与理解的时间,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低。

(3)表演式教学。这是由于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比较常见。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基本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只需要念出教师课前给的“台词”就行,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思考与学习,既无法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2.学生方面

主要是由于有的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不感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开小差,导致课程的效果极差。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提高对教材把握理解的程度,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备课,并定下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加强对教材把握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

(1)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把握,在加强对教材整体纲要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重点教学,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提升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教学资源仅仅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等)。实际上,课堂环境条件与学生的兴趣也能成为教学资源。比如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某些喜欢历史课程的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在严峻的中考形势下,传统的放羊式、填鸭式、表演式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思考理解。比如说在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如何新文化运动”等,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使教学流程更合理;同时要注意使用简洁、明确、清晰的教学语言,以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要提高对随堂练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常态課的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探索。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4).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作者:张丽娜

上一篇:课堂教学视角下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