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历史教学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手,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促使历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传承祖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和灿烂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学历史课教学就是通过借古比今、以史为鉴的精神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着中华之崛起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教学目标封闭

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虽然在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的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内涵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固定化的教学目标没有顾及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固定化同时也导致了封闭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并且,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具体内容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缺乏和谐有机的联系。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而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等。

2.教学内容不合理

现行的历史教材尽管进行了几次改编,但毕竟是从通史专著中“浓缩”出来的。它只注重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得太死。不管史学界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存在多大的分歧,教材一概不涉及,只讲一家之言。教师只能重述教科书上的观点。而且,教材的内容又常常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不善于联系现实问题,不能以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指导学生认识,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历史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仅仅是应付考试的一门学科。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 忽视中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由此失去历史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目前仍有许多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学生多半死记硬背,教师把知识从黑板搬到学生的笔记本,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长期发展下去,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蜕化。由于条件的限制,更由于学时的制约,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讲授新知的知识课,缺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讨论课、自学课、活动课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的电化教学课,学生听得厌倦,甚至睡觉。

4.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旧的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仍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和思想认识的教育者。这样一来,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从而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的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的地位。再加上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观点偏颇、随意衍展、以文代史、表述欠妥、唯书是从、有错不改、敷衍学生的违反历史课堂教学科学性原则的现象。因此可以说,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是亟待解决非的。

二、对策研究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积极加强创新教学研究,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思维能力的花朵在于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 这里所说的“创新”只能理解为他们自己的新体会、新发现、新见解和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使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②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突破课本束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④突破课堂限制,关注现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⑤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构建新的教学法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后练习时,通过布置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

(4)严格要求,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坚持创新、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它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江泽民曾说过“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历史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教学,还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鼓励其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茅家琦,史海闲话·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2]祁成军,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3]何国前,历史的突破:关注人本身[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4]广州市教研室编著,中学历史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J],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作者简介:

张先华,男,(1972-),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张先华

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2:

试论历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 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历史教学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方面起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些作用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 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历史教学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在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些作用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历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历史教学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1.可以深化高职学生对人才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历史教学,纵观几千年人类发展史,高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看到人才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人才是立国之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姜尚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等事例不胜枚举。“人才聚,事业举”,“得人者得天下”在历史中不断得到体现。第二,无人才无以安邦。人才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讲得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第三,人才是兴国、强国之本,当今社会的竞争重在人才。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充分显示出人才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而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2.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的教学能够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学生会了解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人民的使命,也是包括当代高职生在内的所有青年的历史使命。

通过世界近现代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的教学,高职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家现在重视高职人才的培养也是借鉴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经验。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由于重视高职人才的培养,使美国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国民素质日益提高,促进了美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战后的德国,在一片废墟上,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跻身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这一奇迹性的变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德国让人民普遍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如今,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一批既有科技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当代高职生要肩负起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树立起正确的成才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责任。

二、历史教学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具有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和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具体形象地认识到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育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德育方面,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岳飞、戚继光、大禹、李冰父子、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越王勾践等具体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的讲述,突出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多方面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形象而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和学习历史人物精忠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观念,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公德意识,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立志勤学、严以律己的良好品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在高职历史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资源极为广泛。圆明园、颐和园、拙政园等精美的园林,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雄伟的建筑,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王羲之、颜真卿等的美妙的书法,吴道子、达芬奇等的传神的绘画,《史记》、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优美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不体现着先人对美的追求,具体而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美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古代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品质美、精神美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资源。

通过挖掘历史教材,开发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资源,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步入美的殿堂,让学生领略自然美、体会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培养学生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挖掘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和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三、历史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1.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学生处在一个求知欲特强、兴趣特广泛的年龄段,对中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关注,而中外历史的许多内容特别是现当代史与今天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普遍对这此感兴趣,喜欢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认真引导,注重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研究型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高职历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细心寻找,从身边发现一些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撰写相关的论文。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2.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在高职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旧课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提问、讲授启发提问、内容总结提问、活动探究讨论和专题演讲等形式不断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以此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历史人物的为人处世经历给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既生动活泼又典型的事例,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身示范,充分展示人际交往艺术,比如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赞美学生,用心倾听学生的意见等等。这种身教也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历史课程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独到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主张“以史为镜”。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借鉴历史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依此指导自己的就业和创业实践,以便少走弯路,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国历代的明君名臣都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用于国家的治理,这为高职生提供了典型的实例。“二十五史”等历史典籍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领域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其间的价值判断、利益选择、处理方法等都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理论指导。

具体而言,历史教学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可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敬业意识、勤业精神、创业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后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家华,黄天贵.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兵.历史教学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J].学理论,2009.26.

[3]朱永文.试论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2.12.

[4]樊蔚.高职历史课教学重在能力的培养[J].云梦学刊,2001.3.

[5]宋英秀.谈高职历史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作者:唐晴晴

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 篇3:

让历史教学充满乐趣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毫无乐趣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活跃,历史课教学必须革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乐趣

一、改变“灌输式”,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历史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再现,而历史教材是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再现的依据,但偏重于文字叙述的教材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过于理性化,学生缺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再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就无法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新形势下,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标准人才。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角色职能不变,学生就不可能完成其角色的转变。因为毕竟教师是整个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发性原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采用多种形式、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兴趣

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可以讲述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趣味盎然。但是决不意味着可以随便编造,或者将野史、“戏说”类影视作品中的材料用在教科书上,历史教科书上的故事必须以忠于史实为前提。其次,要善于取舍。围绕重点知识,补充故事、情节、场面,把最重要的内容,用流畅语言讲出来。具体选择和运用教法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等原则,既要使之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还要考虑教师能否很好地驾驭,能让学生体会故事的意义或者启发学生思索。

历史知识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包括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图表以及文物古迹等。如何针对青少年好奇巧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生动、形象、鲜明地展现到人们面前,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投影器、幻灯机、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为我们解决这一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要细心研究学生,最大可能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突出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情感、动机等,很大程度上它们将决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认真细致考虑导向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教学问题的化解等。

三、课内课外结合,丰富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包括历史课外阅读、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如: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西安事变》、《大决战》的影片,学生感情受到冲击,就会对历史课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开展好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历史被认为是“永恒的道德遗产”。许多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都能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到典范,因此,我们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历史人物的是非善恶,进行剖析、评价,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评判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是非中,既指出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也谴责隋炀帝奴役人民、漠视生命、穷奢极欲的功利思想;在讲述张仲景、华佗治病救人的故事中,使学生感受到关心民间疾苦、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用这面镜子更好地“美化”学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创设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共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心灵的洗礼,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上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指已经接受的系统理论知识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同时,还要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崇拜你,亲近你,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作者:陈连军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论文下一篇:微生物检验下的泌尿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