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审美分析论文

2022-04-26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摘要: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并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并据此为他们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从而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的真正积累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历史教学审美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审美分析论文 篇1:

审美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在中学时代应用审美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更加侧重对精神食粮的获取,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审美精神的教育方面,对学生而言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中学时代的历史学科为例,很多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讲根本不知道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所在,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一味的死记硬背以敷衍学校的考核。而新时代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单单的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先人的思想,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体会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充实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对新时代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是当代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提升学生的非智力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其理解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学生在熟悉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十分考验学生的智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针对历史知识点的充分理解,进行相似问题的解答,很多指导老师过于注重提高學生解答问题的智力能力,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非智力能力整体偏低。对于中学时代的学生来讲,中学时代是各种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应重点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非智力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只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浓烈的学习动机和情感的培养上,在历史课程中应以历史卓越的光辉历程激励着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融进学习中来,并且在情感的培养过程中意义非凡。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要给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提出新的发展需求。当今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就要有所体现。新时代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时,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导火索认真分析,将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将当今社会出现的相似事情进行分析思考,并用于历史课程的实践领域,从而树立创新意识。其次,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从邓稼先的“两弹”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中,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创新的热情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1.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授课老师要从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应的指导。老师需要明确要培养审美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想象力,然后利用这一想象空间进行美感的呈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出历史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充分的想象,对其中存在的美进行感悟,不断提升学生自觉形成对历史事物美感的营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唤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要对历史课程的人物形象进行充分想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2.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插图形式进行审美教学。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授课老师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表达。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在每个课件中插入很多生动的历史图片,比如历史人物图片、历史文化建筑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转化成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将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将学生主动地吸引到学习历史的轨道上。另外,老师再对这些生动的图片进行正确的解说,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历史文化更加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审美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学观念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应该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应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蔡涛涛

中学历史教学审美分析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

摘 要: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并且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并据此为他们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从而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的真正积累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审美教育;非智力因素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实现中学历史的有效教学,必须实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优化。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优化非智力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概念与定义

1.审美教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严格地说就是利用艺术化的方法进行教育。一般而言,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展示、描述或揭示的方法将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事物以美学的方法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让受教育者实现身心的健康、道德的提升、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促进。

2.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人类在进行智慧活动的过程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包括兴趣和爱好、性格和情绪、意志力和理想,甚至诸如焦虑、忧愁和担忧等负面的心态。按照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非智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参与到人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之中,但是却能够对推动或制约学习和认知起到直接的影响。这既可以让这个过程获得驱动力和定向,也可以发挥必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利用审美教育优化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1.利用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好奇心,获得接触历史的热情,从而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历史的深入探究和学习。由于历史的内容包含很多的美学元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中美的元素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感受激扬澎湃;讲解“开元盛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唐诗的音韵平仄之美;在“经济大危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影《摩登时代》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欢乐和泪水;而这些美学元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历史兴趣,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美的认识,实现修养的提升。

2.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動力

拥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具备学习的驱动力,从而拥有充足的精力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的探究。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崇高的、美的形象中实现感化,进而让他们的学习动力获得提升。

举例而言,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字美感;在“改革开放”中,教师可以利用《春天的故事》的高亢激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教师还可以用一首《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在触动心灵的文艺和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并获得充足的学习动力。这些或激扬向上、或感慨万千的美学作品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可以让他们感悟到历史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美的认识,在促进审美能力的时候积累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3.运用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高贵品质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需要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提高他们的人格品质,使其得到良好的意志品格培养。具备良好的品质和品格不仅可以让学生勇敢面对和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对于他们直面生活和人生路程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和荆棘坎坷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并有机结合审美教育让学生具备优良的个人品质,从而获得知识和人格的双重提高。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利用审美教育提高学生个人品质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中激发爱国情怀;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史记》的文章中培养矢志不渝的品格意志;在“世界的文化杰作”中,教師可以让学生在《向日葵》的欣赏中提高钻研品质。而这些品质和品格,都是学生在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师通过有效借助历史课本和史实中的审美元素,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可以为他们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提供积极的帮助。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效教学,使得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和水平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5).

[2]袁奇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方法举隅[J].大观周刊,2012(9).

[3]祁玉攀.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5).

编辑 司楠

作者:李素兰

中学历史教学审美分析论文 篇3:

试论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

摘 要:大力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当代教育中,中学历史教育也需要实实在在的作出相应的改进,现代中学生的成长背景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处于较懵懂的状态,中学历史教育应具有适合现代社会变革和学生发展的新的价值追求,应追求:知识价值,能力价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精神价值、世俗价值。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价值

中国分类号:G633.51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赵亚夫先生在《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1]中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在公民教育、人格教育、自主学习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历史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学到快乐和自信。李佳佳在《历史教育新价值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2]认为:学历史教育应该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本质、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新价值取向。齐健的《历史教育价值论》[3]认为:历史教育应该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这几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各位学者对历史教育的价值认识各有偏重,但是我认为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结合时代特点,顺应社会变革需求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重点追求:知识价值、能力价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精神价值、世俗价值。

一、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人类积淀下来的历史经验、知识成果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历史的重要性提出自己更深入的认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4] 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就是要除去本国的历史,使其民族失去立脚的根基。可见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学历史教育给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知。陶行知曾两次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给他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讲历史,认为历史是“给他们以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知识”。只有重视历史,做一个有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涵养的人,才能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互动的背景下,历史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历史学科本身的范围而在具有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意义上有更重要作用。一方面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更正和补充以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这就要求教科书做相应的改动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前沿的历史动态,做好人类历史文化的解释者,给历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按照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将历史学科的知识重新组织成适应学生学习的知识。处理好中学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历史,激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能力价值

能力价值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和发展新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5] 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其成长背景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为人处世还处于较懵懂的状态,而历史教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解读给予他们最好的例证。中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要具备一些必要的能力,作为生活中行为处事的必要原则。中学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准确的历史知识外,更应该将原有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日后行为处事必要的历史资源。所以中学历史教育应追求能力价值,我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在能力价值方面应着重追求: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创新能力。

(一)自我教育的能力

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6]历史教育让学生对过去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横剖面和纵剖面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吸取精华,并且能将对人类自身发展有利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從而在日后生活和学习中无形的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 …”。[7]“大禹治水”、“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等,一些小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深层次的发觉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如对长辈的尊敬,伙伴们的互帮互助,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等等,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历史知识一方面培养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性,即通过引导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具备改造自身、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在自我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中学历史教师不仅需要让中学生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还应让给予更深层次的剖析让其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若要更好的成长,需要处理好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浩瀚的历史中,处处透露着这些道理,历史老师可以在课内课外结合学生喜欢历史这一特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和理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短的话语中我们应该看清楚平等和仁爱对于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性,更应该将这个道理上升到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对多民族的平等,祖国的统一的重要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能群”的主张,即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建立了一套“仁”、“爱人”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做事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我国古代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天和”的宝贵思想。“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所谓“天和”,即指人和自然的和谐。“天和”的思想虽然是古人对世界普遍规律的表述,不仅对于今天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建设“中国梦”的现代意义。通过历史教育,每个公民都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血液,付诸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

(二)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8]可以说历史就是美的创造史。历史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进而创造美的眼睛。当今社会走向全球化、经济化、信息化、学习化,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在历史的中随处可见。当中学历史老师带大家欣赏的时候,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学生对于环境,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意识,激励学生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创造美丽家园的志向。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北朝民歌《救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其中诗句的美,獨特风景的美,历史文化的美。当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的横剖面时,即书法、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科学、舞蹈等,这些体现了古人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提炼,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观和思想情感,激励学生向往美,创造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和轻视科学,学生从历史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三)创新价值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超越前人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结论所束缚,不为流行的观点所淹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总之,一句话,相对而言的“新颖性”,就应当是“创新”的本质特征。[9]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以继承历史知识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性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应追求创新价值。我认为中学历史的教育追求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学生也包括教师。对于老师来说怎么在讲了多年的知识上面能讲出不同,需要老师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这对历史老师在知识面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结合中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合理巧妙地设计课的层次结构,结合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中学教师在讲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时候,可根据现代对秦皇陵的最新发现,运用多媒体播放现在考古学界对秦皇陵的最新研究,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是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中学历史中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是唐宋元明清时的政策措施及其结果。老师可以从创新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课堂环境的创设上面:中学历史老师应当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理的解放,回归本真的自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基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提出自己突破性的见解。现在学校历史考试的题型更加侧重材料题,侧重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尽情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课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空间和魅力是巨大的,应该要在多大程度上发掘和利用它。

三、精神价值

精神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方式和人的行为指令。”[10]虽然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是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支柱。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欺凌,要摆脱这种状态,实现国家和平稳定,民族繁荣昌盛,就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学生从每个学科都能学到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历史教育在精神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良“基因”。中学历史教育的精神价值着重追求民族精神。

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风,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折射出我国教育的一大缺失,忽视了教育在塑造人精神层面的价值,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虽然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把它放在和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中学历史教育在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11]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我们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学生阅读历史,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情操,而且会使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层面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新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12]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爱国主义的发源地,中学历史教育应当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更富感染力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世俗价值

世俗价值是指:历史知识更加的“大众化”、“生活化”。历史具有过去性这一特点,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的走进历史,怎么样在短短一节课45分钟之内,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有距离感的知识点,只有让历史知识更加的“接地气”。

新的历史课程方案进一步强调中学历史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提及历史教育的世俗性价值不是贬低历史教育,而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提炼,是历史教育更加移植入“人”的追求。现阶段的中学历史课堂,更加强调的是历史的有用,有益的功能。传统的历史教育是以“灌输,强制记忆”为主要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的结果。而历史教育的世俗性,重点强调的是历史教育的“有趣”性。历史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应走出课堂和学校,到社会中和平民百姓之中。这样的历史教育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就能更好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中学历史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也更为了今天。它满足了学生对于过去世界的好奇心与此同时更满足了现在自身修养和当今政治生活的需要,为社会生活和休闲生活添资加彩。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4(3):59-65.

[2]李佳佳.历史教育新价值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2(1): 6-8.

[3]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22.

[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2.

[5]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4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7][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334.

[9]张志勇.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上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10]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02:3.

[11] 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02:6.

[1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薛优佳

上一篇:电力设计施工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