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26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 篇1:

探讨水利施工中的问题及改善

【摘 要】 随着改革形势的不断深入,对水利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和转换经营机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本文简述了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对水利施工企业的改善思路进行了探讨。促进企业良好的运行,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利保障,也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水利;施工;问题;改善

在当今的水利项目的建设时期,单位对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处理活动对于这些单位来讲,意义十分的关键。很多的建设单位都纷纷的开展一系列的应对活动,切实的提升自身的品质管控模式,提升其建设品质,进而确保单位的发展顺畅合理、积极地探索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的品质不良现象,结合它的具体特征积极地开展预防方法,进而带动水利项目有序开展。

一、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水利项目中常遇到的品质不良问题;水利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品质不良的现象,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要素关键是在于隐形分包而导致的品质不良现象,过分的追赶时间而导致的建设无序现象爱你个以及与之有关的技术层次的内容等多个层次上。由于这类分包活动导致了建设步骤中的品质管控和监督等效果不是很好,导致单位的建设品质不良。因为建设时期的各项技术管控等活动不当导致的品质不良现象,也是经常会出现的。

2、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通过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指导技术管理工作,有效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在现场管理工作中,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还要加强现场监控力度,加强技术人员与质量人员的巡检工作,提高技术制效果,以此来积极地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水利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品质不良现象;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要认真地开展品质挂空工作,要结合目前的具体状态开展品质控制活动,切实提升单位对建设品质的监控力度,积极地应对潜在的品质不良现象的出现几率。积极地进行速度规划,降低因为时间紧迫而导致的不良现象的出现几率。在当今的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因为前期没有做好规划活动或者是因为没有认真地分析所处区域的天气状况等都会使得项目建设时间非常短短暂。很多时候,单位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中开展好项目,降低因为延期而导致的费用增多的现象,它们在开展建设的时候会对其中的一些步骤大建设时间变短。

3、以质量预控理论预防水利工程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在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预控理论指导质量管理工作。其通过对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控制达到预防质量问题发生的目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依照质量控制点库进行相关控制工作,以此预防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另外,针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人员以及技术、现场管理等工作,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分项控制体系,强化对各项因素的控制,有效的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4、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有效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中,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思想和意识,为有效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发生奠定非常坚实有效的基础。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使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质量职责、权限,并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切实提高施工质量认识的同时为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奠定坚实牢靠的基础。

二、水利施工企业的改善思路

1、积极推行“项目法施工”是水利施工企业转换机制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是职工,要搞好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才能,调动全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效益。要求按照工程项目所固有的一次性、流动性等内在规律组织施工。必须着眼于项目的产值、工期、成本、质量等目标的统一,把劳力、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主要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集中在项目上,实行动态管理。当内部劳力不足时,可有计划地招收农民季节工或联系引进有建制的外联队伍,或招聘高级人才。这既促进了人才、劳力的合理组合和流动,又能促使人才、劳务市场的自然形成。强化了企业职工的项目管理意识,使职工从始至终保持饱满的劳动热情,人人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有利干形成思想、经济、行政三统一的工作保证体系。建立对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主要指标进行全面制约和控制的体系。这样就促使我们运用全面计划管理控制工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运用全面核算指标控制工程成本;运用预控管理控制安全生产;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2、深化水利施工企业改革的有力措施;水利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就不允许我们水利施工有任何的短期行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副促主,以副养主.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为推行“项目法施工”后的人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各生产要素在项目上的动态最佳组合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市场。同时给职工家属子女开辟就业门路,为一线下岗人员和机关分流人员开辟用武之地。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还要特别注意加强横向联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创办合资企业。大胆引进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兴办高、新、尖的合作企业。这样,可使我们由专搞水利、水电工程的单一生产型变为多功能、门类齐全的生产经营型,由局限于本行业、本地区的行业地域封闭型变为突破行业、地域界限的外向开放型。从而使企业都形成开发招揽国内外工程并举,一业为主,一专多能,综合经营的生产经营新格局。

3、深化水利施工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行业首先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推行股份合作制,水利管理单位和部分水利施工企业也逐步引入了股份制,并获得了成功,并逐步地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呈现了其固有的强大生命力。我认为在我们水利施工企业中积极稳妥地引入股份制,乃是我们今后继续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因为股份制有利于广辟融资渠道;有利于形成股份增值的利益机制;有利于校正企业行为,实现企业的最佳动态管理;有利于推动企业集团的组建及横向联合。它不仅能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由于它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经济体制中的重大矛盾。形势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各企业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抢抓机遇,把握机遇,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不断更新观念,我们每个企业都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各自都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三、结语

当今的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常会遇到非常多的品质不良现象,它们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水利项目实现其应有的功效和意义。所以为了切实提升这些项目的建设品质,规定单位要积极地开展投入工作,积极的进行管控模式的创建工作,切实提升管控能力。而且经过合理的品质预控知识对关乎项目建设的许多要素开展分析探索,确保其预防功效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建设方还应该认真地对经常出现的品质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当发生品质不良现象的时候可以确保工作者能够提出积极地应对方法,以此来确保建设品质合乎规定,最终确保项目的安稳牢固。经过合理的开展品质管控活动,进而为单位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芳芳.优化水利施工方案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1):4-7

[2] 张建新,吴伟奇.浅议水利施工企业在水利建设中的机遇[J].河南水利,2004,(04):68

[3] 乔世珊.水利建设工程与水利施工设备[J].工程机械,2004,(10):4-7+1

作者:邵汉超

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 篇2:

“两税合一”是创造吸收外资优势的新起点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1994年颁布的适用于内资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1991年实施的应用于外资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既是对我国继续利用外资的新挑战,也是我国创造吸收外资优势的新实践和新起点。

一、当前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作用的再考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特点及趋势发生一些显著变化。一是吸引外商投资来源国和地区虽然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但结构更趋合理。基本形成以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以及欧盟主要国家(德国、英国、荷兰、法国)三分鼎足的投资格局。2007年1-6月份亚洲10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企业14439家,同比下降5.78%,实际投资金额24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7%;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1435家,同比下降10.92%,实际投资金额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44%;欧盟对华投资新设企业1402家,同比下降1.75%,实际投资金额27.54亿美元,同比下降3.91%。而作为对华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所占份额比例不断增加,全球500强企业中在华投资已超过400家以上,其中90%以上在华建立了地区总部。二是外商投资领域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贸易领域比重不断增加。(详见表1)制造业虽仍占吸引外商投资的主导地位,但下降趋势日益显露。而作为新兴的热点投资领域,服务贸易增长强劲。外商投资制造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主要集中在通信计算机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共计占到整个制造业利用外资总额的50.9%。2007年上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6月份,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企业10492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0.1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11.33%和4.5%;而全国服务贸易领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35家,实际利用外资137.7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68%和增长58.18%。三是从外商投资分布区域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主导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1—6月,东部地区新设外商企业数16197家,同比下降5.19%,占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比重的86.69%,实际利用外资284.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3%,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89.25%。中部地区新设企业1715家,同比下降5.5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46亿美元,同比增长5.63%。西部地区新设企业771家,同比下降9.5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83亿美元,同比增长51.93%。东北老工业基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28家,同比下降14.48%,实际利用外资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9%。四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比重仍占主要地位。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036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61%。出口5638.35亿美元,进口4726.16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912.19美元,同比增长60.9%。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和顺差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8.87%、58.18%、59.7%、51.4%。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当前主导着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这种外资加工企业推动外贸的结构既有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于贸易收支平衡和国民福利提高的缺陷。五是吸引外商投资仍以新建企业投资方式为主,但以收购兼并方式进行投资比例正不断增加。表明并购投资是当今跨国投资的主导形式,占跨国投资总额的2/3以上。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不含金融业),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其发展趋势和潜力(详见表2)。特别是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了鼓励外商并购类条款,拓宽了允许外资并购的行业范围,原来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启动了中国经济阀门,集聚了资本,发展和壮大了当前一大批行业,并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外向型特征明显,对外依存度极高,产业层次落后于发达国家。引资质量仍处较低层次。目前来看,我国让出的市场份额已相当大,在某些行业外资企业已经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并由此形成技术垄断,一定程度导致我国民族工业的技术依赖,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制造业部门中,以销售收入计算,外资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皮毛制造、服装、文体用品制造4 个行业中所占比重均已超过50%,占20%以上的行业有15个。以利润指标计算,在纺织业、煤气生产供应业、机械制造业、仪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服装、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中外资均占50%以上。而伴随着中国在商业、通讯、建筑、分销、金融、旅游和运输等服务贸易部门投资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都将被取消。如不采取公平竞争的必要措施,这种在制造业部门的负面作用也可能在服务贸易部门出现。

二、从“两税合一”改革内容看中国利用外资新方向

“两税合并”改革之前,从所得税率角度看,由于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退税优惠等方面存在的标准差别,外资企业综合实际税负为11%左右,内资企业综合实际税负在20—24%之间。从税收优惠角度看,较多偏向于外资企业,如外资企业在生产性领域、能源和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普遍享受“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出口导向型的外资企业,规定凡是出口产值超过总产值70%的,所得税进一步减半。另外,还规定了外资企业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从所得税税基角度看,税前扣除标准明显倾向于外商投资企业,造成内资企业成本费用补偿不足。另外,由于对外商所得税优惠统一适用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导致外商依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大量外资流向集中于第二产业,而急需发展的第一产业尤其是收益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第三产业仍未能获得足够的外资进入。结果只能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生产车间,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公平竞争体现在四个统一上: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1、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对原享受优惠的外资企业给予五年过渡期,并提出了“保留、扩大、替代、减少”四个优惠政策方案

保留是指从事农牧渔项目、港口、铁路、码头、电站、水利等行业,原来给予税收减免的继续给予减免;扩大是指企业研发的投入部分,允许加计20%列入成本;替代是指原本只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将按照行业扩大到任何地区;减少是指对投资生产有关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政策。

2、改变过去国家在税收上区域优惠做法,转向行业优惠倾斜

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扩大了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增加了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方面的内容。服务业的税率由原来的33%降到了25%。

3、在区域优惠上,仍保留了经济特区以及西部地区两个优惠区域

从“两税合一”改革内容来看,对待外资的态度已经转向“更重质量”的高级阶段,即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环保产业,同时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随着新税法的实施,“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优质外资在中国的合理布局,并影响外资投资结构的调整,使一批依赖优惠税率维持企业利润,竞争力差、技术落后的出口加工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调整战略,或是退出中国迁徙海外,或是调整布局进入中国内陆,必将对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制定和完善“两税合一”相关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1、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对税收优惠的制定及实施,要从单纯偏重结果的税后优惠环节调整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税后优惠与税前优惠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配合以减税、免税等直接优惠政策。所得税税收优惠的环节应以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亏损结转、纳税扣除、科研费用列支、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等间接税收优惠为主,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另外,为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实施并购投资,应对资本资产的税务处理作出相应规定。本着鼓励投资、防止投机的原则,对企业取得的当期资本交易中的净收益,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法定税率课征所得税;企业资本交易中发生的损失,只能冲抵其从资本交易中取得的收益,不得冲抵企业的正常营业利润;若企业当期资本交易发生损失,用当期收益弥补后仍有亏损的,可结转冲抵以后年度资本交易所取得的收益。再者,继续深化相关财税改革,提高与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在总结东北地区增值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尽快推广至全国,可以从整体上减轻税制改革对外资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2、制定内外资统一适用的《企业并购法》,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投资行为

应尽快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企业并购法》,以规范日益高涨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以考虑赋予外国投资者与本国公民、法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可以直接收购境内企业资产。要有专门条款对外资并购的特殊问题做出规定。外商在华的并购投资实践表明,其青睐的并购对象主要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进入的行业,特别是市场潜力巨大、利润空间较大、外商在此领域具有技术领先的绝对优势的行业,如汽车制造、医药、通讯设备制造等成了大型跨国公司进入的重点;还有服务业,如电信服务、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物流、港口、运输业等。在具体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外商所选中的目标企业往往是那些在国内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大、在行业中处于骨干地位的优势企业,特别是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上市公司更是外资并购的重点目标。因此,对外资并购应加强监督和引导,确保国家对重要的战略产业的控制力,对这些行业的大型外资并购要有严格的审查和控制机制,保证重点战略产业的安全;完善并购价格决定机制,资本市场由于价格发现功能以及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其公开性和公平性能够得到较大保证,因此鼓励外资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投资。对于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并购的行为,资产评估应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禁止以明显低于评估结果的价格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变相向境外转移资本。

3、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防范外资并购负面效应

外资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可能导致垄断。当前,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监督是由《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51和52条规定进行规制的,仅仅对报告制度和条件、审查制度进行了粗略的规定。为提高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措施的权威性,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以对垄断构成的条件,反垄断的执法机构,垄断报告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制度,豁免制度,以及对导致垄断的外资并购行为的控制制度等有详细和权威的解释。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竞争能力的增强,并购审查的双轨制应让位于统一的并购审查法律制度,以国家的反垄断法为审查并购交易的主要依据,由反垄断执行机构统一管理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的交易活动是必然的趋势。

4、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有效配置国内资金

由于长期国内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配置资本的效率不足,导致国内资金使用一直以来处于低效状态。一方面,继续开发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外,吸引资金实力雄厚、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内资本金融市场外;另一方面,适度放松和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直接和间接融资,以有限外资带动数量庞大的内资运用,为国内资金提供更多的有利投资机会。对于我国所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除继续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用汇外,在满足长短期负债的匹配要求和预防流动性支出需求外,渐进稳妥的开放资本流出的其他渠道,通过各种投资机会组合,使外币资产长期收益最大化。随着外资进入方式的多样化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跨境资金流动的类型和途径增多,短期内资本大进大出的情况会不断出现,造成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另外,对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稳步进行,防止汇率出现短期大幅波动,使其置于可控状态,减少投机性操作,有效防止此类资金成为资本流动风险的潜在隐患。

5、加大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力度,大力承接全球服务外包

服务贸易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仅占利用外资总额的22%,明显低于全球65%和发达国家71%的水平,这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比重偏低密切相关。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超过3500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商务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影视和文化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各类专业服务等。近几年,各国在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特别是承接全球服务外包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应尽快研究相应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行业的特点,根据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分类推出给予外商投资的鼓励措施,使其在我国新一轮增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作者:裴长洪 彭 磊

外资水利项目安全生产论文 篇3:

企业所得税新法新在何处?

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里,差异化的内外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多元化的所得税体系以及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所得税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行新企业所得税法是公平统一原则的体现。

那么,新企业所得税法新在何处?对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底有什么好处?

新法之“新”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新所得税法实施后,现行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这将改变过去内外资企业税率差异化的做法,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 25%。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将被取消。这意味着中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的下调,充分体现了降低中资企业成本、增强其竞争力的要求。

统一的税前抵扣调整

新所得税法不仅在税率方面体现了公平、科学的原则,还对企业工资、捐赠、研发费、广告费等抵扣项目做出了统一且明确的规定。

第一,统一的税前工资扣除方法和标准。新税法将各企业的税前扣除方法和标准统一起来,取消计税工资制度,允许内资企业在税前扣除包括福利在内的全部实际工资,以此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基。

第二,提高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新所得税法从两个方面提高企业公益性捐赠——即企业向民政、教科文卫、环保、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等进行捐赠的扣除额度:一是将扣除基数从应纳税额调整到利润总额;二是将扣除比例从3%提高到12%,规定在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公益性捐赠部分可予以扣除。

第三,对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的抵扣。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无论研发费用是否比上年增长10%,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都可以享受实际发生额150%扣除优惠;同时加大了广告费用等项目的扣除额度,规定企业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可据实扣除。相比起现行2%的广告费用扣除率,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降低了赋税。

通过所得税优惠传达政策导向

第一,税率的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并使该优惠政策“走出”原先局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大到全国范围。

第二,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现行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的优惠上。将包括高新技术行业、安全生产行业、环保节能行业、农林行业等六个产业列入优惠产业目录加以扶持。一系列的政策都体现了引导上述产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导向,包括:将环保、节水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扩大到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业设备投资;用减计综合利用资源经营收入替代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直接减免税政策;新增对创业投资机构、非营利公益组织等机构的优惠政策;保留对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保留对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三,鼓励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导向。新企业所得税对安置特殊人员的优惠政策做了两点调整,加大了优惠的力度:一是将优惠范围扩大到所有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企业;二是用特殊就业人员工资加计扣除政策替代现行福利企业直接减免税政策,并取消安置人员的比例限制。

对反避税的限制

新所得税法的反避税调整包括:防范关联方转让定价、防范资本弱化、防范避税等。第一,规定税务机关调查关联方避税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将关联方业务往来资料计入纳税申报表以及接受调查时提供相关资料的义务。第二,关注利用资本弱化避税: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券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三,明确规定反避税地避税规则:提出在满足相应条件时,将对海外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中应归属居民企业的部分征收所得税。

此外,新税法采用了平稳过渡的路径。新所得税法充分考虑了对外资企业、部分老企业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因而留足空间,采取过渡性照顾的方式,避免政策变动带来过大的冲击。

第一,对享受法定税收优惠的老企业实行过渡措施。对于按原税法规定享受5%和24% 等低税率优惠的老企业,在新税法实施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的税率;对按原税法规定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企业,新税法实施后可以按原税法规定继续享受尚未享受完的优惠。

第二,对部分特定区域实行过渡性优惠政策。新税法在区域优惠上仍然保留特定区域享受优惠:一类是“5+1地区”,即五个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第二类是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新法之“效”

公平是市场的基石,而所得税制度的统一是保障企业公平竞争的关键。两税合一有助于改变内资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费用补偿不足问题,也有助于减少过去由于不同企业间税负差异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税负攀比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内外资企业居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减少税收对于市场竞争的扭曲作用,促进公平市场的形成发展。同时,取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差别性税收待遇,对小型微利企业统一施行20%的照顾性税率,能够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先天不足,形成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不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契机,也从侧面激发了国有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活力。

毫无疑问,新企业所得税法将使内资企业受益。从总体上来说,新企业所得税法将从税率和税基两方面降低内资企业的税收成本。一是中资企业的名义所得税从33%下调至25%,这无疑将提高行业平均利润;二是通过税前抵扣的调整,增加内资企业工资福利、公益性捐赠、研发费用以及广告费用的抵扣额度,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基,从而达到提高利润和竞争力的目的。

但具体来说,新所得税给不同行业带来的影响程度有差异。从名义税率的调整来看,那些实际税负高于25%的行业,如金融、食品饮料、通信、钢铁、煤炭、造纸、石化、商贸、房地产等,其利润增长潜力大。而那些原先一直享受优惠的企业以及实际税负接近或低于25%的行业,如电力、医药生物、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其行业整体将难以从名义税率的调整中受益,只有行业内实际所得税税率高于25%的部分才能受益,如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高速公路公司、汽车行业中的商用车龙头公司等。

相比较下,受益较大的行业有:一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由于新所得税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允许内资企业在税前扣除包括福利在内的全部实际工资,因而银行、保险、零售、咨询等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将获得更多的税后收益。尤其因人力成本过高而导致实际税率在30%到50%之间的银行业,其税后利润将获显著提高;

二是广告支出较大的企业。新所得税法将广告费用的可抵扣额由2%提高到12%,这将有助于减轻像食品饮料、家化、商业零售等广告支出占比较大行业的成本负担。尤其是先前不能抵免广告费用的白酒企业,其所得税负担较重的局面将有所转变;

三是同外资企业存在竞争性关系的内资企业。如前所述,新所得税推行两税合一,将倾斜的天平摆正,内资企业相对负担减轻、实力增强,在竞争中为其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同时,从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节能减排企业以及基础产业的扶持,一些基础性、环保性、创新性、公益性、发展性的产业将从中受益。原先利用环保、节水设备的企业将继续得到所得税优惠,而新所得税制度下,利用节能以及安全生产设备的企业也能得到税收优惠,这一政策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证。而农林牧渔业仍然将得到优惠。世界各国一般都对农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而扶持基础产业、引导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对于外资来说,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会有根本上影响。虽然新所得税法会给外资企业带来一些影响,但它不仅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对外资的利用,还有利于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结构。第一,新所得税率仍然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平均税率。当前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地区)中,平均税率为28.6%,我国周边18个国家(地区)的平均税率为26.7%。而我国新税法规定的25%的税率,在国际上处于适中偏低的水平,因此这一税率水平仍然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第二,两税合并并不是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而是变普惠制为特惠制。外资若进入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或投资领域(如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项目),将能享受到颇具力度的政策优惠,虽然这种优惠在形式上对内、外资是一视同仁的,但实际上许多外资基于自身的科技水准和对工艺诀窍的掌握,可能于相当长时期内在获取政策优惠上面,会更具有竞争优势。第三,两税合并规定了一个5年的过渡期,原先实行低税率的外资企业可以在这个期限内逐渐过渡到25%的名义税率,原先的减免措施也可以继续享受完,并不会对外资引进产生很大的冲击。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股市也是利好。新企业所得税法能从总体上提高企业利润,对股市来说也必然是个利好消息。平安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税负的平均水平为29.17%,高于两税合并后实行25%的税率。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率变动的影响,企业税后利润就将增加11.94%。同时,有券商报告指出:实施新所得税对银行股每股收益的平均影响将达到12%。权重较大的银行股业绩大幅提升,无疑会给当前低迷的股市注入一针兴奋剂。但是,拉动股市的关键因素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新所得税带来的一次性利好,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增长状况,对股市的拉动效应有限。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个亮点。无论从高新企业15%的优惠税率上,还是从所有企业研发费用都实行150%税前抵扣的规定上看,新税法都体现了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对高新技术区内外都实行15%的优惠税率,规避了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也发挥了税收调节的导向作用,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广到了全国范围;对年研发费用实际增长10%以下的企业也实行150%的税前抵扣优惠,这对于中小企业和处在科研创新初级阶段企业的自主创新无疑是巨大的鼓动,这些企业如果能发挥其灵活、高效、为新技术试用提供便利条件的优势,就可以大大缩短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

由于技术创新有明显的外部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它可能被轻易的模仿,使成果创造者的投入与产出产生不对称性,其所得收益可能低于平均收益,从而抑制了研发的积极性。而新企业所得税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其优惠政策给予企业经济上的补偿,是对市场失灵的有效应对。

新企业所得税法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组织,企业既具有经济性质,又具有社会性质。企业的经济性质要求其承担为股东和债权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责任;企业的社会性质要求其承担除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新税法就通过提高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比例,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鼓励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国家给予进行公益性捐款的企业以税前扣除优惠,其实是以让渡部分税收利益为代价,激励企业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相当于纳税人将一部分属于国家的税收一并予以捐赠。这也是平衡国家利益与纳税人利益的一个理性选择。

新企业所得税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新企业所得税从两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一,允许内资企业在税前扣除包括福利在内的全部实际工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广大职工不能随着企业的扩张而分享相应的成果,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比较突出的问题。新税法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扩大企业税前工资扣除比例,将一部分原属于国家的税收利益更加有针对性的返还于企业及其职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二,鼓励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导向。相比之下,社会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帮助。新税法对企业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优惠,就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是通过税收导向、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弱势群体的体现,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作者:王化冰

上一篇: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园林大树移植管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