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其改革方向加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以实验教学为主,建立兴趣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探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化学原理用以解释问题发生的根源,用新的评估体系来激励学生,使其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获得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结合教材的呈现方式,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关键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和理解教学的设计意图,感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气体摩尔体积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的提出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 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1]。 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指导下,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教学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高一是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是培育核心素养最关键的时期。为此,高一年级的教学应重在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深入开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要通过具体问题和事例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核心素养,充分认识和理解核心素养,真正把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丰富而全面的科学素养,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

2019年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教材贯彻了立德树人为本、突出核心素养、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1]。在具体知识的表述中,教材力图通过呈现方式和活动栏目来引导教师依据核心素养设计教学,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观点、学科方法和思维能力。教材是高水平专家和学者之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以此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既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教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的“气体摩尔体积”[2]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新教材呈现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科学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二、“气体摩尔体积”在新旧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学情对比

1.从教材中的呈现位置看

2004年版化学必修1对“气体摩尔体积”的介绍是在第13页[3],而2019年版的教材將其安排在第51页[2],开始学习的时间相差约一个半月。

2.从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编写意图看

2004年版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的呈现方式(见图1)[3],引导学生从实验学化学,从实验的结果来认识化学知识。

2019年版教材采取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呈现方式(见图2)[2],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展开思考与讨论。

两种呈现方式都是科学探究的方式,但前一种倾向于实验探究,体现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后一种则倾向于思维探究,体现思维的力量和价值。

3.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看

2004年版教材在介绍“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的化学知识经验有《化学实验基本方法》[4];2019年版教材在介绍“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的化学知识经验包括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的《钠及其化合物》和《氯及其化合物》[5],并且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的活动、大量的问题和习题,都开启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的缘由

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主要原因如下:

1.历史的发展

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奖的化学家徐光宪先生,2003年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化学:20世纪的辉煌及其前途》的文章,其中提到: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告宣告,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学科。该观点的依据是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瓦尔特·科恩和约翰·波普尔两位科学家,而这两位科学家开创了用理论广泛而成功地推演和计算化学反应的先河。因此,1998年成为数理方法对化学的贡献大于博物方法的转折点。对此,新课标对化学有了新的描述:“认识到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实验和理论并重的学科”“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1]。

2.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化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模型发展中的重要事实和科学家的推理论证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理论的建立过程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及其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要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演绎推理、系统假设等思维能力;等等[1]。

在新课标中多次出现“高级思维能力”[1]一词,但却没有给出解释。结合高考考试大纲及高考专家的相关文章[6],我们可以把“高级思维能力”理解为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等。

3.力量的积蓄

由“气体摩尔体积”在新版教材中的位置、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确定,到开始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已经积蓄了足够的知识、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来开展科学思维,突破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难点,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深化思维、勇于探究,进而创造性地学习“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使这一系列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在核心素养和强大的思维能力的支持下顺利突破。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材不同于教学之处,就在于它自身既要简约,又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对于教学方法不能过多涉及;而教学不同于教材之处,就在于要开展具体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以教材呈现的知识为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气体“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认识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了解假说、模型、分析、推理、比较、分类、实验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1],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构建模型,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为此,在2019年版教材“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导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突破口是能否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状态的物质其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即是否具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为此,我们设置了如下前置性作业(见图3)。

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课前做的作业,其结果不一定要像普通习题那样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产生某种观念、建立个模型,并能指导本节课的学习。前置性作业于上一节课的课后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自主建立观念和模型。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休息,前置性作业以少而精为宜。

虽然此前置性作业与教材第52页中的活动栏目相似,但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看书。因为很多需要思考的结论已在教材中展现,如果学生事先看书,则会“不劳而获”。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会由自主学习思考式变为阅读理解记忆式,学习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学习的收获和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在前置性作业中创设问题情境,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设计问题组,引导学生思维深入本质,并实现创新

上课伊始,教师立即提出如下问题组:

问题1:请从流动性和可压缩性这两个性质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特点。

问题2:请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三态”物质具有各自的特性。

问题3:请对表中1mol的H2和O2在同一条件下的体积相同做出分析和解释。

问题1着重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和“证据推理”素养,以及“理解与辨析能力”;问题2着重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及“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问题3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组的解答与总结。但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特有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观点和角度。透过问题组,由表象到本质,实现发展与创新,这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可见,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或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还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点与核心素养,使其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能力,这是更高一级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此,科学的教学应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后及时升华。

3.回顾教学过程,理解核心素养对学习的指导意义

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回头看”,让学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重新审视学习过程,认识学习方法。例如,要让学生理解“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不仅要具有证据意识,还应能基于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并且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学会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模型认知”来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4.设计论证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使教材上已經详细呈现的叙述,教师也应该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把相关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形成的知识和观念进行思维、推导、阐述,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以及准确使用学科术语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同时,教师要创设“模型认知”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学科理论自己归纳设计基本的“模型”,践行“模型认知”,从而感受和理解“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为此我们设计如下论证性问题:

问题4:在19世纪初,科学家已经论证了“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气体,其粒子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请你结合“物质体积大小的要素模型”,就“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其体积的大小是否基本相同”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论证。

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能够及时应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刚形成的观念及核心素养,加深理解,还为学生提升“归纳与论证能力”和“探究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

随着学生的独立思考、汇报,教师的不断引导、点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同时看到自己思维能力的不足之处,找到学习的科学方式方法。

教学中,通过紧扣教材中“在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中,涉及气体物质时,测量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2]的表述,提出:如果我们不知道体积与分子数目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定量而精准地控制反应。而“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的创立,解决了化工生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其价值的体现,是概念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创新”的价值、化学的贡献和社会责任。学生通过大胆的科学探究、主动的科学思维,实现了理论和概念上的创新,体会了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5.设计验证性实验,体现学科特色,彰显科学态度

当学生沉浸在成功创新的成果中时,教师则冷静地提出:今天我们取得的创新成果虽然令人激动,但还只是思维的创新,而科学是冷静、严肃和实事求是的,一切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检验的思维创新都只是假说,而要成为理论和概念,则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教师进而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5:用初中学过的电解水的实验,能否验证处理刚才通过思维创新得到的“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请你预测实验的现象,并写出你预测的依据。

(说明:在用霍夫曼水电解器做电解水实验的准备期间,在阴、阳极管中的水要事先分别用氢气和氧气做饱和处理,这样实验的结果才更科学准确。)

简朴、高效而现象鲜明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正确性,实验的过程既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不断交织并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化学学科特点内化于学生心中的过程,更是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过程。在学生欢呼实验结果的时刻,教师在祝贺之余,投影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让学生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与核心素养一一对应,通过实例来解读核心素养。最后,师生齐声朗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将核心素养真正烙在学生心中。

五、通过研究与实验获得自我提升

在开始进行实验探究时,总感觉核心素养大而空,难以落实;但在深入研究与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各项核心素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吻合,都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理解核心素养;其次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教材和课堂教学,最好能够把相关的教学心得记录好,并进行调整和完善。久而久之,教学素材就丰富了,更主要的是理念提升了,境界提高了,再设计实验探究时自然就会上升到核心素养的高度,就有了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

综上,教师要有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化学、看教学的自觉和高度,要真正理解核心素养并将其烙印在心中,尽量实现科科都是教书育人之科、课课都是教书育人之课、事事都是教书育人之事、时时都是教书育人之时。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1-52.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14 .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3 .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1.

[6]  单旭峰.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45-51.

(责任编辑 张 简)

作者:董军 吕志会

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新课改要求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其改革方向加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以实验教学为主,建立兴趣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探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化学原理用以解释问题发生的根源,用新的评估体系来激励学生,使其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获得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将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实验为重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基准,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转变观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初中生对于化学是初步学习,在开始阶段知识性的东西较少,只是对一些元素的认知,基本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及互相转换等。在这个初级阶段最主要的教学方向还是在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其好奇心与探求事物本质的欲望增强,运用化学知识与基本原理来破解生活中不可理解现象的本质,种下对化学进行深入挖掘的种子。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转变其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些实际案例运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多发言,多举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兴趣引导为主。比如可以让学生猜想答案,用自己的理解来澄清事实,在这个纠错与改正的过程中加深其理解等。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传统化学教学方法总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没有顾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于实验上的兴趣也只能望洋兴叹,但化学的关键部分即在于通过其实验方法解除人们时常认为神奇事物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疑惑与惊讶。往往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化学过程中产生了力不从心,兴趣从萌生到逐渐丧失。因此教师要改变其传统观念,以新的理念把学生转变为课堂上的主体,运用活多变的手法将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改变其学习方式,使其从主动探究问题开始。成立课堂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将原来的单一式的个体理解转变为以小组形式的集体讨论,并在合作实验过程中互动,互相理解与问答,可以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此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以引导者,观察者,指导者的身份对其间的争执或集体关系进行调整,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及时纠正和说明。为学生树立起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让其带着目的与疑问前行,鼓励其主动设计一些试验方法,创造出其他与课本方法不同的解决方案与处理手段等。

三、分层教学、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的将难易点进行区分,从简单容易的开始,从学生学习时课堂的反应性结合自身观察与对难易点的把握,层层深入,以“顺势疗法”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化,不局限于课本,也可以适当的从课外找寻一些材料,在初级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求的好奇心的情况下给予适时的一些补充,让其不能从简单易学中降低其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有要求的学生,必要的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后进行探究。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总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准,但以实验为重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根据现行的教学风格与新理念来改变单一评价方式,把小组互评,集体评估,教师评估与小组内成员互评,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分数评估只作为其考评体系的一个部分,同时加进了关于学生参与试验与讨论的频率与热情,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等表现分。只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加重活跃性因子,催生学生求知探求欲望,主动性增强,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解决方案的多样等使其想象力,联想能力等得到长足发展,其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与创造发明的冲动力加强,其创新意识必然会获得加深,对其将来的个人发展与学业进展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知识是一个死的东西,只有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运用才能使其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对知识赋予生命力,也即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适时适地的发挥,其才能才会增加,其价值才会提升高度。

五、结束语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全面综合性拓展,传统式的教学理念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下职业要求高度专业复杂化的标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新课改所提出的高标准为基础,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验教学,把兴趣小组与分层教学结合起来的新模式,从兴趣出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将其培养成能力型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宁,王粤敏.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2014(1).

[2]付远宏.加强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

作者:黄仁生

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智慧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科学的实验课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有极大的帮助。构建智慧课堂,可以遵循全面性、全程性、可接受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发挥课件的演示功能,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智慧课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国家督学成尚荣曾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而智慧课堂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作为关键,并确保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同时,在智慧课堂上,学生可以实现智慧学习,而教师也可以实现智慧教授。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对智慧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智慧课堂引发的灵感,并体会智慧课堂的生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探究中学习化学知识,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一、智慧课堂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智慧课堂运用的技术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有效的认知结构,还可以使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并营造出促使个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智慧课堂不仅在物理的设计上运用反思区,使学生具备反思空间,而且可以为学习设计反思平台,使学生的理性反思获得记录的空间。除此之外,智慧课堂的全面性还表现为丰富的资源工具,在对智慧课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使学生获得满足自身学习需求及认知特征的资源工具。(2)全程性。智慧课堂的技术媒体产生的作用通常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确保技术媒体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具体程度,并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给予适当反馈,该点在智慧课堂的设计方面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化学教学需预先设计并构建良好的真实或虚拟情境,从而确保学习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全程性体现。(3)可接受性。可接受性通常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媒体的使用需符合学生个体化的需求,该需求不仅是学生自身对技术媒体的最基本诉求,而且是学生想要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情感诉求。另一方面,设计智慧课堂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保证其直观、友好、生动的特色,促使学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适应智慧课堂的学习环境,并开展相应的化学探究。(4)发展性。随着教学的深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动态变化,智慧课堂的技术运用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智慧课堂的良好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实现个体化学习,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智慧课堂设计需充分注重技术运用的情境感知性,并对学习环境实施追踪,从而为学生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工具和资源。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

1.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动态事物相较于静态事物通常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充分诱发学生实施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应用“智慧课堂”这种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时,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生动且形象化的动态画面,使书本知识实现动态化,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师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例如,在对“氯化钠与硝酸银的反应”实验进行教学时,学生通常只能看到一些白色的沉淀物,而高清摄影机可以捕捉到整个化学实验反应的微妙细节以及缤纷色彩、利用这样的视频,学生能够清楚看到白色的如同棉絮似的東西在里面逐渐生成,更明白整个反应过程。因此,智慧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可以使教学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

2.发挥课件的演示功能

在智慧课堂,化学教师可以制作有关实验课件发送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课件的演示功能。如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把制作的课件或者学习任务提前发送到微信群中,而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中随时开展讨论,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有效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又如,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以作业盒子的形式发布习题,并获得相应的测试结果,然后通过微信群给予针对性教学辅导。教师可以把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制作成相应的课件,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巩固学生预习的效果。

3.强化动态追踪和反馈

在化学智慧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使用电脑所具备的随机翻牌功能,对学生选择的答案进行查看。所谓翻牌功能,其作为智慧课堂软件中的一种附带功能,通常是指学生使用遥控器,将自己的答案输入至电脑。学生在答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其翻牌功能,对学生的实际答题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下面以“金属的化学与物理性质”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目的: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用品:试管、砂纸、酒精灯、试管架、镊子、坩埚钳、胶头滴管、抹布、试管刷、废液缸、回收固体烧杯、铝片、硫酸铜溶液、稀盐酸、铁丝、铜片。

实验步骤:(1)用砂纸将铜片与铝片进行打磨,观察其颜色。(2)用打磨完成的铜片与铝片进行相互刻画,获得铜片的硬度 (填“小于”或“大于”)铝片。(3)用坩埚钳将打磨完成后的铜片进行夹取,通过酒精灯火焰实施加热,对铜片表面产生的变化实施观察,现象为 。(4)用坩埚钳将打磨完成后的铝片进行夹取,置入试管中,将3 mL稀盐酸倒入试管中,实施观察,其化学方程为 。(5)将2 mL~3 mL的硫酸铜溶液滴加到试管中,再将用砂纸打磨完成的铁丝置入其中,观察现象。本实验表明铁比铜的活泼性 。

学生做完实验后,会将答案输入电脑,电脑会对学生的答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而教师也会对学生的答题状况充分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讲解,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还可以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错误的原因,从而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均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智慧课堂的构建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活跃学生的思维,以确保师生的智慧得到有效唤醒。智慧课堂的开展要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遵循全面性、全程性、可接受性和发展性的设计原则,保持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课件的演示功能,强化动态追踪和反馈,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钱胜.再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9).

[2]周勇,布多.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J].化学教育,2013(09).

[3]缪徐.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两类问题[J].化学教学,2013(07).

作者:吴建楚

上一篇:农业科学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21世纪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