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但教材的更新、课时的减少,而且对老师多年积累的知识和教学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怎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教学,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教学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化学教学探究论文 篇1:

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摘要】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得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本文主要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学科素养 初中化学 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化学学科同样如此。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还得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不过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学科素养培养比较忽视,这样不仅影响到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也极为不利。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抓住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初中化学学科有着自身独有的学科特征,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注重细节,而且还得关注到实践与观察。对于一些化学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区分,以便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同时,初中化学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以便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更进一步。

例如在“走进化学世界”这一章节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得认识到这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与发生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针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化学实验室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药品与取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引导学生深入一线进行观察,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事物缺乏全面性的认识。针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便达成良好的模仿作用。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该有步骤、有意识的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和课下有效复习。

例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首先就得做好榜样,规范自己的书写,以便达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然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督促他们规范化的书写。通过这种方式,必定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基本观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化学这门课程还是刚开始接触,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新颖性。不过如果初中化学教师盲目应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将会掩盖出这种新颖性,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此,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加强重视,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观念,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制取氧气”这一实验教学中,初中化学在课前导学环节,可以提出问题:“氧气的重要性?我们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用到氧气呢?”这样能够很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以适时引入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进行方法与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再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与演示。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兴趣必定十分高涨,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的理想。

四、小组合作实验,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针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实验操作,如小组合作探究便十分合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比较抽象化,不过部分化学现象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就是不能深入分子结构清楚观察。这一情况便成为了化学实验的意义。具体而言,只有将化学实验合理带入课堂,有意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酸、碱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得为学生阐述酸碱化学性质,然后将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酸碱事物列出出来,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讲解酸碱指示剂的应用,教师学生通过其他化学试剂进行酸碱的检测。最后再鼓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以便促使理论知识的内化,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助力。在具体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进行化学本质的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

[ 参  考  文  献 ]

[1]孙敬人.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1(31):135-136.

[2]聂文鹏,闫永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07(35),341-342.

[3]李添丁.浅议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34):136+142.

作者:黄金猛

化学教学探究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但教材的更新、课时的减少,而且对老师多年积累的知识和教学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怎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教学,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标的引入,化学教育模式亟需加以变革。化学教师们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传统化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并逐步由化学知识的教导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化学掌握过程的引导者、辅佐者。化学教师们应该更加积极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导,并不断地开拓创新,唯有如此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也能够教导出化学基础更加过硬的学生。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学的组织性差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化学教材改革了原有的教学编排,包括必修与选修二个部分,彻底改变了以前在化学课本上对细节知识点的过多重视的情况,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到了重要知识点上。新的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好课本知识,掌握好教学方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忽略了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不但扰乱了课程编排,而且造成了实际教学的组织混乱,有些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缺乏

化学教育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老师对许多知识点的介绍和学生对许多知识点的掌握都需要以实验为载体,可是由于目前的化学教育中学生还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许多老师都将学生能够自行动手操作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教学, 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但也会让学生丧失做实验的机会,导致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热情

学习化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必须建立在兴趣得基础上才能完成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所以化学作为一个理论上较为枯燥的学科,对学生们而言,它是很抽象的,因为学生们无法了解为何通过那样的化学方程式就能够得到新的化合物,而且,为何一些不同的化合物都能够用元素周期表中经过转换出来,这对学生们而言都是一个困难,如果缺乏兴趣爱,学生面临这种问题,往往只是强撑着听教师讲下去,不但没有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反倒耗费了自己的时间,缺乏把所有的东西综合的能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做不了熟练的运用。

所以,老师在开展化学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次化学实验,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新物质形成的过程,使孩子们产生学习的意识,人对不明的事物才更有探知的渴求,对高中生来讲尤其这样,化学学习对于学生们来讲是生活中最关键的部分,如何在那么多的學科里面进行兼顾,对于学生们来讲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教师们必须保证在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真正的听进去自己所讲述的化学内容,并且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们对化学学习充满热情。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开始具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如何培养学习的习惯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时授课的重要内涵也就表现出来了,因为授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所以,在老师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试着把聊天让给学生们,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从授课的主体变成学生后,就能够很明确的看到,学生们对学习已经明显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出一些化学问题,并为学生们带来必要的科研试验仪器,让学生们可以随意所欲的使用,这时教师只需控制全场的纪律与安全就好,通过细心思考不难发现,当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试验的时候比通过教师指导做化学试验更能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学生们慢慢体会到化学所带给大家的美妙的感受,进而更加喜爱上化学,对化学有进一步探索的渴望,通过这样促进学生们能够更加独立的进行实践,在遇到不懂的化学问题时,学生能够进行更加认真地思索,而不会直接放弃,,在学生自己思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问题一步一步地被解决出来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加喜爱这样的做题的感觉,对化学充满认真学习下去的渴望。

3.适当的评价方式和及时的作业布置

作业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双方课堂教学交互的一个延续与互补,它既能更精确地反映给老师学生需要了解的课程与程度,还可以使学生及早地了解自身的缺陷与待改之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积极地改革传统的写作形式,并创设新颖的写作样式,以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首先,着力于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给学生有趣的作业任务,加强老师与他们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得到的信息更加准确。其次,按层次设计作业。按照马斯洛需求原则,学生也是有自我学习的需要的,相应难度的问题才能够适得其所地调动他们学习的愿望和探究的心理。老师可以通过作业中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利用对学生反馈信息的了解而进行有效的改变,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做好对课堂难题和重点的巩固与复习工作,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结语

在当前教育高速发展、教学标准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需要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使自己的化学课程观念发生质变,把新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从而为新的时代培养更多的有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宾艳.浅谈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

[2]史益萍.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02.

[3]岳育民.浅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作者:陈晓苹

化学教学探究论文 篇3:

基于模型构建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摘 要:高中化学知識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基于模型构建进行教学研究,在了解模型构建的内涵与功能基础上,提出了物理模型构建、概念模型构建和数学模型构建这三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模型构建;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引  言

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模型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化学学科思想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从具体认知转变为抽象认知、从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的落实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模型构建,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模型构建的内涵与功能

(一)模型构建的内涵

模型构建在不同领域中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简单来讲,“模型”就是以科学分析为基础,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省略其非本质特性的一种简单化、标准化的描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文本解读→原型提炼→模型创建”的这个过程,称之为“模型构建”[1]。模型构建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二)模型构建的功能

模型构建实际上就是对模型进行建构的过程,属于一种高效的学科思维方法,也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及相关解题策略的重要学习工具。构建教学具有把教材中烦琐的语言进行简化描述,转化成符号、图表等模型化语言的功能,不仅可以将一些抽象结构利用实物进行模型假想,达到对其内在结构特点进行形象解释的功能,还可以借助已经构建的模型,利用迁移、对比、推理等方式,检验构建的模型是否具有合理的迁移推理应用功能。构建的模型属于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模型进行研究,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模型构建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知识体系比较散乱,实际化学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多种方法与策略。教师通过模型构建,能有效分解化学原理型知识模块,更加直观、清晰地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并应用于解题中[2]。无论是在概念教学中,还是在理论规律教学中,抑或是在化学反应教学中,树立模型构建思想,把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具有层次化和模式化,更易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模型构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使其通过构建模型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多样性、全面性的认识,还可以使其通过构建模型解决化学问题,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基于模型构建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宏微结合”思维

物理模型可以分为实物物理模型和虚拟物理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中,前者主要是指利用实物或者画图,直观表达出所要描述的对象;后者是在对前者形成概念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虚(模)拟出新化学物质的微观(抽象)空间结构,甚至预测其具有某些性质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直接展示实物物理模型或动手搭建形象却表示微观(抽象)空间结构的虚拟物理模型。学生通过亲手搭建宏观模型,既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拓展对化学物质的想象空间,丰富自身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对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认识。物理模型构建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引导学生预测物质的性质,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为例,判断有机物的空间结构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而利用文字描述平面模型,无法帮助学生创建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构建,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对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进行构建模拟。这不仅可以为课堂增添生动气息,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例如,在讲解“乙烷、乙烯和乙炔的空间结构比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球棍制作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的构建中,促使学生意识到乙烷的空间性、乙烯的平面性和乙炔的直线性,从而掌握烷、烯、炔烃的空间结构特点,初步形成构建虚拟模型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如丙烯的空间结构,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增强学生对有机物的模型认知能力。

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关晶体晶胞的教学中,教师仅用教材中的晶胞平面图片及相关的文字描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认识晶胞中微粒的配位数、微粒连成的多面体的空间构型及特定微粒所在的坐标参数等。因此,在晶胞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用球棍制作晶胞模型等手工制作方式进行物理模型构建,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多个晶胞拼接堆积成晶体。在这种实物模型的构建中,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可以掌握晶胞中微粒的配位数、相关微粒连成的四面体或八面体及晶体内特定微粒所在的坐标参数等知识,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丰富自身的感官体验,有效加深对化学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二)构建概念模型,提升學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概念模型主要是指利用文字、符号、表格等元素,构建流程图或思维导图,进而描述和展示所要表达的事物规律,具有简洁化、直观化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概念模型,能够使学生清楚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索,提升自身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虽然高中化学知识点零散,但是化学知识之间具有明确的种属关系。教师如果没有明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就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认识模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使冗杂的化学知识呈现出简明概要的相互联系,以便于学生掌握[3]。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总结归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例如,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为了实现几种平衡体系系统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设计关于化学平衡体系的思维导图(如图1),明确几种平衡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其通过思维导图充分了解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等,从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高中化学平衡体系。

又如,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关于微粒间作用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精准掌握几种微粒间作用力的概念、表征、判断及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设计相关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图2),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几种作用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常用的微粒间作用力的表征,并能利用相关信息要素准确判断各种作用力的存在,预测物质的性质,从而准确掌握解决相关类型题的思维模式。

(三)构建数学模型,协助学生突破数形结合瓶颈

数学模型主要是利用数字符号(包括坐标、数轴、数式等)创建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其一为数式模型,其二为图形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化学问题,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辨识能力及对图文之间的信息转换能力,协助学生突破数形结合的瓶颈。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的方向”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式模型,对化学反应是否可以自发进行分析,通过吉布斯等温方程式△G=△H-T△S这一数式模型,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反应自发性的知识。又如,在“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模型进行学习,对能量变化图进行构建,图中需包括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遇到该类问题后,便可以在脑海中构建该类图形模型,进而提升解题能力。

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数学图形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常温下pH约为5的0.1mol/L的NH4Cl溶液在水解前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种类及其浓度相对大小的柱形图,帮助学生分析盐类水解过程的微观变化,从而加深对盐类水解程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掌握盐类水解的符号表征,使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相关知识体系来解题。

(四)构建程序模型,消除学生解题思路的障碍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程序模型,是指在解答综合性的化学问题时,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基础的问题或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答或对基础步骤的处理,使其顺利地解答整个问题。

例如,在讲解“新型化学电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时,教师可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分解成三个步骤:(1)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别找出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初步写出电极反应式;(2)结合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配平电极反应式;(3)检查电极反应式的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学生在处理分解步骤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可以使新型电池的“神秘感”消失,从而达到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如,在讲解“有关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时,教师可将对图形的分析大致分解成下列几个问题:(1)横、纵坐标的含义是什么?(2)曲线的含义是什么?(3)题干中所指的点处于什么状态?(4)特定的点移动到某曲线上需要改变什么条件或发生什么变化?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对图形的认识,从而明确解题的切入点,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故而,在类似的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程序模型,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消除学生解题思路的障碍,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促进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的发展。

结  语

总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教学改革的契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模型构建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灵敏.基于模型认知与构建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2020(01):18-20,13.

[2]方华.例谈化学模型构建的常见模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01):28.

[3]刘桂清.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模型认知”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09):202.

作者简介:林妹英(1975.8-),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作者:林妹英

上一篇:科学自然环境论文下一篇:书法艺术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