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材料性能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干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材料性能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考虑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学校特色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教学体系调整和教学内容优化着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小组研讨等方式丰富课堂,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是成功的,收效很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 篇1:

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或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即时、随机、意外的信息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会凭空而至,但往往稍纵即逝。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呢?

关键词:化学教学;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认识

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可被用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教学因素,如: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或是错误的问题和解答等。

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之前不能预设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瞬时捕捉。2.潜在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并不是現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它隐藏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中。3.情境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其生成的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教学情境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的平台,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生成性教学资源无法生成。而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选取必修课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化学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1.学生是化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学生和其他课程资源一样属于基础性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作用的出发点;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状态,包括他们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的问题与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以及交流互动、表达的方式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和谐交往有利于动态资源的生成,而这种不断变化的、生动的“活资源”,又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及师生的进一步交往,是双向互惠的,互相促进的。

2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 按照新课标理念,教师不应只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师,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3..鼓励提问,生成教育资源“学贵有疑” 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化学课上,如果有演示实验,学生总是表现得很兴奋,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常常能从老师的实验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4/5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

临时补充演示实验,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剩余的约4/5的气体中,木条熄灭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起来了。又如学习“常见的碱”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性质时,有的学生提出,CO2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可以看到有白色浑浊出现的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反应如何才能观察到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师生讨论,得出如下几种方案:方案一、验证生成物中有Na2CO3。方案二、验证反应物中NaOH已减少。方案三、验证反应物中CO2已减少 。

4.适时、适度利用 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果利用时机不成熟就暂时搁置;即使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在利用时也要把握一个度,不一定都要搞“清”搞“透”,有时只需点到为止,留下一点空白,埋下一个伏笔,效果也许会更好。

比如在某次教师的新课例评比中,必修1《化学》溴、碘的提取这一节,有一位教师在介绍溴、碘提取时,请学生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试剂完成《活动与探究》实验1、2时,有学生提出了:“老师,CCl4是什么?”,教师鄂然,(课堂预设中学生已知)然而教师灵机一动,对呀,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一下,即时补充了CCl4与水溶解的实验,使学生认识了其不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的性质。该教师在迅速捕捉了学生的信息――学生不了解CCl4的性质这个信息,并及时补充实验,将这个生成资源及时地加以利用但对CCl4认识仅停留在与水的互不相溶和密度大小上,对其进一步的认识留下空白,埋下伏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存在,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并与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整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陆军;化学课堂教学的磁化[J];大学时代;2006年11期

[2]黎颖;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理念[J];讀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10期

[3]孙宏磊;金虹;翁莉萍;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发生成性资源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7年05期

[4]蒋曦;开放课堂利用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探讨——“铁化合物及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案例[J];化学教育;2007年09期

作者:甘常存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 篇2:

“材料性能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材料性能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干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材料性能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考虑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学校特色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教学体系调整和教学内容优化着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小组研讨等方式丰富课堂,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是成功的,收效很大。

关键词:材料性能学;课程改革;实践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教学质量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重组和优化,以前针对某个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材料性能学”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材料专业都开设了相关课程[1,2]。我校“材料性能学”课程的前身是“无机材料性能”,讲授对象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我校从2005年开始按一级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培养。根据培养方案,原“无机材料性能”变更为“材料性能学”。“材料性能学”是联系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一门重要课程,既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材料生产和应用的重要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根据材料的性能参数判断材料的优劣,立足材料的性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改变材料的性能从而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为最终实现建立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应用之间的关系——这一材料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打下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工程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广泛,学科交叉性强。“材料性能学”不再是针对某一种材料,而是针对材料大类,涉及材料种类众多,同时涉及的性能也是多方面的,有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力学性能内容广泛自不必说,很多学校的材料力学性能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物理性能涉及热、光、电、介电、磁等性能;化学性能包括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化学稳定性等。涉及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工艺等[3]。

2.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同时兼具叙述性与理论性。“材料性能学”课程是介绍材料各种主要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变化规律、性能指标的工程意义以及测试、评价及应用。各种性能的物理本质和变化规律与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基本结构间的关系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同时,由于涉及的性能众多,各性能的指标、测试、评价与应用等具有一定的叙述性。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性强。材料的各种性能都有一定的应用场合,或者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需要特定的性能,因此,无论是材料各种性能本身的测试和研究还是和工程实际相结合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1.专业拓宽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最初照搬苏联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兴起,原来狭窄的专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因此,教育部于1998年进行了大范围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我校的材料专业也于2005年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招生,相应的课程也改为“材料性能学”,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仍然沿用了过去“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学体系,讲授的内容变化不大。

2.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而“材料性能学”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和讲授的概念较为抽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把抽象和艰深的理论内容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目前,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但是大多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简单课件,其表现力仍有限,在教学效果上力不从心。

3.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校的“材料性能学”课程只有理论教学环节,而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但该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是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的格言,这不单对幼儿适用,对刚刚迈入成年的大学生也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办法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校“材料性能学”课程的前身是“无机材料物理性能”,侧重点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性能,随着专业面的拓宽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调整后的“材料性能学”,从材料种类来说不能再拘泥于单一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而要整合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相关性能;从性能上来说要从物理性能拓宽到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优化,形成系统理论。课程内容要涵盖主要材料主要性能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要紧跟学科前沿,涵盖新模型、新概念和新技术。在目前条件下,应选用合适的教材,同时争取重新编写教材以切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调整,使得课程涵盖内容大幅增加,但目前大学本科教育的趋势是课时大幅减少,我校“材料性能学”课程为48学时,课时大幅压缩,要想涵盖全部内容存在很大难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矛盾。在这种背景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教学重点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材料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分清主次,哪些是必须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材料性能学”课程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模块: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介电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化学性能。在各个模块中,以每种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本质—影响因素—性能指标的工程意义—指标的测试、评价及应用为主线贯穿始终[3]。同时,教学内容需体现科技的发展,适时讲授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保持教学前瞻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根粉笔加一本教科书贯穿一堂课,现在用上了多媒体[4],但很多时候只是把板书搬到了PPT上,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一要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充分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复杂的理论内容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学生,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降低课时压缩的影响;二要建立网络教学环境: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课程网站,利用课后延伸环节,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条件。

3.实践环节建设。实践是工科教育的灵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本课程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并没有实践环节。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向学院、学校申请资源,努力争取建立基本实践条件,同时在目前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探索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

四、教学改革实践示例及效果

材料对电场的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带电粒子的长程运动,称为电导,一种是带电粒子的短程运动,称为极化,内容很多也很复杂。以往的教学中要分别介绍电子电导、离子电导、半导体、介质极化等[5],这些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也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应用先行”的办法,以生活中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独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了材料的独特性能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其中的原理、机制和物理本质;然后再从物理本质出发,分析影响材料该性能的因素,从影响因素出发,进一步分析讨论改进、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和实现手段;再从性能出发,分析材料可能的其他应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实践示例:材料的热敏特性教学。材料的热敏特性是指材料对温度变化具有响应的特性,材料的热敏特性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许多功能材料的基础。对于这个特性,首先从家庭日常使用的电饭煲出发。为什么电饭煲能够自动把饭煮好?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兴趣,同学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电加热把饭煮熟,教师追问电饭锅怎么知道熟了,既不会夹生也不会焦掉?有同学说那应该是有传感器,教师追问会是什么样的传感器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各色各样的答案,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电饭煲煮饭是把适量的水和米混合在一起,通过电加热,水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沸腾后,由于水的沸点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是恒定的,在我们生活的低海拔地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保持100℃不变,因此锅底的温度一直保持100℃不变。随着时间的延长,一部分水分被大米吸收,另外一部分水分慢慢蒸发,直到饭熟后,锅底没有了液态水,锅底温度升高,此时电饭锅就需要停止加热,否则饭要烧焦了。这一点电饭锅是如何做到的呢?此时该我们的主角——热敏材料闪亮登场了。有一类材料他们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地变化,饭没熟,温度在100℃时,材料的电阻比较小,线路导通,发热元件工作;当温度超过100℃达到103℃时,电阻突然上升几个数量级,此时线路断开,停止加热,这种材料稱为“正温度系数(PTC)热敏陶瓷”,可以作为恒温发热元件,电阻突变的点称为“居里点”。不同材料的居里点不同,通过调整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可以调整居里点,做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元器件,应用于不同的场合。这时引入科学的概念,进行课堂核心内容讲授——PTC效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介绍热敏材料及其应用,介绍相关的知识点。除了PTC效应,还有NTC效应——负温度系数等。核心知识点讲授完成后,进一步发散,除了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还有材料的其他性能如介电常数、电流、磁化强度等都对温度变化有响应,如介电常数—温度敏感的铁电材料、电流—热量敏感的热释电材料、磁化强度—温度敏感的磁性陶瓷等。介绍相关特性,布置小组讨论作业:介电常数—温度敏感、电流—热量敏感、磁化强度—温度敏感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等,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科技文献,了解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学生每4~5人分为一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讨,利用教材和参考书对每一个主题所涉及的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查阅科技文献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及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研讨报告,同时准备演讲PPT,进行演讲汇报。演讲过程中,学生积极提问、质疑、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领导力。

“材料性能学”是材料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专业的调整以及课程本身的特点,必须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文中提及的一些思路,有些已经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仍需创造条件进行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性能指标及其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性能与化学组成、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改变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打下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成都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性能精品课程申报网站http://www.itat.cdut.edu.cn/qvy/

[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力学性能[EB/OL].精品课程网站

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ba97957d-

122e-1000-8376-144ee02f1e73&courseID=X0500304.

[3]王从曾.材料性能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田中青.李晖“材料性能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科教文汇,2009,(10):50.

[5]賈德昌,宋桂明.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Instruc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i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Course

CHEN Jian-qing,JIANG Jing-hua,YANG Dong-hui,SONG Dan,MA Ai-bin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He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Key words:Properties of Materials;instructional reform;practice

作者:陈建清 江静华 杨东辉 宋丹 马爱斌

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 篇3:

在新课改中高中物理《传感器》的教法研究

摘 要:针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抽象难理解的特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 实验教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而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一、传感器原理

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构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计算机”的新型实验系统。

二、传感器教法研究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高中物理《传感器》这一章颇具探究性,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传感器知识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的可行性比较大,容易出成果,也就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方案探究感兴趣,进而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愿意花一些时间来探索物理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这堂课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水位自动控制、光控自动控制、烧水防打翻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等等,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我很注重课堂展示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关注资优生,关注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物理方法。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观察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一章后,让学生亲自拆开光电式鼠标和机械式鼠标,观察内部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再如学习光学部分时,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及其原理,并让他们利用光的偏振设计汽车的车灯等等。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激发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塑造了积极主动、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这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演示实验: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说明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研究的丰富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量度、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结束语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物理学习的又一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科学、科学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联系,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巧应用的优秀科学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周 涵

上一篇: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