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2022-04-17

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篇1:

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出路何在?

初始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来自于扶贫语境。小额信贷首先被当成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其次才是一种金融产品,它通常是为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低端客户提供不需要抵押的小额贷款。1993年,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支持下,中国社科院的杜晓山教授以扶贫的名义,在河北省易县成立“扶贫社”,专门针对农户开展小额贷款活动,从此拉开了中国扶贫小额信贷的序幕。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事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累计有300家左右。

从易县的扶贫社到目前试点的商业化小额信贷公司,尽管都被称为小额信贷机构,而且在经营理念、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最核心的差异就是各自的使命和目标群体不同。应该说,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的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是以扶贫为目标的,所服务的客户是穷人;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小额信贷机构则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所以其覆盖的人群也就不一定是穷人。

营利性(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目标单一,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优势进行资源配置。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通常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却背负着双重使命:扶助贫困与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思量。

本文将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的小额信贷机构统称为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

现状与困境

最初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基本上都属于有周期的项目型小额信贷,项目结束后,小额信贷难以持续,贫困农户也就难以继续享受金融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为此迈出的第一步,是让小额信贷由项目型向机构型转变。近几年来,小额信贷机构理论上应该而且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可持续,以持续为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坚持扶贫目标的观点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管理者接受。但在小额信贷实践中,从90年代初开始建立第一批小额信贷机构以来,在中国还几乎找不到一家已完全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

目前在我国,即使是发展较好、较有影响的几家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就算不考虑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框架方面对于小额信贷行业的制约,仅在操作层面上看,这些小额信贷机构都曾出现过同样的问题:所管理的负责小额信贷具体操作的某个或某些项目县的机构,在开始的几年里往往能够维持较好的业绩,但三五年后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最终关闭该县的小额信贷项目。

有关人士对于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多数意见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特色”造成的小额信贷“水土不服”,比如中国的贫困人口太过分散,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太过单一,长期以来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太过严重,政府对农行和信用社补贴太多,以及对利率水平的限制太严等因素为国内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从中国小额信贷十几年的发展经历看,中国的小额信贷似乎在引进之初就“先天发育不良”,导致后来的“水土不服”自然在所难免。比如,在引进GB模式的时候,更多的是重视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却一直忽视了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研究。从目前已经发表的很多有关小额信贷的文章或研究报告来看,更多的是在介绍哪个地方小额信贷项目做得如何,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小额信贷项目无非是在GB模式基础上的不断简化或“本土化”,而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则似乎少有人关心。

改制谋求可持续

在项目操作之初,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其产权制度、治理架构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如国内几家有影响力的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总部都在北京,各项目县都是在当地成立一个独立的社团法人组织负责小额信贷项目的具体操作,像扶贫社、乡村发展促进会、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等等。这一模式可以说是顺应当时的政策环境而采取的变通办法,也确实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小额信贷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不断显现,比如与地方政府的“多头管理”、对基层操作机构管理不力等,这些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最先完成操作机构改制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这得益于2004年国家民政部颁布的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基金会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所有小额信贷操作机构改制完毕,各地服务社全部脱离政府,由当地独立社团组织变成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下属分支机构,产权清楚了,治理结构也理顺了。国内其他一些小额信贷机构近两年也在积极寻求改善产权制度和治理机构的途径和机会。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持续的两阶段

可持续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小额信贷机构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指标之一(另一个指标是服务的宽度与深度)。按照CGAP推荐的可持续小额信贷机构定义,如果某个小额信贷机构的全部收入不仅可以覆盖其管理和操作成本,还可以覆盖贷款损失、资金成本(商业化成本)、通货膨胀和扩展所需要的收益等方面,则完全可以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在讨论可持续性的时候,可以把可持续性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操作可持续,二是财务可持续(见图)。操作可持续仅考虑覆盖直接操作成本、资金成本和贷款损失,财务可持续则还需要考虑通货膨胀、无偿捐赠和商业化的资金成本。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可以为穷人提供长久的、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服务,即使在以后没有捐赠和补贴的情况下,也能像现在一样为穷人提供贷款支持。

小额信贷是扶贫性质的,同时又要求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似乎陷入悖论。但是,如果能够真正把小额信贷看作一种专门为穷人服务的金融产品,而且是穷人可获得的、又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即使它是商业化产品,也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开发式扶貧商品。也就是说,小额信贷是一种专给穷人消费的产品,但不一定是免费的或优惠的。就像以前农村有一种鞋叫“解放鞋”,结实、便宜,但生产这种鞋的厂家并不是免费赠送。如果厂家没有利润的话,企业自然无法可持续,农民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得到这种“物美价廉”的鞋子。当然,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与生产鞋的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商业化运作只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扶助贫困。

自身的可持续是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惟一出路吗?

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目标无疑是明确且强烈的,但是,这代表着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最终发展方向吗?

综观国际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许多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轨迹通常是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机构(MFI)→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银行(BANK)。有学者认为,小额信贷的正规化(商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非营利性小额信贷的最终战略目标或发展方向不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其最终归宿是成为正规金融机构。

即使不考虑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当前或在未来一段时间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的现实可能性,其转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值得探讨。笔者认为,非营利小额信贷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惟一的,而应有两条道路供其选择:转变或坚持。两者都是必要的,都是被排斥于现有金融机构之外的低收入群体所需要的,其应与已经存在的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一起,共同完善金融服务“普惠制”和金融服务多元化,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更多的群体受益而转变。

为了获取商业资金、扩大客户覆盖面,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这一转变的条件,是政策和法规的许可以及政策制定者对于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正规化(商业化)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成本(包括风险)比较。国际上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转型,是在当地商业金融服务极其缺乏和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非常严格。所以,作为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在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的道路上,只能努力推动国家金融制度的变迁。因此,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比较多的被动成分。

转变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转变之后,穷人还是其服务对象吗?机构性质决定机构的使命,机构的使命决定机构的行动。非营利性小额信贷若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其使命必然要发生变化,初始意义上的小额信贷的宗旨也要随之变化。如此,转变之后的小额信贷机构与目前的正规金融机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应该说,它们的惟一目的就是营利,有区别的地方只在市场细分范畴,也就是目标群体的不同。而当服务对象或目标群体与盈利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转型后的小额信贷机构首先考虑的肯定是盈利目标,这是非常正常且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毫无疑问,转型后的小额信贷机构还会以穷人(或低收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客观上仍然会起到扶贫的效果,但经验表明,服务对象上移会减少一部分同样需要金融服务的穷人客户。同时,其在与当前正规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金融服务市场时,也难免与之同质化。

因此,转变是大的趋势,但不是惟一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最初的使命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而坚持。

能够坚持最初使命的非营利小额信贷机构是有理由、有必要坚持机构性质不变的,只要其目标明确——为那些最容易被抛弃或忽视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甚至可能是那些曾经是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的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其后又被其落下的那个群体。有需求,就有机构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况且这又是合理的需求,甚至是这个群体的权利。

目前,摆在坚持者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涉及三个问题:难以扩大服务覆盖面;自身背负的双重使命的冲突;缺乏合法化地位。这些问题导致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市场、政府和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三方合作。

小额信贷扶贫作为一项公共物品的提供行动,市场机制无法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分配的水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扶贫这一职责落到了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身上,而政府部门的扶贫因人们的需求多样化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失灵。扶贫领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共同催生了以扶贫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而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趋势(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就属于这种情况)导致其追求利润,从而出现“公益软化”。但是,对于小额信贷扶贫,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失灵”并不能完全否定三者的作用。实际上,“失灵”并不是“完全失灵”,市场、政府以及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小额信贷在农村的金融供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扶贫小额信贷的有效供给需要三方通力合作。

首先,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难以扩大服务覆盖面,主要是由于项目本金的筹集比较难。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扶贫资金委托给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管理,以扩大其本金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对于此前的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大量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大家都有所認识。如果这部分扶贫资源能够向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开放,必将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公益信托,将公益信托引入小额信贷扶贫领域。

其次,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扶贫与自身可持续的双重目标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瞄准贫困群体的小额信贷的较高操作费用上。较高的费用使小额信贷收入难以覆盖操作成本,从而在没有外界捐助的情况下只能消耗贷款本金,贷款本金的萎缩使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不可持续。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在小额信贷业务操作上引入市场机制(比如市场化利率、员工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给予补贴。

第三,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应该以自己的优秀业绩和显著的扶贫效果来推动政府对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立法,明确其合法化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

作者:刘东文 苏配柚

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篇2:

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

中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态度,但缺乏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小额信贷就是为这样的贫困农户提供的针对l生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资金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国务院扶贫办下属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先行者,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成功本土化,并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符合中低收入农户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模式。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累计为18万多贫困农户提供了贷款7亿元。目前已覆盖辽宁、河北、山西、福建、江西、四川、北京、贵州、湖南和海南等11个省的26个贫困县,有效贷款客户3.6万户,贷款余額1.7亿多元,总体还款率达到99.87%以上。但因资金规模限制,小额信贷模式还不能推广到更多的贫困地区。

小额信贷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其核心理念是对被扶持对象(贫困人口)劳动能力、信用程度等的高度认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通过借贷的方式,向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并将生产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非金融性的扶持内容,与金融扶贫相结合,全丽推动帮扶对象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淼辑)

作者:淼 辑

本土化小额信贷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村重视小额信贷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对策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越来越重视小额信贷发展,很多农民也都开始利用信贷来不断创业。小额信贷主要是面向融资弱势群体来开展的,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融资渠道无力支撑可持续经营、业务种类单一、风险保障机制薄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负责人应该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同时政策支持多渠道融资,根据实际拓展业务范围,防控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快速发展。

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融资渠道无力支撑可持续经营

从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小额信贷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业务量都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很多业务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金融供给总是与需求出现失衡的状态,虽然农村小额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问题,但是,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差,自身没有充足的资金,很多商业银行等提供小额信贷产品的机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

1.2 业务种类单一

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农村在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业务种类都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农贷机构都只能办理一般的存贷业务,贷款额度小,期限也短,而且很多农贷措施与农户需求也不匹配。目前,很多农贷机构在投放小额贷款时,一般贷款周期都会控制在一年之内,但是这样的贷款周期与农村产业结构很不搭配。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货款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小额贷款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不断发展大额信贷,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农村发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小额信贷主要是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所以贷款投向结构比较单一。

1.3 政府过度干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过多的干预农村小额信贷问题,不断鼓励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增加了很大的风险。很多农民都普遍认为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政府的福利性政策,从而使得农村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直线增长。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相关政府的不断干预,从而加大了农村信贷的资金缺口。最后,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还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无法对贷款申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降低了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1.4 法制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小额贷款的主体是谁,所以农村小额贷款的权利和责任并不明确。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农村信用治理来说,对那些小额贷款不守信用的人也没有追求相关的形势责任,而且银行也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

2  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就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措施,并发展农业保险规避信用风险,建立和完善利率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稳定发展。

2.1 政策支持多渠道融资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外发达国家融资经验,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培育一些小额信贷的借贷主体。首先,我国相关政府应该成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不断减少投入成本,并且解决风险补偿问题。其次,还应该组建农村政策性保险公司,为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机构提供补偿业务。一直以来,我国相关政府总是过分地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没有充分认识到小额信贷商业性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农村融资的风险,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应该放宽融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2.2 根据实际拓展业务范围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其实就是国际小额信贷经验本土化与自主创新互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为了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就应该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拓展业务范围。业务拓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小额贷款的目的、对象、额度等。小额贷款的目的主要是由最初的扶助贫困拓展至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小额贷款的对象是由传统种养农户拓展至与农业相关的多种经营户;小额贷款的额度由3000元至5000元拓展至1万元至30万元,欠发达地区提高到1万元至3万元,发达地区一些省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已提高到10万元至30万元;小额贷款的主体主要是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拓展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另外,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开始拓宽农村小额贷款用途包括的环节也比较多,比如支持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生产等。

2.3 强化监督管理,防控金融风险

我国相关部门要想不断强化监督管理,防控金融风险,就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做起。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农村小额信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来说,经济档案显得也很重要,经济档案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家庭情况、个人状况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信贷还款记录的跟进,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用不同的贷款限定总额。同时,还应该建立特殊的风险防控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特大自然灾害等,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另外,农民要想减少风险,还可以与一些比较大的保险公司合作,例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

第二,不断优化监管的方式方法。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风险,我国相关部门就应该不断优化监管的方式方法,强化监督管理,比如财务安全风险评估等,从而减少金融风险。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息统计系统,降低系统漏洞,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强化农民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2.4 建立和完善利率管理体系

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利率是影响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了利率的合理性,才能有效补偿资金成本、管理费用等的贷款损失。与一般的商业银行贷款相比,小额信贷有很多缺点,包括成本高、额度小。通常情况下,商贷都是需要抵押物的,但是,小额信贷就不需要有抵押物,纯粹是信用贷款,这样的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贷款的风险性。目前,从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是在五万元范围内,所以不能用一般银行对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提高小额贷款利率,不断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另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小额贷款利率自主浮动机制,对客户经理的贷款权进行明确,从而不断提高利率管理水平。最后,对那些与农民有关的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相关部门还应该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从而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小额信贷公司、农业合作化组织、农户三者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信贷资金投向加入农业合作化组织的农户,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减少小额信贷风险,不断提升小额信贷的生命力。其次,还应该不断创新信贷产品,针对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开发“整贷零还”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小额信贷。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农村小额信贷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相关部门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小额信贷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利率管理体系,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防控金融风险,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有色金属,2016(04):70-71.

[2] 刘娟.浅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产权导刊,2015(10):33-36.

[3] 张贞.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老区建设,2011(14):15-19.

作者:徐良

上一篇:妇联组织服务力论文下一篇:开放式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