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些年来“行政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学界的努力。但同时要明晰“行政学”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毕竟理论要保持鲜活性就必须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相统一。不可否认,行政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诠释和说明,这是“行政学”研究工作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1: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任婧(1994.07-),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教授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推动了我国行政学的恢复和重建。欣喜之余,过去的研究中,“引进来”是主线,走“国际化”路径是惯性,往往脱离“本土化”土壤。本土化与国际化,二者皆不可弃,如何取得“中国式的行政管理研究平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行政学研究路径;本土化;国际化

一、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渊源

历史资料显示,我国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层两次跻身独立学科之列。其一,1896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倡导“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通过翻译、译介,行政学成为一种新兴的舶来品。其二,改革开放后行政学与其他政治学学科重登历史舞台。

行政学的两次发展都离不开走“国际化”道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飞速式”发展阶段。随着有识之士们对政治学学科重构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断了30多年的行政管理研究也重获生机。由于几十年的研究空白,不少学者对重拾行政管理研究深感晦涩。此时“引进来”的方式似乎是最便捷、最迅速的构建行政学理论基础的手段。朴实的手段映衬了这种朴实的愿望。第一代行政学先辈把满腔热忱投到了“引进来”这项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的工作:翻译、出版国外学者的著作;开授行政管理学课程;成立中国行政学会;恢复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等等。也许将这种“借鉴并改良的方式”呼之为“行政学的国际化”较为浅层,但这为我国行政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化路径产生的成果与不足

首先,“国际化”研究在短期内为羸弱的行政管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学科空白期,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学研究思路,体系化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行政管理技术,这难以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潮流和学科重构的需要。其次,“国际化”的研究方式使我们少走弯路。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科研工作找对了方向,避免误入崎径。再次,“国际化”的路径可以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来回答亟待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譬如:如何定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调整不同时期政府在市场中的调控作用等等。此类问题或在其他国家产生,或得以解决,都给予行政管理研究参考价值。

当时代变换风起云涌,其不足也日益显现。片面地走国际化道路引发的瑕疵主要有:第一,“引进来”的方式不能代替我国自身行政学理论建构,反而排挤了“本土化”的行政学理论诞生。第二,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以往的研究千篇一律,而后续的研究难以突破现有范式。第三,行政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足。第四,“引进来”已自发地成为一种“捷径”,削弱了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三、“呼之欲出”的本土化研究

在早期行政学家的观点中就蕴含了“本土化”的思想。例如,罗伯特·达尔曾说:“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反思“国际化”思路的合理性。张成福教授指出:“介绍、移植并不能替代建构中国的行政理论。事实上,在行政科学领域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普遍理论。”因此,将研究视角转向到行政管理的“本土化”势在必行。

本土化路径对行政学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第一,本土化研究可针对中国国情做出合理剪裁。例如,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低生产力的状况、特殊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口结构等因素,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城乡差距很大。结合国情,我国提出“城镇化”,而非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化”标准来衡量城乡人口结构。第二,本土化研究丰富了行政学理论知识。它既巩固了行政学学科地位;又创新了切合国情的理论建设,缓解了长期以来理论大量舶来西方知识经验的不足。第三,本土化研究从我国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入手,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不会出现“理论移植致使水土不服的现象”,更可能作为实践的直接指导。

然而,现阶段本土化研究难度还很大。其一,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不深刻,无法在中国社会中扎根成长。第二,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理论和概念错综复杂,对每种分支学科进行中国化研究是很有难度的。并且,行政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很难实施全方面本土化研究。

四、正确处理行政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多方面的改良国际化路径

盲目撅弃国际化之路是不明智的,势必会动摇我理论根基。既然无法敬而远之,我们就应转变思维方式,趋利避害,合理把握国际化研究的量与度。

第一,从实际出发,合理裁量国际化的边界。针对那些强调范式的规范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前沿成果,应走国际化路径,沿袭国际化惯例。反之,理论研究应着眼本土化,把视野从传统的国际化的理论借鉴中解放出来。第二,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研究的水平与档次,提倡国际间的行政管理研究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我国行政学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既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向西方学习,更要不忘初心地积极影响世界范围内行政学界的理论突破,争取国际影响力。第三,注重比较行政研究,区别我国行政学与西方行政学的差异,避免同化,保存学科独立性。就环境政策而言,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过治理农村污染少,环境污染问题不太严重。因此,西方政府提出是“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政策。相比,我国城乡污染问题普遍严重,对此,四川省政府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实践证明,这项通过行政比较而出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果。

(二)行政学本土化的路径

本土化研究既是当前行政学理论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未来行政学发展的领标与趋势,需要学者们克服当前的困难,积极推动新生事物的发展。

第一,实现学术界与实践部门的联动,共同架构好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前者要加强对研究归纳总结,加深对研究素材的积累,探究规律;后者要加强与前者的互动交流,诚实反馈客观事实,提供丰厚是素材和试验田地。第二,本土化理论建设必须吸收我国文化特色传统,遵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我国有3000多年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经验。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整体的思想、仁义忠信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因此,在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理性”的优先性。第三,针对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在短期内,每一项都走本土化途径难度很大。我们可以从整体出发,提炼符合整个行政界的本土化的理念和思想。

(三)科学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张成福指出,“假如模仿和照抄也是一种国际化和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话,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角度看,本土化则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郑杭生教授谈到:“只有真正本土化了,才有可能国际化。”但从现实出发、从国情出发,现阶段我们更要突出本土化在行政管理研究中的作用。无本土、不国际。我们需要的国际化不是单纯地被国际趋势同化。同化只是低质量的国际化,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路径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深入本土、立足实践是当下行政学研究的趋势,只有带有“中国情结”的行政学研究,才能在契合地指导实践,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伟.如何借鉴国际行政学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2] 黄元龙.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作者:任婧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2:

我国“行政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与发展路径

[摘 要]近些年来“行政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学界的努力。但同时要明晰“行政学”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毕竟理论要保持鲜活性就必须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相统一。不可否认,行政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诠释和说明,这是“行政学”研究工作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关键词]行政学;政府;行政实践

行政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凝缩经验的基础上为行政活动提供理论指导。通而观之,大凡经典的行政学理论均根植于本国独特的行政实践,更为准确地说,行政学是来自于对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而在助推行政发展的过程中,其技术性、工具性又被一览无余。诚然,作为学科性的行政学研究主要发端于美国,从理论的成熟过程看,它是在“行政实践——行政理论——行政实践”的渐次运行中逐渐显现并被验证的。比较而言,美国行政学往往注重实证研究,这也是从行政实践本身来研究理论的最好证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逐渐恢复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可以说对理论研究还相对不足,而现有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指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实践——理论”之间未形成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到底如何发展行政学,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并为中国行政实践服务是当前行政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行政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离开实践妄谈理论无异于缘木求鱼。对于中国的行政学理论而言,理所当然地要依托于、依赖于中国独特的行政实践体系和过程,这是研究中国行政学理论的命脉所在。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行政学研究更多的将注意力投注在西方的理论上,用西方的理论去诠释中国的实践,这一切所诱发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实践活动,有必要对中国行政学的实践基础和研究依托进行深入考量。

1.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各项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新的制度体系和框架正在从过去的粗枝大叶到今天的面面俱到,从计划经济的依托者到市场经济的附着者。这一切制度体系构成了中国行政学理论赖以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根基。不得不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主要依托于“计划经济”,可以说当时的一切制度、政策和措施更多地都是为“计划经济”服务,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伴随实践的深入发展,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的不足愈发凸显,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的不二选择。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经验正是中国在新世纪取得更大成就的基石,这些构成了中国行政学理论的实践来源和依托,离开中国的实践来探究行政学理论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当前行政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服务,立足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基本命题。

2.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及其完成质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巩固政权问题、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人民生活小康问题构成了政府立足解决问题的主线,可以说,这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将发展成果惠及国民,不断增进国民福祉,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明晰的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历史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也是比较突出的。就当下而言,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就医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调控问题等都不容忽视,而解决的效果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的信誉和未来政策的执行力,不可掉以轻心。诚然,西方政府积累了城市化建设的一系列经验,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外反华势力仍在用放大镜窥视中国和“中国的问题”,并且不乏把“中国的问题”无限放大,以此来干扰和影响中国发展建设的情况。当然,政府在梳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应以系统的“行政学”理论为指导。

3.对未来行政实践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帮助。“行政学”不仅是溯源学和现在学,同时也是未来学,不仅要总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研究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预测未来,不能“拍脑袋”,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借助适宜、得当的理论形成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框架。这既需要深入研究和开掘中国的行政实践,梳理和总结过去有益的行政经验,为行政活动提供理论前导,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在行政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有效理论,认真分析、融会贯通,加工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规范,为我所用,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中国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当下,必须注意经典式的案例梳理和总结,把问题从宏观拉到微观,从抽象拉到具体,诸如对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政策网络建设而言,我们必须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既一方面需要从宏观上说明社会或公众的诉求意向和目标,而在此基础上要对微观领域给以深刻关注,具体而言包括医疗改革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调控问题、上学难问题、就业问题等诸多方面。

二、提升我国“行政学”研究质量的基本路径

1.注重凝缩与提升,开掘行政学研究的中国范式。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范式,“就是一组共有的方法、标准、解释方式或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共有的知识体系。”[2]中国行政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或定位往往是在对西方理论梳理后而进行的中国式的话语转换,于是大致形成了这样较为一致认可的三种范式,即“行政管理范式、公共行政范式和公共管理范式”。[3]但就其依托内容来看,其范式都是与具体的行政实践相结合、相一致的,并且是与行政实践的发展、变化所联动的。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行政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发展的大背景是相一致的,如果稍微斟酌一下,不难发现,三种范式的转变基本上是沿着这样的逻辑,即行政管理范式着眼于框定政府的职责,尤其看重行政效率。公共行政范式注重公益性与政府职能的双向定位;公共管理范式注重多元的协同与协和,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可以肯定,这一切都与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扮演角色相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范式而言,必须注重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协和性。所谓的协和性强调的是行政学研究必须将中国的政治与中国的行政相结合,毋庸置疑,我国的行政依附于政治,也就是开展行政学研究必须注重中国政治的特点,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即时性与动态性。即时性强调的就是行政学研究的问题指向性,着眼于“即时”问题是行政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所谓行政学研究的动态性就是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毕竟行政学所面临的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即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背景下呈现的情状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行政学理论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视角。三是人本性。行政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

2.结合行政实践,行政学研究更应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行政学本土化“就是要以中国公共行政环境和公共行政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中国文化思想遗产、总结中国经验和吸收国外行政学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以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4]行政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学者功不可没,尤其是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理论更是框定了行政学研究的限阈。与之不同的是,“政治与行政的分而不离、和谐统一,应当成为行政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的理论支点。”[5]开展行政学研究必须保持中国固有元素,尤其是在话语方式和表述技术上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在这一层次上,既可以采取“表诠”的方式,即从正面先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应当是怎么样的?也可以采取“遮诠”的方式,即从反面说明哪些内容不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所谓行政学时代化就是行政学研究的内容应具有现实性,即注重对现实的中国问题和具有一定意义的其他国家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为解决中国类似的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和借鉴。所谓行政学的大众化就是要求行政学必须走出“象牙塔”,行政学不能单纯的是精英之学,更应成为社会大众易理解、易接受的简洁之学,实现行政理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3.注重帮扶,为行政学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保障。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行政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就目前我国行政学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言,支撑行政学发展的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获取一手实践资料的困难限制了行政学研究。不可否认,行政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决策制定、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在系列问题上,理论界很难得到行政实践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内部资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质量也打了折扣。二是行政学研究的理论更多的是理论围绕理论转,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和检验。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行政学领域闭门造车的理论并不少见,这也限制了理论自身的发展,成为行政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诚然,从为行政学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保障来看,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行政学研究给以资金保障。行政学研究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因为得到了政府、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而我国在行政学研究的主体依靠上也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说我国行政学研究的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补偿性资金供给,而在行政学研究的创收层面还非常不够。二是为行政学研究拓展空间。对于行政学而言,不能只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必须与行政活动相结合,不能一味的“出点子”,还要深入行政实践,深入政府,了解行政实践中所面临问题的来龙去脉,在理论上进行诠释、阐介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改革的流程、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方向等内容都需要在理论上尽可能的“说得清楚、讲得明白”。三是注重“行政学”相关课程的教授,把“行政学”作为政府公职人员的必修之学。不可否认,在行政实践中,由于公务员不具备基本的“行政学”常识而导致的行政执行谬误现象还多有发生,甚至还惹出了笑话。诚然,对政府和公务员而言,“行政学”的培训是必要且重要的,它能够促使公务员不断地更新观念,拓展知识,丰富内涵。也能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公务员不断地强化专业意识,把行政学理论自觉地应用到行政实践中,真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7-10-20.11:01:26,来源:新华网http?押//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0/20/content_7074184.htm;

[2][3]陈辉.中国行政学的范式研究?押回顾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4]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押科学化和中国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责任编辑 侯 琦

作者:孔凡瑜 孙海涛 谌雪燕

本土化公共行政学论文 篇3: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学科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质要求公共行政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教学案例“三多三少”现象,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程度不足以及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失衡、脱节等困境。通过提高重视程度,把握科学内涵;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案例库;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案例研究,提升案例教学等路径可突破困境。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困境;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和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780年率先使用案例教学法。所谓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指的是在公共行政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以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精选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传统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导致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无法实现预期培养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的建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外高校公共行政学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经十分广泛。与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呈现不少问题,尚未达到提升公共行政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需要深入研究。

一、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符合公共行政学科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质要求。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源自对公共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其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众多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方法之中,案例方法无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1]与此同时,中国的行政学理论是西方的“泊来品”,而建立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公共行政理论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只有充分利用和探讨中国自身的公共行政案例资源,才能够更好指导学生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知识,并建构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行政学理论。

(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动形象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此外,案例教学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案例教学是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现代教学理念,也是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不仅需要任课教师要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需求调查”、“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等基本阶段开展教学活动,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引导能力、启发能力。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学水平,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分析

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式教学/“满堂灌”为主,案例往往变成了证明理论观点的“例证”,案例教学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单纯的理论教学所花时间过多,而对案例教学所花时间较少。此外,对案例教材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入,只是表面上进行理论分析,对微观的情节和细节设计考虑不周,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对理论层面,导致案例分析浅尝辄止。不少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例子性的案例教学,只要举了例子就是案例教学,这其实是片面的;有的认为案例教学就是问题解决式的案例分析,不需要学习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就可以获得公共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误区;有的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错误之处或片面言论急于纠正,导致学生发言有所顾虑,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能使案例讨论自由、充分展开。

2.教学案例“三多三少”问题。我国当下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过去的案例多、现在的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中国案例少的“三多三少”现象[2],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起步较晚,主要依靠西方国家的既有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性质与中国差异较大,其适用性受到不小影响;二是当前中国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匮乏,再加上教学经费有限的制约,使其调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相对缺乏;三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而不愿投入案例教学及其研究。这是因为结合学生实际制作高水准的教学案例,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精力和时间,而教学效果不像科研成果那样具有较强的衡量性。

3.学生的适应性和参与程度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难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材上的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和考试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和惯性。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也影响到他们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即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或缺乏表达能力,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在班级的案例讨论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案例讨论主要采用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的方式进行,但是每次几乎都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和善于表达的学生上台发言,其他学生因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教学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4.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失衡、脱节。人所共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情景模拟”和学生角色的易进入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案例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选择并被学生充分讨论和有效接收才算最终完成案例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并不是针对学生“量身定做”的,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缺乏深入进行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研究,而对公共行政学案例有深入研究的教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案例教学,很少也很难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这就导致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出现脱节现象。此外,客观上存在理论研究的比较收益高于纯案例研究,也导致公共行政学的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出现失衡现象。

三、深化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

化解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若干困境,既是案例教学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路径来解决。

1.提高重视程度,把握科学内涵。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是贯彻教学整体优化思想的体现,也是努力使公共行政学教学系统结构得以优化和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的需要。以案例教学法等新方式化解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弊端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任课教师需要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消除案例教学的误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3]教师要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的学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实现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的积极互动。要更加科学地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内涵,防止各种误解的出现,从而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的开展。

2.精心选择案例,建设好案例库。选择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理论知识的吻合度,以有效服务于学生学习。案例选取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从中把握当代社会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视野的目标。国外院校十分重视大型教学案例库建设,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搜集了1500多个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学习使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案例库建设既要注重提高数量,更需要重视案例的典型性和本土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保障和推进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

3.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公共行政学教学中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学习者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增强参与程度。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越强,教学效果往往就越好。教师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意识,也要将学习者参与讨论的表现情况作为学习成绩评判的主要标准,增强学生的压力感和积极性。比如采用专题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采用新鲜、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其讨论兴趣;还可采取辩论赛、小组对抗赛等形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任课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系统掌握本学科及了解心理学、语言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逐渐增强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案例选择要恰当,具有紧扣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的案例答案要有可探讨性和伸缩性,使学生的多向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要注重案例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而不仅仅是为了找问题的“解”。这有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实现应有教学效果。

4.加强案例研究,提升案例教学。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它需要案例研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的水平离不开高水平的案例研究,只有在高水平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才能有真正的高水平。教师要完善案例写作和设计,不断加强案例研究,注意案例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案例设计环节。同时要针对说明型、解释型和理论发现型等各类不同的公共行政案例采取有差异的案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庄国波.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中的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54-55.

[3]张宗坪,宋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59-60.

作者:何得桂

上一篇:国外银行业绩比较论文下一篇:工程治理地质灾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