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特色应用论文

2022-04-20

[摘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事关学校特色发展,更事关学校长远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等教育特色应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等教育特色应用论文 篇1: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摘要: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在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引导高校错位发展的产物。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直接影响着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文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试点院校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考察和研究。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关系着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1.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概念

“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在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概念,“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重在“特色”,并进行了特色应用型本科的试点院校建设,黑龙江东方学院和黑龙江工程学院是首批试点院校,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增加建设了4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列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项目中,提出通过建立高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同时,为了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的建设,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特色应用型本科要加强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以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专业群。

2.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现状

专业建设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作者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东方学院是一所兼有工、经、管、文、法、理的多学科优势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针对黑龙江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对学院专业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重点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群、土木工程建筑专业群、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经贸、管理、外语、人文社科专业群等6个专业群的建设,不断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现代医药业、现代服务业、对俄韩日贸易业、北国风光特色旅游业、旅游餐饮业、动漫产业、生物产业和建筑业等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笔者考察了首批试点院校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蓬勃振兴,对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的黑龙江东方学院,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加强建筑学专业的建设。在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实习实训环节在教学培养中所占的比例,侧重学生计算机绘图与表现的能力,开阔学生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视野,保持与当代社会发展潮流高度一致的思想理念及设计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建筑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方案设计与计算机表达等操作技能,懂得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设计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建筑设计实践,受到职业建筑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可从事建筑设计、房地产策划、计算机绘图及与其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上注重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手法,具有独立进行设计和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完成工程图纸和绘制彩色透视图;懂得城市居住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可完成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懂得室内装饰设计的方法,可完成一般室内装饰设计;具有良好专业综合素质,可协助进行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内容上看,主要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从类型上看,主要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在课程的安排上,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包括我国各高校均必须开设的计算机、体育、两课等内容。专业必修课集中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如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绘画、建筑图学、空间设计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主要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包括建筑史,建筑结构及选型,施工图技术、室内设计、居住小区规划等课程。第四学年则安排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在课程类型的分配上,公共基础课占23.77%,专业必修课占42.52%,建筑设计方向专业限选课占17.85%,专业任选课占11.03%,公共选修课占4.8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从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方向专业限选课施工图技术设计,专业任选课建筑摄影上。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建筑速写,建筑水彩写生,工地实习,按确定采风路线观摩浏览各种建筑类型进行认识实习,四年中要做一系列建筑设计,各项设计题目均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配合建筑设计均设有集中周,在建筑设计数字媒体院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现能力,在设计院结合实际工程训练设计表达能力,在学院完成十四周的毕业设计等。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分配。

(3)特色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黑龙江东方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高级人才,必须有全面而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保证,而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必不可少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在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与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贝因美、飞鹤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提出建设哈尔滨市东校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学生作为一员在基地里的各个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参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参与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实际过程,参加真实产品生产的实际过程,参加各种服务(非产品生产)的实际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既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又可以为毕业后岗位就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路径

(1)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响应围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原有专业结构,各特色应用型本科必须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关系到高校教育能否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关系到高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优化专业结构,提前预测经济动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使高校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

目前黑龙江省进入经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使特色应用型本科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研究建立适应经济结构的高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对高校教育专业自身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黑龙江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要与黑龙江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设置,加强以“产业”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重要性,重点建设一批与黑龙江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有针对性的设置新专业,整合老专业,赋予专业新的生命力,才能让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2)以市场因素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在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之下,必须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走内涵建设之路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途径,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费尽心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为培养出特色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中,通过继续进行专业青年教师“下厂充电工程”,来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以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性、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选择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培养;大力促进在岗教师参加科研,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中年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按编制完善实验实训技术人员的配备,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力争打通外聘企业专家来校授课的绿色通道。

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突破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学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传统观念,逐步构建以应用、职业性为主线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形成学生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探索“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要淡化各门课程的独立性,精简陈旧的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型、应用性为主线的集约型实用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队伍、教材、课件和题库等在内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学部重点课程建设;修订每门课程教学大纲,落实新专业0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课内容和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学习成绩考试和考查方法的改革,加强过程教学成绩考核。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和研究实验室,增添相关实验设备,便于学生完成动手拆装、调试和维修设备及软件的能力培养。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和实践操作,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重要性,重点改善一批特色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特色专业型人才。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真正的能够走进社会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在高校必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就是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恰好符合了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建设,要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要建设高校自身的实习实验中心,另一条腿是引入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研发基地、科技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办法,相互支撑、互动发展,达到双赢、多赢的效果。企业出高科技产品,赢得高额经济回报,高校出高质量应用性人才,赢得高质量毕业生和可观的办学社会效益。

4.结论

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研究,是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统筹规划、布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力求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使每个专业都具有主体服务面向和立足点,同时,通过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形成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增强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办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特色应用型本科作为黑龙江省对高校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产物,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服务功能。专业建设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执行层面中的关键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从以上方面对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对专业的束缚,并保证市场因素充分参与其中。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市场作为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围绕市场因素开展一系列建设项目。

[编辑:厉艳飞]

作者:葛阳阳 杨娜

高等教育特色应用论文 篇2:

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事关学校特色发展,更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文章在“高教强省”的大背景下,以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解为立足点、目标点、关键点、借力点、支撑点等不同研究层面进行思考和剖析,以期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師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教强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教强省视域下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

1.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提出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的启动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提出,黑龙江省立足于教育大省、教育强省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为了深入推进 “高教强省”战略目标,实现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2009年10月,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被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院校,这也是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试点实施以来,试点院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应用型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为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0年10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继续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扩大建设院校数量,带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2011 年6月,黑龙江省通过并实施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在“优化高校类别层次结构”部分中明确指出: “重点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水平。”这样,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这一方案,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等8所高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重点建设院校。2011年11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论证会,标志着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作为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其办学定位就是要求各本科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服务社会,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特色应用型人才要紧密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熟练掌握某一项技术或管理领域的某项基本技能,同时还应包括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培养出的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重视智力因素,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P85)。这既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功能,也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二、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必然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校情,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发展规划,但大部分学校定位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各校办学历史、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决定了当前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性问题:总体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比例大体平均在17∶1的程度上;职称结构方面,高职称人数偏少,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占教师队伍的80%以上[2](P85)。而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达到30%以上的只有个别院校。在学历结构方面,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人数偏少,平均在10%左右;师资队伍整体核心竞争力薄弱,各院师资队伍中不但缺少像院士、长江学者等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像龙江学者这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也是凤毛麟角。

2.从微观层面来看

在人才引进上存在误区,片面强调“高学位、高职称”,忽视专业对应性;在师资培养上存在盲目性,片面强调学历教育提升,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生产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极度匮乏。

上述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也是各学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如何构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1.明确办学定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立足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误区: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情有独钟。个别高校面向海内外、国内外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聘请人才,并承诺提供安家费、子女安置等优厚待遇,实施“重金抢人”,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确实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得到极大改观,但是随着办学的发展,后继问题也随之出现。高投入引进来的人才与本校的实际需求不接轨,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对口,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或与现行从事的专业不匹配,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3](P33)。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寻找人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随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研究性大学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上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就要求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立足办学定位,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以 “双师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目标,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校的师资总量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来决定;师资的专业结构和职称学历结构要由学科与专业的建设需求来决定。

2.“双师型”人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点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出来的,为了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以加强实践性教学,达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双师型”教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依托专业,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4]。

为此,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全面强化“双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双师型”教师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学校、教师对其认识比较薄弱。因此,在职称评定、津贴费配等方面应适当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激励制度,培养教师产学研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自觉性,使得争做“双师型”教师逐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意识[5](P67);另一方面,要强化外在的培养,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效途径,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要创建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等生产单位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双师型”人才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点。以哈尔滨学院为例,2013年,该校提出了实施“100名双师”引进与培训计划,力争在相关学科专业,通过引进与培训的方式,增加100名 “双师”素质教师,逐步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从根本打破制约师资建设的瓶颈,其关键点就是要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模式。

在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后,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新的办学定位,在发展方向和内容的双重层面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大体上形成了“服务一个方向、突破一个重点、培养两个创新点”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服务一个方向,即服务于特色应用型本科学院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点引进人才,不盲目崇拜师资队伍学历水平、职称高低,更不局限于数量的多寡。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依托园艺专业,成功引进一个社会服务团队,该团队汇集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实践能力的专家,不但以“航天育种”为核心开创了果蔬育种的新突破,而且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推广。几年来,该社会服务团队先后带领园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300余人,深入实验基地和农户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园艺技术知识。一方面,在大庆市周边蔬菜种植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地在果蔬种植领域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不但彰显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这一人才引进模式的时效性。

(2)突破一个重点,即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来突破。大学教师要引领学术前沿、推动学科深入发展,这样才能延伸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是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规律。几年来,学校始终把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以国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平台,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在动物医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等专业领域汇集了一批以“龙江学者”、“王震讲座教授”为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学科深入发展。

(3)培育两个创新点,即一个是在培训内容上的创新突破;另一个是在培训形式上的创新突破。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历提高、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要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层面上去开辟新的培训内容和新的领域;在培训形式上,也不能局限于攻读学位、研修班、国内外访学等培训形式上,而是要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层面上探索新的培训途径。在这方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做法值得肯定。2009年,该校出台了《教师社会实践实施暂行办法》,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次对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文件。几年来,该校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校场合作、挂职锻炼、科研攻关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依托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借力点

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其目的就是培養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提供劳动。因此,社会性也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资源也必然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平台,在这里,社会资源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企业、农村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德国的一些应用科学大学非常重视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提倡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社会资源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种必然联系也决定了社会资源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作为借力点,其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1)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资源定义的范畴又决定了其作为培训基地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社会功能。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高度重视依托社会资源来强化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挂职锻炼、技术顾问、科技攻关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2)社会资源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来源的重要基地。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暂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二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短缺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由于社会资源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难看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最佳途径。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高校已经捷足先登,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各类行业、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顾问。邀请这些人才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上述聘请人员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后作为该校兼职教师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甚至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通过将社会资源融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资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P34)。经过试点,这种模式在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5.强化资金扶持力度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点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办学的深入发展,资金问题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高校使劲浑身解数,甚至不惜重金聘人才。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特别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于企业生产的周期性,培训时间一般都很长,而且还需要教师脱产培训。农业院校和工程类院校教师还要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和节气变化深入农场、农村以及偏远的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实验、实践;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要,还要全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培训经费、差旅费、岗位津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已成为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走向的支撑点。

如何协调政府、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等方面因素,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融资渠道来支撑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2011年,哈尔滨市政府下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学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高校的若干意见》,而后,哈尔滨学院又制定了《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在这些文件中都共性地强调要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立足服务垦区的办学宗旨,积极与垦区的农场、企业沟通,搭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由农场或相关的养殖企业分担一部分培训经费,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些做法都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以落实“高教强省”为契机,探索构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 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務会议上确定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职责。

[参 考 文 献]

[1]尹福玖. 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7(6).

[2]尹宁伟.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蔡敬明.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5]黄惠霖.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张 峰]

作者:赵达 冯世德 刘丽

高等教育特色应用论文 篇3:

“双特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针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双特色”及其发生机理。“双特色”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夯实实践基础、明确方向性、赋以创新性,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关键词:双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机理;改革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13

一、“双特色”及其发生机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黑龙江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更好地适应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推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在进一步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秋,先期立项的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经历了从立项、建设到验收的全面考核,不同程度地在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获得了长足进步,回顾几年的建设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显然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有机结合,即“双特色”。

1.“双特色”为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层次“特色”为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明确了方向,丰富了改革的理论内涵。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创新,既体现国家的理论方向,又贯彻了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分类指导原则。我们强调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有了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才会有丰富理论特色的“主心骨”。才能真正杜绝“西化”“僵化”“儒化”等教条主义,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中不迷失方向。

2.“双特色”夯实了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基础

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是凝固的,而是需要不断加以丰富的。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教学实践和实践教学,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践行,就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愈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

3.“双特色”明确了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规定了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注重彰显民族风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复兴需求,从而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2]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就是要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实现学生与专业特色,专业与地方特色,地方特色与国家基本国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热爱本专业、本民族和国家,牢牢把握民族特色,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3]的价值理念,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现了有机结合。

4.“双特色”彰显了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创新性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结合,就是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特色,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未来各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本科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标准,教学实践既遵循一般性,也有其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恰恰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它有来自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也有来自于中间环节的。

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功利主义化趋向严重。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自主的学习生活,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政治理论课学习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学习态度,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政治课没有专业知识实用性强,只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他们中国近现代的一段历史;告诉他们马克思是如何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告诉他们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这些认识事实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简单化的反应,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二是全国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学生认为:现行教材叙述过多,理论性强,缺乏实例,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教材内容和中学政治课内容有重复现象,教师讲授中学生感觉部分理论“似曾相识”,认为大学的政治理论课和其他阶段的政治课没有多大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三是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不尽如意,没有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发展需要,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一些教师一味简化理论教学,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汁原味;课程讲授中不能很好结合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的发展需求有所侧重,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中过分夸大教学方法的作用,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政治理论课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失去了它的思想性。

三、“双特色”视阈下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双特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指导结合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特色,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创新特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方法实现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实践教学形成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青年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递”的三大思想政治理论功效。

1.“双特色”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一方面,依据“双特色”结合专题教学,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作出相应调整。开展专题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是特色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首要任务。开展专题教学首先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性,另外突出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特色。

另一方面,依据“双特色”,结合专业特色,针对性开展教学内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思政课能够有益专业发展。首先,我们在专题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文理分类教学,在考试改革中进行了文理和艺体分类。另外,针对教学和考核改革,结合“双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在一些理工科教学中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指导性;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结合“双特色”,突出教学改革的方向性和实践性,强调艺术创作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更是是民族精神的践行。

2.“双特色”视阈下教学方法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诠释。“双特色”视阈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如下探索:一方面课堂教学由传统单一讲授向多样化转换,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专业特色针对性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开展课上与课下的教学互动。当前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信息传播无比迅速,要想在有限的课上发挥无限的作用必须运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作好课前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答疑解惑,实现教学方法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3.“双特色”视阈下实践教学实现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效载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更加深入,具体做到课上课下实践,校内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首先,依据“双特色”,探索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契合的课上实践内容,同时根据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实践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践,采取体验式的实践,主要针对大学生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展开,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而“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则要求有更多感悟,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实践的形式可以用艺术的手法展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师单一讲授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的零距离,增进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其次,依据“双特色”,广泛深入开展课下、校外实践。为了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分层次进行:一是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诚信教育”“治国理政”“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主题,有目的组织学生聆听报告、参观、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时代性。二是学生自我参与实践活动。结合“中国梦”主题,学生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表现不同的家国梦,既对思政课所学理论有了很好的理解,又结合专业所学呈现自己的梦想。三是结合中国精神,开展现场教学。

最后,实践教学建档立册。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实现一课一册制,跟踪每名学生成长的足迹,特别是在“双特色”视阈下,记录每名学生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本专业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更好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好服务于地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2] 章传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EB/OL].[2012-10-1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015/c40531-19258734.html.

[3] 李春华,朱亚洲.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3.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李景曈 陈春红 李雪娟

上一篇:新闻记者道德修养论文下一篇:人口矛盾控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