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策略:政府主导,搭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合作平臺;加强指导,增强行业企业主动性;出台政策,保障学生学徒权益。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自2014年我国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和试点单位积极实践下逐渐形成的。2014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颁布,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全面推进“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下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对行业竞争、产能合作、科技创新等多重因素影响,必须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供给的问题。基于此,依据产业特色和我国职业教育状况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供给高匹配度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

基于对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借鉴,我国职业教育结合产业发展和自身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其中研究者刘育锋指出“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学徒制在中国背景下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学徒制本质属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从组织主体来看,与西方各国的现代学徒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明确了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政府、院校、企业、学徒共同参与,需要行业、社会的专业机构为学徒制实施提供配套支持。首先,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是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培养学徒的双主体,学徒是学徒制中“学”的主体,院校和企业通过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师资团队、共制评价标准,形成协作共赢的现代学徒培养共同体。其次,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家长认知、学生接受等要素配合。最后,行业协会亦是学徒制不可或缺的因素,科研机构、职教集团发挥好整合资源与搭建平台的功能也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中国特色,即:更关注政府引导的作用,强调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同时关注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既重视地方政府、院校经验的探索总结,也推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师徒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国家战略支持下,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及时有效对接,确保培养的学徒符合行业标准和要求,促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助于形成学徒制探索和实施的最大合力。

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相关标准体系为学徒制提供了执行依据或描述了要达到的目标,作为执行的前提成为判断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理想状态下,合作单位按照标准体系规范,借鉴行业、职业及岗位标准,依据院校和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订适应需求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按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对合作效果进行评判。

基于多元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院校和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性也应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的应有之义。在探索过程中,一些试点省市例如广东、柳州、南通等尝试构建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地方标准。但由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并未推出,开发标准体系的院校和企业的资格规定缺乏依据、标准体系的框架缺乏建议,已经开发的地方标准由地方政府、院校、企业合作探索,甚至基于单一院校和单一企业合作探索。标准体系开发的主体、方法、依据不同,标准体系的构成、内容、名称也不同,难以判断标准体系本身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标准体系的代表性,试点单位无法据此判断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二)企业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诉求,也是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学徒,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更好地满足人力资源需求,更积极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性不足,职业院校俨然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单一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共育学徒的方案难以对接和落实。企业未能切实承担学徒培训等责任,致使学徒的双重身份无法落实、相关权益也缺乏保障,影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众多调查和分析文章认为,国家政策及地方配套政策内容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缺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最终职业院校与企业难以形成共建命运共同体。

(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需进一步明确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具有双主体属性,现代学徒制学徒来自招生招工一体化,或先招生再招工,或先招工再招生,职业院校与企业都承担着主体责任,而双重身份的学生学徒理当是学习的主体。一些企业很好地承担起培训学生学徒的主体责任,参与学生学徒全过程的培养,通过提供学生学徒与员工相同的待遇等措施,很好地保障了学生学徒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现行制度缺乏学徒身份地位的规定,加之企业主体性发挥不足,学生学徒的权益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影响学生学徒主体地位。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学徒不仅依附企业,受企业和师傅影响较大;同时还保持学生身份依附院校,受院校文化影响很大。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使学生学徒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各种权益得以保障。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应为抢占并巩固全球人才竞争制高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做好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准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应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

(一)政府主导,搭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合作平台

政府在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中具有主导功能,应由政府主导搭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合作平台。

其一,通过平台发布相关政策,适时出台国家层面的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明确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基本思想、开发原则、开发路径和方法,以及专业教学标准基本框架、专业教学标准编制说明、课程标准基本框架等,推行学徒制资格准入,规定开发标准体系机构的资质、试点院校及合作企业准入资格,发挥学徒制标准体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其二,基于合作平台出台学徒制实施的合同或协议范本,通过合同准确定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院校以及院校与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具体规定各方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中的责权利,同时强化合同或协议内容的约束力,确保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

其三,基于合作平台,公开展示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的学徒培养方案以及共同开发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这些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要求的标准体系应依据行业企业及学徒等相关各方的具体需求,围绕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接受公开监督,助力企业和院校之间实现长期而高质量的合作。

其四,基于合作平台,政府部门及时评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质量,并根据实施效果、依据合作进展,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二)加强指导,增强行业企业主动性

其一,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基础。企业是承担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主体,理当承担起实施的社会责任。企业深度参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政策支持,取得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但企业应当适时转变观念,认识到短期人力资源支持只是附加效益,更重要的收益是得到技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最大的利益驱动应当是技术创新。

其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整合产业链,牵引产业链。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以区域产业行业核心技术企业为龙头,构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区域联合体,对接行业协会,使其承担更多学徒培养责任,合理地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布局于区域重点产业链,并扶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高端人才。通过发挥行业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明确区域产教融合发展重点;通过有序推进校企合作,促使区域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引领力。

其三,地方政府部门应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引导职业院校树立“小而精”“专注行业”理念,结合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将更多的科技项目、创新平台设在校企合作平台机构,支持职业教育优秀人才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参与区域重点行业前沿技术及行业标准制订等工作,以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实力。

(三)出台政策,保障学生学徒权益

其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在遵循学徒制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体现依附的双主体性。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学徒的主体责任,学生既依附企业也依附职业院校。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为保障学生学徒权益,应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设立现代学徒制项目区域化推进计划,强化政、校、企、生的合同协议管理,并加强监督和评估指导,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合同或协议是确保学生学徒责权利的重要依据,应规范签订三方或四方协议,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协议得到有效执行。

其二,职业院校与企业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管理体系。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及校企状况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校企聯合招生方案,明确学生学徒的数量与条件要求;确保校企彼此之间“双向服务”,从最初的学徒招收到最后的学徒评估,校企都全程参与管理;确保校企共同对学徒制实施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学生学徒有充足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相应待遇,使学生学徒的身份得以延续、权益得以保障;确保校、企、生均能“双向选择”,切实保障学生学徒的培养质量。

其三,师资是学徒制实施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要落实在和谐的师徒关系上。优质稳定的师资团队有助于持续保障学生学徒的权益,应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将技术创新项目、横向基金等向大师工作室、学徒工作室倾斜,使企业及导师有动力参与现代学徒制建设;院校和企业也应采取措施,保障在现代学徒制探索过程中将学徒导师的经历纳入职业资格提升、职称评定、人才计划等范畴,保障导师权益,确保导师持续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与实施。

总的来说,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深入研究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与实施,有助于培养技能匹配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所需,从而助力“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注: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的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087);柳州市职业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柳州特色现代学徒制深化发展研究”(2021ZJ-A08)

【作者简介】陈柳艳(197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研究;龙柳萍(197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中文教育。

(责编 罗汝君)

作者:陈柳艳 龙柳萍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职业带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教育适应性理论等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健全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普通教育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中,一要突出立法,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二要突出立标,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标准;三要突出立规,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四要突出立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框架;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李斌(1972- ),男,湖南常德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郭广军(1971- ),男,湖南双峰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A200105)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导性基础工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职业教育选择,服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包括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办学质量标准体系、投入条件保障体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等结构要素。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依然存在内涵发展不足、层次结构不完善、培养质量不高、产教融合不深、社会吸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面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积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適应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指向,部署了“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优化结构与布局”“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等系列重点任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目标、新规划。

(二)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作为落实“职教20条”改革目标任务的重大项目举措,“双高计划”从“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即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十个方面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职教20条”的目标任务;突出改革落地,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的政策红利;突出管理创新,转职能、提效能。“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转向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职教20条”“双高计划”“行动计划”均是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化战略,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内涵、新举措。

(三)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要求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职业带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教育适应性理论等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完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职业带理论

职业带理论由H. W. French在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此理论将工程领域的技术职业范围划分为一个连续带,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布在职业带的不同区域,从左往右依次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同时,不同的职业类型对应不同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对理论知识要求低;工程师对操作技能要求低,对理论知识要求高;居于这两者之间的技术型人才,则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总体而言,职业带以工程型人才为主导、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体、普通技能型人才为基础。职业带理论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又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着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层次培养技能型(单项型)人才,专科层次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本科层次培养工程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应着不同的学术和技术标准,与职业带理论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工程技术型的人才结构划分相契合。

(二)教育內外部关系理论

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立足于教育功能角度提出的,其理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指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囊括诸多子系统,教育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必须适应社会大系统而发展。其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的规律。特别强调教育应遵循基本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目标。其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之间的关系规律,即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运行都相互影响、相互服务。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会受到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即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积极主动地适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突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此外,还必须充分关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存在的必然联系,既要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培养层次的提升和培养内容的拓展,也要确保培养质量的优化能够真正为外部社会发展服务。总的来说,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决条件。

(三)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理论由西方供给学派最先提出,主要源于供给经济学领域。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调节作用,劳动力、社会资本等都是供给端,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供给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辅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将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进行改革,创造新供给,刺激产生新需求,从而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根据供给侧改革理论创造新的供给,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创造新供给。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匹配的教育供给,包括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人才培养供给,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和平台,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实现精准供给,通过内涵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对供给方式、供给要素的创新,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供给效率。

(四)教育适应性理论

教育的适应性理论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理论指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且这种适应是一种主动适应、动态适应、恰当适应。

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其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大幅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人力智力支持,动态适应了经济转型升级。其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主动适应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纵横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有利于减少人民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适应劳动者的就业创业需要。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纵向: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分析

根据职业带理论对技术职业层级的划分,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出发,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合理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体系结构,根据学龄段和学历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职业教育层次,以培养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友善、敬业诚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优良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中职层次职业教育。中职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操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从事单项性、实操性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对复合性、创新性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招收初中毕业起点的15~18岁学龄段的学生,属于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技术师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关键(通用)能力比较强,专业技术基础比较扎实,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从事单项性为主并有一定复合性、创新性要求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具有初阶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起点的18~21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技术师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关键(通用)能力强,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从事单项性、复合性、创新性相结合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中阶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起点的18~22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大学本科(学士)学历(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4.專业硕士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工程师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关键(通用)能力强,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术设计、实施、管理、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从事以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中高阶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本科毕业起点的22~25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5.专业博士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高级工程师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关键(通用)能力强,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术设计、实施、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从事以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高阶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起点的25~28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二)横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力素质要求比较分析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普职“立交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面沟通。这就需要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技术标准、学术标准及其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实操技能、通用能力培养要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

1.高中层次职普教育比较。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主要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适当兼顾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普通高中以选拔竞争性升学为导向,主要突出文化基础知识教育,适当兼顾基本职业技能教育。中职教育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操技能,在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关键(通用)能力方面要求一般,对选择升学的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方面会相互兼顾;普通高中教育主要突出文化基础知识的深度掌握与灵活运用,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通用能力。

2.大学专科层次职普教育比较。对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和高专教育一般不提学科(学术)理念,主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者都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其中技术教育与技能实训的占比大约为4∶6。二者对毕业生水平质量要求基本相同,即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中等的管理能力水平,较强的通用能力和实操技能。

3.大学本科层次职普教育比较。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对学科专业建设均有一定的要求。职业本科对学术技术与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6∶4,基于技术应用与技能训练逻辑,突出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实施、开发改进、运行管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证书考核;普通本科对学术(学科)、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6∶4,基于学科知识逻辑,突出对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的系统扎实掌握。二者对毕业生能力水平要求基本相同,即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能力水平,较强的通用能力,较强的实操技能。

4.硕士研究生层次职普教育比较。职业本科毕业生升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应以攻读专业硕士为主。普通本科毕业生深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攻读学术硕士或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学位对学术技术、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7∶3,学术硕士学位对学术(学科)、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7∶3。二者均要求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通用能力强,而专业硕士的实操技能要求中等,学术硕士实操技能要求一般。

5.博士研究生层次职普教育比较。专业博士对学术技术与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7∶3;学术博士对学术(学科)与技术技能的教育占比大约为7∶3。二者都要求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高、管理能力很强、通用能力很强,而专业博士对实操技能的要求中等、学术博士对实操技能的要求一般。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立法实践,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在职业教育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要坚持法治职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应当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努力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1.在《职业教育法》中新增相关内容。一是要新增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即“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二是要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内容,即“职业教育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公民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者自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三是要新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的内容,即“设立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2.出台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一是要以《职业教育法》为母法,由国务院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二是要制定出台与《职业教育法》平行的法律,如《产教融合促进法》或者《校企合作促进法》等。

3.修订《学位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在《学位条例》中明确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授权与授予条款。给予职业本科学校发展性的法律支持,明确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开展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

(二)突出立标实践,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标准

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制度层面,要厘清职教本科、专科和中职的国家一体化专业目录框架及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

1.健全中职、专科、本科有机衔接的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根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体现类型特征、进行系统化设计,促进中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有机衔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要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明确需要长学制培养的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要在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目标规格等方面凸显其不可替代性,相比中职、专科层次要体现高阶标准内涵要求,相比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层次要体现基础性的技术技能支撑作用。

2.健全中职、专科、本科有机衔接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要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不同层次的专业目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纵向贯通、一体化设计的三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在“十四五”时期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进程中,要按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要求,主动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职业本科专业目录,适时增设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的职业本科专业。

(三)突出立规实践,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布局

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层面,要厘清职业本科、专科和中职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以此来明确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目前的重点是优化职业本科学校布局和专业点布局。

1.优化职业本科学校布局。要拓宽发展途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独立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或者试点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一方面,要继续支持独立学院与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另一方面,要在统筹考虑各地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教育资源存量等的基础上,按照“三高三不变”原则,根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支持其独立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优化职业本科专业点布局。要突出因地制宜、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专业点布局规划,根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在坚持“四个不变”的基础上试点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要实施国家职业本科专业试点工程,考虑到试点省份和学校的差异性,教育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宏观指导和政策配套支持外,还要给予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优化职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试点工作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和评估考核办法。

(四)突出立行实践,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职业教育学校落实层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以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线,因地制宜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办学配套条件、保证经费投入水平。

1.确保多主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各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支柱产业、产业高端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与相应产业、行业、企业法人代表、同行专家、教师、学生等多方充分调研、论证,在深入分析人才培养需求结构、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将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对接,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长效性,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内涵定位在职业性、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性、创新性、复合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2.确保多方位全面提升辦学配套条件。各职业院校要突出教师队伍这一办学核心条件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要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主动探索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学校质量文化,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加大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投入,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3.多渠道切实确保经费投入水平。一方面,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转移支付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完善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为主的制度。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要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健全多渠道办学经费筹措机制,同时要加强对资金预算及执行的绩效管理,全面提高办学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2]邢顺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2-18.

[3]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23-27.

[4]林金辉,等.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5]朱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意义及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3-19.

[6]吉喆.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策略研究――基于系统优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31-35.

[7]平和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变促变[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7):1.

[8]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8):5-7.

作者:李斌 郭广军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3: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战略工程。必须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地进行宏观审视、总体谋划和合理布局。既需要历史反思,更需要现实把握和未来前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可实施定位引领、特色竞争、体制创新、质量提升、国际交融、联盟合作、资源优化和统筹协调等八项战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战略

【作者简介】蒋旋新,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原文出处】《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12.8.95~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基础与应用基础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编号:KYY0906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战略导航统领发展的新世纪,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模式”显然离不开对发展战略体系的总体谋划和合理布局,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预期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反思与展望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从历史的演进看我国当代半个多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在特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下,经历了由“平衡”到“不平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归根究底,是“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结果。”这是逻辑演绎的结论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中回响着历史足音,传递着时代召唤,给人以深刻启示。

1.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导航

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社会发展从未一马平川,一气呵成。不同的历史阶段虽有内在的联系性,但也繁衍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观,生成不同的发展战略,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导向和制约作用。受其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如建国十七年,在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下,我国职业教育曾以“集中统一”管理为特征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观和战略,有效推进了开局初期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展,但也制约了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造成了办学体制机制封闭单一,缺乏创新活力的历史局限性。新时期,改革开放,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转型也带来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跃居“半壁江山”。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职教与普教发展失衡日渐凸显,东西南北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别呈扩大化趋势,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矛盾的突出,都引起了社会关注和教育界的警觉。历史表明,一定社会发展观和模式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但从根本上讲,战略主体是决定因素。因为,就战略而言,从理论到实践始终与战略主体形影相随,发挥着主导性和决策性的历史作用。其中,既需对历史的辩证“扬弃、整合、创新、发展”,又要依据现实变化需求调整部署自身的内外适应度。关键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发展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全面辩证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打造“中国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全面释放现代职教功能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指导意义。

2.合理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基

自上世纪末以来,教育进入了战略发展的新阶段,真正从社会边缘登陆发展中心,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职业教育,迫切需求制定能够兼顾多方利益与期待的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而这一重要战略理念实施,关键在于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总目标、结合国情实际、社会发展阶段和职业教育特点,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成果,构建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为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牢固基础。全面就是和谐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形成对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内初中高职业教育衔接、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均衡就是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普惠愿景的新进程;可持续就是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践职业教育“全民性”、“优质性”、“持续性”和“终身性”发展新目标,增强与社会互动的友好性,优化自身内在体系的和谐性,体现职业教育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宗旨。这才是真正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发展和办社会与人民“双满意”的教育。

3.宏观布局与适时调控结合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驾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体系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有机系统。开放意味着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日趋扩展,动态决定着不断增强适应性和发展持续性。它是一个从“规划”到“管理”再到“实践”的全过程。发展战略是总纲,管理是保障,实践则是战略的终极目标与归宿,其中“也许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活动纳入实践范畴”。从这一意义而言,战略实施是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好,但前提是要会抓,要义是坚持从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因时(地、事)制宜,灵活协调,顺势发展。历史为此提供了有益参照。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时至本世纪初,这种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迅速崛起,一举突破了传统的理念和体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能,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由此生发开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终身化”发展的新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完全可以断言,明天的职业教育无论时间和空间都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发展战略,又要有可供调控变通协调的柔性机制措施作保障,唯此方可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灵活高效的战略体制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战略体系预期与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体系,是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围绕特定人才(技术技能型)培养中心、顺应终身教育趋势、链接时间与空间、整合社会各相关因素、形成一体多元整体互动发展体制的战略系统。在此使用“预期与构建”的话语,旨在表达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构想与选择。

1.定位引领战略

教育发展定位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广义指“泛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的全面战略定位;狭义则指“类教育”(特定类别教育)办学方向、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类型的战略定位。本文是狭义的概念,即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意义。核心是价值观,实质是人才观,关键是要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翻出发,把握“以人为本”和“以职业为导向”的目标,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国情实际,满足市场需要,为求职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智能条件,创造优势。这是一个实践宗旨、落实服务、创新模式、强化功能、彰显个性、构建卓越的过程,必须放到战略的“龙头”地位。因此,在教育服务的目标对象上,职业属性与技术特质决定它必须转变传统“精英”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民”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上应扬弃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历轻培训”的弊端,按照职业教育“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锻造人才培养的新品牌,“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事业发展目标定位上应规避时尚趋同化发展的诱惑与风险,不排斥交流与合作,但必须走错位竞争发展的道路,才能保证自我“类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强吸引力,从而赢得优越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条件。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的基本点。

2.特色竞争战略

特色化竞争作为与资源资本息息相关的战略新概念,适用于各个空间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交锋的“核力量”,对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服务事业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和决定意义。突出表现为:为抢占更有利的人才高地,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各国(地区)各类各级教育都不约而同地推行竞争战略,扬长避短,以强制弱,构筑发展优势。其中凝练特色,是竞争战略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色化竞争战略是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方向,也是跻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优化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欲解其要义,离不开对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链接人与技术、生活与职业的中介桥梁,是赋予人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改变命运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构建特色竞争战略必须与人的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功能有机融合,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差异化发展优势和错位性竞争格局。这对于建设总体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生态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3.体制创新战略

体制创新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战略,就内容而言一般包括组织、办学、保障、教学、管理和招生就业制度等。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因各国(地区)自然禀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职业教育体制与模式。无论美国主张“人本”、注重发展、强调开放、实施多元的普教与职教交融的教育体制和英澳青睐“市场”力量、在国家资格框架下实行校企互动的教育体制以及德国崇尚“职业性”、立足“企业本位”的学校职业教育与“双元制”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等,都是从不同国度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出发做出的历史选择。由此可见,一种体制和模式形成发展,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体现时代性,形成特色性。从我国职业教育来看,改革开放极大释放了思想观念,深刻触动了办学体制机制,使改革创新教育蔚然成风。但受传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还相对封闭单一,缺乏开放灵活多样高效的机制作保证,改革进入深层阶段。创新是改革的不竭动力,体制创新是重点。欲推进这项战略进程,关键是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者、举办者和办学者“责权利”关系,使管理者更好地运用职教立法权、评估导向力及行政权威性加强宏观调控,使举办者更加严格依法治教、保障应有的投入、监控办学走向、质量状况和效益动态,使办学者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好地面向市场和社会就业自主办学,真正形成“政府宏观主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新机制,形成各尽所能、和谐互动和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4.质量提升战略

质量问题是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素.有“生命线”之称,是发展的保证、形象的标志、信誉的丰碑和竞争的力量,也是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期以来,堪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黄金时期。但从一定意义而言,还是一个数量与规模的发展概念和发展过程。据统计,“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超过20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2008年招生300万人,在校生900万人,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这为培养大批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不能忽略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质量问题凸显,已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必须摆到战略的核心位置,予以解决。因为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无信赖前途希望生命力的教育。应当看到,关注质量,实施战略提升工程,是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要义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关键是突出内涵发展主旋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就业市场有机衔接,根本是造就一支热爱熟悉职业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业务精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职与兼职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国际交融战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交汇大融入大整合的新世纪。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地球村”、“一体化”应运而生,一个更加开放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国际化成为发展潮流、前沿和战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改革开放,国门敞开,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在通向国际化进程中学习经验熟悉规则探索道路开创局面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与世界的联系已有历史,但真正从战略的高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本着“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结合实际,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借鉴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成果,在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本土化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今天站在全球化竞争的历史新起点,闭关锁国没有出路,故步自封没有前途。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离不开国际化发展的大舞台,就必须进一步开怀世界,走向开放,实行联盟,推进合作,深化交流,通过互补互利双赢平台,实现合璧中西、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目标。同时,这是一个在国际范围进行异质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过程,因此,立足本土是“根”,开放合作是“源”,必须注意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偏颇和失误都将造成发展的断裂和麻烦。当前,要紧的是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题,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通过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项目渠道和方式,广泛参与国际职教交流合作,积极深入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如职业分类、现代化发展、终身化体系构建、校企结合、开放式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课程改革和师资专业发展等,由此推进观念转变,激活开放,创新理论,盘活资源,丰富实践,形成成果,为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乃至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新鲜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和贡献。

6.联盟合作战略

合纵连横,集聚能量,形成优势,是联盟合作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在人类加快现代化进程中,扑面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其复杂性多样性艰巨性长期性都是历史不可比拟的,迫切需要集聚智慧,形成合力,方可破解这些难题。由此,为联盟合作战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是初具规模。“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制约未来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依然存在,较集中表现在:一是“学校本位”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改观不大;二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教的瓶颈尚未打破,制度不健全,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上长期存在轻薄职业教育的意识依然存在等,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步履维艰,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联盟合作战略兴起,为职业教育“开门办学”。走联盟合作的道路,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诚然,从战略理念到战略实践,需经过复杂艰辛的改革和创造性的探索。首先,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欲将社会各个不同行业领域抱有各自利益价值期待的成员,集结在职教的“旗帜”下,组成职教联合体,形成互相依赖的社会办学网络,关键在于改革一切不利于开展联盟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职教的机制,充分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政府确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社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其次,突破区域体制的局限,跨区域跨行业实行职教联盟合作。赋予相关机构以更多更有效的责权,继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等区域职教联盟战略的深入发展,并针对我国职教区域有落差、东西南北发展失衡的实际,重点开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职教战略合作,推进“国家开发大西北战略”进程,扶持拉动职教发展,为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创造条件;第三,创新思路,探索校地校际联盟合作新路子。革新现行职教管理体制和模式,如组建职教集团,开展形式多样的职教院校(所)合作项目,在投融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集聚办学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现代职教的功能作用。

7.资源优化战略

资源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包括办学资金、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条件和人员(管理、师资和后勤)素质等,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能没有资源物质基础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合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和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陈旧,条件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还较严重,但靠常规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已是不负重任,难以解决。必须从发展战略高度,面向现代化,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加大投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方能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因此,实施资源优化战略,已成为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诉求,呼之欲出。一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为根本。继续保持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同时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升计划”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资金管理运作,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教育不同于经济生产,是不争之事实,但不等于不讲效益,不要经营。市场经济需要经营,职业教育战略管理和实施也需要学会经营,促进发展,提高效益。因此,经营应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种重要理念和方法。在目前教育资源紧缺和经费尚不充足的条件下,强化经营意识,对于推行资源优化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对重点领域、环节和项目加以重点投入的策略,更有效地利用和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如高水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构建、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同时还需兼顾其他。三是提高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尤其是基础性的教学资源,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任何空置或闲置的现象都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人才培养的损失。

8.统筹协调战略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建设怎样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精心谋划,做出回应。历史是最好的证明。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和存在的弊端,如体制上“条块分割”、资源上布局失衡、办学上趋同发展、管理上顾此失彼等,都与宏观教育发展整体观缺乏和微观系统协调意识薄弱有关。事实是职业教育体系每个领域与各个环节虽具相对的独特性,但作为子系统却与整个大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般的联系。这种自然内生的共生性、依赖性和互动性,必然延伸出为维护本系统而协调内外“责权利”的统一法则与机制,形成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刚柔相宜、合作高效、富有生机活力的运行管理系统。这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运用统筹协调的法则,建设内外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产生集聚综合效能。宏观上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联系,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为职业教育提供就业市场、发展空间和环境条件,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并提供文化科技服务;中观上协调职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关系;微观上加强职教与普教、成教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重点是加强“三教”沟通与衔接,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其中还包括进一步协调职业教育自身内各要素关系,优化生态系统,推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蒋旋新

上一篇: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生物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