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特色教育的探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文章论述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学科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解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并提出了会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与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商管理特色教育的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商管理特色教育的探析论文 篇1:

团队创业: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为响应政府号召,培养创业型公民和企业家,芬兰高校纷纷致力于创业教育的开发。在多种多样的门径之中,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TAMK) 的团队创业在应用科技大学的创业评比中斩得桂冠。本文介绍了TAMK团队创业教育的运营模式、教学特色、课程规划和师资培养,剖析了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练指导团队“对话”学习、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经验,冀望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创业教育;团队创业;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29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者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创造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当前,知识经济逐步兴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碎片化加剧,个人创业者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资源紧缺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缘此,团队创业的优势慢慢凸显。大量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的各行各业,存活下来的新企业大多由团队创立[1]。与此同时,团队创业教育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新范式在高校中发展起来。其中,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是芬兰24 所理工院校之一,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为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出色竞争力的学生,TAMK 先后成立了两个主要的团队创业教育园:创业先锋(Proacademy)和Y校园 Y-kampus,前者始于 1999 年,主要面向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从大二起需要在 Proacademy 以团队的形式创立并经营一家真实的公司,后者作为前者的推广,延续了前者的大多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向全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的专有场所、课程、活动及指导。未来 Y校园的创业教育与服务将会面向整个坦佩雷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2]。

一、团队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创业”英文表述为entrepreneurship,又被译为企业家精神。因此,创业教育也被看作是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活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将企业家精神评价为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古典管理大师马歇尔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一种心理特征,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自力更生、坚强、敏捷并附有进取心以及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彼得德鲁克则認为企业家要做与众不同的事[3]。在这些经典内涵的引领下,TAMK 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理念创新、乐于实践、敢于冒险和具有目标管理意识的企业家型人才,培养的群体不仅面向本校学生,而且向感兴趣的外校学生和社会上的企业家和家族企业后继者都伸出了橄榄枝,但其培养模式以团队学习和团队创业为主。例如,攻读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的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的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后,便可以参加创业意向测试,通过该项测试,学院将选拔出抗压能力强,拥有团队精神和创业愿望的候选生,然后根据个人能力的异质性组成团队。每个团队 15~20 人不等,学校将会为每个团队配备专业的全职创业教练和经验丰富的兼职企业家导师。在教练的辅助之下,创业团队根据当地的法律注册公司,共同商讨、决定公司的业务范围、企业文化、管理和工资制度等,财税和运营完全自主管理。该学位学生需要在 3.5 年的时间内修完 210 学分,为期2年的创业先锋学习可以为他们提供 90 个学分(图1是创业先锋学员参与的学习方式)。

图1创业先锋学员参与的学习方式

创业先锋不仅追求创业教育的实用性,而且更尽可能地寓教于乐。多样化的方法酝酿了兴趣浓厚的创业氛围,学生主动在喜闻乐见之中培养了创业思维,提升了创业技能。从图中不难看出,除了必须创办真实的公司外,学生需要参加团队会议、项目研讨会、阅读文献名著和 24 小时创新考试等[4]。其中,项目运行从企业家精神出发,训练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由简单易操作的小项目做起,并包容他们由于经验不足而犯错,促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将理论知识和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从一次次实践反馈中积累成功经验。团队会议主打经验的反思与分享,团队成员在教练的指导下,每周举行两次时长 4 小时的团队会议,成员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实践体会,并尝试将新知识和新思路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之中。项目研讨会是成员共同决定与创业项目有关的选修课程,并在教练的建议下,做出半年学习计划。除了参与创业项目以外,每个学生都会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任务,海量的阅读帮助其了解行业最新动向,开阔视野,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是为锻炼论述能力,满足国家对该学位的毕业论文要求。最后,创业先锋以24小时创新考试作为考核方式,团队根据实际的项目和客户的要求,在24小时内制定商业方案,由客户为他们评定成绩。

二、团队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芬兰著名学者宝拉·凯瑞欧根据创业的意向和途径的不同,将创业分为自我导向创业、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芬兰政府借鉴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作为芬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即不仅要求学校提供内部创业教育,培养公民积极的创业态度,训练创业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外部创业,为有实际创业愿望的公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5]。根据芬兰政府制定的创业教育理念,TAMK 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两层:一是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养成积极的创业态度,掌握实践能力,以应对工作中的风险;二是为有创业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提供资金实施创业,将其培养成真正的企业家。因此,Y 校园以课程目标为准绳,以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前提,制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略(表1)。

表1是 TAMK 的 Y 校园针对工商运营专业的创业课程方略。该课程体系从人才成长和课程规划两个维度出发,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作为驱动力量,源源不断灌输至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学员能够树立积极的创业态度,将学到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初级课程以了解创业为主,安排了创业意向评估和市场营销课,侧重于对入门者的个性、创业潜能、专业知识和创业目的的把握,并教授商业基础知识,为组建创业团队做铺垫。中级课程的主题是构想创业,分为项目规划和为期一周的创业训练营。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跨学科建立团队,规划商业项目和参与创业训练营,通过研究大量商业文献,规划一个真实的企业发展项目,并在寒暑假举办创业训练营,给学员提供小试牛刀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掌握策划、管理、销售、财务等技能:高级课程旨在实施创业,筛选各团队做出的商业计划,为有能力和强烈兴趣的团队提供创业津贴,帮助其将创业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

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能够直接推动创业教育的成功。TAMK的创业课程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涵盖了策划、营销、管理和创业者自我成长等内容,组织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书本。课程目标明确,从构思到落实,首先培养学生的一般创业能力和理论功底,使其能够达到普通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其次着重培养具有优秀能力和强烈爱好的学生投入实践,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止步于书面规划,而TAMK的创业高级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业需求,提供创业资金,可以直接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提高创业积极性。

三、师资团队:融入教练精神

创业教育归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是一种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就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创新性而言,相对于传统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创业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在履行讲授职责的同时,更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良好的师资是成功的创业教育活动的坚实基础。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发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关键。

不同于美国、德国及国内大力推崇的双师型教师的理念,TAMK 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将“教练”的概念引入团队创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即发展一支以教练为主,导师为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练作为一种职业,目前已经覆盖体育和管理领域,主要作用在于陪伴、倾听、观察并激励客户,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幫助。教练一词,源于英文“coach”,本意指马车。马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不能决定去哪,只能协助当事人到达想去的地方。同理,教练的根本作用在于协助被教练者完成个人预期。创业先锋为每个创业团队配备一名全职教练和两位充满教育热情的企业家作为兼职创业导师。由于创业先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环境的工作人员,创业先锋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TAMK 只聘请优秀校友作为教练,并开发了一套教练入职培训,以便于新入职的教练能够摒弃传统教师权威专制的形象,完成从教师到教练的蜕变,为团队营造良好的思考与实践氛围。通过观察、倾听和对话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融入学生团队,建立伙伴关系,激励学生战胜困难,引发主动学习,最大程度激发潜能,完成团队目标。

例如在小组反思会议上,教练和团队成员一起围成圈,教练以对话为工具,创造融洽的沟通环境以便于学生分享个人读书心得和学习经验。教练负责记录每位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发言中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最后组织大家总结和讨论新收获。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是师生基于平等的伙伴关系,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在对话的情境中,师生交流学习内容,分享个人体会,学生在倾听和反思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想法与自身的理解相互碰撞摩擦,勾勒出新想法,创造新知识[6]。教练的作用在于创造平等尊重的交流氛围,同时更加直观地了解团队优缺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

四、借鉴与启示

作为联合国创业教育的提倡国,我国的创业教育历史可追溯至 1991 年,经历近30年孜孜不倦的认真实践和积极探索,目前已经收获了颇为不错的进步,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随之日益高涨起来。但根据 2017 年《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启示》报告显示,尽管我国 89.8%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兴趣浓厚,但中国毕业生的创业率却有 3%,而美国在 2011 年毕业生创业率就已经达到 20%。换句话说,在我国大学生看似浓厚的创业兴趣背后,却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去付诸行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现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校仍需跋涉漫漫长路,方可望其项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借鉴 TAMK 行之有效的团队创业经验对拓展我国创业教育范畴,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创建科学的创业团队,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相对于一般社会创业者,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学习能力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资金不足、个人能力有限、专业限制等问题。因此,即使在政府和学校的扶持之下,大学生个人创业依然困境重重。TAMK别出心裁地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群体。相对于创业者的单打独斗,创业团队作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长远的共同目标的群体,在结构上注重成员能力异质性和互补性,提高了对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能力,降低了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性,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7]。TAMK 将创业意向评估和面试设为团队门槛,该项评估并不青睐优等生,而是更倾向于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创业潜能、参与动机和个人特性的了解,从而排除掉没有合作精神、抗压能力弱和涉嫌赚取学分的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考虑成员特性与创业目的的相似性和知识技能的互补性,以减少团队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优化团队结构,更利于在创业情境中形成在实践共同体,发挥群体促进效应,推动学生有效的累积经验,掌握创业能力。

目前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创业团队的研究,但对个体创业者的研究仍然是创业领域关注的重点。我国可以通过借鉴 TAMK 较为成熟的经验,弥补当前高校创业团队的空缺,推动我国团队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激活团队学习氛围,真实情境中的做中学

坦佩雷大学的团队创业教育十分重视让学生做中学,并从团队实践经验中不断反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第一个提出了从做中学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生活,从经验中学习,该观点强调了要将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间接经验和他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相联系,即学与做、知与行的结合。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十分有利于团队知识创新。日本著名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曾提出知识创造的 SECI 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组织中的知识从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联合—内部升华的过程,即组织创造新知识的过程。野中先生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前者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后者则是指可以用规范和系统的语言进行传播的知识,又称文本知识。知识创造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TAMK的团队创业教学就恰好贴合了这一过程。学员们在真实的创业情境中,从个人和集体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的情境中不断感受和累积隐性知识,教练积极引导团队内部交流,学员通过对话和反思将自己累积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由教练带领团队将知识整合汇总,并共同讨论如何将其运用到真实的案例中,最后,团队成员通过做中学检验、修正升华出的新知识,开始下一个创造知识的循环[8]。没有寓情于景的完整体验,就缺少全方位的视角去窥探和感知事物的全观。团队会议通过建立一个充满团队精神的场,动员成员们各抒己见,以反思和对话的方式使暗含在每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得以在团队中共享,每个成员不同角度的信息构成多方面的刺激,促使集体共同找出新思路,发展新方法,酝酿新情境,建立新优势。

当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依然深陷于传统课堂和教学方法的漩涡之中,填鸭式的讲授法不仅让教师身心俱疲,更是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书本即真理”的观念也影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优化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在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国内所熟知和认可的大多数为美国高校的做法,主要包括聚焦式、普及式和混合式,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决定了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创业课程的设置。聚焦式创业教育只在个别专业开设特有的创业教育课程;普及式则是面对全校所有专业开设。普及式创业教育分为磁铁式、辐射式。磁铁式是通过一个或有限的几个院系向全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课程;辐射式是每个院系自主开设创业课程。聚焦式针对性强,但覆盖率低;磁铁式资源集中,资源利用率高,但课程单一;辐射式可以提供更加多元的课程,但不能够促进跨学科的交流[9]。混合式即在同一个学校,包含聚焦式和普及式两种创业模式,虽然规避了一些缺点,但是由于资源不集中,高昂的教育成本也随之而来。与美国高校的做法相比,TAMK勇于突破,独具匠心地将创业教育平台从院系中分离出来,设立了创业先锋和Y校园,作为两个独立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先锋采用聚焦式,只针对工商管理学位提供专门的创业课程;Y校园则效仿磁铁式,负责全校学生的创业课程。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既照顾到了某些专业的特殊性,保证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结合,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促进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就课程体系而言,TAMK在国家倡导培养创业型公民和企业家的大背景下,设立了明确的双重课程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注重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树立了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利于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且阶段性强,贴合教育规律,顺应人的发展;注重课程的组织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与资金,进一步强化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层,尽管都在追赶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但却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很多学校只是将创业课程归属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零零散散地设置几节公共课,或者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自愿参加。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性的教育活动,显然这种流于形式的创业教育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内涵。因此借鉴TAMK 的经验,我国高校应选择正确的、符合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努力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健全创业师资队伍,跳出个人双师圈子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培养重点。目前双师型教师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具有教师职称和其他职称的双职称型教师;另一种是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集一身的双素质型教师[10]。总归来说,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与教学能力,也要兼顾实践经验。国内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培养也仅仅限制在对教师个体能力层面,在考察学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时,也仅仅是以双师型教师的人数和比重作为标准。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承载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缺乏去企业实践的精力与时间,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是有很大难度的,人的个人能力和教育规律也决定了不应当强制教师接受复杂的工作和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TAMK 主张打造高水平的创业教师团队,组建独立的创业教育部门,招聘专业的创业教练,聘请企业家为兼职导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搭建師资结构,分工明确,能力互补,人尽其才。不仅能使教练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发挥个人最大效应,又能全面地给予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帕累托最优。

其次,TAMK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教练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帮助其掌握教练技术和教练思维,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教练完成从传统教师到教练的角色转型,成为创业环境的创造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推动者,实践信息的反馈者。当下,创业师资问题仍然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TAMK 的师资团队建设跳出培养教师个体的圈子,摆脱以往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禁锢,给予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飞绒,陈劲,池仁勇.团队创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07):16-22.

[2]Volkmann C K, Audretsch D B.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85-86.

[3]姜忠辉,徐玉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1-77.

[4]Nevalainen T, Maijala M.Creative Management in TAMK Proacademy[J].Development &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2012(6):17-19.

[5]常媛媛.芬兰基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经验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15(06):89-99.

[6]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8(6):7-16.

[7]王年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18-24.

[8]竹内弘高,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93-97.

[9]刘帆,王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4):98-101.

[10]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责任编辑:刘宇)

作者:李婷婷

工商管理特色教育的探析论文 篇2: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学科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解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并提出了会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所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基础,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而“创业”是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资本和其它的因素进行创造,为社会做出贡献并能够解决自己的生计。由此推论,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能否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提升自我的内在支撑,尤其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锲合,这也是本文的立意与关注点。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学科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一)会计学科教育特点的概况分析

会计专业一般是由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其主干学科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学。而核心专业课程一般由四个模块组成:如专业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课程为核心,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是专业发展课程:开设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方向的相关选修课,目的是拓宽专业与就业空间。四是专业实验类课程:以基础会计模拟、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综合会计实训等课程为核心,并由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和社会调查四块单元所构成;通过本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专门训练,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处理会计业务的实际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会计专业学科培养的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政府部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素养,力求基础宽厚、专业扎实,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财税政策,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计算机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会计学及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会计实务、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二、目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较侧重于传授会计理论和知识,基本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需求。其培养模式和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教育模式基本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相对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欧美等大学自由灵活的创新教学模式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教育模式基本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格局上,如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学生课外活动的贵族式格局与非普惠性等;而授课方式均以课本专业知识教学为主,教育方式上多数实施应试型教育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他们机械地听课,完成布置的作业;未能有机地溶合到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没有得到更好地引导与开发。在课外活动中,侧重的是体育、文艺、游戏类,而科技型、竞技类、实践类的课外活动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关注度也比较薄弱。基本演化成少数精英荟萃的赛事活动和文档制作活动,无法真正普惠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实际需求。而国外会计专业的教学一般采取讲授、辅导、研讨、实践相结合方式。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占课程内容约30%,而教学过程的70%,则需要学生们课下分析、研讨、实践或撰写专业论文等。

(二)传统的专业培养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科实践的内在特征

资料显示: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需求大,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许多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却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实习或实训环节的安排,也基本是走形式却没有什么针对性。

同时,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复制,热衷于课堂式的理论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着教师的理论思维进行布道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忽略或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人才培养教育的初衷。总之,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塑造。

(三)专业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机地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如果仅接受了较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可能会培养出一个乖学生,但未来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评价的“高分低能”,或“智商高而情商低”等怪异现象。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游离于專业教育之外,忽略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本质;从而稀释了国民教育的整体投资效应,动摇了国家发展的根基。

应该说,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则是专业教育的扩展;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度量,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选择毕业生的一条“红线”与硬性指标。这就需要我们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勇于担当使命、能够有所作为。

(四)惯有的应试教育习俗遏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与形成

当代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是被动者而非主动者,学生们似乎都惯于接收知识而非分析解决问题。基本表现为:机械学习能力较强、但思维僵化,好奇心较强、但创造意识匮乏,思维较敏捷、但创新能力羸弱,偶有创业冲动、但缺乏独立意识、组织能力和吃苦精神。这四方面的表现我们必须加以有效地矫正,而正确的启发并引导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精神;是构筑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制和机制的核心与关键。

三、强化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培育模式、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师生帮带、实训实践等方面,进行体系与制度性的安排,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倡导教学培养过程的实用针对性与方法多样化

教学培养模式应从封闭传授型的教学向现代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观转变,杜绝“满堂灌”、封闭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抽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如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在潜质。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增加设计型、综合实验型、案例分析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建立能融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室,提供完成项目任务的资料,开发视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营造多样化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建设专业课程网站,充分利用各大会计专业网站、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和实践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为学生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外在保证。

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等大赛,“创青春”大学生竞赛及各类创业型、知识型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使会计专业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在学与用、用与学的动态多元塑造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源泉和创造能力。

(二)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革新会计学专业教育的传统理念,正确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努力构建科学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机互补与融合,即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科学构建会计学专业具有创新特色的“理论+实践”培养体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五大方面的内在特征。

探索实施“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培养教育模式,必要时实行“订单式”等培养形式。而在授课形式上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课以模拟创业活动和企业社会实践为主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青春”大赛、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竞赛等。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之内。

(三)立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野和输送“微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使命

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经验;并着眼于培养合格的通识性人才,是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会计专业应该着眼于“国际化+复合型”的教学目标,秉承“基础+国际”的理念,对其方式、方法和相關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如适度增加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内容等。

顺应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互联网经济、大数据、微商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适时地引入到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来,如“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智能社会管理、网络营销等。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采用“学生为中心+实践性教学+实训和孵化”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自行研究和自觉训练的习性,不断提高其综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打破会计专业教育“人设”的围墙,既要能够“走得出去”,又要热衷“请得进来”,更要采用经典案例教学、“边实践、边教学”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如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教学工作,师生共同进行案例的解读与分析等;借此培养出具备“现代知识理念+专业技术结构+实际工作经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总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担当使命、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2]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作者:侯念幸 田天

工商管理特色教育的探析论文 篇3:

农林院校发展MBA教育的SWOT分析

摘要: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福建农林大学发展MBA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师资队伍素质与MBA教育要求存在差距及案例教学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其MBA教育的思路,包括鼓励与支持MBA学生创业、加大案例教学比重、提升师资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社会知名度。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MBA教育;SWOT分析

作者简介:官大飚(197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银监局副处长;庄佩芬(1970-),女,福建永安人,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新办MBA专业硕士培养特色与模式探析(项目编号:2012YJ06)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步脱离,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具有职业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日益增加,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MBA教育学位和试办MBA教育。[1]截止到2011年,中国MBA教育院校已增加到236所,福建农林大学也于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MBA学生。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进一步发展MBA教育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思路。本调查问卷设计为三大部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福建农林大学MBA发展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一步发展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的思路。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7份,以福建农林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全部的MBA学员(含跟读生)为调查对象。除特别说明是多选题外,其余都是单选题。

一、文献综述

从MBA课程设置上看,国外的MBA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重微观、重实践、重方法,其课程设置较为实用且能适应社会需要。[2]国外MBA教学关注管理的技巧及经验,全球化思路清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国外的MBA教师多是复合型教师,有不少教师有在政府或企业供职的经历,与政府和企业有着良好的关系,或者本身就是企业顾问或董事。国外的MBA教师既能把握MBA的教学特点,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而国内多数MBA教师,是在传统的管理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本身接受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MBA教学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3]大多数MBA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方式尚与MBA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从案例教学的比重来看,哈佛商学院资深教授Barnes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就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MBA的教育方法之一。[4]但国内由于受到本土案例不多、国外案例不切合中国实际等条件制约,案例教学的比重远未达到50%。已有的文献研究更侧重MBA的就业能力,很少将MBA教育与创业相联系;尽管MBA教育重视案例分析,但谈及自编案例的文献不多;由于国内农林类院校的MBA教育刚刚起步,介绍此类院校培养MBA经验和做法的文献尚未找到。

二、福建农林大学发展MBA教育的SWTO分析

1.优势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5年办学历史的省重点大学,是全国农林高校具有MBA培养资格的6所高校之一。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中心以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的管理学院为主体,整合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力量,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高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及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资源办学。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中心成立于2009年,履行MBA教育管理的职能。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办、教务办、学员办和资料室等部门,主要职责为:招生推广、教学管理与服务、对外交流、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发展、论坛组织、网站建设、校友联络和资料管理等。中心秉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培养知识广博、富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善于沟通合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力争打造出福建农林大学MBA项目的品牌。

2.劣势

第一,现有师资队伍素质与MBA教育要求存在差距。当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的MBA教师大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因而缺乏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掌握以及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因此较难适应MBA教学。在问及“您认为本校MBA中心聘请的教师在哪项素质上欠缺?”(多选题)时,有27位受访者(47.37%)认为本校MBA中心聘请的教师在“热爱MBA教育并熟悉MBA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培养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上欠缺,25位(43.86%)受访者认为教师“具有管理实践或管理咨询的经验”,另有11位(19.30%)受访者认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视野,掌握MBA知识构成和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在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本土化案例教学少。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较短,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案例太少、情景教学案例更少,案例的采编受到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福建农林大学MBA教学中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但是案例多引进国外教材,因对外国企业及环境了解不够、生搬硬套,使得分析不够生动,流于机械化、程式化,而科学、翔实地反映市场、企业情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中过多接受国外案例的学习,毕业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容易理想化,忽视企业管理中各相关因素之间作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第三,MBA教育发展时间短,配套设施不完善。福建农林大学的MBA教育是在2010年才正式招生的,办学时间很短,与省内的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相比不占优势,且目前尚未形成特色;同时农林类院校办MBA,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以“教学不对口”的感觉;另外,MBA教育软硬件建设也不足,如无法做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网页,无法充分宣传并利用教师资源。

3.机会

社会对MBA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中国的MBA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体系化的MBA教学体系。因此,只有找准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MBA教学质量,才能有机会塑造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特色与品牌。

4.威胁

第一,来自其他高校的竞争。福建农林大学的MBA教育作为新生力量,面临着来自国内高校已有MBA教育的竞争。虽然教育部门对MBA办学资格的审核批准可以作为潜在竞争者进入这一市场的一道门槛,使得国内的MBA市场还处于准垄断市场的状态,但不可忽略的是,目前在还没开办MBA教育的高校中依然有很多很有实力的潜在竞争者。[5]第二,替代教育产品不断出现。目前可以与MBA项目展开竞争的教育项目有学术型硕士、EMBA、MPA、工程硕士等。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EMBA、MPA等的需求量将会逐步增大,对MBA具有较强的替代性。[6]以管理领域里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等具有类似价值的产品为例,对于“购买者”而言,该教育产品与MBA相比具有相同的功能,两者差异性不大。

三、进一步发展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的思路

1.鼓励与支持MBA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MBA学员创业最成功的国家,MBA学员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直接驱动力之一。[7]在中国,由于政策的推动和MBA学员的创业热情,MBA学员创业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调查问卷显示,从自主创业的意愿上看,6位(10.53%)受访者表示“很愿意”自主创业,23位(40.35%)受访者表示“愿意”自主创业,19位(33.33%)受访者表示自主创业意愿“一般”,另有9位(15.79%)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自主创业,显示出较高的创业意愿。在问及“就读福建农林大学MBA学位期间,您是否组织(参与)了创业?”时,12位(21.05%)受访者回答“是”,说明受访学员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福建农林大学支持学员创业的思路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为支持MBA学员的创业活动,MBA教育中心应利用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学生、校友等资源,力所能及地提供增值服务。在问及“为了更好地创业,您需要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中心给您什么样的帮助?”(多选题)时,有73.68%(42位)的受访者认为是“提供与其他创业企业交流的平台与机会”,38.60%(22位)的受访者认为是“提供法律、财务等咨询服务”,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是“帮助宣传创业项目”。说明受访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学校可以为之提高一个良好的平台,能够与其他企业对接,交流创业经验与心得,其次是提供专业咨询活动。

2.加大案例教学比重,鼓励MBA学生自编案例

据统计,在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综合效果名列第一。[4]在案例教学方面,国外许多MBA院校要求学员提供亲身经历的案例,而国内的案例积累则少有见著。[8]在问及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合适比重时,23位受访者(40.35%)认为合适的比重是70%;22位受访者(38.60%)认为50%的案例教学比重较合适;10位受访者(17.54%)认为90%比较合适;分别有1位(1.75%)认为30%、1位(1.75%)认为100%案例教学的比重合适,因此对福建农林大学MBA案例教学的改革,要求每一门课程都开展案例教学,且案例教学的比重要大幅增加。在“您愿意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自编案例作为授课资料吗”,57位受访者中表示“很愿意”的有5位(8.77%),表示“愿意”的有29位(50.88%),表示“一般”的有17位(29.82%),表示“不愿意”的有6位(10.53%)。在自编案例时的注意事项上(多选题),40位受访者(70.18%)认为要“有丰富的企业数据和行业背景”,16位受访者(28.07%)选择要与“所授教程的理论点相对应”,20位受访者(35.09%)认为要“和案例中角色与情景密切相关”。

3.提升MBA教育的师资水平

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官、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创造条件帮助MBA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所讲授的课程在企业兼职或担任顾问,使教师能跟踪业界动态,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可以邀请外校的学员来校交流办讲座,通过学员之间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MBA自有的资源来培养MBA的师资队伍。借助福建农林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的机遇,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海外专兼职教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实施中青年教师出国(境)研修计划,推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与台、港、澳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推进与台、港、澳高校师资的深度整合,凸显特色。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知名度

在苦练内功、培养优秀校友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提升福建农林大学MAB教育中心和MBA教育的知名度。在“您认为应该从哪些途径改进MBA的招生宣传? ”(多选题)上,受访者认为有效的途径是“学员的口碑相传”,占到了66.67%(38位),其次是“在校老师的宣传与推荐”、“校园网站”,分别占到43.86%(25位)和42.11%(24位),“招生宣传资料的发放和邮寄”和“电视、广播、报纸、车身广告等大众媒体”分别占38.60%(22位)和33.34%(19位)。问卷数据显示,学员的口碑相传是很好的宣传途径。据此,学校应该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学员的需求,在学员中积攒下良好的口碑,塑造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特色与品牌。

参考文献:

[1]贾帆,胡建川.中英MBA教育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9,(4):15-20.

[2]程国萍,黄烈安.中外MBA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2):109-110.

[3]陈志祥.发展MBA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17-21.

[4]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91-95.

[5]陈玉娇,等.浅析北京师范大学MBA的发展战略[J].大众商务,

2010,(6):21-22.

[6]聂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8):31-34.

[7]房国忠,刘宏妍.美国MBA学员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2):41-44.

[8]陆娜,李芊.中美MBA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76-7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官大飚?庄佩芬?叶梅红?庄锦清?林端英 苏硕军

上一篇:小学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征收碳关税影响中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