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2022-04-26

编者按: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样本。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对特色内涵的虚化、窄化、随意化等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1:

以科学研究推动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发展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学校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特色问题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色”的价值才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此后,中小学特色建设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经过10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小学特色学校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以现有研究文献为对象,分析10多年来中小学特色学校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中小学特色学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現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探讨了特色学校的概念。

特色学校研究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特色学校。但目前理论界对特色学校的概念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不下20多种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明远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1]。朱小蔓认为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基于本校特有的办学旨趣,并选取适合于本校的突破口(切入点),探索已有的办学之道,逐渐形成了某方面教育教学优势的学校[2]。有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特色应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的追求,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3]。还有学者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保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增设了新的课程或是加大了某些课程教育内容的量;在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提高了某些教育的标准;在某些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的购置上超过了中小学的一般要求,使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形成了特有的优势[4]。胡方则从特色学校特征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5]。这个概念是目前理论界认为比较科学、严谨的,也是理论界引用比较多的一个概念。为了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特色学校,傅国亮还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办学特色、特长学校、重点学校、示范校等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别,澄清了人们对特色学校的认识误区。

(二)论述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特色学校建设是基础教育的一项整体性的学校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西平从解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的角度指出:从社会的需求看,社会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来满足社会丰富的需求;从学校的发展需要看,学校需要办出特色,满足其自身竞争、生存、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发展需求看,也需要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选择;同时还指出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教育家成长的有效途径[6]。傅国亮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因此,特色学校有利于激发所有学校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且指出特色学校发展和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教育战略转移的一项重大策略[7]。胡方、龚春燕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8]。李保强认为特色学校建设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校园文化的塑造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繁荣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还特别指出特色学校建设对于学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9]。钟燕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10]。刘秀梅等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1]。

(三)划分了特色学校的类型。

分类是我们进一步认识特色学校的基本途径。陶西平将高中特色办学的实践和探索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办学模式特色;第二类是学校文化特色,包括基于地域特点、历史特点和教育对象特点的文化特色;第三类是学校学科特色,包括基于学校课程体系、优势学科及优势课外教育的学科特色[12]。孙孔懿从文化学视角对特色学校进行了划分,分为表现于物质层面(校舍建设)的特色学校;表现于行为方式(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特色学校;表现于学校风俗与传统的特色学校;表现于精神和品行层面的特色学校,共四大类[13]。庄允吉等对特色学校进行了如下划分:按学校教育工作划分,可分为培养目标特色、教育途径特色、教学方法、手段特色、教学内容特色、教学评价特色、学校管理特色;按学校的特色的显明性划分,可分为显性的特色学校和隐性的特色学校;按学校区域环境划分,可分为民族特色学校、革命传统特色学校等[14]。

(四)归纳了特色学校建设的一般路径。

特色学校是“个性”的,但特色学校创建的路径是有“共性”可循的。李淑春、邓成林从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特色学校建设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项目突进,全面优化”,其基本路线是“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大致分为四步:寻找突破口,锁定特色项目;优化特色项目,亮出学校名片;凝练办学理念,构建特色文化;转型特色教育,整体打造特色学校。二是“顶层设计,系统打造”,其基本路线是“特色定位———顶层设计———全面施工”。创建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特色定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扎实实施[15]。许建国认为从模仿到发展到创新型发展,从同质化发展到真正的特色发展,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运行轨迹,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流程是:以“点”切入———“立体”架构———“迁移”生成———长期“坚守”[16]。孙孔懿以江苏睢宁县实验小学(儿童画教育特色)为例分析了特色学校一般要经历特质(孕育阶段)———特点(过渡阶段)———特色(成熟阶段)三个阶段,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7]。

(五)探索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朱小蔓认为特色学校成因主要在于校长的理念,名师的教学特色,地域的历史文化,践行的中外政治家、教育家的思想,特殊的生源类型等[18]。王荣德认为校长有独到的办学思想是形成特色的关键;确定合理目标是形成特色的前提;发挥教师群体特长是形成特色的保证;建设校园文化是形成特色的灵魂[19]。姚本先等从当前制约特色学校建设的因素的角度谈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法和措施,指出应改革管理模式,下放权力,给学校以适当的自主权;实现校长的专家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实施校本管理,重视校本课程;扬长避短,塑造学校文化;学生家庭与学校沟通,让家长参与管理[20]。刘秀梅等认为创建特色学校应以现代的教育理论思想为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心组织特色教育活动;构建课堂教学特色;营造彰显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21]。

(六)介绍了一些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

对于特色学校建设,发达国家起步早,成绩较为突出。孔令帅撰文《美国新“蓝带学校”计划述评》介绍了美国特色学校的相关政策评估标准和方法[22]。谭娟撰文《独具特色的美国高中课程改革》,从美国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角度介绍了美国特色办学的情况[23]。安方明撰文《特色学校》介绍了英国政府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举措[24]。祝怀新、应起翔撰文《今日英国公学的办学特色》以哈罗公学为个案介绍了英国特色办学的情况[25]。此外还有学者撰文介绍了日本、俄罗斯、瑞典、芬兰等国家的特色办学情况。

相比發达国家,我国特色学校建设起步稍晚一些。但有些地区抢抓机遇,行动快,积极研究、实践,成效显著。重庆市从2007年初起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特色学校建设这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不断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段猛、钱珊从教研部门的角度介绍了重庆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研(思考定位,谋划发展)———培(培养骨干,历练队伍)———促(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导(加强指导,培植经验)[26]。付廷柏等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介绍了重庆通过“行政导向(为学校“创特色”指明方向)———科学策划(为学校“创特色”引路导航)———搭建平台(为学校“创特色”培育队伍),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27]。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介绍了该市紧紧把握四个“走向”,即“走向常态,走向校本,走向课程,走向文化”,不断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28]。

尽管我国特色学校建设起步晚,但也涌现出了不少成功的特色学校。如北京二中(“空气养人”特色)、上海市建平中学(“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特色)、重庆求精中学(“精益求精”特色)等。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介绍文章散见于各种书籍、报刊,这类文章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特色学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我们应看到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者来看。

1.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研究者以高校及教科研部门理论工作者为主,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高校及教科研部门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并不是针对中小学特色创建中出现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而是抽象地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是以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从而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小学实际相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在参考文献上学到的方法、措施只能停留在书本上,远不能走进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实践。

2.从参与研究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所属地区来看,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城市学校多,农村薄弱学校少。笔者对参与原中央教科所“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验研究项目”的300所中学进行了统计,其中东部地区占74%,中部地区占14%,西部地区占12%。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有些人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那些办学条件好的学校的事,落后学校建设不了特色学校。诚然,经济条件、师资条件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决定条件。特色学校建设恰恰是薄弱学校由“弱”变“强”的重要途径,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后应加强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薄弱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研究。

(二)从研究内容来看。

1.特色学校的概念亟待明确。特色学校概念是特色学校理论的逻辑起点,特色学校所有的理论、策略都要从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生发出来。但目前特色学校的概念,我国官方还没有明确的提法,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特色学校研究和建设的进程。

2.研究的内容存在研究重复、缺乏新意,表层化、缺乏深度等问题。如很多研究文献都提到了校长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是从“是什么”的角度浅层次地谈其重要性,很少有文章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谈究竟如何才能发挥校长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3.缺乏对特色学校评价的研究。以评促建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但目前对特色学校评价的研究不多,精品更少。尽管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评估方案和标准,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不少评估方案和标准存在缺陷。

(三)从研究方法上看。

目前对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缺乏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因此,现有的部分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方法、措施,空泛、抽象、缺乏针对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现状,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情况,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注释:

[1]顾明远:《也谈特色学校》,《人民教育》,2003(9)。

[2][18]言宏:《特色学校建设:教育的新追求———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8A)。

[3]鲍玉琴:《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4)。

[4]邢真:《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中小学管理》,1999(1)。

[5]胡方:《以特色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人民教育》,2008(9)。

[6][12]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中小学管理》,2009(8)。

[7]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人民教育》, 2009(9)。

[8]胡方、龚春燕:《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

[9]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教育研究》,2001(4)。

[10]钟燕:《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人民教育》, 2010(3-4期)。

[11][21]刘秀梅、刘国彩:《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中国农村教育》,2006(10)。

[13][17]孙孔懿:《学校特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刘夕华:《特色学校办学经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

[15]李淑春、邓成林:《特色学校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1(9)。

[16]许建国:《特色学校建设的关注“点”》,《教书育人》,2010(8)。

[19]王荣德:《创建特色学校:学校管理的新追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20]姚本先、曹前贵:《中小学特色建设中若干问题探析》,《教育研究》,2006(9)。

[22]孔令帅:《美国新“蓝带学校”计划述评》,《世界教育信息》,2004(10)。

[23]谭娟:《独具特色的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外国教育研究》, 2006(7)。

[24]安方明:《特色学校》,《全球教育展望》,2004(9)。

[25]祝怀新、应起翔:《今日英国公学的办学特色》,《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26]段猛、钱珊:《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服务策略》,《人民教育》,2009(3-4)。

[27]付廷柏、张华义、王兰:《发挥管理指导优势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人民教育》,2010 (3-4)。

[28]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基础教育参考》,2011(8)。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作者:李仁华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2:

陶韵三江 行知立特

编者按:

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样本。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存在对特色内涵的虚化、窄化、随意化等问题。本期“样本”栏目,我们重点推出重庆市合川区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其样本意义在于确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这一主题,立足区域社会文化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科学设计、系统推进,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打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围墙,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品质和均衡水平。

特色学校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把特色学校建设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重庆市教委启动“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重庆市合川区作为陶行知亲自办学的所在地,近年来坚持“1248”区域教育发展思路,在构建“创造、开放、阳光、和谐”的“四型教育”过程中,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学校实际,坚持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灵魂,走“行知立特”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之路。鼓励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学校,创造性地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一、历史选择: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之思

特色学校建设,既要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在地性”,又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的共性规律。

(一)追根溯源,确立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文化定位

特色学校之特,灵魂在文化之特。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确定什么样的文化定位,必须从本地的历史中去追根溯源。合川是具有几千年传承的古巴国别都,名家辈出、历史厚重、文化浓郁——宋元时期“钓鱼城”之战创造战争奇迹;史学家张森楷、“清官第一”于成龙、“近代船王”卢作孚等名流在此任职创业;合川还是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故乡和中国龙舟之乡、全国儿童画之乡。1939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合川草街镇的古圣寺里创办了育才学校,进行了长达7年的教育实践。面对众多资源,我们认为,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适切性看,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最宝贵的资源。走“行知特色”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理论梳理,明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及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以“生活教育”为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教育思想。它启示我们: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必须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使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人才。

(三)实践总结,把握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历史机遇

合川区选择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特色学校建设,源自于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合川从1988年3月开始进行生活教育整体试验。之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创业教育在合川”研究,重庆市级课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研究”。新课改以来,合川区明确提出“深化‘一校一品’建设,促进中小学特色有效衔接、常态化实施、品牌化发展”。走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是合川区把握机遇,锐意进取,突破自我的必然选择。

二、立足实际: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行动之策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需要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谋篇布局、整体推动。

(一)政策驱动,规划先行

合川区成立了由教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出台了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和活动方案,要求学校用项目的方式,分解“年、期、月目标”,有目的、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我们从四个阶段进行规划:第一阶段,用1~2年时间,形成“项目特色”;第二阶段,用2~3年时间,挖掘优势项目,发展“特色项目”;第三阶段,用3~4年时间,形成“学校特色”;第四阶段,用4~5年时间,形成“特色学校”。当然,特色学校建设并非只能遵循这种线性的发展路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探寻在统一思路之下的多元化路径。有的学校从特色项目着手,形成学校特色;有的学校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设计;有的学校则是发扬原有的特色,进行深化、拓展,形成新的更大的特色。

(二)尊重开放,鼓励多元

在开放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尊重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与优化,尊重开放与多元的特色选择;其次,尊重学校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第三,要求学校合理选择特色项目,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区教委启动了以学校为主体、行政为主导、教研为指导的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要求学校用三年时间分三步实施:第一,以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完成“普及、提高、精品”的分层序列。第二,特色项目与特色课程结合,形成校本课程。第三,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推进“一校一品”建设,提升品质。最终,形成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薄弱学校与非薄弱学校特色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经费支持,评价导航

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经费投入,但又不能盲目投入,不分重点。我们建立了竞争性分配机制,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积极性高、成效好的学校进行经费支持。区教委下发了以奖代补经费的实施方案,对评估验收合格的学校给予30万~50万元不等的补贴。针对校际之间的差异,制定了特色学校评价表、评估细则,建立了“基础评价+特色评价”的层级化评价体系,增强操作性和引导性。

(四)科研引领,实践扎根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科研的引领。合川区以课题为切入口和载体,推动全区特色学校建设。通过系统管理、创新方法、及时反馈、交流提高、推广成果等形式,形成了四个规范、四个层次、四个体现的“三四”区域动态性课题研究网络体系。目前,区教科所组织区级特色学校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97项,其中“特色学校创建与文化建设研究”等重点课题18项。

(五)队伍培育,智慧护航

建设特色学校,关键在是否有一批优秀的特色校长和特色教师。我们以教研机构为纽带、以提升校长办学理念为前提、以打造特色师资为关键、以构建“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团队为保障,培育特色队伍。首先是提升校长领导力。从2012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高级研修,提升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能力。第二是提升教师执行力。组织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方面的区级、网络、校本培训等3500余人次。组建了4个名师工作室,着力建设学习型团队,培育智慧之师。

(六)学区联动,资源共享

学区是一个跨镇街区域的团队,合川共分为8大学区,每个学区由3~4个镇街教育管理中心及20余所中小学组成。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合川区立足学区实际,促进学区内部与学区之间资源共享,发挥整体合力。一是学区特色个性建设。本着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一体化、教研与培训一体化、质量监控与教育督导一体化原则进行,保证不同的学区凸显不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特色主题。二是学区资源整合。通过合并部分学校,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三是学区间、学校间互动。合作开展各类教研交流活动。通过实施学区制度,促进了区域教育在整体上的联动发展、特色发展。

三、文化引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之维

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灵魂。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唤起区内学校的“文化自觉”。正是因为文化的引领,特色学校建设才从行政推动走向了价值认同。

(一)人文校园,为特色学校建设培育文化体系

人文校园建设包括精神范畴和物质范畴两大方面。一是凝练学校文化的理念体系,形成文化谱系。二是根据学校的特色理念文化,进行环境文化建设。在我们的规划和要求下,全区每一所学校都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理念文化系统,并开展了人文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凉亭子小学在总结少年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以警养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齐步走 永向前”的校训,“步调一致 勇攀高峰”的校风等一训三风。新华小学打造“三香教育”特色,进行文化功能分区建设,营造出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得到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高度评价。

(二)特色课程,为特色学校建设构建内容载体

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载体,是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在课程上的体现。在合川区教委的规划、要求下,各中小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体现特色。一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理念,组织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合川中学开发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自选课安排在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全校选课走班。小记者站、科技活动等课程,入选重庆市100门精品课程。二是延伸式课程整合。即将国家课程的一些内容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延伸整合。如,久长街小学注重艺术教育课程内部的整合,以及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三)生本课堂,为特色学校建设牢固课堂根基

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基。合川区将特色学校建设与区域推进“生本式卓越课堂”建设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基本式+变式”组成,基本式为:自主学习、展示点拨、总结训练,但这三个步骤也是灵活的、变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例如,龙市中学通过“农村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生命教育在农村学校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构建了 “四段八环”教学模式,注重独立学、合作学、交流学、点拨学的统一。育才小学在传承中丰富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即知即传,合作探究”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

合川区还积极推进“生本式卓越课堂”评价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学评教”。从学生自主管理系统、教师自主管理系统、学校文化自觉系统这三大系统着手改革,使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服务于师生的成长需要。

(四)多彩活动,为特色学校建设搭建多元平台

活动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平台。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锻炼,得到的成长不亚于传统课程。合川区注重统筹安排多彩活动:一是活动平台多维,包括国家—省市—区县—学区—学校五个层次;二是活动类型多样,包括仪式类、社会实践类、校园节日类、公益类四种类型;三是活动形式灵活,具有开放性。例如,大南街幼儿园围绕“根植生活、巧绘童心”的园训,倡导“班班能亮相、人人都精彩”的活动宗旨,以“三大教育基地、四大经典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组级和园级特色活动。

(五)校社互动,为特色学校建设构筑动力资源

在开放教育、和谐教育时代,特色学校建设不再是局限于学校自身的内部行为,而必须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互通互动关系。合川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一方面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创建特色,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特色学校建设,构筑动力系统和资源保障。例如,南津街小学组织小画家们参加国际龙舟赛合川赛区书画50米长卷表演、为合川“创卫”做低碳生活宣传,还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书画人士进校园,为师生传经授课。官渡小学由社区提供经费,安装了视频网络系统,方便留守儿童每周与家长交流。

如今,合川区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主题的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未来,我们将继续全面深化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切实办好百姓身边每一所学校,把合川建成全国“师陶”的圣地和名片,让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闪耀时代的光辉。

作者:蒋定平

农村特色学校教育思想论文 篇3:

浅论特色学校的内涵及创建

摘要:2008年秋季,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作为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今后如何发展已成为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特色学校的内涵、创建的条件、途径等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管理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色学校;教育思想;学校文化;教育规律

一 特色学校的含义及特性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或针对自身不足,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模式。

(一)特色学校是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的学校

特色学校是一种在寻求服从于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竭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办学风格的学校。特色学校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蕴含有创造性,表现在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它是在继承吸收和内化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遵循办学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造而成的。

(二)特色学校是具有稳定性的成熟的学校

特色学校必定是成功的学校,而且也必须是是成熟的学校。成熟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成功地确立了办学价值观。第二,成功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特色学校的最大成功在于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第三,成功地确定了一种优化的办学模式。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办学模式不断优化的过程。

二 如何创建特色学校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基本条件

1 富有个性的校长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一个校长”。一所学校能否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无特色是关键,而学校的特色首先取决于校长的个性。创建特色学校,校长必须具备强烈的特色意识、独特的教育思想、较强的影响力和独特的管理风格。

第一,强烈的特色意识。在特色学校初创时期,学校特色通常并不明显,尚处于一种隐性状态,校长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潜在的特色,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给予政策倾斜,加以重点扶持,使特色渐趋完善,使其显性化。

第二,独特的教育思想。要创办特色学校,校长必须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这种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指非同一般、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育思想。

而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善于发现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因此,作为一位校长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教育的整体功能观;二是育人的全面质量观;三是开放的培养方式观;四是连续的终身教育观。

第三,较强的影响力。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富有个性的校长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有较强的影响力。

校长的影响力包括由传统、职务、资历因素组成的权力影响力和由品德、才能、知识、情感因素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在两种影响力中,最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是领导的人格魅力,它是非权力影响力的综合,校长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形成特色的重要因素。校长是否有“人格魅力”,要看他是否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是否对目标实现有不可动摇的信念、是否能向下属展示目标内容并使之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念。因为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光靠校长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不行的,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民主的工作作风去感染他人,建设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带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奋斗。

第四,独特的管理风格。独特的管理风格是校长在管理活动中积极的管理思想的表现,它主要体现在校长对管理工作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独特的管理风格是影响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目标,上海建平中学就是例证。由此可见,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管理风格,它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表现。

2 拥有特色的教师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前提

对学校来说,教师是办学的依靠力量,没有教师,再独特的思想也无法变成现实。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个体能力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形成特色学校,教师还必须要具备富有特长的专项要求。蔡元培曾说过: “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及社会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校长必须注意提供机会引发教师的特长,用教师之长,并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其展露、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培养教师特长。

第一,培养有特色的教师个体。一是从培养合格教师做起并逐步提高。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可概括为“三力”:动力、能力、精力。为此,应增强教师的动力,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制定师德规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制订规划、成立校内教师培训机构,以提高教师能力,设法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以积聚精力。

二是创造各种条件,培育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教师。特色教师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体对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主动追求,又取决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和学校的培养与扶持。在特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长应了解其特长,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展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指导,使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还应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二,培养特色教师群体。一是校长要将自己的办学思想、特色意识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追求,必须提出明确的师资素养要求,指明教师群体努力的方向。

二是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群体的建设必须有计划性,促使教师队伍逐步成长、稳步提高,形成一支各具特色的教师队伍。

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不仅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基地。学校领导必须重视教研组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教、研、学、帮的组织形式,促进教师群体建设。

3 有效的办学机制是形成特色学校的保证

第一,要建立动力机制。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校长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师生员工同心协力,齐抓共管。

第二,创建特色学校还要有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能促使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合理运转,从而使学校稳定有序,保证创建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创建特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该动静结合,只动不静,形不成稳定的特色,只静不动,又发展不了特色,所以,任何一种学校特色都只能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不断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中才能得到实现,在不断优化选择、不断自我调节中发展完善。

第三,创建特色学校还要有严密的制约机制。它包括办学目标、合理的组织制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也是一种保障,它是一种逆向控制与约束,防止管理失控,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制约有内外之分,在办学中应把外部的政策法规、督导评估转化为学校内部

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另外,在学校内部还应发挥目标和制度的规范作用,真正发挥这些内外制约机制的作用,强化目标意识,加强教育,使制度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制约机制既发挥作用,又不致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或被动应付行为。

4 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

特色学校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它是在独特的文化环境内逐步发展形成的。一定文化环境孕育了一定的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通过学校组织内部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活等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总结,它是学校内部成员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仅对于学校成员具有教育、凝聚和约束作用,而且对于学校本身由一般走向成功、走向成熟具有推动促进作用。

因此,一个有作为的校长不能仅仅盯住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或仅仅盯住方法选择、规章制度上,而应该特别关注学校文化的建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特色过程就是一种塑造学校文化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独特、优良的学校文化环境又为特色学校提供了生长的基础,这种生长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校文化通过校长的办学价值观为创建特色提供了思想基础。校长的办学价值观是校长对为什么要办学,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教师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学校应办成什么样子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决定了学校办学方向的选择、培养目标的确定、管理模式的构建、文化特色的培育。正是由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取向,办学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学校才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校长的办学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属于学校文化这一整体之中。学校文化通过校长的办学价值观得到表现并产生影响。

第二,学校文化通过校风传统为创建学校提供了行动基础。学校的校风传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个性的思想行为作风。学校成员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学校校风传统的熏陶,感染和教化。良好的校风传统对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的心理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并且只有在这样的组织气候之下,学校成员对创建特色学校的认识才会由服从向同化到内化转变,从而落实在行动上由执行命令积极参与到自觉创造发展。

第三,学校文化通过学校的空间环境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空间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校园格局以及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学校文化物质局面的体现,也是创建特色学校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学校空间作保证,特色学校就会失去生存的环境。因此,对创建特色学校来说,学校的空间环境的规划与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功的学校在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注意让环境来表达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个性、展示学校的风采。

学校文化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础条件,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

三 创建特色学校的主要途径

(一)超前构思创特色

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事业,只有凭借自身的超前性,才能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吻合和同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超前构思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建平中学的“合格+特长”、“规范+特色”模式,就是对办学进行超前构思的结果。

(二)探索规律创特色

按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实施教育,就需探索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这个过程也常常可以成为创办特色的过程,如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就是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发挥优势创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许多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或环境条件的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把自身优势和强项充分挖掘出来,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凝炼提升,就能水到渠成地形成办学特色。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创建的紧挨中山先生故居的学校,该校长期抓住这一特有优势进行办学构思与实践,形成了“中山精神+时代素质”的办学特色,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

(四)主攻薄弱创特色

受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和“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小学办学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的方面,加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又一途径。

(五)适应需求创特色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教育活力和能动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生存和发展之本。近几年来各地创办的农村初中“3+1”模式就是适应农村需要应运而生的,也就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作者:王会军

上一篇: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