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的医学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体量大等特点,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论文 篇1:

新时代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培養大量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详细阐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一、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它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融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命系统各层面丰富生命科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研究新材料,制造新设备,提供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伟大使命。其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这一新兴领域需要培养大量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各相关院校应建设科学合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培养的特点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调研与分析,积极探究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教学的高效方法,确立科学、全面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严谨、可行的毕业要求,构建先进、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设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和毕业要求中,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先进性。学习、采用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培养体系。(2)标准化。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照具体的标准要求,梳理培养方案体系,制定符合标准要求的培养方案。(3)实用性。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强化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工作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科教融合和实践育人。(4)交叉性。融合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5)科学性。尊重和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律,积极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提早科学谋划布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6)全局性。紧跟国家的战略需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培养。

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形式,也是落实毕业要求的具体载体。课程方案应紧紧围绕毕业的现实需求来设置,每一门课程都要在支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角度上有所侧重。

在充分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梳理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知识点,整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基点,进行深入的专业建设。围绕专业核心知识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认真地整合、优化与完善,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个性课程+跨专业、国际化模块+二三四课堂等部分构成,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通、专、跨、国际化”的特点,制定的过程应体现修读顺序合理、逻辑层次清晰、覆盖内容完备的特点,同时还应具备以下专业特色:

1.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课程特色,推进学科前沿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创业创新课程等一系列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素质。当前具有较强现实需求的“医学人工智能”“神经工程与认知科学”等课程,可以尽快地列入培养方案当中。

2.分列模块方向的课程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学科融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的特质。因此,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科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的内涵,设计体现学科优势、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主修、必修模块方向的课程,紧密贴合院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前沿,这是目前国内外一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设置形式。

3.突出拔尖人才的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自然科学、工程应用、人文素养等,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知识综合能力,形成多维度、多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优化调整,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协调一致,适时启动实施“卓越学子”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高素质、拔尖的交叉人才。

4.加强创新创业的引导

充分应用“创客空间”等软硬件条件,加强对学生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学科竞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系应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实习基地,包括三甲医院、医疗仪器企业的实习基地等。引进知名校友担任在校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努力增强学生们的专业综合素养,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5.提升全球竞争力

结合院校现有的国际化交流项目,开展文化交流、科研训练、联合培养等交流活动,拓展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建设,与国外顶尖大学联合开设“生物医学工程设计”等全英文课程,接轨国际前沿课程,深化国际化培养的内涵。

6.契合社会经济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交叉融合的科研开发能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始终强调所培养的人才、所进行的研究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相契合,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合理性分析

在专业培养方案内,必修课学分的分布为大一、大二年级每学期均为20个学分左右,其他低年级非必修课穿插其中。大三年级必修课每学期15个学分左右,10个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年级上,供学生们按需选择。大四年级注重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教育。作为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类专业,方案中实践类学分的比例可达到30%左右,实践类学时比例可达到40~50%左右。

课程安排要相对合理。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打下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同时完成思想政治、军体、外语、通识选修等课程的学习;大二下半学期开始逐步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后则进入模块课程+专业选修+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深造阶段的方向选择。

学分的分布要符合培养的要求。大一、大二的学分较为紧凑,有利于学生打好较强的专业基础;大三之后学分逐步降低,增加较多的实践、实验类课程的安排,预留空间的以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修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科研实践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语

院校制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应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通过审慎分析、认真论证,结合院校学科发展,全面合理地加以制定和完善,使其培养目标明确而有特色、培养规格具体可操作、授课师资完备充分、教学条件充足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有效,努力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95-502.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3-36.

作者:齐炜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论文 篇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的医学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体量大等特点,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突出医工结合特色、部分章节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重视实验教学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措施,开展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建设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工结合;自主学习

一、引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它是医学基础类课程,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交叉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后续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医学基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医工结合的交叉点,促进学生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多在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中开设,由于这一专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容易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偏重于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在这些专业中,其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独立开设,尤其是所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科独立性较强,存在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现,作为医学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几门课程,内容体量大、理论性强,然而课时方面却基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的几十个学时内完成该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大体量的教学内容,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临床专业中开展,而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学研究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急需有新方法的探索。因此,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医工结合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有帮助,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中开设的,依托工科背景,在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医学学科基础薄弱,教学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突出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特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沿袭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负担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提出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分别从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和实践环节结合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开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以生理系统为框架整理课程内容,开展以生理系统为单元的专题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该课程中,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生物电的生理机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心电、脑电、肌电与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些章节的教学会重点讲解,内容包括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的工程应用;而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内容系统性较强,相对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把章节的内容梗概在课堂上讲解,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这样区别分配授课时间,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解决了课程体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时增加对血管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仪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同时结合生理功能的原理给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更换人工起搏器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关闭起搏器,而是要逐步减慢人工起搏器的搏动频率?”;再如,在泌尿系统的教学中,在讲解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尿液是如何产生的?临床使用的人工透析机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医工结合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讨论时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建立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医工结合的交叉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源把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相关专题纪录片及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弥补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量大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我校图书馆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网络公开课程,斯坦福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大脑》视频公开课,杜克大学的《人体生理学导论》等等,这些课程由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全程教学,内容清晰、详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介绍这些视频公开课给学生课下自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自学情况做简要的讨论和总结。此外,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也对课程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这些影片由专业团队拍摄,案例丰富,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学生被纪录片内容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睡眠功能时,链接《人体奥秘》睡眠专题的记录片,片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睡眠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睡眠功能和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教师针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重要生理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睡眠对人体是必须的?”、“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环节教学

该课程配套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开设的实验都涉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生物电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围绕生物电内容设置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大鼠心电图描记、大鼠运动感觉皮层脑电信号的获取、人体脑电图描记等四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电,并通过生理信号分析系统对获取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提出思考题,比如“如何获得好的心电图描记?”,这些实验操作和思考题将启发学生深入的认识生物电,为以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这些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的联系。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考评体系,由以往对知识点的考查为重心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考核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来改变考核构成,如平时作业(主要是章节重点内容的训练等)占15%、专题讨论表现占15%、自学模块表现(以讨论和读书报告形式体现)占1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5%。减少闭卷考试中固定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目的分值等办法,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50%,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并且,把这种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明确指出,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把考试也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注重医工结合、突出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现象的结合,突出医工结合特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此外,目前尚未见有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专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结合正在开展的这种面向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料和各类教学模块的内容,尝试编写面向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既是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更希望能对医工结合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岳利民,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旭,刘志成,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实践[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

[4]陈超敏,周凌宏,龚剑,冯晓刚,陈光杰.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

[5]王凤丽.五年制高职医药学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6]徐燕,朱娟霞.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11).

[7]刘书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4).

[8]白燕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

基金项目:本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受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项目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重点项目(ZD1302)的资助。

作者简介:杨文伟(1974-),女,河南信阳人,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神经电生理学;薛凌云(1967-),女,浙江杭州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作者:杨文伟 薛凌云 杨勇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论文 篇3:

基于OBE理念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该文认为,坚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十分必要。基于OBE理念重新定义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反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建立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对于提高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家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OBE理念;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深圳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和雨课堂技术的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索”(2018105101019)

[作者简介] 廖文超(1984—),女,江西九江人,博士,深圳技术大学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质安全保障研究。

[中圖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也给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用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深圳技术大学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聚焦《〈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为引领健康医疗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服务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设立的特色专业。专业旨在为深圳健康医疗相关产业输送优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与强调成果产出的OBE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基于OBE教育理念,对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既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能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国际认可度。

一、OBE教学模式的特点

OBE模式,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注重递进式和交互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极其看重教育产出与教学的实际成效[2]。OBE模式需要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环节,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OBE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有明确和清晰的规划,按照需求设计最优的培养方案、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师经验或硬件投入成为驱动教学运作的动力,这与传统上的硬件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二、OBE教学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施

1.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快,行业发展迅速,是深圳乃至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培养高端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贴近行业实际,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不脱节,是企业真正需要、来之能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就邀请了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的专家和大学教授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论证,通过两轮研讨,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能够契合企业需求,能够跟上行业发展节奏,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牢基础。

经过重新梳理和定义,我们认为通过四年的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具备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的基础知识;具备工程学(电子、材料、信息、计算机科学等)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具备分析和设计生物医学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生物医学仪器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及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及其应用技术;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前沿与发展动态。

2.反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们反向推敲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增设企业工程师推荐的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两手都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完成通识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分三个方向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应方向的专业课学习。三个方向为:(1)医学纳米技术方向:设置生物材料学基础、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生物材料制备工艺、生物材料测试技术与方法等课程;(2)生物医学仪器方向:设置信号与系统、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EDA设计与应用、生物医学检测原理与传感技术、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3)生物医学信息方向:设置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系统、数字信号原理等课程。术业有专攻,通过分方向学习,能让学生集中精力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学专学精,能更好地胜任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我们着力加强了实践课程的比例。相比于传统高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设置,我们构建了更为丰富的“专业认知—专业实践—企业实习—高级研究项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显著延长了实践教学时间,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将用一学期的时间在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在企业和实验室充分地学习和锻炼,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3.丰富教学手段。为了实现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学目标,仅有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手段方面推荐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MOOC平台和基于微信的雨课堂等渠道,构建学生线上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预习,或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推荐利用雨课堂工具丰富课堂教学互动,及时接收学生学习产出情况,并对课堂进度进行相应调整,保障学生的有效学习。

4.完善課程考核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界的不断反思和经验积累,以往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教育部也于近日提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OBE教育模式下,我们设置了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学生需要在课程的全过程均投入充分的精力,保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以往依靠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的模式在我们的教育模式下完全行不通。在OBE教育模式下,我们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分阶段通过作业、小测验、课程报告、分组项目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及时答疑和调整授课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产出。而学生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也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

三、结语

作为新的学校、新的学院、新的专业,我们没有固有模式的束缚,一切从零出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为目标,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考核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地探索和尝试,初步获得了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然而,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坚持成果导向,勇于尝试,不断自省,力求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磊磊,郭心灵,杨俊杰.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7):148-151.

[2]韩婧.基于OBE教育模式的高校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5):97-98.

Key words:OBE concept;Biomedicalengineering;Applicationtype;Teaching mode

作者:廖文超

上一篇: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交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