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传承老一辈优秀革命品格和家国情怀的最佳资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 篇1: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特色比较研究

摘 要:中美日三国立足于本国经济与文化传统,在学前教育体制、师资和课程建设上都各具特色。三国学前教育特色的对比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美国;日本;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美国和日本文化各有特色。美国移民较多,文化多元,强调法制、独立、创新。中国和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沉淀深厚,講求集体、和谐和稳定。本文通过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特色的比较分析,总结三国不同国情和国家发展目标指导下的学前教育特色,以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一、学前教育体制建设

中国和日本强调通过国家法律政策,全面细致地指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保障了学前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美国强调通过严格的法律体系保证学前教育配套资金的规范投入和使用,各州参照要求制定相关法律细则来落实,以此满足各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2000年颁发《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2010年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国幼儿教育包括0—6岁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以3—6岁的幼儿园为主,虽然在一些大中城市有为0—3岁儿童服务的早教机构,但0—3岁幼儿仍然以家庭抚养为主。幼儿园与小学属于相互独立的教育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以拨款法为主的成文法律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如1974 年的《教育机会平等法》、1981年的《提前开始法》、1990年的《早期儿童教育法》、2002 年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11年推出“力争上游”早期教育挑战计划等。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拨款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以期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资源公平享有和师资提升。

美国幼儿教育包括0—8岁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繁多,形式多样,体系完整。包括对0—3岁前婴幼儿的保育机构,3—4岁儿童的幼儿园(Preschool)教育和5岁儿童的学前班(Kindergarten)教育。在美国,幼小衔接受到特别的关注。每个公立或私立小学都有学前班(kindergarten),专门为5岁儿童提供幼小衔接学习场所。自学前班(kindergarten)至十二年级高中毕业的国民教育即是一般所指的简称为K-12的教育体制。同时,美国实行幼小师资证照合一制度,幼儿教师的资格证书是涵盖学前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学前班教师对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内容与方法非常了解,能够保障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日本幼儿教育包括0—6岁的幼儿教育,实行幼儿教育双轨制。保育所是社会福利机构,招收0—6岁家庭困难的儿童。幼儿园是正规学校教育机构,招收3—6岁儿童。双轨制学前教育体制的设立使贫困家庭的幼儿也能够以较低的学费获得学前教育,儿童入园率达90%以上。日本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互独立,幼小衔接出现一定的断层,近年,日本积极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以保证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二、学前教育师资建设

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者即可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但是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目前主要通过教师的自主研修提高教育水平。美日两国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一般都要取得大学及以上学位方具备申请幼儿教师证书的资格,美国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为进阶式的体系,需要不断的进修,通过评估才能拿到永久教师证书。在日本,教师虽然入职起点非常高,但实行终身的公务员聘任制。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道路发展,但高学历幼儿教师的比例仍然保持较低水平,专科以下学历占85.2%以上。近年来,幼儿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发展迅猛,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幼儿教师自觉通过职后学历教育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如下进阶方能获得永久教师资格证书:幼教执照一教师资格证一初级、中级资格证一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养,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幼儿教师在工作之余进入高校研修课程,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修以考取永久教师资格证书。

日本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为教谕专修资格许可证,须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第二等级为教谕一种资格许可证,须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第三等级为教谕二种资格许可证,可为大专毕业生,但在幼儿园只能从事助理工作。具备了幼儿教师许可证,还需通过入职录用和选拔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入职后须参加严格系统的职后研修。日本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有严格的规定,与教师晋升级别和聘用密切相关,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新任教师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职后研修,工作10年后还要参加10年经验者研修项目。

三、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中美日三国都制定了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纲领。美国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性、统一性、公平性与文化普适性。中国和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都借鉴了欧美的教育经验,但是日本非常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注入本国文化传统传承的思想和内容。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课程实施 “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0~8 岁儿童适宜发展课程》(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I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3rd Revised Edition,简称 DAP) 是全美通用的一套学前教育准则,多州政府将DAP 作为本州幼教机构课程标准。适宜发展课程纲领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八大领域:美感领域、情感领域、认知领域、语言领域、身体领域、社会领域、假想游戏领域、建构领域。课程实施强调“减少儿童的学业发展差距,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美国国民素质世界竞争力”。

中国和美国幼儿园教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经费,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课程需要购买相应的玩教具。幼儿园主要负责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配备助手,并安排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研习会,提高业务水平。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学前教育国家标准。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大领域。课程实施目的强调“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机会,培养幼儿健壮的身体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日本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非常具有本国特色:

(1)崇尚自然的校园环境创设。日本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密不可分的,人类要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才能获得快乐。日本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产生好奇心,激发兴趣,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获得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知识。根据自然教育的观念,日本的幼儿园校园环境创设非常朴实自然。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院子里还有畜舍、沙池。幼儿园的教学方案大多安排有各种各样与自然亲近的活动,如:荡秋千、采摘树叶、喂食小动物、玩沙子,等等。

(2)开展种类繁多的行事活动。日本每年有数不清的行事活动,即节日活动。在日本幼儿园的课程计划中,行事占有重要位置,幼儿园会安排儿童庆祝每一个行事活动。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儿童在期待和兴奋中度过了丰富的行事活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成长起来。有些幼教工作者甚至提出 “行事中心保育”的观点,即幼教机构要以行事活动为中心实施保育。行事活动对培养日本民族凝聚力、集体意识、爱国精神和传承日本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同的国家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化类型,中国、日本、美国是三个有较大差异的国家,各自都有着比较独特的文化背景。学前时期是人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是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培养合格公民,传承本国文明的奠基时期。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也是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和理念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过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思想受欧美等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大,在教育理念和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在不断努力赶上美国等世界先进國家。但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如何与国际接轨,又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上,日本这种兼收并蓄并力求本土化的态度和方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

张海燕,尹建军.美国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职能研究.教育评论,2012(4).

王亚萍.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启示.陇东学院学报,2013(1).

刘菊华,曹能秀.近十年来美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与趋势分析.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5).

唐泽真弓.日本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变化.幼儿教育,2010(11).

张 虹,韩康倩,杨利民.兼收并蓄力求本土化.幼儿教育,2001(10).

作者:黄冬梅

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 篇2:

文化之髓 贵在传承

摘 要: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传承老一辈优秀革命品格和家国情怀的最佳资源。会宁作为国家的红色文化之乡,教育特色化示范区域,在整个国际享有盛誉,红色革命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会宁教育界和旅游文化界的名片,课题围绕“红色乡土文化”,探究了乡土文化对于师生之间有机对话的价值,尤其是把乡土文化渗透在“常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对于地方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而言,红色乡土文化更是德育利器。

关键词:文化之髓;贵在传承;红色乡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

甘肃会宁是一个文化之都,也是一个以“红色革命文化”来坚持渗透教育的“西北革命文化传承地域”。谈及会宁的红色乡土文化,就会有人想到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文化聚焦的地方。在这里有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有老百姓与工农红军协同战斗的历史片段。在这样一个集聚优秀革命文化的西北乡土地带,如果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二者融合起来,对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文将基于教学案例来探索较好地渗透红色乡土文化于育人实践的创新途径。

一、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渗透“红色乡土文化”育人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部早在2010年起就利用国家教育行政会议和教育论坛以及地方教育的政策指导纲要解析和学习等途径不断强调:要重视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常规教育中的“道德价值观、积极情感和健康的三观的引领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其次才是树人。而立德树人对学生群体本身、对于家庭乃至社会是非常关键的。

1.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可以唤醒学生的灵魂之根

一个长期生长在一个地方的人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特殊的乡土情结,而会宁的高考状元历年不减,攻读博士学位的群体占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本地的红色乡土文化的滋养。重视会宁传统革命精神中的“吃苦耐劳、积极奋进和战斗不息”对中小学生常规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觀引领是非常有利的。厚重的红色文化根基让这里的老师爱岗敬业,传承文明;让学生可以热爱学习。逐渐引导他们形成“建设家乡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把“红色文化渗透其中”,可以很好地唤醒学生对于乡土情结中深深植根的“红色文化基因”,唤醒学生的灵魂之根。

2.红色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的氛围营造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常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样的,是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才可以实现的。在常规中小学生的不同学科的育人中,尤其是在语文、艺术和思想品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可以就地取材,把本区域的红色乡土文化很好地渗透在学生的常规学习中,巧妙地把“红军的长征精神,工农红军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艰辛的奋斗历程”等融入课堂学习内容中,让学习氛围中有浓厚的革命精神,从而把红色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的“育人环境”的氛围营造到最佳。

3.红色乡土文化渗透教育实践可以最大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想道德发展受到了“多元社会思想”的影响;如果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引导,中小学生面对一些复杂的网络现象和消极思想的误导和诱导,就会在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红色乡土文化中的健康价值观理念和历史文化遗迹中呈现的历史故事被有机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案例和学习互动中,这些鲜活的教育思想,便会很好地发挥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格的作用。

二、红色乡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几点原则

虽然会宁红色乡土文化对于教育学生成才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功不可没,而且会宁是国家重点的“革命文化发源地”;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本区域的初中老师仍旧需要在日常立德树人过程中确几个育人的基本原则,才可以更好地把本区域的“红色经典革命文化”育人的优势激发出来。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会宁红色乡土文化在中小学生常规教育实践渗透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如果学校的教学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不能选择优秀的、经典的案例来设计出贴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文化经典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这些内容平淡无奇,没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文化渗透行为带给学生群体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必须要借助信息媒体和本校的育人环境设计出趣味性十足的经典案例。

2.创新性原则

作为文化基因良好的红色革命圣地,也是甘肃一个教育特色县,这里的红色基因文化存在于旅游古迹、文化互动和各类文艺形式的县域活动中。而学校作为育人的净土,既要看到学校育人的特殊性,又要结合教育部门关于“立德树人”的全新要求来设计课堂。因此不仅要具有人本性还要具备创新性,要结合现有资源设计出学生喜欢和影响力大的“红色乡土文化精髓的传承活动”。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主要是引导本区域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明确在进行“红色地方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不能基于完全的理论陈述来进行立德树人”,也杜绝进行照本宣科的育人行为,更不能就文化讲文化。在中小学的常规性教育中,老师要在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性的社交育人活动中把“红色传统精神和红色乡土基因渗透进去”;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强,而且参与的积极性高,活动效果自然也好。

三、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红色乡土文化渗透的创新路径

依托新时代育人理念,以初中生的常规教育为阵营来落实具体的“乡土红色文化的渗透”的实践教育。

1.基于校本教材的深度挖掘,提高初中生校本化的红色乡土文化的教育

会宁作为革命文化之乡、教育状元之乡,必然有其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优势。因此在初中生的常规教育中,学校老师可以这样来开辟创新型的育人路径。案例1:学校:从会宁的红军文化和会宁教育传统中的“会宁精神”中挖掘大量的网络资料图片,并与本县区的文化博物馆取得联系,获取更加生动的关于“红色革命和红色战斗的历史史料”;并把近几年会宁县围绕“红色乡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些旅游特色项目建设和特定区域的文化活动案例”等有机融合起来,并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和系统化处理,依托这些资源来探索和编纂校本化的“红色文化知识通和红色乡土元素的经典故事案例学习”校本教材。等这些教材完善以后,便可以作为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资料来应用。学生:可以结合网络资料对这些校本教材进行学习,出现的一些案例可以在课外的第二课堂的“文化寻根”翻转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互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传承文化的生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滋养,对于初中学生群体的文化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值得推介。

2.基于历史遗迹的社会性参观与教育,提升初中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敬仰感

文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陶冶人的性情,以情怀来感染受到文化浸染的群体。初中生作为一个心理认知能力强、心理塑造性强的群体。他们需要优秀的道德革命文化养分的滋养。因此在常规性的教学中,可以以学校为整体,由校领导牵头,以学校的团支部和思政老师为活动引导者,把学生按照年级组织有序,带领他们去参观会宁当地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和当地的工农红军汇聚的遗址以及近几年本地区基于旅游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特色文化基地”等。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和带队领导要分年级、分层次对这些“文化遗迹”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初中生可以深刻地感知到先辈们如何在艰苦的岁月中用伟大的革命精神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又如何面对外来侵略发挥他们自己的革命力量击退敌人的伟大精神;他们秉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斗争精神,把中华民族从苦难中一步步拯救出来的,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领队老师和领导在引导初中生落实学习以后,可以再举办一次向革命英雄献礼的集体活动,回到学校以后,还需要班主任按照“我的红色文化之旅”的主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旅行日志的撰写。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提升初中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敬仰感。

3.基于红色文化的故事讲演为载体,全面提升初中生红色文化认知的时代感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强,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还不够。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老师结合更加鲜明的事例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来全面帮助提升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优化其心理因素解析水平。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如敬仰感、民族性、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家园意识等。作为初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些红色乡土文化的内涵,以月为单位,每一个月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红色乡土文化主题”的红色故事讲演或者红歌演唱歌咏比赛、红色文化经典诗词朗诵等。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可以共同参加,分为教师组、行政领导组和学生组,这样一来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红色乡土文化”教育学习活动的氛围就会被较好地营造起来,当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以后,他们受到的教育滋养的内在自省意识和觉悟性也会显著提升。

4.基于现代媒体技术下的红色乡土文化班会课建设,系统培养初中生的红色精神

目前各大基层学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已经全覆盖了,因此只要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尽心构建智慧型的“红色乡土文化”主题的班会课系列,并且循序渐进地在不同年级中定期开展红色乡土文化班级大行动等序列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把本区域的红色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但系统性强而且针对性强,而且还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四、结语

论文结合会宁县的红色乡土文化的历史溯源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次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初中学生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守的几个基本原则,最后构建了四个维度的策略,很好地为本区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加勋.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文化渗透的尝试.[J].学周刊,2012:13-16.

[2]吴美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120-123.

[3]江小飞.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1:45-47.

[4]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中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D].江南大学,2017:65-67.

[5]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乡村学校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教学与管理,2018:37-42.

作者简介:盛晓娟,女,一级教师,初中数学教学,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陽初级中学。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红色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的实践与探索——以革命圣地会宁为例》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9]GHB0520。

作者:盛晓娟

中小学爱国教育特色分析论文 篇3:

音乐学科红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法探究

此文系广州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ZCYJ20096研究成果

摘要:现代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利用红歌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以下内容中,笔者便重点围绕音乐教学中红歌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音乐学科,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一、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1.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

音乐教育是一种通过熏陶和感染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心中情感的教育,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让人民可以在音乐当中寻找最初的自我,同时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从而在道德方面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1]。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要将这种感情传承下去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之奉献。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

2.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联系

音乐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歌曲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或载体,其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同时音乐能够深入将“情感”与“美”相结合,也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进而产生出一种“艺术美”。在音乐教学中,可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歌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3.音乐教育中红色歌曲的内涵

本文所述红歌即爱国主义歌曲,“狭义的红歌产生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之前,主要以歌颂党歌颂领袖与社会主义为主体内容,广义的红歌是指除了狭义红歌之外的歌颂祖国欣欣向荣发展之势的歌曲。”[2]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歌曲应该是历史的、积极的、有内涵的又与时俱进地表达时代先进思想的进步歌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歌曲本身的艺术性特点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爱国主义精神。

二、挖掘红歌创作背景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通过在其教学工作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从实际分析来看,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把握学生的特点,然后重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究[3]。

1.挖掘革命理想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经这样定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社会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浓厚的感情。”我国“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无论在哪个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红歌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早期的红色歌曲,大多反映革命理想,在革命时期,人们怀揣理想希望通过革命改变残酷的现实。以此为主题的红歌有《保卫黄河》《十里送红军》等。创作于1935年的《救国军歌》,这是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由陈凝秋(笔名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大力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还因此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表达人民要求团结抗日、保卫祖国的歌曲诞生了。

2.挖掘忠诚于党政治内涵,进行爱党爱国的教育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红歌还包含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内容,如忠诚于党类型的歌曲。这些歌曲主要创作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1943年。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已有六年多,所以最早的歌词中这样唱道:“坚持抗战六年多”,到1944年时,改成了“坚持抗战七年多”,到抗战胜利改为“坚持了抗战八年多”。歌曲伴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唱出了人们内心的崇敬与激动。反复颂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达出了人们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与感激之情。

3.挖掘民族团结与保家卫国内涵,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较,红歌在宣传民族团结方面因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爱我中华》这首歌创作于1991年,作为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会歌,它广泛地采用了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的音调,具有浓重的少数民族特色。节奏欢快,充满美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歌詞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反复强调,使每个民族的每一位同胞都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对于我国民族团结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保家卫国在革命战争年代更是当时的核心价值。《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曲一开始便以一声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励每一个向往自由、向往解放的中华儿女为了我们的家园奋斗,“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勇敢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催人奋进的歌词,高亢的曲调,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悲愤,更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决心,深深地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将人们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红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种重要的手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由于红歌本身的特点使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没有的一些功能,即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政治认同功能等。因此,挖掘音乐教学中红歌教学资源的爱国主义因素,发挥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仇辰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1(3):92-93.

[2]周耘.红歌: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26.27.

[3]徐晓宁.爱国主义思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小学生(下旬刊),2021(3):60.

[4]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M].第1版第28卷,1956:74.

(作者单位:①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港侨中学511300;②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三江第一中学511300)

作者:王晓欣 姚朗建

上一篇: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研究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