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业保险论文

2022-04-16

一、文献回顾企业职业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水平的实现,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所产生的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实质是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要求的社会保障,安全活动在获得满足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所需投入的资本、劳动越少,安全效益越高,反之越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职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职业保险论文 篇1:

推进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的思考

摘要:文章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企业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构建,需建立企业经理人准入机制、公开竞争的市场机制、科学决策的支持机制、目标激励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等机制,并对每种机制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试图以此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价值,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机制创新

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公司治理,并把企业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一致,作为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一个社会的公司治理总体水平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源的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整体管理水平的一大缺陷。

公司治理是指用于决定和控制一个组织的战略方向和业绩表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协调,其实质是要抓住“土地、劳动、资本、管理”生产四要素中最本质的因素——人。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如领导体制、薪酬体制、监督机制等)和外部治理机制方面,从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企业职业经理人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求建立能激发企业职业经理人创造性经营管理激情和潜在才能的系统化激励机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企业职业经理人准入机制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是: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区域化日益成熟,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兼并、重组、联合日益加剧;资金投入越来越高,资本运营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科技技术含量日益增加,产品和产业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企业战略管理的地位日益提升等,这些变化对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领导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经理人职业化,职业经理人群体的多样化,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同步发展,应是时代的必然和历史的趋势。

企业经理人职业化机制的前提,是要有较为完善的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个市场的存在,将会对效率低下或行为机会主义的企业经理人产生心理压力,增强其自我约束感,提升其主动开展创造性经营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压,使其以负责的精神履行其使命。

民营经济,由于其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在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具有家族化、内部人管理的特征。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是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当企业的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内部人管理的模式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为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引入“职业经理人”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本,来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求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公开竞争的市场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职业经理人由于肩负着要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企业增加盈利,为职工谋求最大福利的多重职责。责任的重大,决定了企业所有者或企业董事会,为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必须定期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公开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应聘者为职业经理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整个招聘过程必须是严肃、认真、负责的。因此,每位应聘者均须对拟聘职业岗位进行周密的研究,提出较为完善的有关企业现状的分析、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计划以及改善生产经营管理的建议书等材料,由企业所有者(或企业董事会)、政府主管部门、职工代表组成的评议委员会了解掌握应聘者的知识背景、学识水准、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等。同时,企业所有者或企业董事会,要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聘任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并承担由此所产生经营风险的连带责任。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一旦聘任就会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行为,这些行为是企业价值的原动力之一。企业价值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理人的决策效果。因此,从制度上和体制上完善企业经理人聘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是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制度基础,所以必须构建起这个制度体系。

三、科学决策支持机制

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企业内部必须设有一个能稳定存续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可使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决策与指挥,建立在以信息资料分析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之上,最大限度降低决策与指挥失误或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减少或化解经营风险;其次,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可使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聘任制更加完善与规范,为降低代理成本,规范企业经理人的伦理行为,在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决策指挥系统和机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至于因为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更替而出现管理真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为保证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还应建立企业职业经理人决策风险基金制度。该项基金的来源可分为受聘企业经理人个人缴纳部分,企业董事会成员缴入部分,企业利润留成按比例提成部分等。建立企业经理人决策风险基金制度的目的,旨在促使企业董事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慎重从事;企业经理人在履行其经营管理职责时,增强责任意识、负责精神和使命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第四,为保证企业经理人的决策行为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董事会应建立健全定期的企业经营诊断制度,以使企业董事会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非理性、非道德和短期行为,提醒企业职业经理人及时进行必要的工作改进,促使职业经理人负责任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四、目标激励机制

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所从事的是一个充满风险,需要高度智慧和丰富经验的职业。其聘任制的工作特性,决定了职业经理人在完成了目标责任制所规定的任务后,必须给以相应的激励,以保证其持续保持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创新动力和工作激情。

企业职业经理人目标激励机制应包括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物质方面看,现有的职业经理人年薪制或期权制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模式,应在继续沿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完善;其次,应建立与完善职业经理人的离职保险金制,即当职业经理人完成了与企业所签订的目标责任制正常离职或因非个人原因离职时,应给予一定的离职保险金,以保证职业经理人离职后能有稳定而又有尊严的生活,提高职业安全感。从精神方面看,要从制度和体制上建立健全能使职业经理人正常流通与交流的市场化机制,使其从理念上始终处于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服输、不断进取的被激励状态,激发他们继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完善的意识,在流通与交流的动态变化中寻求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与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应建立荣誉职业经理人称号制,从其当年业绩、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贡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成功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享有与其贡献相当的社会荣誉与社会地位,提升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人力资本价值。

五、监督约束机制

不受监督与约束的权利,是产生滥用权力滋生腐败的根源。在公司治理机制下,董事会的决议和行为可有效地遏制不道德或非理性行为。人们期望最有效的董事会,应能积极制定商业伦理和商业价值界限。在企业经理人职业化机制下,企业经理人一旦受聘就自然会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指挥、控制的中心位置,如果缺乏对他们职务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一旦职业经理人出现滥用权力的不道德行为,将会使企业及关联方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管理科学,其内涵一方面是要求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科学、规范、有效的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职业经理人的正常经营管理行为能迅速、畅通的得以实施,同时也能从制度基础上起到防止滥用权力,控制腐败行为滋生的目的。

企业内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定期企业内部经营审计的董事会负责制;重大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董事会监控制;差旅招待费用的公示制等,使企业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

企业外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应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企业定期的工商年检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定期轮训制等。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的宏观监督调控作用。

总之,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发挥,它并不是单纯的几种激励方式的组合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John M.Ivancevi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7th ed.Copyright 1998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2、Gary Dessle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th ed Copyright 2000 By The prentice Hall,Inc.

3、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贝克尔著,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谢晋宇.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登辉

企业职业保险论文 篇2:

职业安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文献回顾

企业职业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水平的实现,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所产生的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实质是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要求的社会保障,安全活动在获得满足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所需投入的资本、劳动越少,安全效益越高,反之越低。职业安全对社会和人类作用意义是广泛和复杂的,呈现出来的安全效益也有着特殊的性质,其表现为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潜在性、多效性、复杂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对职业安全效益的衡量无论是从计算口径、内容上,还是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学者在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罗云(2009)认为该构成从性质上可分为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职业安全的社会效益)。封雨等(2000)认为该构成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转化经济效益和潜在效益构成。王晓梅(2007)则认为职业安全效益由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构成。王昕(2000)则认为安全经济效益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构成。二是从职业安全投资决策的角度研究职业安全效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每项投资决策都是以收益或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依据的,研究的内容包括安全投资(投入)决策模型的构建;安全投资(投入)经济效益的评价;安全投资(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三是对企业职业安全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职业安全效益主要受企业和员工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及政府的安全规制体系影响(王幼莉,2010)。四是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职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樊晶光等,2004), 职业安全投资(投入)对企业而言产生经济效益是确实存在的。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投资决策、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而对安全效益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学者作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客观性、科学性 所谓客观性、科学性就是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的规律和内在客观联系,利用统计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职业安全效益,并能将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系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现状及其规律的指标体系。

(二)实用性、可操作性 所谓实用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从指标体系中汲取有用的信息,指导企业进一步搞好职业安全工作,激发企业加大职业安全投资的动力。所谓操作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据能够比较容易采集整理分析,同时指标体系反映内容能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三)全面性 由于企业职业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宽范围、着眼于长远性去构建,让企业从中获得对职业安全效益的全面认识,促进企业在职业安全上加大投资力度。

(四)各指标之间相互衔接、与其它指标兼容的原则 职业安全指标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子体系构成,各子体系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全面准确说明总体,从而正确引导企业走向职业安全的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相统一,要求与会计的一系列指标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相兼容,这样才能便于收集职业安全所需的各种资料。

三、职业安全的效益分析

(一)减损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任何投入都要考虑效益问题,企业职业安全投入也是一样,其产出效益一方面表现为企业通过对安全设施的投入避免或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病率,设备、工具、材料也免遭损坏,同时减少由于职业安全事故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等,这些损失的减少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即减损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形成的减损产出表现在:一是通过投入保障员工的生命权,减少员工在工作中死亡、残疾、职业病等,从而减少企业支出,主要由人员伤亡、职业病的赔偿费构成。二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主要有因职业安全事故导致的财产报废、损坏设备设施的维修费用等。三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主要是减员、减产、停产等一系列损失。四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抢救、处理费用支出。五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而引起的各类罚款。六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商誉受到影响而导致的订单减少造成的损失。七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高素质员工流失引起劳动生产率降低等产生的损失。

(二)价值增值效益 企业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还可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增值效益。增值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产生增值,主要是企业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提供安全工作的环境使其健康和身心得到有效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进高素质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物的因素产生的增值,主要表现为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特别是高素质的员工和设备的良好运转相结合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带来的价值增值。三是企业的形象带来的增值,主要是由于企业始终将职业安全放在第一位,企业的商誉价值提高,订单数量增加,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三)转化效益 由于企业重视职业安全工作,使得其投入低于同行业或国家规定的投入,为企业节约了资金,这些资金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效益,这部分效益叫转化效益。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要求进行的职业安全各项投入,由于企业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得相当完备,实现了低于规定比例的投入或者低于同行业安全投入的平均水平就达到规定的效果,这部分节约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获得的效益,这是减少投入获得的效益。二是由于职业安全的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在获得减损效益的同时,将减损的资金再投入到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又获得相应的效益。这两部分效益在统计中通常被忽略,应该加以统计。

四、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职业安全效益指标的计算 一是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投入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按照职业安全投资对职业安全事故和伤害的预防或控制的作用划分,安全投入可分为:(1)预防性投入,指为了预防职业安全事故发生而进行的安全投资,包括安全设施费、防护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金、安全教育与管理费、应急救援和保障投入等超前预防投入。(2)控制性投入,指职业安全事故发生中或发生后对伤亡和损失后果控制的投入,如职业病的诊治、事故营救、设备(设施)的修复等。预防性投入是主动性投入,而控制性投入是被动性投入,它们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预防性投入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控制性投入就会加大。企业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确定预防性安全投入的结构与规模,职业安全投入就是指预防性投入,即主动性投入。具体指标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及维护保养费用+劳动保护与保健费+应急救援保障投入费用+宣传教育费用+日常职业安全管理费用+保险费用

二是职业安全的减损效益。具体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事故损失=人员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费+财产损失+生产损失+事故抢救、处理费用+各类罚款+订单减少损失+高素质的员工流失引起的损失

职业安全投入后减少的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前的事故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后的事故损失

三是职业安全的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效益是职业安全对生产的正贡献,当前还没有公认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利用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进行估算。

职业安全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生产总值×销售利润率

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劳动力素质的贡献率+商誉的贡献率+物的因素贡献率

四是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

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损失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

=(职业安全投入减少额+职业安全损失减少额)×(1+资金利润率)

(二)职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职业安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职业安全效益反映企业在职业安全投入方面取得的经济效果,但职业安全效益的计算过程存在以下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是计算项目的不确定性,如生产损失中一些高素质员工的流失造成的损失;二是有些损失难以计量,如人的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金就很难用金钱计算;三是由于间接损失占了损失的大部分,相关专家估计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比例约为1:4,这就有可能在计算安全效益时产生缩水现象。所有这些使得职业安全效益计算不准确,甚至人为地降低了职业安全效益,削弱了企业投入的动力。所以企业应全面考虑职业安全产生的效益。

(1)职业安全效益(绝对值)=增值效益+减损效益+转化效益-同期企业职业安全投入

职业安全效益=

(2)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

职业安全成本降低率=1-

在符合国家或行业职业安全规定的条件下,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或降低率反映了同样职业安全投入其产出增加,最大化地发挥了投入的效益,从而为企业节省了资金,提高了职业安全资金的利用率。

(3) 职业安全边际效益=

职业安全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所增加的安全效益,职业安全边际效益存在边际递减现象,职业安全边际成本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时增加的投入,是边际递增的,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职业安全投入最佳。

(4) 职业安全效益弹性=

职业安全效益弹性反映了职业安全效益对职业安全投入的敏感程度,弹性大于1,表明职业安全效益的增幅大于投入的增幅,激发企业加大投入的动力,等于1表明两者增幅相等,小于1表明在职业安全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企业职业安全再投入的动力不足。

(5)职业安全的投资回收期=

职业安全投资回收期反映了职业安全项目从初始投资起到项目建成投资全部收回为止所需时间,指标数值应与国家规定的数值或同行业企业比较,进行相应分析才有意义。当然由于职业安全项目的特殊性,将其与投入其它项目的回收期进行比较意义不大。

其次,对职业安全效益内部结构进行评价。职业安全内部结构评价一方面要反映各部分效益的大小,同时反映总体效益内部三种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与国家标准或同行业规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看其比例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将本企业的内部结构评价与同行业其它企业进行比较看出其中的差距或不足,对职业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

(1)职业安全减损效益=

(2)职业安全价值增值效益=

(3)职业安全转化效益=

(4)内部结构比=减损效益︰增值效益︰转化效益

最后,对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进行评价。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绝对值)=追加后的职业安全效益-追加前的职业安全效益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的减损效益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价值增值效益

=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的转化效益

职业安全追加投资回收期=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应该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两大类指标进行相应的比较,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大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的相应指标数值,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追加投入,说明原有的投入不足,没有达到最佳投资点;二是如果追加投入用于技术改造,提升了职业安全技术水平,使得职业安全效益大幅度上升,则说明过去的职业安全技术比较落后,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HD015)、盐城工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XKR2010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赛等:《基于安全效益分析的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决策模型》,《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

[2]陈一洲等:《企业安全生产与投入经济效益的关系》,《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3]钱永坤等:《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4]张杰等:《安全生产效益的分析评价及其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黄勇等:《安全投资模型及收益分析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6]王幼莉:《企业安全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0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蔡建华 吕玉兰 陈大群

企业职业保险论文 篇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摘 要:坚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回归本真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多数合作仅限于表象的浅层次。从现实影响和限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出发,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职业教育。

关键词:企业;职业教育;政策;机制

作者简介:徐德培(1964-),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莫伟华(1991-),女,山东济宁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补偿机制研究”(编号:DJA120289),主持人:徐德培。

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相关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共同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我国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本研究调查了江西省五所职业院校(分别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泰豪动漫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并随机选取该五所学校的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学生320份,教师80份,共回收问卷388份(学生310份,教师78份),有效问卷为376份(学生300份,教师76份),总有效率为94%。同时,对部分企业校企合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一、基于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关于企业是否有必要参与职业教育这一问题,旨在了解师生及学校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表1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8.9%的师生表示企业的参与非常有必要,36.4%认为企业有必要参与,只有14.7%的师生表示不必要或不清楚。由此可见,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的师生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图1中,发现有68%的师生表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助于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这说明广大师生在企业提供的实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所学技能付诸实践,并加以提高。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入企业实习,42%的师生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52%认为其职业道德得以提升,38%表示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其了解企业文化,从而更快地融入企业当中。

企业参与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图2可知,43%的师生认为企业的参与弥补了职业院校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36%认为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化,使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相对应,从而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同时,有48%的师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不同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差异与现状

通过对五所职业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91.2%的师生表示其所教/学专业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本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同时,就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是否与企业工作岗位相对应展开调查(见表2),发现仅有17%的师生表示其所教/学专业与企业的岗位要求非常符合,40.4%认为基本符合。需特别指出的是,有35.1%的师生认为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根本不符合,这种情况将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产生极大地影响,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也将逐渐丧失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与意愿。

(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情况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以及教育模式受传统教育影响,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职业院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试图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的投入。

事实上,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见表3),发现有68.6%的师生认为企业投入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发展依然受到资金、技术、设备、实训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此外,通过调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报酬情况(見表4),59.3%的师生表示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获得的报酬很少,17.6%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实习报酬。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都离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五)校企合作的机构保障建立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此次调查的五所职业院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相关的保障机构,但机构的具体建设情况存在差异。据表5可知,只有11.2%的师生认为校企合作的相关保障机构建立比较完善,54%则表示机构建立不完善,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利益冲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校企相互合作是实现二者双赢的重要举措,只有双方的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真正的价值。

(六)当地政府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实施情况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通过实施优惠性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走访、调查五所职业院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67%的师生表示政府颁布了一些保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但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基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结果与分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直接动力便是经济动力,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企业最关心的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的积极引导,导致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企业不能合理有序地参与职业教育。政府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财政优惠政策,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种费用,绝大部分还是由企业承担。

第二,职业院校未能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士的访谈,我们得知,大部分企业能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对参与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的積极性。同时,职业院校未能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过分强调“条条框框”,办事效率低。

第三,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但企业参与的初衷往往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出于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其经济利益没有等到有效的满足,企业便会逐渐丧失参与的积极性,这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是不牢固的。部分企业认为,当前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三、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策略

坚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就现状来看,企业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的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只能借助各种途径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激发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因此,从限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出发,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关的建议,保障企业积极、有效的参与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的道路,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和繁荣。但是,校企合作中却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其合作行为往往也缺少规范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少一个将二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在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桥梁”的重任。

政府利用其自身的权威和影响力,通过举办活动,搭建职业教育与企业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双方相互了解。从2010年3月到12月,教育部及其相关部门,联合中国化工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连续举办了5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对话活动[1]。这一系列“对话”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行业组织之间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有助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现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网络信息平台将来自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关于校企合作的信息加以汇总,优化信息的组合,降低合作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价格等参考资料[2]。因此,由政府联合各方建立的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企业更深入、更科学地参与职业教育。

另外,政府应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优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收益;设立权威的奖项,表彰为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企业,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形象,还激发了其它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1.制定、完善法律,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其中,第六条明文规定依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义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数量较少,法律体系还未完善,法律内容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为了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我国应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增强法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制定、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首先,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使企业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并赋予企业各项权力,使企业的参与有法可依,有权可用。其次,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上升到法律条文,增强法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而对于未能依法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则要承担相应的处罚,同时,法律也需明确列出处罚条款。这一点应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企业一整年的收入超过了22.6万澳元,企业应担负起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其费用为占工资预算总额的1.5%;对于未能到达这一数额的企业,须向国家培训保障机构付清差额。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对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部分的规定要体现出法律的强制性,明文指出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禁止或限制行为,并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对企业的行为加以约束,才能保障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2.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我国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主要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条文中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缺乏程序性指导,对参与的内容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对企业来讲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有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并未指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具体途径,以及开展职业教育具体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通过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研究,各国都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文件。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等,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就业培训法》,澳大利亚的《培训保障法》,都明确规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权利、义务及参与方式、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费用等,并规定对未能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企业进行处罚。

我国应在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制定、出台专门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单行法。在法律内容中,应在实践方面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以及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应详细的列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企业在实训基地、师资、课程以及职业教育经费等方面要承担责任。单行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进行了规定和约束,有助于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单行法与职业教育法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行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者所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了解其所具备的劳动技能,并以此作为录用依据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者需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86年,英国成立了国家资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制度,1993年推出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GNVQ),自此,英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澳大利亚分别建立了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和认证框架(Australian Recognition Framework,ARF),从而确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相比之下,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步较晚,1994年2月,我国制定了《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通知》,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内容。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法律层面上对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依法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对职业资格认证的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我国需要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保证证书的统一性和流通性。

(三)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

企业是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追求盈利是其本质属性,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取决于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否获得经济利益。我国相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企业性质、满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激励政策,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研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加拿大各级政府及部门通过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以弥补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各项支出[4]。澳大利亚政府除了对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之外,还承担着实习学徒的保险、福利及各项培训费用。我国政府应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1.资金扶持。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教育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投入模式,公立职业院校中的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高达70%-80%[5]。并且,有些国家开始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通中等教育之一,属于义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则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个人无需缴纳[6]。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身的收入,其中,国家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约占经费总额的34%左右,2009年达到了40.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甚少,仅占经费投入的2%-4%,职业院校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收入。资金不足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的各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职业教育院校及在校学生远超其它各国,需要的经费也就越多,经费的不足极大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此,我国应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并设立专门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加快课程、教材等教学物质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和学校收入,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有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共同承担,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上的支持,这里所说的资金不仅仅是指政府的财政拨款及补贴,还包括政府所提供的优惠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

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与办学的过程中,企业是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例如,企业要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并要支付实习学生一定的工资,同时,企业也会因为提供实习机会而耽误自身的生产活动,降低生产效益。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安排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为职业学校培养实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技术人员的费用由企业来承担。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增加了企业经济负担,势必会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适当地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减免一定份额的企业所得税,以缓解职业教育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压力。

2.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德国法律规定,企业用于职业教育的费用计入企业成本,无需上缴企业所得税,同时还可获得50%-80%的国家财政补贴。1981年,美国颁布《经济复苏税收法案》,开始对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国家将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直接作为企业成本或经营费用,减免企业一定的税收。相比之下,我国关于给予企業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文件很少,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专门法律。各级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并颁布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这些政策条文中只是概括性的说明政府会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而并未详细地介绍具体有哪些税收优惠。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本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缺少国家性的统一规定,亦导致优惠政策没有统一的标准。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在考察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参与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行业企业所获得的税收优惠标准并不是统一的,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收益以及对职业教育投资占其经济总额的百分比等因素来确定,公平起见,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科学、严谨的税收优惠标准体系[7]。同时,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包括单独举办和与职业院校合办)与培训以及按规定及时缴纳职教税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延长企业所得税的免征年限,降低企业所得税标准等;反之,则要对违规企业收取其本应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并处以罚金。对于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机会的企业,政府除了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还要担负起对实习阶段学生的工资补贴,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四)健全保障机构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應深入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中。在我国,企业单独举办职业教育的情况很少,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职业院校,然而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没有能力兴办企业供学生实习,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家应设立相关保障机构来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各国都建立了专门负责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英国政府先后成立了主要由企业代表组成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TECS)、部门技能委员会(SSCS)和资格与课程署(QCA),分别负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事宜、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以及企业参与国家课程的开发。澳大利亚设立了隶属于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长委员会的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NISC)和国家质量委员会(NQC),其中,NISC主要负责开发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以及提供职业培训决策咨询,NQC主要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监控、考核。

为保障企业合理、有序地参与职业教育,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我国应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等事宜[8]。同时,委员会应下设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的各种事宜,及时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职业教育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系统,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管理、教学等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松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教科版),2013(6):46-50.

[2]吴宏元,郑晓齐.大学产学研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48-51.

[3]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0(13):85-89.

[4]刘喜鸽.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78-80.

[5]李建忠,孙诚.欧美职业教育投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8):96-101.

[6][7]刘萍.基于国际视野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曾宪明,贾剑方,符凡.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8-21.

责任编辑 蔡久评

作者:徐德培 莫伟华

上一篇:中印贸易合作论文下一篇:对外贸易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