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铁路企业家属半费医疗制度与国家实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在筹资机制,还是补偿效果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 篇1:

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策略

本文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且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因为铁路企业的改革发展过于迅猛,在发展中出现了更多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劳动用工法律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长,作为用人单位的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领域的法律风险也日益凸显,防范企业劳动用工风险已成为铁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的相关概述

在铁路企业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劳动用工的风险,其中包括了法律风险和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对铁路企业员工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风险进行防控。在具体的防控过程中,应该对一些相应的策略进行实施,并且这些措施应该在现实的实际情况中得到应有的执行,铁路企业作为国有企业,这些相应的劳动用工风险应该得到相应的解决。以上便是关于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的相关概述。
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风险分析

劳动用工的安全风险

在目前的铁路企业劳动用工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工作的技术人员确实存在着相应的安全风险,企业工作人员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在铁路企业中,除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外,企业工作人员毫无征兆的突发疾病的事例也偶有发生,在企业基层站段、车间、班组管理者毫无防控和应急措施的情况下,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必然手足无措,采取的行动可能会不利于事情后续的处理。此外还有地方安排的支援人员和大学院校社会实践学生,他们和合同制员工用工主体和管理主体都不同,在实践中,在得不到合同制员工同样的培训和管理的情况下,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比合同制员工要大。特别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劳务派遣用工单位還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实践中防控有一定难度。如派遣企业拖欠工资、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合同书条款不规范、发生工伤等等。

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

除了劳动用工的安全风险外,还有着一定的法律风险。首先,铁路历次改革中产生一些劳动用工的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主辅分离”、2005年“撤销分局”、2013年撤销铁道部成立铁路总公司、2017年18个铁路局完成公司制改革工商变更登记,以及管界调整、调整生产力布局、站段整合、更名等,在改革中基层站段在交接中重安全生产和人员的移交,忽视了一些基础台账和管理措施的跟进,如单位更名、整合后忽视了对在岗和非在岗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订或变更、个别员工及档案移交存在脱节、忽视了对移交的非在岗员工的管理,相关用工管理台账未办理移交等等。其次,用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劳动用工法律意识参差不齐。铁路基层单位的劳资部门人员很多都不是人力资源或法律专业毕业,劳动用工管理作为关键岗位要定期岗位交流和轮换,新职人员在理解并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时,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甚至执行偏差的情况。在涉及到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人员考勤管理,工资支付和考核方面,按照原来的“老惯例”、“土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甚至有法律风险。再次,铁路企业基层个别考勤管理落实不到位。如果计发工资需要依据,那么一定是考勤,作为企业劳动用工的基础,铁路局层面、基层单位层面都重视考勤工作,有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和措施,但是铁路企业基层站段目前普遍管辖范围较大,甚至管辖范围要跨几个行政省,原有考勤措施已不适应异地车间、班组管理需要。部分基层管理者存在好人主义,对于文件的执行制度并不良好,考勤代签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个别还会存在考勤会与实际不符的严重问题。
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的具体策略

对人员管理制度和模式进行完善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进一步强化铁路企业人员的管理。通过管理制度中的管理条例来对员工进行约束。除此之外,还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对信息化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且集中的大数据管理,让铁路企业能够把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一过程是在对劳动用工管理进行加强时必须要经历的。在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劳动用工的相关风险也会得到减少。对铁路企业而言,人员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方面也是十分良好的策略之一,经过相关的实验与企业部分数据可以证实,员工的工资数量与员工在公司所能产生的工作量成正比。所以根据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制定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公平发放薪资和工作安全等相关问题纳入到人员管理制度当中,通过这样的制度来保证员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以此来高效的促进铁路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发展,也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风险进行了降低。

让制度执行更加规范

在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应该让合同的签署更加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对相应的法律风险进行避免。在对合同进行签署的过程中,应该对考勤管理进行改善,让其更加规范化,应该对考勤的制度进行严格地执行,应该让入职的工作人员进行考勤文件的学习,对考勤工作进行深入地了解与认识,对规矩的相关意识进行增加,对虚假的考勤进行杜绝,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请假与销假制度进行较为严格地执行,如果铁路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请假,要对审核进行加强,将批假权限作为依据来有效的审批。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来说,也应该有着规范化的标准,应该以劳动合同作为标准,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条款。如果解除条款时情况应该及时规范办理。在对企业长病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患病的铁路企业员工应该上交医院的诊断书,之后由铁路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再按照规定支付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加强对员工健康状况的关怀,定期组织员工体检,尤其是要督促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和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员工,注意饮食、休息和用药,制定健康应急预案。

加强对企业人才培养

如果想要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进行防控,一定要对企业的人才进行相关的培养与培训。在铁路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加强中,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质量,在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应该通过培训考试来信息化的了解员工的培训情况,在培训的内容上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铁路企业可以减少劳动用工的流失,另一个方面便是工作技能上的培养,让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的质量可以有着良好的提升。

对其他用工模式进行规范管理

在铁路企业的劳动用工风险防控中,应该对其他的用工模式进行规范的管理。一方面铁路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应由铁路企业与派遣企业签订协议,之后由铁路企业按照协议向派遣企业支付后,由派遣企业负责进行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在这样的劳动用工模式中,铁路企业应该选择资信良好、管理规范的派遣企业,并与派遣企业签订规范的派遣协议,明确责任分担,要定期向派遣企业了解工资支付、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对于这类员工的管理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进行规范的管理。另一方面,铁路业务外包、社会支援人员、大学院校实习人员使用时,铁路企业应增强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意识,应与资信良好、管理规范的企业签订合同和协议,明晰双方责任,规避用工风险和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目前的铁路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劳动用工风险,这已经对我国的铁路企业发展将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本文已经对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通过这些方面的相关策略,可以让我国的铁路企业的劳动用工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

作者:仇科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 篇2:

铁路企业家属医疗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比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铁路企业家属半费医疗制度与国家实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在筹资机制,还是补偿效果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的历史发展,结合北京铁路局家属医疗管理现状,着重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使铁路企业家属医疗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制度紧密衔接,探索适应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的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平稳地将铁路企业家属医疗过渡到社会化管理。

【关键字】企业家属医疗;基本医疗;衔接;对比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在进一步巩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支付(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待遇。”政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的需求,是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体现。从国家铁路系统看,现行的铁路企业家属半费医疗制度与国家实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在筹资机制,还是补偿效果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铁路企业家属医疗制度历史沿革

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的发展,源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政务院对铁路等18个行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法规政策,建立了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并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医疗管理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了职工家属看病缺医少药的历史,提高了职工家属的健康水平,成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具的雏形;另一方面也极大解决了职工家属就医的后顾之忧,促进了职工安全运输生产的积极性,维护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制度实施,北京铁路局在2003年参加统筹地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建立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家属医疗也顺势转换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半费医疗管理。

二、现行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的管理弊端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传统的铁路家属医疗管理也显现出一些弊端,主要是:家属医疗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嵌入式的管理制度中,缺少与统筹地逐步规范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衔接,原先计划 经济模式下的传统家属医疗制度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日益增长的职工家属健康医疗保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工家属医疗费用由企业全部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资机制和承担责任,不能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医疗保障互助共济原则。

二是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程度较低,覆盖面相对较窄,尤其是2004年铁路所属医疗机构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后,北京局家属医疗由原來的单一服务转变为协议服务管理,职工家属能够选择的医疗机构资源匮乏,造成就医的局限性,特别是铁路沿线职工家属的就医条件更为困难,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将增加不稳定因素。

三是运作模式未能顾及制度效率,现行支付方式是职工家属在企业指定的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发生医疗费用后,一部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50%医疗费用先由协议医疗机构垫付,再由企业医疗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审核清算;另一部分完全由个人承担的是范围内剩余的50%医疗费用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外的费用。此种支付制度,不能有效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容易出现不合理救治而产生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致使医疗费用支付浪费,成本超耗,不利于基金安全使用。

四是职工家属适用范围较窄,参保率不是很高,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家庭也不能给予更多的补助待遇,不能有效解决职工家庭经济负担,不具备医疗保障的可及性。

五是医疗保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铁路企业医保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最初都来自医疗机构,但随着铁路所属医疗机构移交属地之后,这种专业人才储备优势逐渐弱化,尤其是因年龄因素退休人数增多,专业人员无法及时补足,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由此带来医保管理审核力量薄弱等问题,不能对医疗费使用进行强有力监管,缺乏研判识别各种风险因素的能力,增加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隐患。

六是鉴于铁路跨地区管理的特殊性和成本支出的承受力,在信息化建设上内部未能达到管理资源信息共享,外部未能实现完全的异地联网结算,造成职工家属发生的医疗费用申报过程繁琐、审核时间较长、手工处置迁延、部门之间重复交割等问题,由此降低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支付周期,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费用预算,不利于网络资源的科学合理布局。

三、企业家属医疗规定与国家政策的对比

1.权利和义务对比

(1)筹资机制和筹资方式

北京局家属医疗筹资机制尚未建立,所支付的医疗费用来源全部出自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具有统一规范的筹集机制,主要采用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个人缴费采取“自愿原则”缴纳,政府补贴部分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自下而上“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筹集,就是在筹集基金支付不足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补贴,即承担基金财政兜底责任。另外筹资基金里也有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公益性的不同捐助。此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树立的个人缴费理念,无形强化了参保人分担的责任意识。

(2)基金统筹层次

北京局家属医疗尚未建立缴费机制,只有待遇支付管理,且被分割成不同区域管理,不具备“大数法则”的社会保障效应,因而无法增强家属医疗互助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以市级为统筹单位,不仅扩大了筹资范围,强化了组织管理力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社会互助共济的意识。“数”越大,基金的归集规模就越大,抗医疗风险能力就越强,基金使用率就会提高,参保人得到的医疗待遇就更加有基础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优势是按照“大数法则”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具有社会保障共济性特点。

(3)基金管理运行机制

北京局家属医疗运行模式为只支不收,不设起付线,支付比例一直维持在50%,支付待遇不尽相同,用“福利型”的医疗管理制度弱化了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了起付线、封顶线、支付待遇标准,避免了参保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2.保障范围对比

(1)覆盖人员

北京局家属参保申报准入的第一条件就是“无收入来源”的直系供养亲属,范围局限在职工父母、配偶、子女直至祖父(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除了将社会“非从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内,还对社会的其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人员、享受养老待遇的退养人员和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还有七至十级残疾军人、城镇优抚对象、见义勇为等福利机构内由政府供养的服务对象,实施基本医保保障。可见,国家对城乡居民参保人员覆盖范围广,可及性高,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格局,提升参保人员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2)统筹待遇

北京局家属医疗管理制度中,北京地区延续了原有“职工劳保医疗”制度时家属的门诊就医管理,天津、石家庄地区未将门诊纳入统筹管理,只支付住院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在保基本的同时,又将普通门(急)诊纳入医保统筹,门诊支付占比60%以上,住院报销比例达75%,大病报销比例超75%以上,总体保障标准高于企业现有的医疗支付待遇水平。

3.经办服务对比

(1)管理制度

北京局家属医疗实行京、津、冀三地分散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设置、经办业务操作流程、待遇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经办服务体系呈碎片化的状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逐步实施管理办法,使参保管理、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体系建设等管理体制更为规范,特别是还建立了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得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权利,增强参保人员幸福指数,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协议医疗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贯彻 “就近就医、方便管理”的原则,参保人员医疗机构选择数量多,极大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的需求;同时,加强医疗服务协议的法制化,明晰责权利,完善第三方付费谈判机制,既能约束不合理的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基金支付,又是考核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处理纠纷与特殊事件归责的依据;另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了医疗服务性价比。

(3)岗位制度和管理职能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对经办机构的管理岗位按照不同的管理职能进行职责设置,并配备相应管理岗位的专业人员。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使经办机构以管理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精干高效管理团队。

4.信息化建设对比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依托政府主导的“金保工程”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以社会保险信息化对医疗保险管理的支撑模式,协同部门间业务管理,提供统一服务,实现统一监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统一参保管理,避免重复缴费和重复补贴,厘清参保信息身份间的转换,防止重复参保,保证参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统一结算管理,实现各类就医费用的实时结算和部分跨异地医疗费用结算,同时实现与医疗救助的结算衔接。三是统一决策支撑,在对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管理体制、经办成本、激励机制等宏观制度层面的决策分析,提供各种优化决策方案。四是统一基金监督与控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最新动态,准确掌握基金运行情况,对基金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五是统一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12333电话、网站、自助查询等平台,跨地区向社会和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广泛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降低管理成本。

5.对比结论

通过对比铁路企业家屬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支付能力不能很好地解决患有重病、大病职工家属的医疗费用负担,缺乏统筹待遇的公平性和共济性,不能适应国家建立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和改变横亘半个多世纪的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管理,是顺应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规律和职工家属诉求,是从制度上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的迫切需要。

四、建立职工家属参保缴费资金补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并且国家对单位补助给予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就铁路而言,如何合理合规补助?怎么界定补助缴费的数额?一方面,要考虑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中计提的比例是否符合国家审计要求;另一方面,如果从企业成本单独列支,是否会加大企业成本支出压力。

1.测算缴费补助标准

可以假设两个数据条件做为家属缴费补助标准依据,一是依据3个统筹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最低缴费的平均值计算缴费补助标准。二是依据企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基数测算企业补助标准,合理调节控制补助资金的支付率。制定合理的缴费补助资金额度,才能实现企业对参保家属个人缴费的补助公平,对超出当年界定补助资金的缴费费用以界定标准补助封顶,对未超过界定标准的以实际个人缴纳费用补助。

2.界定享受补助资金参保家属范围

在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区分清楚企业纳入家属申报范围的首要条件必须是“没有收入来源”,这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非从业”人员有本质区别,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界定补助家属范围,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各地区间的差距。同时用好政府对部分人群实行免缴的惠民政策,使企业逐渐萎缩资金补助的人员数量,逐步实现职工家属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

3.风险防控

实行职工家属参保缴费资金补助制度,首先可以减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使用风险,降低支付率,使补助资金管理安全可控;其次可以终止就医的各项管理环节,能够规避参保家属就医过程中出现的医疗纠纷,转移参保家属就医行为的道德风险;再次是企业每年一次性审核支付参保家属资金补助,减少了原有的复杂过程,可提高办事效率,防止职务道德风险问题发生。

4.存在不足

虽然建立参保家属个人缴费金额补偿制度,能很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负担,规避各种风险。但是,此种一次性资金补助单一,职工家属满意率短时间可能会下降。因此,还要考虑到职工家属心理上的“断奶期”如何过渡,这对保证职工队伍稳定很重要,是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课题。

五、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铁路企业家属医疗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现有的运行模式影响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待遇的公平性,职工家属的满意度不高,并且看病就医的可选择性受到限制,难以满足流动就医和参保的需求。同时,制度的协调成本大,运行效率低,风险发生率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支付结构不合理。这些都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因此,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建立公平、公正、可持续的新型铁路家属医疗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应从制度管理规范性、基金运行安全性、基金使用合理性、享受待遇连续性、信访工作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充分考虑,积极探索将铁路企业家属医疗逐步向社会化管理制度过渡,并从法制建设、制度设计、服务质量、协调管理等方面合理制衡,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保险管理关系,为推动铁路创新发展,实现全局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总公司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行业、企业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管理工作通知有关事项的通知》,铁总办劳卫【2013】42号,中国铁路总公司,2013-11-18.

[2]《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规范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指导意见》,铁总劳卫【2014】98号,中国铁路总公司,2014-04-11.

保障局,2011-01-01.

[3]王东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刻不容缓[J].中国医疗保险,2013(3).

[4]武国丽、谢大为.医疗保险费应缴尽缴实证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4(2).

[5]陈文辉.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作者:李杰

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 篇3:

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

【摘 要】 随着《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出台,使用劳务派遣工的门槛抬高、要求严格,铁路企业为减少用工成本、降低法律风险,继而选择转向劳务外包市场。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法律关系不同,采用何种用工方式有利于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多因素考虑,灵活选择。

【关键词】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风险防控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铁路企业的劳动用工需求也随着社会化生产速度在市场上的加快节奏而起伏波动,劳动的弹性需求催生了各种形式的用工。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的用工方式,实现了劳动定员的精简高效,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然而,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还需注意防范派遣单位或承包方的违约及侵权行为。企业在选择用工方式上也要考虑其中的风险。

一、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发展及规定

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外事服务行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劳务派遣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逐渐渗透到建筑、家政服务业、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劳务派遣机构出现快速增长。许多企业利用劳务派遣的优势来降低用工成本和法律风险,这也刺激了更多的企业愿意更多地选择劳务派遣的用工模式,甚至挤压了标准劳动关系的空间。

2007年的《劳动合同法》,首次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条件,2012年《劳动合同法》一方面提高了劳务派遣机构设立的门槛,并对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的使用,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具有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此外,还规定了连带责任,对用工比例做了限制。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发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用工单位在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10%的,应当制定调整用工方案,于本规定施行之日起2年内降至规定比例……。”

面对严格的劳务派遣新政,劳务派遣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减少的劳务派遣用工并未转化成合同制的直接用工,很多企业通过“外包协议”的形式将原本为劳务派遣的工作岗位直接整体向外发包,出现“假外包,真派遣”的用工行为。尽管《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劳动纠纷责任认定的关键在于是属于劳务派遣还是劳务外包的判断上。

二、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的法律关系比较

在劳务派遣和劳动用工的认定上,不仅从合同类型上判断,而且要考虑主体的资质、客体、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主要有以下几個方面不同:

(一)合同主体不同

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是通过政府部门许可的符合特定资质的法人,劳务派遣公司的设立要符合《劳动合同法》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的要求,而劳务外包除特殊外包项目承包方要具有特殊资质外,多数可以是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的自然人或者是法人。

(二)法律关系不同

劳务派遣是一种不完全的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由《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务外包关系主要是发包方和承包方两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承揽合同,由民法中的《合同法》调整,发包方和承包方没有人事隶属和业务上的管理关系,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三)合同内容不同

劳务派遣的合同标的是劳动力,劳务外包的合同标的是劳务。两种用工方式的合同费用的计算方式也不同。劳务派遣一般按照派遣人数和时间长短来计算报酬,劳务外包则按照事先确定的劳务单价和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报酬。

(四)法律责任不同

“……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规定,在责任承担上,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之间承担的是连带责任,而劳务外包中,由于用工单位让渡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发包人不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前者的用工方式比后者的用工方式承担的责任相对更大。

(五)员工管理方式不同

理论上,派遣关系中的劳动者主要受用工单位的管理,外包关系中的劳动者受承包单位的管理。劳务派遣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场所管理、控制;工作安排、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管理程度更高。此外,劳动者的对外名义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派遣关系中,劳动者以用工单位员工的名义对外,而在外包关系中,劳动者即便是被派驻在发包单位工作,也通常不以发包单位员工名义对外。

三、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历史承继问题有待解决

铁路基层站段大都经过几次较大的整合,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人员的管理上要求不一样,导致整合后的企业在劳动用工上承继巨大的压力,在单位整合移交过程中,出现大量冗余人员,人员数量多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员。部分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劳动用工的控制,人员使用随意性较大,用工管理不规范,在劳动(劳务)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力资源需求与用工总量的控制矛盾难以协调

近年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业务在不断地拓展,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同企业劳动用工总量控制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通过采取内部挖潜的方式使这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随着各项新的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内部挖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用工的供需矛盾越发难以协调。

(三)定岗定编标准用工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铁路基层站段基础建设的推进,一系列新流程、新技术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模式,原有的定岗定编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业务流程要求,分工过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用工单位存在以劳务派遣的名义在非“三性”岗位上安置劳动者,这种借派遣替代标准用工的方式容易产生劳动纠纷。

四、铁路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

(一)根据岗位特点理性选择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主要使用于“三性”岗位上,总数需控制在10%以内,并且应当与取得相应劳务派遣资格的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避免出现因无资格而由铁路企业直接成为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义务的情况。

劳务外包的用工相对便捷,铁路企业应做到“只对事,不对人”。但是在承包方为自然人的情况下,产生劳务纠纷时,若没有明确的合同认定,结合劳动者的工作情况,会被认定为该自然人与发包方存在劳动关系。此外,劳务外包也涉及企业技术保密等问题,所以,企业在进行项目外包时,应严格审核外包企业的资质和其所将提供的劳动者的条件,尽可能以条款的方式约定在合同中。

(二)完善合同条款防控风险

在合同签订条款中,若为劳务外包,则应在工资支付、用工管理等条款上明确权利义务关系,避免出现“假外包、真派遣”的形式用工,而且如果用人单位名义上采用外包的业务模式,但实际上却按照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话,是不能免除用工责任的,仍受到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规制。

总之,铁路企业在用工选择上应规范,应根据自身的發展战略和经营情况,理性选择合适的用工方式,并根据阶段性的目标和具体情况主动进行动态的调整。用工选择应当是与其业务需要相匹配的,用工方式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选择适合的用工方式,满足企业的弹性用工需求,更快捷的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有助于深化企业劳务的专业分工,将效用发挥到最大,企业效益才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许亚盛.完善与推行新型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制[J];化工管理;2016年06期

2.郭文辉.对劳务用工管理问题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0年04期

3.吴小强.《劳动合同法》环境下国有航空企业劳务用工管理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29期

4.吴新南.浅谈多种用工形式下劳务派遣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年20期

5.孔旭东.矿山企业劳务用工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师;2014年11期

6.张贵远.劳务用工存在的问题及规范管理对策[J];经济师;2015年07期

7.刘月亮.浅论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1期

8.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难逃用工责任[J];吉林农业;2010年03期

9.周平;李苹.劳务协作开辟用工新天地[J];就业与保障;2016年05期

10.陈茜;谢行城.劳务派遣灵活有效的新型用工形式[J];就业与保障;2014年03期

作者:李晓梅

上一篇:施工管理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