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产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都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但对外贸易则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走过5个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对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对外贸易产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外贸易产业论文 篇1:

山东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的新路径研究分析

[摘要]欧美国家实行的 “再工业化”政策,旨在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美国国内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政策将影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意识到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的发展策略会渗透在对外贸易发展政策上,所以文章通过研究山东主要贸易对象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试图寻找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再工业化;产业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81

1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11后危机时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

(1)积极推动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制定新的贸易规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哈谈判始终未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涌现出的大量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而受损,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实施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从而维护了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和地位。此时,美国着力推进并扩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其视作通往FTAAP(亚太自贸区)的桥梁,以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最终目的。美国和欧盟是传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经贸依存度很高,美欧之间签订自贸协议的想法由来已久,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和债务危机之下的欧盟而言,两者的合作意愿愈加强烈,TTP终于被再次提上日程。欧美国家意图通过贸易规则重构多元化的路径,强力推动新的经贸规则的制定,从而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霸主地位。

(2)多措施力促“再工业化”。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由过去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到现在开始重新重视和发展制造业。过去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创新和升级核心技术上,将制造环节外包委托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完成。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就业等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政府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并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3)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比以前有所下降。處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与保护,美国正转向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与中国的进出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我国是美国实行贸易壁垒重点打击对象。美国实行“双重标准”,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产品进行各种壁垒的限制。美国对华贸易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这对中国乃至世界贸易发展极为不利。

12欧盟对外贸易政策

(1)服务业层面。欧盟服务业的比重在全球贸易中只占到20%,究其原因是贸易壁垒的问题。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服务贸易所产生的关税平均比制造业产品关税高20%,同时还面临了准入、开放等贸易壁垒。因此,欧盟采取措施是:一方面,向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贸易伙伴争取更为广泛的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在贸易协定中寻找必要方式避免这些新兴服务业遇到新的壁垒。

(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欧盟国家都不会选择对本国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

(3)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贸易促进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服务,进而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欧洲尤其是德国特别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完善,积极促进在全球范围建立一个能为本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网络,进而为德国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了产品咨询服务、法律和关税的咨询服务、当地市场和经济的分析服务、商务咨询服务等。鉴于大型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强,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将服务的对象聚集在中小企业的身上。通过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4)与亚太国家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就目前世界经济环境来看,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在上述經济形势下,欧盟努力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与亚太国家进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缔结自贸协定将是欧洲国家未来工作的重点。欧洲国家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更希望在新形势下新的经贸规则下保持乃至扩大自己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权益。

2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对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21处理环境和贸易的关系

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欧盟坚持为了环境保护,可以实施限制措施,但同时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引入非歧视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使得限制的措施是合理的非歧视的。当环境和贸易出现争议时,采用双轨渠道来协调,即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

政府对贸易的管理和干预是为了给贸易企业创造正常的活动和竞争条件,因此政府都不直接对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补贴或优惠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阵地。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总之,山东要学习欧盟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国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的能力。

2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除了政府机构的服务和调控之外,行业协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欧盟各国的行业协会作用明显,为本地区产业的发挥起到信息服务与咨询的作用,尤其是德国,大多数企业主都会加入行业协会。各协会会定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发布产业最新信息,行业内企业交流和咨询。山东的行业协会所起的在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咨询方面做得还不到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4熟悉WTO 规则和各国的相关法律、惯例

金融危机以来,山东的出口贸易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究其原因是对WTO规则和各国的法律不熟悉。从政府层面,山东应该调整贸易政策目标、进出口管制措施,使之与国际接轨,维护本地区的利益。从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认证,获得在国际市场通行的证明。在面对歧视性的贸易壁垒时,也要运用规则、惯例进行积极抗辩,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仲裁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25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增强贸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技术创新能力是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资质。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研技术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

总之,新经济常态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山东乃至全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美国、欧盟作为山东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们的对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在两个地区的竞争力。我们讨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改革等,主旨目标是增强我国经济对内对外的竞争力。但我们不能忽视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对外贸经济的直接影响,因此,立足欧美地区外贸政策的研究,能够为对外经济方式转变路径选择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晔,倪昕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持续增长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

[2]将为清美国对外贸易新思维[J].世界贸易,1997(3).

作者:黄秉帅 王琳 孙玉涵 梁冲

对外贸易产业论文 篇2:

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的调控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都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但对外贸易则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走过5个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对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政策;贸易结构;产业机构

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该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外在反映,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阶段,也是重工业的发展以牺牲农业部门为代价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很不稳定,产业结构有发生了四次转变:1952-1960 年:重工业发展畸形时期。建国初,在国家"砸锅卖铁也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倡导下,重工业迅速发展,最终导致三次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衡。1961-1966 年:初步扭转产业结构的失衡阶段。这一阶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使农业占比重新回到基础性产业主导地位。1966-1976 年:产业结构失衡稍微扭转,随后文化大革命,又使得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陷入长期不振状态,中国又重新偏向于发展重工业的道路。1976-1978 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成套设备。

(二)第二阶段(1978-1985 年):以资源换外汇的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非常落后。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成为当时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引进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外汇,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十分薄弱。因此,这一时期,出口创汇的任务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当时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到了1985年,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经转变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出口的较快发展,是中国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大力引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了以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的结果。

但是,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该阶段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存在严重背离,即中国同时拥有高技术构成(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国家的生产结构和低技术构成(即劳动密集型)国家的贸易结构。尽管在制造业的生产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一直保持高水平。但该阶段,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第三阶段(1986-1993 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显现时期。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中国出口比重排名前五位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比重为 36.6%。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迅速下降。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说,出口导向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为出口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奠定了基础。

1986年之前,该阶段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超过70%以上,基本上属于资源密集型出口。1984-1995年间,是中国比较优势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显现并得到较快发展的阶段。期间近十年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61%以上的高位水平。而国内产业结构方面,机械及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产业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因此,该时期的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出口结构水平,表现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出口结构的背离十分明显。

(四)第四阶段(1994-2001年):以市场换资金和技术的阶段

这一时期,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间接反映出中国对外出口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这一阶段是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明显加快时期。中国事实上开始将出口导向战略实施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开拓国外市场,赚取外汇,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1995 年,以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为标志,中国实现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飞跃。期间国内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占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45% 左右。可以说,该阶段的出口结构水平在不断优化升级并逐渐与国内产业结构水平趋于一致。但总体上来说,出口结构水平依然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

(五)第五阶段(2001年以后):贸易结构超前于产业结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总体上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呈现出逐步递减的态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增加的态势。应该说,基本上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即第一产业份额下降,第二、三产业份额上升。

2002 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已经开始超越第二产业在总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并以较微弱优势在以后几年里领先于产业结构发展。不过还要考虑到该阶段外商投资作用的影响。而且,发达国家贸易结构超前发展于产业结构的表现则是通过自身创新体系形成超前错位,再以这种错位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及考虑到外资的作用,应该说,中国还很难说已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身贸易结构超前发展于国内产业结构。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的总结

中国早在"一五"和"二五"时期就确立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当时资本极为稀缺的情况下,要迅速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必须有一个和这个战略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作为保障。这套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实行人为压低利率、汇率、工资、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以及扭曲其他生活必需品和劳务价格的政策。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目标虽有某种程度的修正,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环境未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动。在这种政策环境的制约下,即使中国己经明确宣布要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整个新积累的配置依然偏向于重工业。

现阶段,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力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不高,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一些能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如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中国大多需要从国外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低技术产品为主,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市场完全由外商控制,在获取等量劳动的国际价值和国际分工利益上处于较低层次,其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也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综上,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不协调造成了国内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为了发挥中国现有的比较优势和换取尽可能多的外汇,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贸易政策大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为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政策的实施旨在扶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需要进口贸易政策对国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中国贸易结构成长与国内产业结构成长相脱离的局面。

作者:卢书浩

对外贸易产业论文 篇3:

浅析新疆哈密地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哈密地区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对该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与相关性实证分析,从而估计和预测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并就如何解决哈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旨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更多的外贸发展机遇,使哈密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能够顺利发展,从而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关键词:哈密;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一、引言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是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对外贸易充分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所以二者协调发展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独特地缘优势。近年来,一批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哈密地区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哈密地区属于一个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存在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结构的构造类型单一;另一方面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哈密地区的信息产业、旅游业、证券业等新兴产业都刚刚起步,仍需较长时间的培育、规范和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如何开创新的对外贸易局面,使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贸易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促进对外贸易以更平稳的速度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现代对外贸易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两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得以进行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即在某产业中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这种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从而决定了其贸易商品结构,这种对外贸易的分析,其实质就在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分析。一方面,一国或地区的贸易商品结构往往取决于其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贸易商品结构又能反作用于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可以说,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讨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下进行的。

(一)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通过对外贸易获取本国或地区缺乏的技术,积累必要的资金;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流程重组和附加值创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内部的升级运动;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落后国家或地区可以从技术成熟国家或地区引进技术,突破技术限制。这样就避免了自主开发带来的高风险、高成本和耗时长等问题,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途径,提高劳动力素质。此外,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资金的积累,提高了国民收入,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的产业结构基础上。也就是说,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现状,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也必然会带来对外贸易状况的改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这是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往往意味着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品竞争力的变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循环推动的过程之中。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而对外贸易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哈密地区对外贸易现状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近十五年来,哈密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从1999年的120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318万元,出口额从709万元增加到4998万元,进口额从499万元增加到1320万元。与此同时,哈密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产占比从20.33%减少到2012年的12.34%,二产占比从36.42%增加到49.87%。

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200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76%。2004年进出口总额快速下滑,呈负增长。较上年下降40.92%。2004年-2008年又呈现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21.68%。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发展,哈密地区的产业结构必将由单一的封闭的农牧经济发展成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初具现代化水平的产业结构体系。

1999—2012年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初步形成如下特点:主导产业由农业自然经济阶段进入初级工业化阶段,1999-200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7-2012年第一产业趋于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平稳发展。总体来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也可以看出,哈密地区农业种植量大,第一产业的所占比较大;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二三产的增幅较小;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能适应第一,二产业的需求,因此发展的速度受到一定的阻碍。

四、哈密地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设定与数据的处理

文章选取四个变量:进出口总额Y,地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X1,地区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X2,地区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X3,样本数据为1999-2012年的哈密地区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的新疆统计年鉴。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要对时间序列做单位根检验,检验上述各时间序列变量的稳定性,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变量LY,GDP1,GDP2,GDP3均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故各序列之间均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三)协整分析

首先建立模型:y=ax1+bx2+cx3+d,协整分析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x和y之间满足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首先确定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判断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结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综上可以看出,Y不是X1的格兰杰因果关系,X1是Y的格兰杰因果关系。X2不是Y的因果关系,Y也不是X2的因果关系。Y不是X3的格兰杰因果关系,X3是Y的因果关系。以此我们可以确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对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用,但是第二产业没有突出体现,因此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相关建议

(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产业规模

以哈密瓜、大枣、葡萄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规模扩大。也会使畜牧业稳步推进。奶源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草料基地建设也将初具规模。畜群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改良步伐加快。应形成特色农业的专业化和地区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企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利用高效的营销手段快速占领疆内及内地市场,内地对来自新疆的特色农业产品有着极强的兴趣、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这是新疆特色农产品占领内地市场的先天优势。

(二)做大做强资源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哈密地区当前被定义为资源类地区,包括煤炭资源、风电资源、褐色金属资源、特色农业资源等。注意避免过去资源富集地区招商引资的单一模式带来的粗放发展战略后遗症,必须通过制度化措施予以鼓励和保护,决不能走急功近利的老路。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

哈密地区在继续发展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为第一,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第一,二产业的需求,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推进法律,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由于旅游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而哈密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应加快新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对外贸易

哈密地区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哈密地区再巩固蒙古国贸易的同时,贸易伙伴扩大到德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荷兰,香港,瑞士,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地区。根据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开拓周边市场,培育和壮大出口优势产业。承接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大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抓住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主动承接转移,吸引内地企业进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地区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将是地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只有积极主动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才能推动地区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才能使地区经济的将来更加辉煌灿烂。(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石传玉,等.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53-58.

[2]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讨》,2001(6)

[3]李勇,仇恒喜.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J].贸易研究,2007,(1).

[4]张思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关系,时代经贸,2008(2).

[5]C·Freeman and L·Soete.New Explo rations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ical Change[M].London:Pinter,1990.

作者:王静文

上一篇:企业职业保险论文下一篇:现代电力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