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合作论文

2022-04-16

摘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推动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经贸合作机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印贸易合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印贸易合作论文 篇1:

探寻中印贸易竞争中求合作之路

摘要:近年来,中印经贸问题被广泛探讨。国内外学者大多用“龙象之争”来形容包括贸易关系在内的两国关系。然而,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印度时表明,中印两国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强调“龙象共荣”。中印两个大国在快速发展中竞争虽不可避免,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取广泛的贸易合作更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印贸易关系当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探寻中印两国扩大贸易合作的道路。

关键词:中印;贸易关系;竞争;合作

中印两国有许多相似的国情:同处亚洲、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经历过殖民统治;同样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都跻身为全球经济大国。相似的历史与现状不可避免地导致两国被广泛对比。从贸易关系上看,目前,国内外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与印度贸易规模的不断膨胀,必然加剧双方对于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从而导致双方在对外贸易上的持续竞争状态。此外,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市场的萎缩,中印两国在出口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然而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一个由400名企业家组成的商界代表团访问印度,他指出双方经贸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展,双边贸易额10年里增长近20倍。双方还在联合公报中确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两国庞大的市场与产业间的互补性等促成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广阔空间。然而,随着两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提高,两国贸易上的竞争性无可避免。可见,中印两国之间应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发展两国贸易关系面临什么样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怎样避免消极因素促进两国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将给予探索解析。

一、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趋势向好

1990年中印贸易总规模仅为2.64亿美元,2000年迅速增加到29.14亿美元,10年期间增长了10倍,其年均增长速度达25.5%,远远高于中国同期对外贸易15.5%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印度同期对外贸易8.9%的年均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17亿美元(见图1)。

(二)潜力较大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拥有11亿人口,中国拥有13亿人口,合计占全球总人口的1/3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1980-2004年,中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2%;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年均GDP增长率达到6.5%;近年来更是达到7%-8%(见表1)。因而,中印两国贸易合作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三)产业互补

中印两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格局,优势产业的不同促成了较大的互补性。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指数)分析方法,本文先对中印农产品、制造品、燃料及矿产品和服务产品竞争力做分别考察(见表2)。

一般而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通过对比表2中中印两国产品RCA指数可以发现,在农产品、燃料及矿产品和其他服务产品(包含医疗、金融、软件、教育等)领域,印度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在运输和旅游等服务产品领域,中国较印度更具有竞争力。可见,中印两国产业互补性领域十分广泛。

二、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结构重叠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相近的发展阶段,同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具有优势。两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因此,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重叠,如矿产品、塑料产品、钢铁产品、服装和鞋类等,中印双方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贸易前景有限。

(二)贸易壁垒

尽管印度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其开放性仍显不足,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较多,对中印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影响。2007年OECD的一篇分析报告指出,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对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保护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三国。而且,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对中国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互信不足

由于中印两国之前存在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导致两国政府互信不足,民间交流也十分冷淡。在双边经贸往来中,存在市场信息不通、贸易渠道不畅、经济风险较高的问题。并且两国虽然领土接壤,却至今没有铁路相通,因而大部分商品贸易只能通过水运完成,周期较长。

三、促进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两国互补性贸易,整合各自优势行业

首先,我国应扩大对印工业品的出口,并加大对印度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进口。通过政府及商业间协议,形成对印度农、矿产品长期稳定的进口渠道。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应对目前不断增加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其次,充分利用印度的优势行业,如制药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把印度的优秀企业引进来,吸收先进的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后发优势,增加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再次,中印双方因重视同为亚洲文明古国的巨大的文化优势,促进双边文化交流的同时,整合双边旅游业开展双向旅游,联手促进对西方国家游客的吸引。这就要求发展两国间陆路交通与航空业,增加公路与铁路运输,加开两国国际间航班。

(二)树立双赢观念,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

两国政府间应加强经贸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诱惑,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贸易限制,进一步放开市场,扩大可投资领域,改善经贸合作。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在制造业中的优势,扩大对印度的投资,一方面有利于绕开印度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同时,中印应早日展开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议程。借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双边贸易急剧扩大的经验,中印自由贸易区也将在减免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增加进口配额等的优惠政策下减少贸易壁垒,大幅增加双边贸易额。并且,由于中印贸易占中国与南亚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与印度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也将有助于推动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三)加强两国政府间交流与民间往来,增加互信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印度人士对中国抱有敌意,而一些经贸问题根本上都是因为政治互信不足造成的,如高科技产品出口、关键领域的贸易与投资等。针对此种情况,我国政府应加强两国政治上的往来,及早解决边界问题,以政治友好促进经贸合作;应扩大民间文化交流,消除敌意,增进感情。

综上所述,中印两国贸易关系虽有竞争,但合作前景仍十分广泛。随着两国在产业合作、贸易平衡、政治互信等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印贸易关系一定会更加快速、健康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冬云.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文富德.中印双边经济联系的发展前景[J].南亚研究,2004(3).

4、王川等.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3).

5、马玉霞,李颖,陈晶.浅析中印商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积极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6、闫成海.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1).

*本文受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利用外资对货物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0SK06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徐晶晶 王璐

中印贸易合作论文 篇2:

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和对策

摘   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推动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经贸合作机制。本文基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视角,阐述合作机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在合作机制下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的路径,提出利用和完善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机制、提升双边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农业贸易投资促进活动、通过投资合作来促进农产品贸易平衡发展等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印农产品贸易;投资

中国和印度分别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七大经济体,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农业是金砖五国的重要产业,为推动各国农业发展,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不断促进农业贸易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发展。2020年是《计划》执行期的最后一年,评估合作机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下一步推动金砖体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砖国家框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

近年来,在金砖国家等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基本可以实现《计划》提出的贸易预期目标。

(一)中印双边贸易规模迅速增长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在农业资源、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互补性明显,两国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尤其是自2001年首个《金砖国家农业合作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两国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合作框架,中国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之一。2019年,中印农产品贸易额达33.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83.1%。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5亿美元,基本与2015年持平;进口额28.5美元,是2015年的2.3倍。

(二)中国在中印双边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长期以来,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始终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国对印度出口农产品的增长速度大幅度落后于自印度进口的增速,导致中国对印度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逐步扩大。2019年,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8.5亿美元,是2015年12.6亿美元的2.3倍。

(三)双边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从贸易结构来看,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基于各自的要素禀赋,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的农产品结构相对分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自印度进口的农产品比较集中,主要以棉花、油籽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2019年,中国向印度出口排名前五位的产品是棉麻丝、干豆、水果、蔬菜和精油,分别占中国对印农产品出口额的22.2%、10.5%、6.5%、4.8%%和4.2%,五者合计占比不足50%。同年,中国自印进口排名前五位的农产品是水产品、棉麻丝、植物油、蔬菜和调味香料,分别占中国自印农产品进口额的43.7%、16.6%、14.1%、10.8%和3.6%,五者合计占比近90%。

二、金砖国家框架下的中印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在金砖国家框架下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贸易合作机制

中印两国均是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在各框架下均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有所探讨和合作。区域合作方面,由于两国尚未签署自贸协定,而印度退出了两国均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因此,在国际社会面临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之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补充WTO的极为重要的经贸合作框架。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区域贸易协定不同,既不要求成员间相互降税,在贸易投资合作领域也缺乏具体的落地条款。虽然《金砖国家农业合作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金砖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但未对重点领域的合作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也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无助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但规模仍然相对较小,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印双边贸易额与两国农业生产地位不相配。从农业生产总值来看,2018年印度达3750.3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在金砖五国中位列第二。但中印双边贸易额却远小于中巴和中俄,仅是中巴的11.2%,中俄的60.8%。另一方面,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对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贡献较小。2018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分别占中国、印度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5%和5%,其中出口占比分别为0.6%和7.3%,进口占1.9%和1.8%。

(三)印度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较高

长期以来,印度对农业实施了较强的保护措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水平比其他金砖国家低。从关税水平来看,印度农产品最惠国平均关税为38.8%,税率位列金砖国家第一,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2.5倍、3.5倍、3.8倍和4.5倍。印度农产品存在关税高峰问题,除棉花最高税率为30%以外,其他农产品的最高税率均超过100%,其中谷物及制品、饮料和烟草等敏感产品的最高税率达150%。而其他金砖国家,尤其是巴西的农产品关税水平要远低于印度,农产品最高税率仅为35%,绝大多数农产品的税率低于20%。此外,印度农产品的实施关税与约束关税之间差距很大,导致出口商面临印度政府为控制价格和进口量而大幅提高实施关税水平的不确定性风险。2018年,印度农产品简单平均约束关税为113.1%,而实施税率为38.8%,相差近80个百分点。

從非关税贸易壁垒来看,虽然印度针对农产品向WTO报告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数量在金砖国家中低于巴西和中国,但结合进口额测算,印度对农产品实施非关税壁垒的频率远高于中国。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和印度分别针对农产品采取了535项和233项非关税壁垒措施,比例不足2.5:1,但同期中国和印度农产品进口额的比例近7:1,这表明,印度更频繁地对进口农产品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加入WTO 后,印度的贸易保护手段逐渐从传统的以关税、许可证制度为主演变为以贸易救济措施为主的新贸易保护。此外,由于地缘冲突和部分农产品存在竞争关系,印度常对中国采取非常规的农产品保护措施,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产品对印出口,这也是造成中国在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例如,2017年6月,印方以中国出口至印度的一批苹果船运箱中发现虫子为由,拒绝进口来自中国的所有苹果和梨,经多次协调,至今仍未恢复相关产品的进口。

(四)农业合作过度依赖于农产品贸易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和投资紧密关联,投资可以影响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中国对印度进行农业投资,研发和生产满足中方需求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不仅可以帮助印方解决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促进印对华农产品出口数量和金额,改善目前两国双边总体贸易不平衡(印长期处于较大逆差)的状况。然而,目前中印农业合作主要局限在贸易领域,与制造业相比,中国对印农业投资规模非常小,无法发挥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根据印度从世界吸收外资的总体数据,农业领域资本流入量仅占印度外资流入总量的3%。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整体营商环境较差,主要体现在外资审批严格、基础设施落后、签证困难等因素,导致外商投资成本较大、风险较高。根据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在190个国家中排名第31位,而印度排名63位。

三、促进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建议

印度是中国在金砖国家中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虽然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两国当前在全球和金砖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地位不符,这也意味着未来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根据中印在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和推进完善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机制

一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在既有共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平衡的一揽子协议。与此同时,加强运用WTO 对贸易保护措施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政策审查制度来应对印度对农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二是,完善细化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机制。根据各国农业发展需要,继续推动《金砖国家农业合作行动计划》的修订,并在后期的《计划》中细化合作条款,纳入重点合作项目和评估监督机制,提高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机制的可落地性和约束性。三是,继续推动印度加入RCEP。在积极推进RCEP协定如期签署生效的同时,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峰会”等平台,加强沟通,对接两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市场需求,支持印度在未来适当的时间重新回归RCEP“队伍”中,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提升双边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推动中国对印水果出口正常化。加快推进与印度重启苹果和梨贸易谈判,尽快签署中国出口印度苹果和梨的检验检疫和卫生条件议定书,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符合检验检疫要求的相关产品对印出口。二是,搭建金砖框架下的农业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与印度等其他金磚国家沟通,共同建设农业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最新动态、贸易壁垒措施、投资优惠政策等信息,为各国农业合作提供精准、高效和针对性强的农业贸易服务信息。此外,利用金砖国家框架下的交流平台,提高两国政府协调力度,推动双方开设农产品贸易绿色通道,提升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促进金砖体制下中印跨境电商贸易发展。通过有关金砖国家会议、论坛等渠道,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金砖国家就合作内容、无纸化贸易方式等进行探讨,尽快形成一致性合作意见和规划,搭建跨境电商平台,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

(三)拓展农业贸易促进活动

出口方面,鼓励中国企业参加印度国际农业及畜牧业展览会、印度农博会等国际展会,围绕对印出口优势农产品开展双方企业对接会,让更多印度企业了解和采购中国产品;进口方面,在符合检验检疫及卫生条件下,可推动印方农业企业通过参加中国进博会、农交会等途径,使更多的印度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既有利于双方贸易平衡发展,又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满足国内市场结构性需求。

(四)加强投资合作来促进农产品乃至整体贸易平衡发展

一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合作。鼓励中方企业对印度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投资,通过境外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等形式,建立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探索中印在肉类、棉花、香料等印方具有优势的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帮助印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印度向华出口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农产加工品。二是,深化农机农资产能合作。鼓励中方企业通过赴印度投资设厂、合作经营、组织跨境农业生产服务等形式,加强与印度农机农资领域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印度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设备尤其是包括灌溉机械在内的小型农业机械,以及印度国内短缺的化肥等农资,帮助印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支持建立示范农场。鼓励具备在境外牵头开展农业投资实力的涉农企业赴印度建设示范农场,支持农场在印开展适合两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友梅.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农产品贸易救济及应对[ J ].农业经济问题,2013 (11):26-30.

[2] 李权.贸易便利化与金砖国家贸易模式的优化[ J ].东南学术,2017(04) :104-111.

[3] 刘艺卓,邓妙嫦.印度农业生产、贸易及关税政策分析[ J ].世界农业,2015 (02) :78-80.

(责任编辑:罗湘龙)

作者:刘艺卓 封岩

中印贸易合作论文 篇3:

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的诉求与反思

[摘 要]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从事贸易活动经常遇到影响收益且难以把控的因素,尤其对服务贸易来说,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较为松散,服务贸易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度保障亟待加强。辽宁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应充分汲取经验教训,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率先构建面向东北亚的经贸合作机制与体系。

[关键词]服务贸易;合作机制;辽宁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56

[中圖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自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和战略构想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其从事贸易活动经常遇到影响收益且难以把控的因素。相比于货物贸易,涵盖运输、金融、建筑、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多领域的服务贸易,具有约束条例相对灵活、营销管理难度较大等特性,决定了国际服务贸易合作的高风险性及其与合作伙伴“软”因素的高度耦合性。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将面临更多的风险,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贸易投资风险案中,运输服务业涉案金额占全球风险涉案总额的9.9%,金融业占11.6%,科技和房地产服务业占9.8%。从争议解决看,涉案金额在500万以下以及一亿元以上的最多,诉讼费用在10~50万最多。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及风险管控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尚未把服务贸易合作上升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战略高度,对服务贸易尤其是国际服务产业合作重视不够。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精神,加强“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将为我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入持久动力,成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推力。因此,急需提升中国“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优化及风险防控问题研究。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为主要内容,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强服务贸易合作,拓展优势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业领域合作,将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产能合作一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合作的重点。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为新兴经济体和不发达国家,会出现诸如政治不稳定、社会转型、政策调整等挑战,企业甚至银行经营缺乏规范的行业准则,违反国际惯例、商业欺诈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商业环境作为影响和判断社会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已经成为判断一国是否适合贸易、投资、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标志。因此,对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的现实表现进行评估与反思,进而提出优化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有效规避合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2     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诉求与反思

2.1   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潜力

从国际上看,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趋势增强,服务贸易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已将开展服务贸易合作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选择。从国内看,服务贸易作为构建现代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地区冲突加剧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2017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6 991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出口15 407亿元,7年来首次超过进口。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经济发展。2014-2016年,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 049亿美元。2016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执行额121.29亿美元,占全国总规模的11.39%。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国内具有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迫切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服务业国际合作、发展服务贸易,既契合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又为合作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服务贸易合作有相对优势,可以比发达国家获得更高的国际分工和服务贸易收益。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进出口占当年服务贸易总额的15.2%,增速超过两位数;数据分析、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营销推广等服务新业态,推动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2.2   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的现实表现与客观评价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在促进货物贸易、投资合作与人文交流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合作,有助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治、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我国“一带一路”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尤其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抬头的背景下,随着贸易投资合作的不断深入,沿线国家贸易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各类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频繁出台,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面临着较高风险。而“一带一路”并不是一种紧密型的区域贸易协定,虽然现有的多边、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如次区域合作、经济走廊、博览会等多元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搭建了制度平台,但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仍以遵从WTO多边贸易规则、双边贸易协定为主,且“一带一路”沿线仍有很多国家尚未正式加入WTO,目前我国只与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少数沿线国家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欠缺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服务贸易促进工作机制,推动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笔者认为,我国完善“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与解决合作风险规避问题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合作机制进行深度梳理与效果评价;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甄别、评价合作风险,为完善服务贸易合作机制与掌控合作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与理论支撑,这也将成为该领域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加强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

辽宁省依托地处东北亚经济带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地缘优势及产业、政策等优势,在充分吸取我国“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缺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率先构建面向东北亚的经贸合作机制与体系。具体在服务贸易合作方面,辽宁省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充分利用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平台优势

辽宁省应充分利用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平台优势,以东北亚为突破口,在医疗、旅游、文化合作等服务领域争取更大的先行先试权,积极对接国际先进贸易投资规则,率先面向东北亚构建高标准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为主动探索并参与相关贸易领域的国际新规则奠定基础。同时,辽宁省应着力打造“辽宁中医药”“辽宁大健康”“辽宁旅游”“辽宁留学”“辽宁科技合作”等品牌,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范围和条件,在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方面,不以追求“短”为目的。

3.2   深耕细作东北亚传统市场,积极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遼宁省应深耕细作日韩等东北亚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美洲等新兴市场,以巩固和加强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支柱产品出口规模,积极推动成套设备、特种化工材料、优质钢材、特色农产品、泳装和裘皮等商品出口为前提和基础,鼓励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时,辽宁省应全面实施“千金出国门”和“辽宁品牌行天下”活动,加大辽宁品牌推介力度,提高辽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率先面向东北亚地区精心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文交流平台

辽宁省应支持大连俄罗斯风情街、日本风情街等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建设,打造地方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样板,办好大连夏季达沃斯、沈阳制博会、大连软交会等国际性会议、展会。

3.4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随着B2B将成为跨境电商的主要业务模式机遇,辽宁省应抓紧调整跨境电商税收政策,对B2C交易普遍开始征税。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辽宁省应大力发展跨境电商B2B模式,扩大出口规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勋.转轨国家外向与内向营商效率的差异与比较研究——基于转轨国家2005-2010年的经验数据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5).

[2]刘瑞峰, 杨博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

[3]王彤, 姚秉琪.“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研究[J].对外经贸,2018(2).

[4]王拓, 刘晓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构建及政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6(1).

[5]汤洪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服务贸易合作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6(3).

作者: 刘薇娜

上一篇:国际传播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职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