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应该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怎样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对高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科高校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科高校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招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基于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面临的招生名额不足、學生基础差、综合素质低、就业不理想等问题,本课题拟以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大数据调研和实地取证相结合的方式对我校的招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本课题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探索出一套有利于物理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实施方案。虽然数据仅是以菏泽学院为样本,但该研究成果可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年攀升。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产业化,高校毕业生规模也逐年递增,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再加上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类招聘考试推后或取消,企业大规模裁员,这对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尤其明显。近年来,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中小学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中小学物理教师逐渐饱和。高考“3+3”政策的实施使得物理学不再是必考科目,这无疑会使物理教师的地位更加尴尬。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市场逐渐开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允许各级各类非师范专业人员参加教师职业竞争,就业岗位明显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物理学专业毕业生本来就多,再加上大量非师范毕业生涌入教育行业,这必将导致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市场最终呈现的局面是,大量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时进入不对口的专业岗位,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2018年全市共有两万多人竞争教师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实际录取人数只有4000人左右。2019年全市共有三万多人竞争教师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实际录取人数只有5000人左右。近几年的同类招录比一直保持在5:1以上,竞争难度逐年加大,大量师范毕业生进入“空岗”时代,只能从事与师范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一局面会更加影响师范专业的招生,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以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2009年至今的10年时间只录取了不到300名学生,中间更是有过两年的停招现象发生。因此,对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师范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一、物理学专业学生招生、就业现状调查

(一)生源不足,学生基础差

2000年以来,地方本科院校数量火速增长,每年新增地方本科院校50余所。这些新增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由各自地市的师专“升格”而来,与之相反的是,传统师范类专业的受欢迎程度逐年下降。以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通过查阅近10年的录取档案发现,第一志愿报考物理学的学生非常少,不足20人,10年时间加上调剂也只录取了不到300名学生,中间更是有过只录取两名学生而不得不停招的现象发生。这一情况使得物理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降低,只能由其他专业进行“补血”,或者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在学校的“照顾”政策下进入物理学专业,所以我校物理学专业录取的高分学生少之又少,而因“照顾”录取的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意愿和兴趣不高,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明。物理学专业是学习难度高、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这使得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兴趣偏低。学生一旦感觉到物理学枯燥、难懂、无用,紧接着就会导致出现上课看课外书籍、玩手机、打游戏,甚至睡倒一大片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不及格人数急剧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因此,与一些知名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不良风气,环环相扣,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学生毕业时竞争力不高。经调查发现,我校物理学专业学生近10年的一次性就业率都在30%以下。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菏泽学院是由原来的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地方师范院校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导致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同时,在办学和“扩张”的过程中盲目模仿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丢失了自己作为师范院校本身的特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素养以及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一些教师把一些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论、物理教学设计等等)当作理论课程来上,减少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部分占了超过70%的比重,欠缺对学生教学素质、教学能力的培养。相比一些知名师范大学与品牌综合性大学而言,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我校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都比较小,社会认可度远远落后。同时,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我校师资力量以及教科研条件和生源质量都处于劣势的地位,在短时间内所培养的学生也就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再者,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实验实训跟不上,从而加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1]。

(二)对就业指导重视不够,就业形势严峻

经调研发现,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都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类课程,但是课程设置很不规范,而且学生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偏见,认为该课程对就业几乎没有什么帮助。以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配备不够专业化。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以所在班的班主任为主,这些班主任只是兼职,他们一般是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专业知识有深刻的见解,但他们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专业课教学或者是课题研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就业指导课的研究,这就造成了他们往往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把握不准确,在课堂上也只是带领学生粗略地学习一遍书本知识,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存在极大的差异,物理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物理教学基础、实验技能,能胜任中小学物理教学的教师,但学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用同一套理论去指导,显然是不合理的。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课、高等数学和英语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没有时间再去对就业指导课进行主动思考和讨论,考试也只是以一篇论文交差,论文也大都是从网上抄袭借鉴,缺乏自己的想法。因此,目前的授课和学习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更不能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这也就违背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初衷[2]。

另一方面,社会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以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菏泽学院、潍坊学院、枣庄学院为范本,我们对2018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表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老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薪资显著高于菏泽学院、潍坊学院、枣庄学院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目前,以培养地方中小学物理教师为目标的菏泽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菏泽一中、菏泽二中等市中心的中小学校主要招聘重点学校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很难得到录用。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校中小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师生比例日趋平衡,新增物理教师岗位很少,岗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高考“3+3”模式的实行使得选考物理的学生越来越少,对物理教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少,这使得物理教师的地位更加尴尬。而且,自2015年起,我国教师资格证开始实行国家统一考试,以往师范生免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待遇被取消,无论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必须统一参加考试才能获得证书,这使得师范生的就业优势进一步被削弱。二是乡镇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教师待遇低,学校发展前景不乐观,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去乡镇中小学的动机不足,积极性不高。大量毕业生就业时宁肯进入不对口的专业岗位,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明显不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四大力学相对于普通物理而言,理论性较强、内容较难,学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学好四大力学。因此,学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分流。对于志愿去中小学任教的学生可以重点突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把电磁学和电动力学、力学和理论力学、普通热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整合起来学习,将留下来的时间用于提高学生讲授技能的培养。注重并增加开设物理教学论、物理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PPT课件制作、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与研究、说课训练等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讲授技能以及实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3]。学校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课的学习,珍惜微格教学课中每次试讲十分钟的机会,并且利用实习支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师资格证面试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教师资格证通过率。

鉴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物理学专业学生是面向所在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岗位,所以加强地方特色的了解、服务地方方向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服务地方”这一特色,并且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特色不动摇,强化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优势。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和师德师风的培养,开展类似于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4]。以菏泽学院为例,将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安排在菏泽市不同的乡镇进行实习,加强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与之建立密切联系。一学期的定岗实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增加学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习学生对本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实习学生了解本地区教师队伍的任职情况,为学生在今后面试的时候有足够的优势和竞争力提供有用信息。

(二)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通过举办辩论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求职比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来对教学形成辅助和强化,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要鼓励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为承担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增加业务交流、专业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之间开展业务竞赛、互相交流、共同探索,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课题的申报,增加学校的配套资金。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指导教师教学,也鼓励本校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要鼓励教师增加与学生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学校要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聘和奖助学金发放等方面进行扶持。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结合就业指导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摆在毕业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就业和继续深造。如果学生选择的是通过考研进行深造,那么就要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兼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思政类课程的学习,打牢基本功,为考研做好准备,增加考研录取率。并且,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更多地參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项目来锻炼自己,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尽可能地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初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如果学生选择的是就业,也就是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下一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切实转变自己的观念。一定要树立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大的格局,要适当降低对工作地域、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的期望值,积极投身农村中小学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师范生的定位就是中小学教师,这里面既包括了繁华的大都市当然也包括了偏远的农村。一方面,学生要去除只愿到县市重点中小学教书,不愿到乡镇就业的传统思想观念,要敢于到农村、到基层去获取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摒弃对教师编制死抱着不放的思想,舍去不愿意到私立学校工作,只想到公立学校工作的想法。私立学校、西部支教、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可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神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毕业生在任何舞台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三、结语

本课题以菏泽学院为例,就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物理学专业招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指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要明确办学方向和定位,强化地方特色;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高校应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状况,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改善人才培养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增大教学指导和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晓莉.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8(3):128-134.

[2] 刘芬芳,孙春燕,代正忙,等.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以物理学专业为例[J].现代盐化工,2018,10(5):153-154.

[3] 吴炳俊.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物理学专业发展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3):103-107.

[4] 陈顺生,李少珍,廖艳华,等.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7,33(3):64-68.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红艳 刘纯宝 李健 李玉山

本科高校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社会需求研究

摘 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应该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怎样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对高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 滞后性 社会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一章明确提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把握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探寻适合我们自己的规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缩小人才培养滞后性,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1 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的建立开始,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程。它既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断向旧的教育形式不断学习模仿靠拢的历史[2]。这就决定了大学职能不断发展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体现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属性。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教学的基本职能衍生出来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能成为大学无可替代的首要职能,大学应该既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这四种基本学习是人生的支柱,教育应当围绕它们加以组织。“四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超越了口径宽窄和知识多少的范畴,超越了专才与通才的对峙,凭借"四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专变通、由通变专,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麻省理工学院正在从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转向培养具有全球经济背景的工程师,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清华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清华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流的工程师,还可以培养一大批声播四海的学术大师。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愈来愈快,产业结构和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愈来愈频繁,因此大学培养的人才所体现的时代内涵越来越明显,面对便捷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唯有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性的表现

人才培养实际上是要解决培养国家、社会需要什么类型人才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理念也不断的得到更新发展。当用这些理念来审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2.1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矛盾

我国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一直强调过度的专业化教育,细致划分学科专业是专业设置的常用方法,导致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过窄,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基础。1997年,我国高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弊病,可以促进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是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适应了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过度的专业化教育向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观转变,也是向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各大高校正在试图通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增加选修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等方法探索解决这一矛盾[3]。

2.2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培养过程之间出现矛盾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体力、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传统的教学培养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3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间出现矛盾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科研成绩”成了主导教师评价的唯一的最有说服力的指标,高校在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甚至薪金晋升时,都是以教师发表的论文和课题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而教学水平似乎很少被纳入体系当中,教育的有效性和育人的重要性被束之高阁。因此,要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为根本,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导向性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改革的步伐[4]。对教师,除了常规指标外,还应该引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教师最新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特点的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分的指标,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与可行性;对学生,应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3 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当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由于人才培养过程很难在短时期内反应出市场供需的长期趋势,导致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需求而反应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善待改革的问题。滞后性原意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弊端,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即各大高校是在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导致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以后才会对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一系列的改革。这样,从供需不平衡—就业压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现供需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有较长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需求虽然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是,它不可能反映出对于人才需求的长期趋势,当高校竞相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培养某一类专门人才时,该人才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了饱和。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使其符合国家、社会需要。

4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途径

只要有人才培养,就会产生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这种滞后性是结构性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所产生的。人才培养的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基本方面来进行调整:

4.1 对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5],办学模式愈来愈多。定位方向的不同决定了高校能否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战略目标。首先,高校办学定位必须考虑国家需求与社会责任。高校不仅是专门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也是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摇篮,对国家与社会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全国高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强,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占二分之一以上,在促进科技进步、国家强盛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既需要各级各类高校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培养大量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更需要各大高校站在国家利益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要有全局观念,全方位的为国家实现奋斗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上的支持。其次,必须考虑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纵观国际高校的发展史,许多国际一流大学的形成,都是特色取胜,都注重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特色,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例如哈佛的医学、法学、政治学;斯坦福的心理学、电子学;剑桥的物理学和牛津的数学等等。“小而精”的大学,用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4.2 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思考

创新,是当代优秀人才的本质特征。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的能力等。高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对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把培养模式锁定在创新人才的目标上。如,宁波大学把培养模式锁定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北京大学注重新个性化教育,把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人文修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本科生培养目标[6]。这些定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值得学习和借鉴。

5 总结

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校进行各种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解决人才培养滞后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各大高校都必须重视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定位的科学研究,群策群力,推动“创新人才”的快速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2010[N]

[2] 马陆亭,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一期)

[3]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第二期)

作者:李小英

本科高校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3: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学术型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本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性工作,提出了一种“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详细总结了它的特色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一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学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却往往会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困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匹配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未能培养出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或轻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引发的后果。因此,目前各个高校正在兴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浪潮。“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而被提出来的,是五邑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而且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工程技能,具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显示、光伏技术、光电检测等技术,能够在绿色光源灯行业及其相关半导体公司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产品检测等工作,适应江门五邑地区、珠三角、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让企业直接参与进来,“3+1”正是基于这样思路而设立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然后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去实习,根据培养计划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训练,最后校企共同对学生最后一年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

2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点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本教学团队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了目前比较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运作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不是提前就业,也不是单纯去做技术工人,而是去实习,需要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内容,必须按照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来实行。这个培养计划是由学校与企业商量和讨论后共同制定的,具体到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学生在企业做哪些工作,达到什么培养目的,考核的指标如何,由企业哪个工程师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导师),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表等信息。学校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且为每个学生购买了相关的意外保险,为学生1年的企业实习提供保障。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需要回到学校来进行,评审专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因此,它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学生自己到企业去打临时工或者暑期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他的身份还是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目的是学习具体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没有生产上的具体任务和压力。

2.2 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

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多样化,比如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转行就业等,他们更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下静心备考和为将来创业或转行做相应的准备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他们。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不能强制要求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该培养模式。这也说明这种模式因人而异,适应于愿意到企业去从事光电子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和检测等技术工作,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学生。

2.3 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原则

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中,必须明确规定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不然这份培养协议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学生的“卖身契”。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可以根据对实习企业的了解和个人事业规划,选择继续留在实习企业就业(需另外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也可以选择离开该企业,到其它单位去就业,学生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评估,来决定是否挽留该学生继续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双方在实习期满后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在实习协议签订了学生必须在实习期满后留在实习单位就职的条例,显然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因此,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是“3+1”培养模式在实行过程必须坚持的原则,目的是保障学生的权益。

2.4 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

经过这几年实践考察,参加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个人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企业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能力很强,技术方面上手非常快,对我们学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实习期满,所有合作企业都愿意继续留我们的学生在他们单位继续就业,同时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年的企业生活和学习,也都认同实习企业文化和氛围,愿意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发展,形成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单单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至少解决了本专业30%以上应届学生的就业问题,显著地提高了本专业的就业率。

当然,“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没有义务帮助学校培养人才,除非培养的人才最后能留在企业为他们服务。但在实际实践中,出现少数学生实习期满后不愿意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而是选择到别的企业去就职。这对于实习企业来说,相对于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有点像“为别人做嫁妆”的感觉,那么实习企业肯定不愿意继续推进这种模式运行下去。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大型招聘会也在这种时期如火如荼进行,学生一旦实习期满,不能留在实习单位,再重新来找工作就会错失许多招聘机会。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寻找合适的企业方面,以及如何平衡学生与企业的利益方向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3 结语

该文报道了本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种“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主要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实习期满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以及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内容。最后,指出“3+1”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教改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教研人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故此,提出来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2]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文,2010(10):5-8.

[3] 张秉利.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4] 陈岳林.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5(29):45-46.

[5] 赵双林,贾玉林,李现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4.

[6] 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4.

[7] 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等.“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01-304.

作者:罗坚义 曾庆光 何鑫 张梅 王忆

上一篇:复习教学策略下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色彩运用视角下室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