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女大学生构成了大学生群体重要部分之一,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要提高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女大学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 篇1:

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为了解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采用《职业探索问卷》对88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的年级、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十分显著。为此,女大学生自身要明确职业目标,高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引导,国家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职业探索;女大学生;环境探索;自我探索

【作者简介】1.万蓓,江苏理工学院(常州,213001)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2.胡维芳,江苏理工学院(常州,213001)教育学院教授。

一、问题提出

职业探索是个体进行有效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萨帕提出,职业探索是个体认识自己并获得自己与工作之间关系的认定过程,即个体对人格特征、职业内涵以及各类资源与信息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取向。职业探索的认知过程分为两个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萨帕又将这两个过程展开分为三个方面:对职业选择的信心、职业选择的确定性与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探索不仅有助于增强个体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促进个体建立自我概念。叶宝娟等人的研究发现,职业探索不仅能直接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还能通过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求职行为。[1]目前,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较为广泛,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的职业探索的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总体就业工作的最主要部分,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亟须关注和改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些单位会在招聘时强调只招男性,或者分开招聘男性、女性。这说明在职场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这十分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市场导向。除此之外,女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等。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从多方位、对角度帮助女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增加个人竞争优势,促进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改善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现状。本研究旨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人口学变量对其的影响,以期为女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重庆、陕西、青海、山东等地区的高校女大学生进行施测,共回收文件121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889份,有效回收率73.41%。

(二)研究工具

许存对Stumpf等人的《职业探索问卷》进行了修订,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职业探索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系统探索和信息数量。环境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职业探索(包括职位、行业、公司)的程度;自我探索是指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程度;目的—系统探索是指个体收集自我信息和环境信息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程度;信息数量是指个体获得的关于职位、行业、单位、自我的信息数量。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到5分代表从“非常少”到“非常多”,分数越高说明相应的探索积极性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状况分析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及其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维度的平均分都超过了3分,说明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注重探索自我和信息搜集。但其中环境探索和目的—系统探索维度的平均分较低,没有超过3分,说明女大学生缺乏对具体的工作相关信息的探索,目的性和系统性不足。

(二)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差异比较分析

1.年级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2.生源地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生源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

3.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和自我探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女大学生。

4.专業类型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工学类和艺术类女大学生的目的—系统探索得分显著高于理学类女大学生。

5.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总分、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得分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

四、分析与讨论

(一)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现在的女大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探索意识,能够比较主动地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具体而言,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方式以自我探索为主,即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的探索比较多。根据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可知,女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的过渡阶段,寻求自我的实现,调整已有的职业期望,补充對自我概念的看法。[3]正因如此,女大学生会更加注重对自我的深入思考,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女大学生缺乏对相关职业环境的关注和探索,也没有明晰的探索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大多还没有直接面临求职的压力,所以依然处于职业偏好特定化的过程中,对相关职业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关注。

(二)人口学变量对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

1.年级因素的影响。

大四女生的职业探索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四女生即将面临就业,比其他三个年级的女大学生都更有找工作的紧迫感,因此急需通过职业探索发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职业,并尽快就业;而其他年级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她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上,不会过多地进行职业探索行为。

2.生源地因素的影响。

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比较高,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环境探索水平比较高。Seibert、Kraimer和Liden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个体的家庭经济地位有关。[4]一般来说,城镇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要高于农村女大学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因此有更多的途径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也更关注自我,发现自我的职业兴趣。除此以外,不同地区的人观念也会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可能更加务实,因此也更加注重对于职业环境信息的探索。

3.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和自我探索水平比较高,非独生子女女大学生环境探索水平比较高。田丰和刘雨龙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关注更多,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拥有的资源也比非独生子女多[5],因此独生子女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探索,也拥有更多职业探索的条件。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可能由于与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竞争,因此在生活中会表现得更加关注具体的环境信息,相较于独生子女有更多务实的需求。

4.是否找到工作的影响。

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数量水平上显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职业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积极实现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都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探索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引导女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建议。

首先,女大学生要认清自我,积极思考未来,明确职业目标。一方面,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探索时一定要先进行自我探索,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以此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注重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其次,高校应积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必须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让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过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其更好地就业。同时,高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干预,如女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时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情绪问题,此时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女大学生调整心态,以更积极地心态投入就业,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

最后,国家应该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高校、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等可以通力合作、相互补充,为女大学生提供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同时,要保证平台信息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建立统一的管理准则,避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上当受骗。另外,用人单位也要摆脱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更关注应聘者的能力和素养高低,为女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叶宝娟,郑清,刘林林,等.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6):691-697.

[2]许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与焦虑、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胡维芳, 顾卫东, 方翰青. 职业心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3.

[4] Seibert S E ,  Kraimer M L ,  Liden R C .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2):219-237.

[5]田丰,刘雨龙.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5):51-61.

作者:万蓓 胡维芳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摘 要】女大学生构成了大学生群体重要部分之一,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要提高重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女大学生。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研究

女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既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既折射出女性的命运和进步,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改革创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是高职院校应对新的形势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述

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上并没能够被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的“无性别”教育模式使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没能得到足够关注

性别教育模式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大学生正处在处理性别关系的非常重要时期。所以,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把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包括其中。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观念仍然深深地沉积在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素质的缺陷,与我国长期的“无性别教育”环境有关。

(二)对女大学生的系统性科学研究不足

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女大学生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少、研究的问题面较窄、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等。对女大学生进行系统、综合的课题研究仍属理论空白。与此同时,研究者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偏重对工作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导致其理论深度还不够;还有一部分研究则远离女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很多研究侧重定量研究,只是对量表测试和调研过程进行的描述,缺乏分析和对策方面的研究,导致结论缺乏权威价值。

(三)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所欠缺

不只要在学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形成有利于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不只是学校的任务,还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就现在的社会环境看来,还缺少有利于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受到的性别歧视还明显存在,女大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就业以及接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还明显存在。而在社会舆论的角度来讲,一些媒体为了夺得更多的眼球,将一些关于女大学生的敏感问题用最敏感的词汇进行报道,甚至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夸大其词,这对女大学生的形象产生了严重的扭曲,致使社会存在对女大学生群体的一些偏见和看法,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二、推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女性数量庞大,但是女性的人才资源总量低,素质还不够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女大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和决定着女性的自身发展程度,还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使女大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女性人才素质的要求,增强女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这无疑十分紧迫,任务繁重。

三、推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增加,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一直存在,女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其次,对于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如个性发展的差异、认知特征上的差异要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使女大学生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设置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和指导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形成立体、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要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解决所面临的现实困难。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让女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以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到合理的规划;要为女大学生搭建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培养女大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女大学生投身于基层事业的信心;高职院校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创业水平。第二,要加大对女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的关注,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及时掌握,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好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自强自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供帮助相结合,采用特殊的资助方式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要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成才等全局性问题进行研究,让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其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性别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研究和解决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家庭、学习和社会的关系的进行专题的研究,能够把握女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让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有更强的针对性。第四,提高比较学习和研究。比较研究更加利于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用更具前瞻性的方法推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作者:闫超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摘  要:结合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特点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根据自身实际设置择业期望值以及促进工科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价值。然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对工科女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工科女大学生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针对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体系内容不健全等问题。加强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对工科女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注重采用精准化方法、增强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精细化建设、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大对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相较于工科男大学生或文科女大学生而言,工科女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问题与就业环境更为复杂。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性别、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理论不扎实、人文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在与工科男大学生竞争工作岗位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1-2]此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有效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学问,有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能够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价值,可以运用相关方法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需要围绕工科女大学生开展更为精准的职业指导,以增强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提升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满意度。

一、职业指导对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价值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和求职就业过程提供的咨询、指导、帮助等服务。人们常把职业指导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也有人将之等同于职业规划。但事实上,职业指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具体包括生涯规划、求职培训、就业指导、职业咨询、职场导航、职业辅导、心理咨询,等等。[3]高质量的职业指導对于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具有重要价值。

(一)结合自身特点,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受思维惯性和性别因素影响,学习主要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比较侧重于课程学习和期末考试,而对专业实践、技术操作、实验研究等缺乏兴趣,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发展前景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她们未能结合专业和个人的特点及早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最终也使她们在毕业求职时较为被动。[4]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引入,帮助工科女大学生一入学便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大一开始结合女性特点摸索个人的职业发展,增强自我认识,明确职业定位。此外,职业指导还通过对专业行业的客观描述,帮助工科女大学生了解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的特征和对女性毕业生的要求,从而帮助工科女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挖掘工科女生的优势,更好地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积极培养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倾向,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较好的基础。[5]

(二)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择业期望值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不少问题,除了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工科女大学生较为注重性别特点、缺乏竞争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或就业目标过窄。从以往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而言,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单位侧重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求职岗位偏向于行政管理、文秘营销等,而对民营企业或技术型岗位关注较少。工科大学生注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福利等因素,诸多因素造成与很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最后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各种测评工具,帮助工科女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分析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帮助她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克服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和能力,促使工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将职业选择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进而有效减少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就业难等问题。

(三)精准指导,促进工科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指导除了可以帮助工科女大学生了解个人情况和外面的职业世界外,还能为她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求职指导与服务,是高校推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比如开展个性化的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帮助她们了解女性求职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一些适合女性工作的工作岗位、科学合理看待性别问题、培养女性求职技巧等,从而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此外,与工科男大学生相比,工科女大学生在参与校外实践和专业实习方面普遍积极性不高且缺乏一定的渠道。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可以实现促进工科女大学生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同政府、企业、人才市场等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开展招聘会、推介会、宣讲会等途径,高校不仅能把就业资源引进来,而且还能把工科女大学生推荐出去,有针对性地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实习岗位、就业岗位以及专业实践的机会,为高质量的就业做好铺垫。

二、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存问题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6]然而,就业形式的日益复杂与学生就业需求的多样化,对高校职业指导提出诸多要求。工科女大学生的特殊性与就业环境的严峻性、复杂性,要求高校职业指导需要作出更高的指导质量与服务水平。但在高校对工科女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实际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显现导致高校职业指导的质量与水平无法满足工科女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影响工科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

(一)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高

据了解,我国不少高校未能充分意识到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对她们的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7]在促进工科女大学生成长成才上,不少高校在专业学习、生活帮扶、文化熏陶等方面投入较多,但是对她们的职业指导投入较少。某调研组对广东省若干所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情况进行调查[8],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工科女大学生对“目前学校帮助弱势工科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总体感到满意;有26.5%的工科女大学生选择了“严重不满意”。在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帮扶和服务举措中,对毕业教育、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社团锻炼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但对职业指导、就业资源等方面的认可度却普遍较低,其中求职技能培训的认可度最低,只有1.7%。针对工科女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帮扶措施,当前不少高校更多是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但在职业规划、求职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却显得较为不足。

(二)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已普遍重视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不少院校已经将职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程。[9]然而高校普遍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与工科男大学生和文科女大学生相提并论,忽视了性别和专业特点。实际上的职业指导课往往是大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授课内容大都是一些常规和普遍的知识,无法做到针对每个就业困难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从而导致难以完成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针对性指导。比如,相比工科类男生而言,工科女大学生需要在女性礼仪、专业技能、形象设计、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很多职业指导课程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使得工科女大学生缺乏求职技能而在就业过程中受挫。

(三)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内容不健全

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需要全方位展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女性求职技巧、女性求职优惠政策、女性职场礼仪、女性心理调适等内容,都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进行长期的辅导。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国很多高校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在师资力量、培训内容、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大部分都是由毕业班辅导员负责,存在人手不足以及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普遍现象,导致对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无法深入。[10]还有部分高校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仅停留在传统就业推介环节上,将其职业指导工作简单地归结为举办招聘会和宣讲会、发布招聘信息等。诸如此类的单一指导活动无法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各层次的、全方面的职业指导,不能有效提升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三、提升高校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对策分析

如何提升工科女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一直是高校职业指导中的突出问题。在高校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职业指导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就业指导服务不精确、内容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工科女大学生的实际指导效果。高校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应不断改进,以真正提升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一)加强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

高校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注重指导过程的全程化,从工科女大学生步入校园开始直到毕业求职整个过程,全面全方位进行职业指导。大一阶段,高校工科女大学生应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接受女性工科就业方向引导和专业认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初步了解职业发展、就业环境与就业前景,提前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到了大二阶段,职业指导教师要鼓励她们参加工科女生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让她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探索,包括早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爱好和求职价值观,并结合职业方向有计划加强学习和锻炼;在大三阶段,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工科女大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提升训练,让她们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校外实习、兼职锻炼等来提升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大四阶段则是针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女性专题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以及辅导她们选择合理的就业目标,并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通过四个阶段的指导,为工科女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以帮助她们明确就业目标与方向,提高求职技能,早日实现理想就业。

(二)注重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精准化建设

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精准化方法,细分指導对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针对一些就业信息获取不畅通的女生,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通过就业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广开渠道,收集、整理和发布适合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信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和动手能力较弱的女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加强与专业老师的联系,实行科研训练计划。让其进入老师的实验室,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专业实践项目,提高专业学习成绩和锻炼动手能力;对于缺乏专业实践能力与职场适应能力的工科女大学生,则可以尝试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制度,选拔一些工科女大学生进驻企业参与相关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对于综合素质优异的女生,可以由辅导员、专业教师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进一步扩大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帮助她们提早适应工作岗位。

(三)增强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精细化建设

为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高校应不断创新手段,增强职业指导内容的精细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讲坛”“工科女大学生形象设计”“工科女大学生职场维权论坛”“女生就业工作坊”“女生职通快线”等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职业指导,不断满足工科女大学生自主性、深层次的需求,做到寓教于乐、点面结合、层次突出。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拓展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针对工科类女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特点,加强课程的精细化设计,重点强化她们的形象、素质、实践和维权等方面训练。例如,通过开设女性成长与就业、工科女生专业技能培训、女生形象礼仪、女性职业技能、女生权益保障等课程,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气质和品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职场中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加之女生本身职业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工科女大学生潜意识里存在弱者心态。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较容易会出现压力大、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并且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成为她们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因素。对此,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必须重视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工科女大学生特点的心理课程、心理辅导、心理访谈、谈心谈话、心理普查、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结合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依托线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在线网络平台、心理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等途径,通过面对面咨询、线上交流和辅导等形式,对在职业规划、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

(五)扩大工科女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背景下,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为了拓宽就业途径,高校要重视加强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普及性教育,结合女性特点和工科专业特色,适当对有一定创业意识的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激发她们的创业潜力。对已经具有较好创业基础和创业能力的工科女大学生,高校要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指导,引导她们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以及具体的项目运作实践。比如,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创业精神、市场营销、团队管理、财务报表等系列创业课程,培养工科女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企业知名人士、企业家、职场精英和优秀女性创业校友到校做专题报告,提升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她们更好地创业。

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现实战略意义。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复杂,工科女大学生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把握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毕业求职就业打造坚实基础,实现满意就业。

参考文献:

[1]文雅,赵佳雯.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79-80+83.

[2]韩冬青.雁阵效应: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关系调整[J].中国就业,2021(6):46-48.

[3]楊莉.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21(10):57-58.

[4][5]王耀田,李志跃.大学生创业就业与创新意识教育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9):86.

[6][8]杨琳.创新创业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7):57-60.

[7][9]王欣,苌云莉.心理育人在高职院校理工科女大学生择业观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1(3):148-151.

[10]陈刚,翁文香,孙道明.工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应对思考——基于A校的调查数据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21,20(1):72-75.

作者:张立俊 舒蒙 林丽香

上一篇:多元评价方式中的政治教学论文下一篇:刑法犯罪行为因果关系浅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