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思想与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其发展是以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所形成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后哲学文化所要摈弃的“大写”哲学观有着一致或类似的基础与特征,即均以中心主义、科学理性、本质主义为价值导向与原则,可被视为“大写”式的音乐教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会文化思想与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文化思想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1: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当前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希望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相关需求,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要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传承发展下去,要积极的为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依然相对较少,不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我们就将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以及表演形式的创新等提供有效参考,真正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表演艺术  实践  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累积了不同年代人们的乐理知识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其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是极其丰富的,这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市场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国音乐表达等相关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受到了冲击,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指由中国古代传承发展下来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应音乐表达形式。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民间歌唱、戏曲、曲艺、器乐,以及乐人奏唱技巧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流派、形成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和作品诠释技法等,都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产生了影响,使得其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也逐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产生了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相关音乐作品,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受众也是相对较多的。比如,《梁祝》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经常被作为演奏内容进行日常表演。

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的相应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对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了解不足,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意义,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

(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世界来说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以此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而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使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而缺乏一定的民族自信,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相应音乐内容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富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中国本地文化的表达。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通过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建立民族自信,更好的投身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来,真正推动中国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加,文化输出使得文化交融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交往之间的一种常态。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可以帮助民众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使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进行文化输出,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使外国人能够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真正使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影响世界。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国外民众也能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合作共赢。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目前为止传承发展下来的相应音乐艺术作品都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浓烈且极具代表性的,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当代民众更好地了解认识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使民众对于优秀艺术表达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是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支持。而且如果能够将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发展出去,能够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接触到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能够使整体的艺术审美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融合当前现代艺术创作,真正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融,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是当前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才能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方面所给予的相应支持措施是相对较少的,因此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缺乏舞台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舞台才能真正的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音乐市场受到了欧美以及韩流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相对较少,因此也缺乏相应的舞台支持,很多时候人们愿意利用当代的流行音乐文化更好的吸引观众,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虽然对于我国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发展,也使得从事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人群越来越少。因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长期缺乏舞台也会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音乐作品的表达需要通过有效的时间更好地丰沛感情,并优化相应的音乐表达。

(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匮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各类型专业乐理人才的支持,更好的优化相应的作曲、作词以及现场表演。也就是说,只有更多的人从事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达,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一线的表演质量,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通过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更好的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以及培养中国传统音乐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音乐教学中长期应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作为相应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以及表演形式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热爱之情,从而投身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学习,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建设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这使得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教学资源更好地影响相应的音乐教育,提升學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推广,真正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增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宣传力度小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缺乏相应的机会,这与其日常的宣传推广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只有通过宣传推广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并在长期的了解和认识过程中逐步产生热爱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学习中。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国传统音乐宣传过程中,大多是借助主流媒体来进行的,而主流媒体为了更好的引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会更加重视对于法律以及民生事件的报道,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内容相对比较匮乏,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推广。而随着当前自媒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自媒体也成为了当前音乐推广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力度相较于流行音乐来说仍然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在很多时候非常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的门槛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其艺术审美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等的使用,以及能够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背后的相应历史文化故事,才能真正的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加灵活的表现出来,从而提升相应的艺术创作水准。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所设置的门槛是相对较高的,一流化的专业人才在进行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效应,其在日常表演过程中所设置的社会门槛也是相对较高的,只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员才能真正欣赏到相对比较正宗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无法实现对于广大民众的有效推广,无法真正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扩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而真正接近民众的相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很难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推广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与到相应的创作和欣赏中。

(五)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作有待创新

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表演的历史文化特色是相对比较明显的,而当代人的思想特征与古代历史文化思想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内容的欣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法真正对相应的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而要更好的保证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受众的增加,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扩大受众,增加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相应的文化融合必须要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使融合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创作过程中,大多的音乐融合更多时候是在与音乐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音乐文化融合的创新度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吸引音乐受众,无法增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出现了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快餐作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前音乐市场出现了混乱,无法真正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影响力,无法实现对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策略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要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拥有更多的受众,真正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创造舞蹈

舞台表演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其创造并提供相应的舞台,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在舞台上绽放魅力,从而扩大相应的艺术影响力,真正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并投身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比如,我国当前很多主流媒体的晚会举办过程中,就可以专门设置相应的传统音乐表演舞台,更好的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创造机会,扩大其艺术影响力,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春晚中的京剧表演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对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京剧文化传承和学习中来,更好的实现了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二)加强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利用和渗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要真正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加强对于相应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渗透。因为这样在音乐教育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逐步产生相应的热爱情绪,更好的参与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或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就会非常频繁的穿插相应的优秀传统音乐资源进行相应的音乐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相应的音乐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增加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保证资源库的充沛,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机会。

(三)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

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受众是相对较少的,要更好的增加其音乐受众,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本身中国民众对于更好的鼓励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是表示支持的,因此也要利用这一特点更好的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首先,主流媒体的受众是相对较广的,因此在主流媒体中也要加强对于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等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识到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在相应的日常音乐节目创作以及宣传工作中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引入推广,更好的扩大企业音乐影响力,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也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热潮,更好的推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四)破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门槛设置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只有真正的实现民众化才能真正的将其有效的推广发展出去,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解除传统的门槛设置,使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我国当前很多戏剧表演过程中就充分的考虑到相应的民众特色,会设置公益表演,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音乐的宣传推广。

(五)有效引导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虽然是非常多样化的,但是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因此很难扩大其音乐受众,如果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能够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融合,就可以有效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实现与流行音乐文化等的创新发展。比如,梁祝本来是管弦乐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而当前通过钢琴等其他西方乐器的演奏也能呈现出非常优美的音乐表达。

五、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类型的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也提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应策略的实施,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一定能够更好的发展,真正的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得到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靓.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术大观,2020(36):7-8.

[2]李亚,萧梅.丝弦清音忆江南——通晓历史的表演实践[J].音乐研究,2020(05):67-75+145.

[3]古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分析[J].艺术大观,2020(22):10-11.

[4]刘娴苇.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衍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年.

[5]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J].中国音乐,2020(03):20-29.

[6]杨石磊,宋钰琦.气盛而化神——“气”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J].人民音乐,2019(12):60-63.

[7]萧梅,沈兴.音乐学叙事的动力——中国传统音乐“乐语”辞典编撰报告[J].音乐研究,2018(04):9-21.

[8]杨和平.简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J].人民音乐,2018(02):66-69.

[9]郭蕊.中国传统美学“中和”思想在音乐表演中的体现[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10]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 声音生态学[J].音乐研究,2011(04):5.

[11]黄昌海.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苑,2011(03):30-32.

[12]王佳.古琴、钢琴之“双琴记”——中国古典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J].内蒙古艺术,2006(02):124-126.

作者:王丹丹

社会文化思想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2:

后哲学文化视野下的“小写”式音乐教育

摘要:我国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其发展是以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所形成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后哲学文化所要摈弃的“大写”哲学观有着一致或类似的基础与特征,即均以中心主义、科学理性、本质主义为价值导向与原则,可被视为“大写”式的音乐教育。而后哲学文化所构建的“小写”哲学观,则强调了多元、平等、自由的理念,启示着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出当代认识论的桎梏,并在后哲学文化的视野下以“小写”式音乐教育的姿态与思维理念,以多元主体共存的文化信念,实现音乐教育从“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从而顺应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潮流。

关键词:音乐艺术;后哲学文化;哲学观;音乐教育;多元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社会文化思想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型,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日益受到反思与批判。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有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考与讨论已然崛起,而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作为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股哲学思潮。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站在元哲学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以解构传统的认识论作为重中之重,其构建的新哲学和新文化旨在以教化哲学的反二元论与人文理念,消解传统“镜式”哲学之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现代思维习性,解构具有文化之王虚妄企图的“大写”哲学观,建构“小写”哲学理念,从而强调哲学与诸文化部门之间相互的平等关系,放弃使哲学科学化的倾向,并以新实用主义的学术精神,提倡关注实践与生活,启发创造性对话,希冀以一种多元、乐观、宽容的后哲学文化观的姿态,迎接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而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门的音乐教育,其发展必然与哲学思潮息息相关。纵观我国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其发展以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在这一哲学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与模式,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有效推动了我国20世纪音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然而,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涌动,面对愈加凸显的现代性危机,面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所暴露的弊端,以西方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当代音乐教育,也面临着亟需超越传统认识论哲学,从而走出现代性困境的现实问题。而顺应时代发展的后哲学文化则成为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选择。

后哲学文化观的哲学目标之一是解构“大写”哲学从而建构“小写”哲学观,放弃“大写”中一切被现代思维奉为中心、本质的东西,而选择一条各文化之间平等、自由、多元发展的“小写”之路。实际上,后哲学文化在解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基础,构成了一种直指根基的批评与解构。后哲学文化所要摈弃的“大写”哲学观,正与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模式有着类似的基础与特征,即均以中心主义、科学理性、本质主义为价值导向与原则;而后哲学文化力图拥揽的“小写”哲学精神,则体现了一种与后现代主义开放精神相一致的信念与目标,昭示着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姿态与思维理念,实现音乐教育从“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从而顺应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潮流。

一、后哲学文化:从解构“大写”哲学到“小写”哲学观的建构

罗蒂通常用“大写”的哲学来表示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所追求的是大写的“真理”、大写的“善”、大写的“理性”等等以及这样一些东西的本质,以获得更多的日常的真理。“大写”的哲学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以认识为中心的文化,文化的各个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的不同方面,其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并不精确,而哲学这个文化之王就专事检查哪些是精确,哪些并不精确,并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精确地描述实在。因为哲学所认识的不是世界的某个特定部门,而是世界本身或世界的本质。”在罗蒂看来,传统的(“大写”的)哲学因其接触到了终极的实在,把握了超人类的非历史的真理,因而能成为文化之王或者说各学科的“法官”,所有其他学科的理论的真实性都必须接受这位“法官”的检查。然而,后哲学文化或教化哲学正是要放弃这种本质的、终极的真理,消解传统的系统哲学,使哲学不再成为文化之王,令“大写”的哲学从此逝去。

后哲学文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大写”的哲学是一个过时的研究语汇与纲领,这一“大写”的哲学: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的传统已经非常古老,后哲学正是要放弃这个传统。罗带将分析哲学视作“大写”哲学的最后黄昏,认为一旦这个哲学被耗尽了,人们就再也不求助于这种精神了,而“小写”的哲学则成为后现代文化历史境域下的真实写照。正如后现代号召抛弃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生存类型,使得人们不可能维持“大写”的哲学了,而是要去面对另一种不同的生活。罗蒂指出,通过哲学研究不能认识世界本身或世界的本质,更不能获得认识活动和认识者本身或其本质,哲学不再是一门关于永恒主题的学问,相反,它是一种文化类型,一种交流的声音,关注与现实的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或多元主题。

罗蒂通过揭示“大写”哲学的黄昏,来展望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的可能性。罗蒂对后哲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描述:“在这里,没有人,或者至少没有知识分子会相信,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标准可以告诉我们是否与实在相接触,我们什么时候与(大写的)真理相接触。在这个文化中,无论是牧师,还是物理学家,或是诗人,还是政党,都不会被认为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没有哪个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以挑出来,作为样板来说明(或特别不能作为样板来说明)文化的其他部分所期望的条件。认为在(例如)好的牧师或好的物理学家遵循的现行的学科内的标准以外,还有他们也同样遵循的其他的、跨学科、超文化和非历史的标准,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可见,没有哪一个文化部门具有标准性、准神性或特权,哲学、科学、文学、政治、艺术等文化部门都是平等的。这就是罗蒂所要建构的“小写”哲学观,它体现着平等、自由、言谈的精神。因此,没有所谓的“大写”哲学,也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大写”的)哲学家知道(“大写”的)奥秘或真理,或能够说明文化的某些方面为什么、怎样能够具有一种与实在的特别关系。后哲学文化解构并取消了“大写”的哲学,而倡导各文化领域、各学科平等交融的“小写”的哲学被建构并诞生了。

“小写”的哲学观,与后哲学文化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倡导不确定性、差异性、多元性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强调平等自由的对话,探讨主题的多元性。在这其中,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门并没有消失,当然它也不再具有文化之王的地位,而是作为谈话的一个成员,与所有文化部门、其他各学科,以平等的权利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导致哲学的开放,乃至整个文化环境的开放。正如罗蒂所坚持的,后哲学文化是一个自由“谈话”的文化,其“谈话”实质即指各学科、各理论、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互相批评、渗透、吸收、融合

等活动,这种“谈话”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各个学科、理论或思想观点仅代表“谈话”中的一种声音,当然哲学也是其巾的一种声音,各“谈话”成员即各个学科、理论或思想观点是平等的,没有深刻与肤浅之分,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样的“谈话”才是自由的谈话,这样的文化才是自巾的文化。可以说,对话的存在构建了多样性存在的空间,也必然带来宽容的意识,而这种宽容意识将会引导我们发展一个美好的社会,这种宽容意识也是罗蒂“小写”哲学观以及后哲学文化思想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音乐教育:从“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

罗蒂对“大写”哲学的消解,以及对“小写”哲学观的建构与倡导,带给我们的正是平等自由、多元共存的价值观启示;因为在这一理念中,没有主宰的王位,没有话语的霸权,所充斥的,是多元主体的交互对话。然而,审视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以传统认识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现的正是与“大写”哲学观相一致或相对应的“大写”式音乐教育观。面对“大写”哲学走向黄昏的现实境遇,面对后哲学时代新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希冀走出这种“大写”基础所带来的桎梏,从而以后哲学文化“小写”的哲学观与文化态度,来重新思考与梳理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路与未来,实现“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

(一)“大写”式的音乐教育

那么,什么是“大写”式的音乐教育呢?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以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为经典语境,与这一哲学基础所强调的理性逻辑、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确定性、统一性等基本特征相吻合。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了以乐理、曲式、和声、记谱等理性思维为主要内容,以西方美声、钢琴等技术训练为主要方式而展开的音乐教育体系模式。这就是具有统一性、标准性与统领性的“大写”式的音乐教育。正如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说的:“音乐学院在某些方面就像是介于人世与出世之问的一种宗教体系或社会体制。每一个音乐学院的社会成员都要求能描述西方艺术音乐,说出伟大的作曲家的名字(如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演奏有大型声势表演的伟大作品,如歌剧、协奏曲、交响乐等。它创造了音乐学院的思想观念,具有宗教文本的诸神、仪式及仪式成员和教士制订的社会法规。”西方传统哲学及其文化思维,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体系,同样也渗入了我们的音乐教育。于是,相应地,在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以西方的科学理性与文化特征为主导的音乐思想观念。例如,许多人认为音乐学院就应以美声唱法教法为主,至于中国民族的、戏曲与曲艺的、原生态的、口传的音乐歌唱等,仅是主干或主流以外附加的元素;或者,大多数人会认为不管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抑或是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都应将五线谱作为最基本的入门,缺之不可。就这一现状而言,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缺少本土文化、传统、民旗音乐内容的音乐教学,是否能成为完整的音乐教育?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否认这些以西方元素为主体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以西方体系观念为主的音乐价值评判标准,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并成为了我们音乐与音乐教育发展与成就的衡量标准。这种重科学理性、以西欧音乐文化作为体系中心的“大写”式的音乐教育,如同“大写”的哲学,作为“王”的或“法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作为真理而具有中心价值与中心地位。

这种“大写”式的音乐教育,体现了西方音乐与思想观念在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的正统地位。这也令笔者想到了美国著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一本书《东方学》。所谓“东方学”概念,指的是以西方学术学科、思维方式、权力的话语对东方文化历史进行研究所做的结论——即“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赛义德指出:“东方学将东方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欧洲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赛义德认为东方学不只是文化、学术、制度对政治课题的反映,它还是一种地理意识在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文本中的分布。

在读过《东方学》后,我们是否也可以链接我们的音乐教育,对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音乐研究、创作、表演、教学、价值体系等是否逃脱了西方人“东方学”的话语控制?从赛义德《东方学》的视角来看音乐学领域,管建华教授认为:“西方的音乐学在中国形成的正统地位就是一种音乐的‘东方学’,它是控制近现代中国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话语制度,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东方学除了是一种学术研究领域之外,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西方音乐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正统地位不仅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且还是一种音乐制度,如音乐教育传承、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审美接受等等。这种制度产生的一种规范化方式,即以西方音乐体系(学校音乐教育主体)的传承,交响音乐(高雅音乐)创作的权威性,音乐理性认知方式(如曲式分析),形成了19世纪工业音乐文明的那种统治力量,并成为‘原始东方’向文明西方文化转轨的象征。”

的确,在音乐领域“东方学”的影响下,我们看到西方交响乐或严肃乐乐在中国已取得了正统与经典的地位,而民族的、口传的、原生态的以及各地域的文化,都在成为边缘的东西,大多数人会将是否会创作、表演交响乐、歌剧等看做一个民族落后与先进的划分标准。然而,事实上,这种以西方科学理性与文化特征为主体的音乐教育模式,缺失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多有意义、有乐趣的文化内涵与交流形式,包括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各地域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关系或不平衡关系将成为东西方文化健康发展与交流的障碍,“大写”式的音乐教育观念也将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的障碍所在。

(二)“小写”式的音乐教育

后哲学文化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哲学与科学、文学一样,作为文化中的平等一员,不再有审判官的权威或是奠基者的地位,否定、消解和解构一切终极真理、终极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后现代哲学认为哲学的‘终结’不是‘完成’,不是绝对的死亡,相反,它是开端,是伟大时刻的开始。正如历史的终结意味着大写的历史将让位于小写的历史一样,哲学的终结也将意味着‘大写的哲学’要让位于‘小写的哲学’。”这种“小写”哲学文化作为一“一种没有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它没有标准,没有方法,也没有主题,它向一切东西敞开”,其目的是要为思想活动提供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后哲学文化的“小写”哲学观告诉我们:文化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对话都是自由的,各种声音的谈话建构了多样性存在的空间。在罗蒂看来,文化是没有标准和模式的;而同样作为社会文化角色的音乐教育,处于当前的社会

文化转型时代,也期待着走出“大写”模式,而以“小写”式姿态“向一切东西敞开”。

赛义德从西方学术界关于东方主义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人手,清理了西方文化如何构成有关东方的种种偏见,即认为西方学者总是以一种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来透视东方文化,因此,必然带来关于东方文化的许多外加的附会的歪曲。赛义德通过这一过程的清理,发展出一套关于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理论,用他的话来说:“在后现代时期,后殖民体现为两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同家文化的控制,因此,抗拒西方文化霸权就是后殖民时代长期政治冲突的内容。”后殖民话语批评侧重揭露西方形而上学话语的局限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试图重新界定文化象征的过程。随着世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长期以“大写”思想为主导的中国音乐理论界、教育界,也应当来仔细地思考后殖民批评话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巾国音乐文化发展很明显受到西方影响,工业文明的音乐价值观,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对于交响乐、标准化、规范化的高度认可,并将其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后工业社会以及后现代评论的出现,工业社会体制及音乐文明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与批判,甚至连西方人自己也认为:工业文明音乐文化不属于人类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它只是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代替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欧洲音乐文化只是众多音乐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模型。

东西方文化在后工业时期的语境下,重新相遇,这种相遇不同于20世纪初的相遇,因为我们看待西方音乐文化价值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西方单一维度转向了世界文化的多种维度,由单一价值观转向了多元价值观引导的世界多元文化观。后工业社会来临,后哲学文化时代已至,人类将走向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理念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我们将以新的文明价值观来重构东西方音乐文化。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君特·克莱南曾来中国考察中德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别,他这么说道:“据我观察,中国把18、19世纪西方传统的歌剧和音乐厅音乐奉为规臬,并在音乐学院和大学里设置了相应的固定教育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怎么能对20世纪的震荡革新和大浪淘沙作出反应呢?对此我以为有必要融人现实的发展之中,有必要把教育计划中那些蒙有尘垢的老掉牙的内容清除掉,以便为诸如先锋派音乐和波普音乐等新音乐现象腾出位置。目前,我们西方生活在一种多元风格的环境之中,用‘美声唱法’和‘申克分析法’绝对无法迎接这一现实的挑战。”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了一种解构殖民思想的时期。解构西方文化中心论或一元论,其目的并不是否定、反对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而是解剖、梳理它的构成方式与价值根源,这属于当今全球文化运作中的后殖民批评或第三世界文化批评。解构是为了新的建构,它能使我们在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对西方音乐价值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在学习理解西方音乐及文化价值体系独特性的同时,我们将对东方、第三世界及本土音乐文化予以重新认识与发现,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及课程设置能反映人类文明各民族各时期的优秀成果。

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过:“每个社会或每种文化都是其自身历史的产物。”各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文化价值。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当代策略”文献中指出:“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既然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同,那么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对教育问题所下的的定义。每一个国家都拥有它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职业的环境,至于语言上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许多国家正在把它们的国家策略分散给地方去制定并出现了多样化,让地方共同体有相当广泛的行动自由。”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与多样性现实,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与必然趋势。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摈弃统一的“大写”式教学观念,而尊重并针对不同文化、语言、社会习俗等要素进行相关音乐的研究与学习,才是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我们认识到,不仅仅是西方的文化与音乐思维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还有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价值,需要被我们纳人视线范同,需要被我们重新认识。“小写”式的音乐教育关注世界多样的音乐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历史成果。

作为人类学家弗思的学生,费孝通先生翻译了弗思这样一段简洁而经典的语段:“作为一位人类学者,我将注重那些生活方式和西方文明不同的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我注重他们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猎奇者看来比较新奇,也不只是因为这种知识对于在不发达国家工作的人大有裨益,而是因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的习惯和风俗。”对于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知识的研习,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同样可以促进我们对于自身知识的检验与进一步丰满。正如人类学实际用途所体现的意义:“没有脱离人类学基于文化的互为主体性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有关论述,对于发展、都市、民族医学、民族科学、民族艺术、民族音乐的研究,使人类学家进一步确信,从‘他者’那里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文明体系有多重要,从‘他者’延伸开去,人类学家可以从事很多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很多事业发展。”可见,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是一个全球性的视野,不可缺少对于“他者”的研习与理解。社会人类学家就有着这样长远的愿望:“置身于世界的所有文明中,让那些我们不易了解也不熟悉的信仰与风俗,冲淡我们民族中心主义的限制,从而进行所有社会的比较研究。”

音乐的文化哲学基础——音乐人类学也是如此,它从来都将视野拓宽至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范畴,其中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就渗透并体现了音乐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研究的重视:“其研究对象是从称之为原始民族到文明民族的人类所有文化层的传统音乐与乐器,我们的学科调查所有种族的、民间的和各种非西方艺术的音乐。”正如音乐人类学家提顿和斯娄宾所说,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音乐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个文化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说一种音乐文化比其他的要“好”是荒诞的,因为这种判断是基于单一音乐文化内部的标准。艾伦·洛马克斯曾说过:“现在世界已形成一种邻里关系,由大、小、强、弱的文化实体组成。每个实体都需要尊重相互的自主权。我们在获取生活、自由和社会公义的权利时,需要建立起文化上的平等原则。”因此,“小写”式的音乐教育就是呼唤这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原则,呼唤对所有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呼唤一个富有差异美的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三、结语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已清晰地看到“小写”式音乐教育与“大写”式音乐教育的不同理念与模式。现代艺术教育或音乐学体系建立在西方认识论基础上,将西方音乐体系及其自然科学(物理声学概念)与理性主义理念作为基础,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以工具性为特征的训练模式则导致音乐教育批量生产齐一“标准件”的状况,主客体分离的问题则导致音乐“作品”呈逻辑的客观表达,令即兴表演、口传音乐、音乐的自我表达等音乐表现形式萎缩与衰退,音乐与音乐教育愈加走向单一、狭隘,甚至僵化,体现为“大写”式的思维模式。

然而,“小写”音乐教育关注的不是这样一种着眼单一体系与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同后哲学文化中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的哲学理念一样,“小写”式音乐教育不再以追求本质真理与唯一基础为己任,其关注的是一种复杂性思维。正如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埃德加·莫兰在其《复杂性思想导论》一书中所强调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与被研究事物的多维度、多样性、多因素、多基源、多中心或多元决定论有关,它引起在认识方法上的多视角、多元理、多观点……复杂的东西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主导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定律,不能被规划为一个简单的概念。”音乐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事务与概念,不能被囿于某一单一文化体系,不能被同于寻求某一规律、定律的理性思维框架之内,科学世界的认识方式无法囊括音乐人文世界复杂的内涵与庞大的容量,多视角、多维度、多样性、多元化才能体现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本真价值。因而,每一种音乐表达与表现形式,不论是西方的交响乐、美声、歌剧,还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亦或是民族的原生态歌唱、戏曲曲艺、传统器乐、即兴表演等等,都是音乐学习的重点对象;同时,每一个学习对象的文化意义、传承意义、生活意义,也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研究范畴。这就是“小写”式的音乐教育观及其“向一切敞开”的追求目标。

在后哲学文化的视野下探寻“小写”式的音乐教育,这一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对差异与平等,对价值多元共存意义的追求。而“小写”式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多元主体对话,在后哲学时代,也将成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我们期待着各种美妙的歌唱声音、各种丰满的对话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它们必将成为我们这一时代和“小写”世界中,最具生命力的声音。

(责任编辑:陈娟娟)

作者:于晓晶

社会文化思想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环境下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全面分析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从而为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转型 音乐教育 面临的挑战 应对措施

自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正以不断加速的方式步入全球化3.0的时代,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等应用技术,不仅缩小、平坦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和竞争的距离,尤其是加剧了国际间音乐交流和学习活动,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欣赏和学习观念,比如电子音乐的问世以及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交互融合等,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激发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无限欲望。

新时期我国传统音乐教育面临的环境挑战分析

1.音乐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新媒体样式,为现实的音乐教育活动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处理这种信息网络提供的优质和劣质的音乐作品,尤其要考虑如何利用这种社会化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服务,从而实现二者间的互动协调发展。

2.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尤其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本土音乐,它们不仅蕴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信息,而且包含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风俗习惯等历史性的信息,这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显得尤为的重要。正如上文所说,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音乐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以及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的建立,本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与广泛传播面临着极大考验,这对于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3.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需要建立以“文化传承”为主的国际化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和观念。然而,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为主,视野狭窄,很难满足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体系构建和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其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框架,从欧洲音乐世界观转向世界音乐文化世界观。这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的长期而系统的转变过程,不仅需要诸多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和专业型人才是近年来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标准。然而,多年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极为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变革与创新,虽然有了一些改观,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仍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我国诸多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仍然坚守传统“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普遍实施专一化的教学计划,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导致专业知识量虽然比较多,而且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学生的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知识接受机会。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较差。

其次,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作品既需要表演者娴熟的技巧发挥,更需要其对作品情感内涵深入全面的理解。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没有将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专业心得等综合性的要素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这也就无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2.重视理论讲授,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角色体验与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轻视技能技巧的学习,尤其在时间安排上,经常把音乐实践和理论学习截然分开。学生很难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导致很多音乐生都是能唱不能跳、能弹不能唱,很难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音乐发展的潮流

音乐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紧密相连,这也是其存在的生命力,脱离大众的审美偏好,也便脱离了生存的土壤,而无法健康成长。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时代音乐发展的潮流存在一定的脱离。一方面,教师忙于自己的事务,既不关心学生的音乐需求,又不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仅仅照本宣科,从而堵塞了学校音乐教育向社会音乐活动汲取营养的渠道;另一方面,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注重传统的经典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对经典音乐作品选用得较为充分,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太少,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进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世界的积极探索。

4.缺乏宏观性的人才培养视野

正如上文所说,本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部门应承担起发扬、创新、延续本土音乐的职责。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音乐教育机构在对本土音乐的研究中,仅仅重视对传统音乐的阐释和演绎,既缺乏对音乐在文化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更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跨地域、跨国界进行音乐研究与创作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视野,导致我国的本土音乐在国际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慢慢沦为边缘化的趋势。

针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注重对音乐教育新媒体的使用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音乐艺术逐渐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领域和意义,向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领域拓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前景。因此,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自觉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中去了解和把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利用一切可能的新媒体形式,引导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对音乐作品的识别能力。

2.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针对音乐人才来说,其综合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除专业课以外,其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专业学习;三是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要具有音乐审美感,能够分析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演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思维的开发。

3.强化多元文化教学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突显出对其他音乐风格的重视,尤其是强化对国外民族音乐的重视,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也未必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要将世界民族音乐的精髓和特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与代表性音乐作品对比分析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多元化音乐作品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懂得世界民族音乐,同时又要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环境,尤其是传播环境正经历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认清当前的形式,从学生兴趣、社会人才需求、大众审美偏好以及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当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8(2).

[2]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音乐,2004(3).

[3]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1).

[4]杨瑞.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艺术百家,2010(2).

[5]徐敦广.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 陕西西安

作者:陈春华

上一篇:青年价值观的知识社会学论文下一篇:植物养护技术下园林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