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丰富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且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完善组织制度,保障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课程体系,搭建校园音乐教育实践平台;发挥社团作用,营造音乐育人的文化氛围等,能实现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效能的最大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研究

摘 要:在职业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也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跨专业融合教学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文章分析了当前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融合途径,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不断丰富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课一直以来是学前教育的主阵地,结合当前党中央对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要求,音乐课不仅可以承担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职责,还能起到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对此,我们应该明确音乐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互相融合,可以互相促进,通过找到合适切入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差距很大,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音乐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巨大。正如一句话说的:“肖邦的作品是藏在鲜花里的一尊大炮”,音乐教育的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另一方面,各种课程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工作联动也是当前教改的重要任务。对此,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走在了前列,各类学科借助新媒体手段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实现教学质量提升。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的融合还是一片蓝海,更值得我们创新思路、努力探索,实现立德树人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难点

(一)教师对于思想政治音乐教育资源不了解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是音乐教育资源实际上到处存在,教师由于本身素质限制,对于各类资源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在教授音乐课程时,仅仅对于其中的红色内容一笔带过,对于相关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不了解。同时,近年来红色旅游兴起,很多地方政府新开发的教育基地都是免费开放。部分红色歌曲,例如《南泥湾》、《微山湖静悄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都有着丰富的现实载体,如果授课教师能充分利用现实红色教育基地,把课堂搬到校外,效果更显著。

(二)教育主体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二是学校。从教师层面来说,很多教师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于新添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存在排斥甚至是逆反心理。部分新任职教师由于能力所限,完成更多任务可能会感到疲惫不堪。在学校层面,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跨学科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还习惯于老路子、老模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想当然地认为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的责任。

(三)缺乏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群众工作,不是一项技能培训,无法进行量化考核,教学成果更是难以科学定量分析。在现实中,思政考试成绩也不能和学生具体表现相关联,例如,部分“双一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考试成绩优异,但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的道路;部分学习较差学生却可以见义勇为、维护集体乃至国家利益。对于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究竟效果怎么样,无法衡量,无法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教不教一个样”的直观感觉,更加深了教师的不重视心理。

(四)教育对象思想素质多元

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西方社会遏制中国的一个手段就是“和平演变”,尤其是在思想层面“演变”年轻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具备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部分人可能被网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所“洗脑”。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单纯羡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可能对于历史上的“三大改造”、“土地革命”存在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十送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色音乐教育,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当面争执。

(五)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缺乏创新点

十八大后,对于青年思想引领,党中央非常重视,要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此,各级政府、组织都有过工作创新。例如,团中央开发健步走APP,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部分地市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青年现场感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而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际上还存在滞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好一点的是大家一起看影音资料,还停留在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的水平。

三、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融合的途径

(一)探索实践“党建+思政+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更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貫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建设为政治保证,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引领,以专业课程为建设主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相结合,用理论体系引、专业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音乐体系养,通过挖掘音乐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艺术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炼音乐作品内在的红色基因和思政元素,实现音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创新开展小剧场思政课堂展演,搭建了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平台

小剧场最早源于话剧运动,因其参与度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与音乐教育息息相关。虽然是在较小的观演空间进行的演出,但其观演模式还是传统镜框式舞台结构。在教学中可以借鉴并拓展了小剧场的综合性功能,搭建了符合音乐专业教学、舞台演出和艺术实践的音乐小剧场。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以后,需要一个既能开展教学,又能及时体验舞台演出感的空间。小剧场的实验性、探索性及空间设计为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创设历史情境,引导想象力的绝佳平台。音乐小剧场的成功实践,也辐射并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增添了音乐实践基地、舞台演出的实训场所。

音乐教育以小剧场为平台,把课程思政“小课堂”与学生成长“大舞台”统一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类、演奏类、音乐史、音乐教学论等主要课程,推进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了协同效应。以“百年党史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交流,汇集了《演唱主科》、《民歌模唱》、《歌剧片段实践》、《钢琴教学法》等核心课程,通过小剧场,将党史教育、“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潜移默化、如盐化水般地完成了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把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主渠道,丰富“三全育人”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教育行业的基本遵循。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精神,自觉地把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作为音乐专业教师的自发要求,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能力的综合素养。音乐专业教师自觉地担负起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传道者,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按“六个一”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每一专业课教师成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践行者。

(四)以红色为底,唱响新时代最强音

音乐教育以红色为底,从百年党史文化汲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与价值意蕴,为课程思政建设擦亮底色。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神谱系、优良传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并积淀结晶出中共党史文化。在百年党史教育中,音乐专业教师充分感受到党史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資政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绣红旗》《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一首首红色经典曲目中“音乐党史”蕴含的思政资源和红色基因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价值引领和教学支撑,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学理性和针对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江唯.基于实践型教学的高校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31-32

〔2〕盖庆武,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101.

〔3〕毛敏.幼师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实践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1) :71-7275.

〔4〕张潇蕾.思政视角下师范院校钢琴课程的改革路径[J].中国文艺家,2020( 10):173-174.

〔5〕黄细英.幼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 08) :52-54.

作者:郭胜男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关于音乐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丰富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且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完善组织制度,保障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课程体系,搭建校园音乐教育实践平台;发挥社团作用,营造音乐育人的文化氛围等,能实现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效能的最大化。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实现路径

校园音乐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情感融入的方式去感受生活与环境,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通过情感带入,或悲伤、或喜悦地展现自身所处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有效价值引导,从而使其获得精神与内心的感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的树立,认清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制定更加符合现实、符合自身、符合未来的人生规划。音乐教育是用音乐的感化力量、审美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把音乐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及实践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与理解。音乐教育以独特的载体方式、灵活的教育形式、广泛的认同程度,将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及作用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青年学生打牢思想基础,树立远大理想,是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1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新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符合当代学生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转换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途径。将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广泛性的音乐教育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们积极参与、乐于接受,既能够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1.1 有利于德育和美育形成互补合力

将音乐教育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能实现德育和美育的结合,形成互补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音乐教育中包含大量爱国主义元素、集体主义元素、志愿元素等,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信、全球视野、明理崇实的格局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审美思想、艺术思想,培育学生鉴别美、欣赏美、感受美、创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厚植深厚的民族情感,提高个人的综合人文素养。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教育的独有教育功效,是教化培育新时代青年,筑牢其思想底色的重要方式。德育是美育的基础,在促进美育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也会趋于完善与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传统的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呆板、方法较为固定,已不符合当代新青年对知识的汲取的需求,新时代,传统方式教育只会导致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育的参与度不高,接纳度较低,汲取知识较少等。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教育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老师教育、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对符合课程的音乐内容进行渲染,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营造心在情境中、心在知识中、心在课程里的氛围,引导学生实现情感融入、思维强化、知识细化,以现场效应强化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寓教于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3 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效能

音乐具有大众化的功能特性,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对营造高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有强烈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的音乐教育更是提升文化育人效能的独特教育方式,能美化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与精神世界。一首优秀的校歌包含了对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训、学校建立的初心、学校育人的价值的介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较大的艺术价值,能在润物无声中熏陶与教育学生。学生对音乐有天然的亲切感,音乐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提升学生接受课堂知识、理解课程内涵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

2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拥有开放性与创造力。开展校园音乐教育,能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创新教育教学载体,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传播文化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与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1 音乐教育创新教育教学载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存在讲解枯燥、方式单一等缺点,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不起兴趣,只知道思政课堂,但不明白思政课所传授的知识,思想意识淡薄。将音乐融入教育中,将音乐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寓教于乐,以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模式积累知识。高校也能通过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表现形式,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促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广阔的视野、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将音乐教育元素融入课堂,将音乐的独特价值,即情感价值、思想价值、审美价值融入榜样故事,可以一种艺术表现展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青春力、创新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将内涵丰富的音乐作为教育的载体,能通过丰富多元、内心感知、情感共鸣的音乐教育,将传统思政教育转化为情感融入式的美育,弥补思政教育理论的空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汲取知识的主动性[1]。

2.2 音乐教育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音乐是情感的真实表达,是艺术教育大众化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两者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涵与功效表现上存在不一样的地方,音乐教育是以一种柔和、直击内心情感、引起思想共鸣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论机制,感受教育正能量,树立教育正动力[2]。所以,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在于可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文字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音乐五线谱”,使理论知识更易被接受、更易被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自我无意识的状态下,滋润其心灵,洗涤其情感。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音乐符号、音乐情感、音乐语言教化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精神共振,化被动为主动,化被动灌输为自主接受。

2.3 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的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总和”。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要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开展的依赖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要通过利用德育韵味丰富的音乐体裁使校园文化环境得到渲染,使大学的校园既有音乐的艺术情调又不缺乏道德教育[3]。校园音乐创作、训练、表演和欣赏是大学生社团或班集体进行比赛或课外娱乐的一种方式,高校大学生自主组建音乐团队,自主吸纳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作、演练,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作品,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符合共同理想、符合共同喜好的作品。同时,组织人员参与演唱,演唱者与欣赏者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精神共振。这一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团队精神,传承文化底蕴,构建健全人格,提高文化素养。

3 音乐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有效的路径。以音乐教育为主线,健全建立组织制度,保障校园音乐活动开展,搭建音乐教育教学平台,促进音乐教育实践在校园的开展、在课堂的实践,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3.1 完善组织制度,保障校园音乐活动的开展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由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牵头,建立学工部、校团委、各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将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纳入校园文化活动[4]。校园音乐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安排,有统一的指导理论,有统一的规划方案,形成“立身教育、立命教育”的组织管理队伍。要构建权责分明的育人文化小组,出具音乐教育相关文件、规章制度,从高校教育政策出发,全面推进音乐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高校组织者既是组织者,也是音乐教育者,应当构建相关培训机制,构建组织者的音乐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推动音乐活动的开展,创新校园音乐作品,坚持音乐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相结合,在各项健全的规章制度的推动下,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打造音乐特色校园。同时,高校应当在作品创作、专业设备、音乐场地等方面投入一定的经费,保障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

3.2 重视课程体系,搭建音乐教学实践平台

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论、技能等最直接的方式,要重视课程体系,搭建音乐教学实践平台,优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音乐教育者要在音乐教育大纲的基础上搭建音乐教学平台,在原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中,构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音乐教育者实行教育活动时,对现有教材的拓展和创新,能使教育理念更先进、教育模式更灵活、教育内容更艺术、教育实践更具审美价值。优秀教育者要在重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搭建音乐教学实践平台,重视教材的编写与选择,要精心选择教材,优化教育内容。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音乐教育的思维,有创新教育意识、情感共鸣意识、开放包容意识,时时刻刻做到理念在前、行动在前。其次,搭建的音乐教学实践平台要体现艺术精品化、生活大众化、思想引领化,符合广大师生需求。实践平台可以分层次进行,环环相扣,将传授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助力剂”,保障音乐教育创新开发学生意识与行动的能力。平台要以编、演、评三个环节为有机整体,期间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活动,通过编曲、演唱、评价三个环节,将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精神传达给学生,提升音乐育人功效。

3.3 发挥社团作用,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高校社团是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成员具有兴趣相同、爱好一致、目标一致等特点。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要积极发挥社团作用,从社团中选拔出对音乐感兴趣、愿付出、敢担当、有责任心的学生组成组织管理团队,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社团是一个学生自主成立的平台,实行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展示的管理模式,以一种艺术性思维创新作品,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高校应当对音乐社团给予支持,在场地、设备、技能培训的方面给予指导,鼓励社团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的作品并参展,把握校园文化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聘请专门的音乐人才提升社团的技能水平,纠正音乐创作中的错誤,优化音乐表演中的细节,美化音乐表演中的场景,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社团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纠正自身的错误,树立健康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心态。

4 结语

建立健全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为之事,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优化音乐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音乐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立体化,是高校实现理论“声情并茂、情感交融”的最优载体,有利于学生思想与理性共鸣、知识与情感共鸣,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声化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夏.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4):127-128.

[2] 张振岳,兰萌.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6(05):271-272.

[3] 朱海瑞.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35(18):185.

[4] 赵继伟,袁晓辉.论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19-22.

作者简介:傅江浩(1975—),女,湖北石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梦圆(1997—),女,湖北荆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傅江浩 李梦圆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浅谈马克思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阐述

【摘要】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音乐对“最终实现人的感觉特性的彻底解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基本音乐思想、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阐述以及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方面内容论述,提出研究音乐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音乐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马克思;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塑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来说,马克思认为音乐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探讨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当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基本音乐思想

马克思关于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论述,可以从其关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认识中得出。

(一)马克思关于艺术实践活动的阐述

马克思说明了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一切的活动都受到生产活动的支配而进行,例如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还说道:“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完成非人化。”

马克思批判了唯心史观中只重视精神力量而忽视物质生产作用的论点,并且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是一种包含着审美特性和人文追求的特殊生产活动,创造审美价值是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将自己对于人类世界的思想感情以艺术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思想,同时又起到审美大众的作用。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表明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夙愿。而艺术实践恰恰对于人的自我实现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二)马克思认为音乐具有“感性的丰富性”

马克思认为音乐具有“感性的丰富性”或“丰富性的感觉”这样的特点,而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又恰恰是感觉的丰富性的基础:“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马克思认为,在对象化活动中,对象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艺术作品恰恰作为确证和实现人的个性的对象,促进和生成着人的感觉的丰富性。这种感觉的丰富性发展成为人的个性的现实内容。”

“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表明了对于人掌握音乐意义来说,“音乐感”即人的本质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指出对于塑造和培养人的“音乐感”来说,音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进而也说明了音乐对“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者影响。通过分析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研究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二者的关系是,个体性功能是社会性功能的基础。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l生功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个体生存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首先包括个体生存功能,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首先具有生理需要,其次才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不言而喻,人的基本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问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在马克思看,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物质生活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社会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物质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日益充裕的情况之下,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愈加强烈,而人正是通过追求精神生活而超越自身,从动物性存在不断提升为人的社会性存在,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和自我发展的层次与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帮助人们树立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社会和个人的功利性、物质性的需要,而人特有的反思品质,又会使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命与某种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并努力建立这种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促使人的这种反思的重要力量,也是这种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个体发展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人们引导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超越性本质决定了它要运用启发、动员和教育多种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面来。

第二,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和帮助人们理解认同社会规范,遵守践行社会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肯定和褒扬一定的社会行为来引导和激励人们,另一方面通过否定和批评背离一定的社会行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限制。

第三,激发人的精神动力。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观点,一方面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同时强调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各种各样的精神激励的有效方式,比如民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奖惩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l生和创造性,为人们参加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塑造个体人格。一般说来,人格是指人的性格、品格和资格的综合。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性、开放性、速变性和复杂性日趋增强的社会,人们只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塑造个体健全的品格,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不受限制的即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正如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所谓人的个性是指个人所特有的思想品质、性格、情感、自我认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多样化发展,或言之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个体上实现综合统一。

(三)个体享用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是从精神方面而言的,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获得满足、幸福和快乐,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一功能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每个个体的客观要求,更是一定社会中个体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三、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生存、个体发展以及个体享用三方面的影响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自身不仅作为可以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一种优秀审美对象而存在;最重要的一点,音乐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进而创作出了音乐作品,在这里也就包含着着个人精神世界最美好、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智慧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培养审美个体,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美感渗透到人内心之中,直接而有效地深化和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意志上鼓励人们自发地积极进取,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激发人们热爱生活,引导人们处于理性角度考虑问题。

(二)培养个性,加强自我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培养,这样才能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个人的个性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音乐教育使得个体在审美感受中可以尽可能多地获得并表现出自身独一无二的内心思想感情。这种独一无二的感情就是个体个性直接反映的产物。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音乐教育具有培养主体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行为和优秀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将爱国主义寓于音乐教育中,使得健康、高尚的情绪和情操溶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特殊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表现形式,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内涵,使其产生强烈的爱国、爱党、爱民族的真情实感。具有高尚美好感情的音乐作品,人的内外品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论

当前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必须围绕遵循的根本原则。音乐教育也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潜质和功能价值,因此,探求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是当今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杜静宜

上一篇: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下一篇: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