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信的发展,网络已经覆盖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主要的“接触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元化的网络形式必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朋辈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辈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是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已经成为不得不认真应对的时代课题。因此高校应该把握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全力创新驱动和整合发展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以此建构起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政治认同;朋辈教育

[作者简介]吕文彬(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

朋辈教育作为隐形教育的重要渠道与形式,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①新媒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开展带来很多的挑战与契机,因此研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相关性

新媒体为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带来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为新媒体功能的拓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具有关联性。

(一)新媒体与朋辈教育的概念与价值。新媒体是一种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型媒体形态,微博、微信、QQ、博客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网站等都是新媒体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具有重要影响,从理念、方式到内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朋辈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模式,是指朋友与同辈之间的教育,比如交流互助、对话沟通、互相学习指导、彼此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而大学生朋辈教育是指大学生群体之间,朋友与同辈之间的各种带有教育意义的形式,②能够极大提升教育的亲近性、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环境。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需要各种环境、条件与平台的提供,比如传统媒体、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寝室活动、班级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堂讨论、演讲比赛与专题性的学术讲座以及其他大学生之间的活动等等,其中新媒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快速的、影响范围更广的平台与渠道,③当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比如如何把控新媒体被正确使用,传递正能量的信息等,都是需要积极应对的。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整体开展情况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育理念层面、教育内容层面、教育方式层面、教育主体层面、教育保障和考核机制层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等等。④

(一)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共享、创新、持久、系统等教育理念坚持不足,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高校共享互助理念坚持不足,致使大学生朋辈教育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层面做得不够;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不足,致使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创新性做得不够;持久性的教育理念坚持不足,致使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做得不够;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坚持不足,致使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性推进做得不够。这其实为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要建构适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青年发展新常态的教育理念。

2、政治认同与朋辈教育内容的整合融合不够,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视域拓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高校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时,往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沟通,注重大学生个人学业、生活、社交、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对于政治认同方面的交流不多,对于公民素养的提升也探讨不多,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政治问题、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关爱度有待提升。这其实为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要建构适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青年发展新常态的政治认同体系。

3、新媒体教育形式的利用创新不足,旧媒体的融入与整合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有效性。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高校往往注重使用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与载体进行交流学习,对于网络平台上其他的学习网站活动及其交流讨论重视运用不够;往往注重新媒体的形式运用,忽略了传统媒体的促进弥补作用,比如电话交流、座谈会交流、活动交流等等。这为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要建构适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青年发展、新媒体发展新常态的朋辈教育的多种形式与渠道。

(二)引发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不理想的诸多因素。

1、学校层面的原因。在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时,高校往往重视课堂教育、重视教师主導的外在引导教育,对于大学生同辈朋友之间的互相教育、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与影响等方面重视不够。这其实彰显了高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认知还非常不够。

2、大学生层面的原因。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是一项需要大学生自觉意识自觉行动的工作,可是目前大学生还没有很好认识到与利用好朋辈教育,彰显了大学生群体开展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3、社会层面的原因。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可是当前的社会风气虽有好转,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官员腐败行为,一些医生的红包现象、回扣现象;一些行业的潜规则现象;世俗化的价值观盛行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努力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水平

针对目前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开展不理想的现象以及其成因,根据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存在的相关性,高校应该充分把握好新媒体的发展特征与优势,认真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挑战与契机,积极开展与创新朋辈教育这种隐形教育模式,重点做好大学生朋辈教育理念的构建创新、内容的整合融入、方式的互动创新、主体素质的提升与培训、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的健全执行等,以此建构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态势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以网络化和人本化为主,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理念体系,推动这种教育模式健康发展。教育理念是开展朋辈教育的先导,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时,务必要好好分析新媒体、国家、社会发展对这项工作的理念层面的要求,坚持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理念,努力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体系之中,推动这项工作现代化发展;坚持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将之贯穿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体系之中,促使这项工作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学业、生活、思想世界情况开展;坚持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推动这项工作协调整体性发展;坚持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将之贯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推动这项工作科学化运行。

(二)以公民教育为主导,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内容体系,以此不断夯实这种教育模式的内涵基础。教育内容是开展朋辈教育的内涵基础,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时,务必要好好分析新媒体、国家、社会发展对这项工作的内容层面的要求,务必要从执政党地位巩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青年成才、社会稳定等视角来拓展政治认同的内容体系;同时,将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三观教育、法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都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体系之中;将学科教育也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之中,通过这些做法,不断丰富充实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内容,促使这项工作变得更加有内涵有吸引力。

(三)以新媒体教育方式为主,不断整合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的形式,以此提升这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教育方式与平台是开展朋辈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时,务必要好好分析新媒体、国家、社会发展对这项工作的手段层面的要求,充分研讨和开发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教育学习平台与工具,努力创新这些教育形式与方式,以此不断增强这些形式的吸引力与有效性;注重将传统媒体的功能发挥融入到新媒体之中,尽可能做到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良好态势,以此形成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强大合力。

总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教师、高校主管部门以及国家、社会等方面的努力协作,更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环境视角去探索去思考。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新媒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教育平台;大学生本身要积极探索开展和把控好新媒体下政治认同朋辈教育内容、形式,以此建构起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有效的持久机制。

[注释]

①朱小茼,陳晓美,刘楠.高校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8).

②左凯旋,单亚.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大学生朋辈教育[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

③宋强玲.网络环境下大学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

④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08).

作者:吕文彬

朋辈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信的发展,网络已经覆盖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主要的“接触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元化的网络形式必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高校德育水平的重要方面和关键指标,由于缺乏系统管理,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文章通过更新理念、提高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高校隐性教育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德育教育力度,适宜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高校

在當今社会,网络的普及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同时它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各种与网络相关的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这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发文。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凸显国家对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育理性和谐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他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质量、高水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因此,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势在必行。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深入,教育针对性不足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体,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且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认知能力、人格塑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心理专家教育队伍缺乏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应对处理,没有从战略、规划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

同时,专职心理指导老师、辅导员和高校思政相关部门的工作者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如果缺乏对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的准确把握,就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整体把握,若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就会使心理教育管理效果不到位,对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不能及时、有效疏导,不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2]。

(二)缺乏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和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都是遵从典型的三级网络系统,即“心理健康专家队伍——院系心理辅导队伍——朋辈辅导队伍”这样的模式,而忽略了其原生家庭,即家长的心理教育辅导作用。家长作为大学生的启蒙教育者,对其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家庭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辅导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空缺的一环。

同时,心理教育机制不完善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虽然数量可以达标,但是专业有可能不匹配或者不能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还有授课任务或者行政事务需要处理,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来。二级学院中的专职辅导员也是各种专业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从而缺乏专业的教育和引导。

互联网对教育领域影响的不断深入,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目前,42%的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室,92%的心理咨询室未充分得到应用,涉及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也寥寥无几,使得心理咨询室成为 “心理装饰”。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多数仅从思想、政治角度进行教育辅导,缺乏客观、准确的思想纠偏,以及网络信息负面影响的应对和指导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三)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

德育教育关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5岁之间,是三观定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心理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思想容易发生摇摆,易被负面信息左右的时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态,才能使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发挥良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和管理,德育教育就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无法起到实质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并未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更好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高校需要从提高网络时代的心理教育认识、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隐性资源的重要作用入手,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解决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学生加强自身的教育和管理

高校心理专家教育队伍要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体系中,让大学生明确网络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把网络变成工具和资源合理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减少网络的消极作用。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其法制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学校主管学生的各二级单位要定期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網络心理健康档案,设置预警机制,及时有效的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和辅导。引导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成立心理健康帮扶团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对网络利弊的认识程度。

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高校心理专家教育队伍要把握关键的网络事件节点开展网络心理教育,解决网络时代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提高对网络的适应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其心理潜能,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心理专家教育队伍要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积极的工作热情,对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和困惑积极、耐心地进行疏导和指引,用自己的素养、心态去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做到明辨是非,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和机制

基于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建立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势在必行,即“学校——院系——家长——朋辈”的模式,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的保障,是理念更新、经费投入、人员优化和活动规划的综合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属于综合管理活动,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形成适应网络发展的整体机制。

在思想、行动上与网络发展接轨,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落实人员编制、充足的经费投入要纳入高校整体发展战略中,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和形式,发挥专职心理指导老师、辅导员和高校思政相关部门的工作者的职能。利用高校现有的组织形式,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对学生实施主动式、推向式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网络问题分析实践,结合大学生德育标准,形成健康的心理教育格局,实现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表象和方式,两者共同发挥大学育人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领域的渗透,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影响和改变,需要以德育教育为根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品德规范教育。在培养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发展的适应能力,调动大学生的身心潜能。目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大,未来就业竞争激烈,容易被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左右,需要进行及时地心理指导和沟通,提高自身的忍耐曲线,以积极、乐观心态直面人生。

(四)发挥高校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是自身与网络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实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需要专业化的心理指导,还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目前,高校都配备了信息员队伍、通讯员队伍和网评员队伍,我们要利用好这三支队伍,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同时对舆论做正面的引导。高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基础上,也要规范上网行为、整顿网络学风和教风,建立网络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同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通过高校心理专家教育队伍营造积极、和谐的团体心理氛围,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正面的影响和引导。同时,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联手,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融洽的网络生活环境。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的引导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诱惑,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保持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高校从上至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国家层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在教育理念、指导规划、机构设置、资金投入和人员编制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基本都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不断提升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心理健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基石,在互联网普及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更需有效把握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应对外界诱惑、危险的能力薄弱,容易被网络负面信息所左右,产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高校心理专家教育队伍应该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自身专业化的修养和素质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对错,提高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结合德育教育内容,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未来的生活乃至人生指明道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童伟.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健全及优化[J].江苏高教,2017,9(5):85-88.

[2]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5):86-90.

[3]李莉,楊玉宇,张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学术探索,2017,08(15):150-153.

[4]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25):121-123.

[5]Carl S, Seidman L J, Keshavan M S:((The Massachusetts Mental Health Center: going forward after 100 year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169(10):1037-1037.

[6]Fresco D M, Heimberg R G, Abramowitz A, etal: ((The effect of a negative mood priming challenge on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explanatory style, and explanatory flexibility)) [J].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45(2):167-183.

作者:孙冠婴

朋辈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构建探讨

摘要:大学生接受有效的婚恋观教育对其的自身成长有利,也会时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重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特别是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校本模式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从大学生婚恋现状所存在问题出发,围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大体框架,探讨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原则体系以及实践应用的校本课程、校本渗透、校本辅导和校本咨询。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校本模式 实践与应用

大学生的恋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待恋爱、婚姻和性的态度不仅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也预示着未来时段我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状况,因此,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接受的程度如何将会对整个社会婚恋新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高校有的放矢地进行婚恋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和性爱观的引导,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利,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上学者们对大学生婚恋现状的准确描述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出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和学校教育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可行性,但笔者认为婚恋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模式更能促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深入持续地发展,本文试图从婚恋观教育的校本模式及其構建做一些探讨。

一、校本模式的内涵及构建的理论基础

1、校本模式的内涵。高校婚恋观教育要取得切实的成效,实践的模式是很关键的。运用模式的方法研究婚恋观教育活动,可以使原本复杂的活动得到简化,便于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校本的根本含义是“以校为本”,校本研究有三个层面的含义:(1)基于学校。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潜力,整合学校资源,让学校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2)为了学校。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的建设和发展。要服从学校的利益,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3)在学校中。每一所学校都具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特质。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所以,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校本模式,就是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学校为本,整合学校已有资源,把婚恋观教育融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婚恋观教育模式,切实促进学生婚恋能力的发展。

2、校本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教育学,任何科学的教育模式都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婚恋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发展性。婚恋观教育校本研究的操作模式应该在学校内部生成,在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生成;校本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加以构建和完善。

二、校本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前所述,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婚恋现状的准确描述让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就是尽管大学生婚恋观从总体上看是端正的、积极的,但所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1)在恋爱观念上:首先表现为人生目标不明确。恋爱动机不纯正。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寻求寄托和精神享受,或者为了追求时髦、新潮、体验浪漫和寻求刺激。在大学生的观念中,恋爱和婚姻的链条正在发生断裂,感情的结果变得不再重要。其次择偶标准上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或者太过理想化,不切实际。(2)在婚姻观念上:表现为大学生只谈爱情,不谈婚姻,对爱情的前途不去考虑,对婚姻的看法还处于一种迷茫和无知的状态,也表现为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淡漠婚姻,对婚姻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正在日趋减少。(3)在两性观念上: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性与爱的分离、性与婚姻的背离、性贞洁观的迷失等现象,传统的性道德对大学生婚恋的约束力在减小,不少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有双重标准。也有女生认为社会在性观念上的标准对女性的要求高于男性,从而对恋爱和婚姻态度过于消极。

2、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爱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因而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反过来一个人的恋爱经历、观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没有正确的婚恋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偏离人生的正确轨迹。因此,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和性的观点和态度,保持健康向上的婚恋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极其薄弱。从近五年对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现在的学校缺乏系统的婚恋观教育,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和性爱观的引导。云南大学的杨南丽对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和朋友,而他们对爱情认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朋友。学校教育在其中的影响则非常小。这就说明高校薄弱的婚恋观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婚恋观引导教育的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讲,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中前瞻性和引导性欠缺,既缺乏传统道德灌输,也缺乏现代婚恋的把握。同时,高校也欠缺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只是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在教育过程中也只谈德性,不讲人性,只谈原则,不讲技巧。这表明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包容度不够’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并直接造成大学生婚恋行为能力薄弱。

众所周知,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在爱情婚恋观上采取了越来越开放、自我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使得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特别是注重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研究,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便非常必要。

三、校本模式构建的框架

构建高校婚恋观教育校本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是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使之成为高校整体素质教育体系

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更应重视校本模式的研究,使之成为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

1、校本目标体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建立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婚恋特点和心理需求,分别提出各年级婚恋观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使婚恋观教育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下去。(1)总体目标: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常的婚恋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性社会适应能力;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身心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具有自我全面发展的能力是婚恋观教育的最终目标。(2)具体目标:婚恋观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对高校婚恋观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由于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婚恋观呈现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就应该指引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制定一套符合大学生情况的具体目标。一方面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婚恋观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使婚恋观教育重点突出,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婚恋能力的参照标准,使学生明白在不同年级对自身的具体要求。

2、校本内容体系。高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围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为社会发展效力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联系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科学规划婚恋观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可以划分为:(1)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及交往能力教育。行为规范不但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更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异性交往有許多不足,如果我们的大学生缺少了文明、坦诚、自然大方的异性交往,必然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婚姻家庭和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2)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的教育。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的指向性不强,恋爱动机不成正,择偶标准有理想化及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大学生的恋爱成功率不高,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影响到今后家庭的组建和事业的发展。(3)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由于大学生性生理机能成熟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大学期间相当明显,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有效的疏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的完成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4)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由于传统性道德对大学生婚恋的约束力在减小,在恋爱过程中大学生显得过于自主、开放和随意,致使性道德观念薄弱,常常做出违背性道德的事情,对于婚姻的理解肤浅或迷茫无知,婚姻家庭责任感不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是多么的必须。(5)爱情教育与婚姻教育:由于大学生对美满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是肤浅的,常常不能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和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位置,致使耽误学业和今后的事业,最终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婚姻。所以必须加强爱情和婚姻教育。

另外,在进行爱情婚姻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婚姻风险教育,由于现代社会使爱情婚姻家庭经受的风险随时都可能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都要有迎接风险的准备。因此,进行婚姻风险教育就成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告诉大学生要解脱风险,就要进行婚前风险预算。想想自己能否承受失败,同时,也需要双方恪守道德和责任,掌握方法和技巧,把婚姻当作一项事业终身经营。当确实要面临失败婚姻时,就要把失败化为事业的动力,及时解脱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

当然,校本教育研究就是要立足学校,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么高校在规划婚恋观教育的内容时就应该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实际,其内容应该有所侧重。

3、校本原则体系。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实际,制定高校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原则体系,规范高校婚恋观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原则的制定对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教育规律,掌握婚恋观教育的技巧,提高婚恋观教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整体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既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是宏观的教育,也是微观的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参与的教育;婚恋观教育从目标、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来说都是互相统一的整体。(2)差异性原则: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婚恋观特点,婚恋观教育就应该是一项差异性教育,在制订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间、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有效的帮助与发展。(3)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我们都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婚恋观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活动属于外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内在自觉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婚恋观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导向性、指导性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在婚恋观教育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等方面。婚恋观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好的影响,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最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在婚恋观教育与教学的实践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4)自主发展性原则:婚恋观教育不是辅助的教育,也不是间接的教育,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直接的教育。用发展的思维贯穿高校婚恋观教育的一切工作,既是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其成效的具体工作方法。自主发展是婚恋观教育的最高境界,要求在实施婚恋观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另外,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原则还应有阶段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四、校本模式的实践及应用

1、校本课程模式。高校婚恋观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强调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应该立足本校,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从高校婚恋观教育内容的整体框架出发,结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建立一套理论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善、网络健全、高效运行、形式灵活、评价科学,渗透教、学、研各个环节的科学体系,并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设。在开设校本课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把学习和研究、学习与提升自己的婚恋能力和性爱选择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相关教师更是要注重性科学研究,不断整合各时期各高校大学生婚恋与性教育的内容,把大学生婚恋与性教育建设成为一门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完全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既不超前,更不滞后,既

对他们进行爱情、婚姻教育、性道德教育,又对他们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律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加强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为提升他们全面发展自我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本渗透模式。高校婚恋观教育是一個系统工程,要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等基本渠道和环节中去,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婚恋观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所以,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婚恋观教育,是学校开展婚恋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爱情、婚姻、及性教育的专业人员极少,教育力量薄弱,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本位化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成为婚恋观教育的实施者,所以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要投入包括心理学专业教师、专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全校的力量,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切实把婚恋观教育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创设符合婚恋观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要注重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努力寻找婚恋观教育的契机,无论在课堂教学、德育工作、团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还是环境建设方面渗透婚恋观教育。

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婚恋观教育的校本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析、咨询研讨、学术交流、讲座观摩等方式,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婚恋观教育的观念、能力、责任感和自觉性,为婚恋观教育的全面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婚恋观教育通过全面渗透的模式,最大限度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以全面的影响,培养他们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

3、校本辅导模式。婚恋观教育的校本辅导包括校本心理辅导和朋辈教育指导。校本心理辅导是由心理专业人员主持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婚恋与性的问题十分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所以有必要把校本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个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难免遇到心理困惑和烦恼,高校要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婚恋与性心理问题,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活动,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服务。辅导的形式可以有专题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训练等;辅导的内容可以有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性道德、性爱选择等诱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应该遵循自愿原则、交友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和坚持性原则等基本要求。朋辈教育指导是指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发展自助群体,在各种团体、集体内开展朋辈教育,发挥群体效应。朋辈教育是利用朋辈问的影响力,强调参与式的互动,助人自助,使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一起分享婚恋中的烦恼和挫折、喜悦与欢乐、抵御各种消极影响,并着眼于婚恋能力的提高与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作用。朋辈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经验体验,有利于坦诚平等的交流,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4、校本咨询模式。校本咨询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学生个体的现场、书信、热线电话、网络聊天等咨询服务形式。以向学生提供的经常、及时、有效的帮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则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校本咨询则能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实际情况,因此校本咨询,是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高校婚恋观教育的校本咨询要重点做好心理咨询室和专属网站的建设,必须加强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内容、形式和原则等的研究,使心理咨询室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高校可设专属网站。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正确的婚恋知识,而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关心或困惑的问题,提高婚恋观教育效果。

责编:芝荣

作者:曹红梅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