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27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各高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实现了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们认知、尊重中华优秀传统,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词: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策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华经典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经典教育的人文教化意义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经典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极大的弥补作用与人文教化意义。其中包括对人们品德的建立,对人们思维的提升、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启迪心灵的作用。本文尝试讨论经典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人文教化意义。

关键词:经典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教化 德育

经典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它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生命的客观化物返回到它们由之产生复又生起的生命性中,使历史的教化意识鲜活起来,则需要通过经典教育来达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涌现出对文学经典讨论的热潮,随着国学的兴起,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推广之下,以各式各样蒙学书籍为教材的“读经班”在中国乃至马来西亚各地逐渐涌现,经典教育逐渐流行开来,至今仍经久不衰。

考“经典”之原义,“经”字,原指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①按照以上释义,“经典”应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代表着人类的思想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由此可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代表着历史文学的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因时间而湮灭,反而愈加闪闪发光的作品,不论戏剧、诗歌抑或是哲学作品,均可称之为“经典”。

无论中外,古代的中西方均重视经典教育,古希腊的经典著作诸如史诗、戏剧、哲学等经典,被誉为古希腊人的精神教科书,诠释了完满人性的总体精神气质。在文艺复兴以后,古希腊的这些经典更是文人学者的必读物。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融美与善于一体,西周时期“采风”盛行,通过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并谱曲为诗歌,起着规范生活的作用。诗、书、礼、易、乐、春秋,都在各个层面上为百姓起着指导生活规范、陶冶性情等作用。汉代以降,无论是学术上以儒家为尊,或是玄学流行、喜好佛老之学,都尊崇儒释等不同思想、學术流派的经典。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体,如魏晋时期的骈文、唐诗宋词,均于一个时代达至巅峰,被后人奉为经典,不断读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典籍,抑或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经典巨著,都对人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如今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时代,吸取西方经典中的精髓引为己用,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本文的经典教育中所引述的“经典”主要仍指的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思想、文学经典。

经典教育当中,所涵盖的“经典”范围甚广,包括了文艺、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经典教育的人文教化意义也随之而有所不同。以下分为几个部分略述之。

一.品德的建立

经典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人品德的建立。以中国为例,“德”是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记述着古代哲人友爱、忠信、爱国捐躯等事迹,更反映着先辈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等精神。教育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及培育,应当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与理念。但如今的教育体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智育,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养成,却忽视了道德认知与品德的培养。尤其近年来受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影响,社会进行转型,人们的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之而来的,因青少年缺乏德育的培养,面对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冲击,在道德认知领域产生了困惑与迷茫,因此在道德上存在失德失范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先秦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两汉以来传统的儒家学术流派、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以及先秦以来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与历代史学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它反映了每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伦理道德等,当中尤以儒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为甚。

以儒家为例,孔子尊崇周礼,推崇礼乐,提出仁、孝、礼等尤为重要的概念。《大学》也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认为修身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历代许多大儒也为后世作出了典范,博学多识、慎思明辨、鞠躬尽瘁、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可贵的精神品格,都是通过经典才得以流传。

修身是儒家关于道德养成的重要要求,也是对人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把个体的修身看成是立业的基础,儒家这种“身修方可业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人。《诗经·淇奥》又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君子孜孜不倦地进行道德完善、品德涵育的过程和行为比作雕琢美玉一般。纵观古代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有关古代君子修身立德的文学书写不绝于书。

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彰显了古代君子在克己修身方面的种种品德,由于古人不断反躬内省、砥砺修身,使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品格高尚、为人称颂的贤士、君子。因此充分利用经典古籍,进行经典教育,可以让如今的学子学习并培养这些崇高的品德。关于学习的篇章有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关于修养与自身情绪的调节,有《论语》《老子》《庄子》等;在人生当中遭遇挫折等不如意的境遇,有孔子、孙膑、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人生境遇作为指引。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子可学习当中的人生观,可体会儒家“君子固穷”的理念,也可领略道家超越性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消解。

中国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留待后世进一步去发掘,让这些经典充分得到利用。推行经典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条式地教导学生待人处世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除了让他们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更需要加深学子对苦难的理解,即使遭遇挫折,也得以通过经典的学习而逐步消解。

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是人们在人文、艺术方面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就其核心来说,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对人类的意识形态、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许多人文学者都认为,经典的功能之一在于建立、传承和维护人文主义传统。③因此,经典教育无疑构成了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如今的教育体系重智育而轻人文、重知识而轻素养,在一个任何事物都趋向量化的时代,若不重视人的灵魂与心灵的提升,人们容易丧失人生方向、缺乏道德感、缺乏人文素养而心灵空虚。本文讨论经典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有三:(一)思维提升;(二)审美教化;(三)启迪心灵。

1.思维提升

经典文献以文言文为载体,将古人的智慧流传下来,让世人得以通过古籍来窥探先辈所留下来的智慧。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需先熟悉文言文,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提升。文言文本身既有内在极强的逻辑性,又极其精炼,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在学习这一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通过文化经典挖掘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智慧结晶,也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欲游说各国国君施行仁政,他针对时弊,进行了许多辩论。《孟子》一书逻辑严谨,与之同时期的诸子散文,也尤其注重逻辑,成为后世古文运动所效仿的模范。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进驻语文教育并且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成为通行文体,然而文言文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力。谈到要提升语文能力、文学素养时,仍需从文言文着手,从学习那些简洁凝练的诗文开始,去领悟先人的智慧与语言的优美。

韩愈的《师说》就是古代议论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简洁的话语和严密的论证,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韩愈对“师”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给“从师”下定义,最后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学习到韩愈妙语连珠的排比对偶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以正反事实做论据从而加强文章说服力的智慧。

2.审美素养

中国的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艺术韵味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可领会经典的内在思想蕴含、艺术韵味等。以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它体现了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经典中所蕴含的“美”与“善”相连,经典作品中对自然事物赋予了人格意义,如玉的圆润通透、梅花的不畏严寒、菊花的淡泊宁静等,均象征着人的某一品格特征,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启迪心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形成特有的中国文化与思想模式。儒家讲出仕、兼善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丈夫情怀;道家讲无为、逍遥、自然,寻求一种出世的清静。儒释道的思想深切地影响着中国人,勉励着中国人要积极进取,在人们遭遇失意、挫折时,也能及时给予人内心的抚慰,让人不至于过于消沉。这些经典作品当中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闪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启迪着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人生的方向。

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将曾经历的人生苦闷书于纸上,流传至今,已成为经典。今人在学习经典作品時,不仅能体会到当时文人骚客的心境,不少文学家、思想家的人生境遇,仍然可成为当代人的楷模。孔子困于陈蔡,并没有自怨自艾,仍气定意闲地与学生弹琴;司马迁受宫刑,却最终发愤著书,始有《史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多次被贬,却仍能泰然地苦中作乐;文天祥受俘,乃作《正气歌》,流传千古。

当代的教育体制注重智育,却忽略了学子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辅导教育、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亦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应主动从经典教育开始入手,通过经典教育树立起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让经典教育启迪学子的心灵,而非被动消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无论古今中外,西方文明与中国均重视经典教育对人身心的培养,可见古人已理解经典教育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经典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亦是广泛且多元的。经典教育不仅仅培养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提升全方位的人文素养,它培养人的文学品味、哲学性思考、历史观、逻辑思辨以及美学鉴赏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恰好是如今的教育体系比较缺乏的。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日,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已逐渐暴露出其弊端,要在信息与资讯爆炸的时代站稳脚跟,无疑经典教育在人们心中扎根已显得无比重要。经典作品所传授的智慧,如同人们心中的锚,能让人心在信息的湍流中安定下来。经典作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能促进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经典教育的推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泉源,巫慧.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危机及其匡正[J].教育科学研究,2021(1).

[2]夏泉源,扈中平.从诠释教化复归审美教化:当代经典教育的教化之路[J].现代大学教育,2021(1).

[3]杨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0(5).

[4]杨美容.国学经典阅读对内高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研究[J].教育管理,2020.

[5]梁和正.浅析经典教育回归的表现、原因及意义[J].文学教育,2021.02.

[6]刘小新.经典、经典重估与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

注 释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②杨思迪.积淀底蕴,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2011(01).

③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32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作者:林敏

国学经典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策略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各高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实现了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们认知、尊重中华优秀传统,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活动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经典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从文化传承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角度,强调中华经典的重要性,倡议在校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并在各高校推动“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努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传承与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起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为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倡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鼓励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各大中院校开始将相关学科课程与中华经典内容相融合。在校大学生们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吟诵古典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随着“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华经典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确保这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资源库

资源库是这一活动的核心,也是这一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我们要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剔除那些思想陈腐的篇目,使纳入资源库的经典体现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历经时空考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二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三是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较强的审美愉悦。此外,我们选入资源库中的经典篇目既要符合教育形势的需要,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又能够与现有大学语文教材联系密切。我们还要对资源库中的篇目进行诠释,请名师讲解、朗诵,或是请书法家进行示范性质的书写。资源库建成后,将面向大学生们开放,供大家在校期间免费下载学习。

二、丰富活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们积极参与

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及校内设施等载体,围绕中华经典,开展有组织的鉴赏、诵读及书写活动,培养、展示大学生们的技能,营造出富有中华经典特色的文化氛围。

(一)结合校园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内有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利用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传播中华经典,展示大学生们在活动中的风采与成果。有很多班级,采用经典配画的形式解读经典,并充分利用校内景观,如走廊、板报、标语等载体,结合经典文化内容,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还可利用校内刊物、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校内媒体协助宣传。如校内广播电台可在早自习后、晚自习前的时间段里,选派优秀学生在广播站里作经典诵读的展示,也可定期播放古典音乐、古典诗文,从听觉角度入手,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举办与“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有关的各类比赛。由学校出面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中举办经典诵读大赛、经典临写书法比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以其参与面广、关注度高的优势,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并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每次比赛时,每所高校有70%以上的大学生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进来,校内外媒体也对这类比赛很感兴趣,能够予以充分报道。这些比赛弘扬了经典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让无数的普通大学生切身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也通过大赛交流学习经验,展示自我风采。具体的比赛形式包括:1、规范汉字的书写比赛。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书写内容围绕中华经典,不仅可以督促大学生们规范的书写汉字,还能够引导青年学子们热爱祖国文学与书法,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2、古辞新韵创作大赛。中华经典中有很多韵文适合演唱,我们可对其内容稍作整理,结合流行音乐或大学生们自己创作的曲谱进行改编,形成旋律优美的歌曲广为传唱,既宣传了中华经典,也让大学生们加深了对经典内涵的理解。3、作文大赛。这样的作文写作主要面对在校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在诵读、解说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写作,用文字记录下接触经典后的体会与感悟。

三、开展各类专题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经典内容,安排大学生们进行不同的专题活动。一、根据中华经典与传统民俗的关联,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我国有中秋、新年等传统节日,也都曾在中华经典里得以反映。我们在这些传统节日期间开办“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和节日晚会,组织大学生们诵读经典名篇,通过诵、背、书、画等形式,把中华经典与大学生们的节日生活紧密连结,也是对大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有的班级在元旦、国庆等节日晚会上进行经典内容的诵读表演,以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二、举办大学生“中华经典夏令营”。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大学生们围绕中华经典开展大学生夏令营。在夏令营中,大学生们可以朝夕相处,充满热情地学习与体会中华经典诗文,参观游览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文化古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获得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在夏令营活动期间,我们可把经典内容制作成对联、灯谜等一些大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经典文化。

四、建立“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长效机制

各高校围绕中华经典,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后我们更应将“中华经典写讲行动”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在实践中予以修正与完善,使这一活动开展起来更具科学性,从而全面发挥中华经典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一)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作为指导教师,应积极参加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国学水平,从观念上明确“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们要注意言传身教,从言谈举止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对经典内容及活动目标有明确的了解,从而充分利用好活动时间,带领大学生们深入体会经典的主要内容,完成活动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坚持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有效组织大学生们以校内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班级中及时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活动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不同的年级,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由浅近的韵文到较为深奥的经典名著,循序渐进的开展活动。我们开展的活动与正常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指导教师不能强制性要求大学生们把所学的内容全部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提倡慢慢涵咏的方法,让学生们逐渐去理解、体会诗文的含义。指导教师还要注意活动的时间,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持之以恒的进行经典的学习,不断用经典文化滋养大学生们的精神生命。指导教师可将活动时间化整为零,分散到每天不同的时段,在早晨、中午读和晚上,为学生们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指导方法上,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多用积极赏识的语言,激发起大学生们的参与兴趣。

(二)“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监督。为了弘扬中华经典,提高大学生素质,我们也应对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活动各环节的认真规划、积极发动、大力宣传、细致操作与严格评估,形成一套科学评估体系。

为促进活动开展,学校应建立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对活动实施过程予以考察,可按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以100分制为标准,将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级:优——100至80分;良——80至60分;其它——60至0分。考核是由专门的考核委员会领导进行,全面负责整个活动过程的考查监督,包括:经典诵写讲实施办法的制定、开展、指导、规划、活动效果记录等。考核范围为全体大学生已学习过的经典,考核时间由考核委员指定。考核项目包括对经典掌握的熟练程度、声调韵律的把握和诵写讲的整体表现等等,并予以评分。?

各高等院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以来,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促进大学生们集体参与,共同进步,在品悟经典的过程中,提高对中华经典的兴趣。这个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激发起年青学子们对中华经典的兴趣,传承了中华经典文化,也推动了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了现代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武汉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3年课题,项目名称: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编号:3021。]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作者:李志国

国学经典教育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国学经典在人文素养培养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如何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1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精神指以人为对象、为核心的,关心人类生存状态和价值的精神品质。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受此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断滑坡,如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都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一些人则以享乐、拜金为目标,恣意妄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反响。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也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国学经典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典范典籍,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国学经典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教育价值。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上世纪中期之前,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关注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只存在于思政教学中,这不仅导致大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滑坡,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大学生距离经典、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2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议

2.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合理设置素质课程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去精英化时代,人才竞争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竞争。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这也要求高校在教学中,给予人文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借助人文素养教育消除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错误、偏激思想,培养大学生知荣辱、尚礼仪的道德观,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次为根本,高校要深入开展国学原典研读活动,发掘国学典籍的教育价值。然后,以课程为载体,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一些专业课或选修课,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同时借助学科交叉渗透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如在文学、哲学和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多种途径了解国学经典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2.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确保高校国学经典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高校要重视国学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学培训、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素质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国学师资力量的素质和国学经典教学能力。然后,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一方面,為教师培训设立专项资金,经常选派学校国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门开展的师资培训或者专业的国学教育师资专题讲座,开阔他们的眼界,端正他们的教学态度。一方面聘请德育干部、专家来校兼职或召开专题讲座,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思想道德。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经常开展一些经典名著共读活动、国学知识培训讲座、国学经典观摩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

2.3创新国学经典教学手法

国学经典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一些国学经典中也有许多传统、守旧的东西,这就要求高校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以“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为指导,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以避免国学经典教学步入误区。如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排除盲目排外的思想,将国学经典教学与国际思潮、进步潮流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挖掘经典的教学价值,或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取代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法,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课间时间,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国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此外,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高校还要将国学经典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学经典学习中来,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是提高个体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高校要以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宇鸿,欧丽明.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04):51-55.

[2]康国章.从《诗经》教学谈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偏差[J].殷都学刊,2010,31(02):145-148.

[3]康国章.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反思与探索[J].殷都学刊,2013,34(02):104-109.

作者:陈莉莉

上一篇:全民健身活动下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