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民族精神对于德育工作的引领、发展德育内容与创新德育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方法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希望和未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摘要:高校德育教育,是调控高校德育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机制。牢牢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分析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校德育 以人为本 改进意见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的质量。这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课题。

1 高等学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德育教育形式单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多样性特点突出。

但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多样化特点认识不足,未能把学校的文化气氛、教师的人格形象、社会的环境优劣、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也不注意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没有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使受教育者接受德育教育的渠道单一、效果不佳。

1.2 对高校德育教育地位的认识不够明确。从学校实际工作看,忽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引导的现象比较普遍。德育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片面地夸大德育的功能,企图通过德育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这些认识和做法最终都会影响到德育教育内容、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创新,制约着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 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2.1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至关重要。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时期, 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甚至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许多难题。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关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因此,对大学生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2.2 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确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精神成果中积极与进步的部分,蕴涵着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取向。而民族精神教育又要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精神对大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要摆脱迷茫和困惑,就要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既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2.3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确立大学生合作和诚信的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群体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失去了诚信,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这种情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都是极其不利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精神,确立诚信受益的成长方向。

2.4 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立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文化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大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2.5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大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状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具竞争力,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保持对生活的积极状态。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3 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

高校德育应把以人为本摆在核心地位,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注重个性的人才观念。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高校德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保证。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德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即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情。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因此,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潜能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也是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要根据大学阶段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组织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过多灌输式的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素质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改革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改变单调呆板、一味灌输的方法,采用引导式、讨论式、社会体验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隐形、无形资源,形成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皆能育人的氛围。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构建尊重学生的管理模式。高校的管理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热情奔放的青年大学生,要求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状态,建立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模式。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在认识上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教育方法具有人情味,通过教育者的情感、人格、威信等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高校要不断调整并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德育教育过程,德育教育要师生互动,德育教育队伍要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使校园文化管理与学校道德环境建设相辅相成,信息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上下互动,由表及里,全员全方位促进大学生达才成德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1.

[3]张丽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J].江苏高教,2006(1):128-129.

[4]冯刚.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8-10.

[5]罗福午.工程思想教育是工科大学德育的组成部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6-20.

[6]崔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09(1):16-18.

[7]蒋明军.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索与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5-167.

[8]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75-78.

作者:王维佳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2: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民族精神对于德育工作的引领、发展德育内容与创新德育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方法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智育、体育、美育,当然也需要德育,因为德育的提升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如何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其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是21世纪的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任务。所以大力发展德育工作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关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措施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民族精神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培养。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虽遭放逐,但乃“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一心“存君兴国”。南宋诗人陆游临终赋《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林则徐则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领导了抗英斗争和虎门销烟。康有为慷慨陈情:“俄北瞰,英西睐,法南瞬,日东邻,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强学会宣言》)主张救亡国存。孙中山则大声疾呼“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兴中会章程》)呼吁振兴中华。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如韩国,德育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无论任何时期都以民族精神为契合点,团结所有的韩国民众,培养对本民族的热爱、自豪及为国献身的精神,真正突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正是以这种团结一致的力量冲破了美国的统治,日本的奴化教育,特点鲜明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新家坡政府更加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儒家文化为依托,结合西方民主思想,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环境,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所以,通过民族精神来团结国民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民族传统的古老国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建设中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为了始终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德育工作的首任。新阶段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当务之急就是激发人们的民族热情,从同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共同心理出发,以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有贡献为评价标准,培养国民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借鉴东西方文化精华,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内容

德育的内容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现实工作中,我们很多德育工作者常常抱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难以管教,以为我为中心,社会习气浓重等等,但是却往往不能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代在前进,生活在这一时代的青年人,无论从知识量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和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别。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奋斗和前途,更加注重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竞争,更加崇拜实力,更加喜欢去享受生活,而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与大学生德育需求相衔接,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我们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传统来看,我国是一个法律制度起步较晚,发展也很不完善的国家,民主的思想相对薄弱,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大力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文化成果,对我们的民主法律建设不无裨益。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对待问题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我国虽有多种宗教的存在,但长期以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还有文革批孔的影响,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结果是新的道德观念没有树立起来,而旧的又渐渐被人们所鄙弃。紧随改革开放,西方思想的介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但在人们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指引,道德判断能力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民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呈现混乱的状态,这时候,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切实做好引领民众道德观念的工作,给两种文化一个正确的定位。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既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把儒家文化中关于忠孝、诚信、友善、仁爱、克己等优秀的精神继承下来,积极借鉴西方民主法制的思想,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三、运用“以器传道”,创新新时期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地创新有利于德育实效性地提高。我国古代就创造出一种“道在器中,以器传道”的德育教育方法。即以日常礼仪规范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从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出发,通过日常生活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固化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作为道德行为判断的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塑造人的道德观。宋代思想家程颐就创作了“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使其在有趣的活动中尽到的养正。然而,当代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确实令我们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感到尴尬。如很多大学生出口不逊,缺乏对老师和长辈的基本礼貌。在礼仪这方面,中国甚至远远落后于和我们有着一衣带水关系的韩国和日本。韩国的德育教育中十分重视礼仪的规定,其内容涉及生活各个领域且细致详实,正是通过这种从小的悉心培养,以行为影响心理的长期结果,使得韩国上下呈现出一种彬彬有礼的人际关系的局面。从韩国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礼仪行为培养的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确实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改革一直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德育工作并非朝夕之事,所以更应注意从小、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德育教育与青年“习与智长,化与心成”[8],久而久之,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过程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

另外,德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德育工作者应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就大学生基本礼貌缺失这一问题而言,很多德育工作者采取的是反复说教,甚至以校规为基础做出种种规定,但往往在现实中收效甚微。原因为何?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德育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在幼儿期,儿童对于道德的习得主要是通过道德行为的培养。如见到长辈要有礼貌的称呼,;临别的时候应说再见;打扰别人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学会排队与等待等等。青少年时期,德育教育主要应以道德认知为主。了解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大学时期,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具有很强的自我判断能力,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一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基本已经养成,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行为培养的阶段,效果一定是不明显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析能力。让他们去分析一个行为为什么是道德的,或者为什么是非道德的,锻炼大学生自我的道德判断能力。然而,在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中往往是颠倒教育的阶段,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问题所在。所以,不断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将应成为我们以后德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M].东方出版社,1993

[2] 张鸿燕.韩国学校德育特色研究之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3]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蒋燕玲、陈奕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探悉。[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作者:侯 越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加强载体建设,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针对性的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作者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符合自身特点的德育教育模式,加强了“1(考核)、2(基地)、3(节)、4(主题)”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五元文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五元文化 大学生 德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战略主题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学校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建院到今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于2007年提炼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五元文化”高职德育教育模式,并通过三年的实践表明:重视德育载体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成效显著。

1 “五元文化”的基本含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院围绕学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和技能,选择先进文化、职业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东文化的“五元文化”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用丰富的先进文化引导人;二是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用良好的职业文化塑造人;三是以长征精神为旗帜,用绚烂的红色文化鼓舞人;四是以“亲仁”、“善艺”为基点,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人;五是以地方人文为补充,用朴实的黔东文化熏陶人。

2 开展“五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紧紧围绕主题,开展了“1、2、3、4”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五元文化”载体建设。

2.1 做好“一”考核

“五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将五种文化知识内化为良好的个人品质、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制定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五元文化”考核实施意见》及办法,从多层面、多维度设计,不断完善“五元文化”德育考核评价机制。

2.2 建好“二”基地

学院加强校园内外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1)校内基地生动,文化内涵散发于一草一木中。在校内通过塑孔子雕像、建逸群广场、修中华诗歌文化长廊、赋路名等方式,将“五元文化”展示在师生的眼前,渗透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于学生心里。(2)校外文化基地类型多,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建成了“周逸群纪念馆”、 梵净山、苗王城、印江团龙民族文化风情村等红色文化、自然文化、历史文化、乡村文化基地。通过打造基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内外“五元文化”德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五元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2.3 办好“三”节

(1)长征火炬节——传递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组织党团员宣誓、红歌演唱、红剧展播、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月等系列活动,开展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爱校的深厚情怀。2009年9月,在纪念建国60周年举办的《桃源铜仁—— 多彩贵州为祖国喝彩万人红歌会》上,我院5000多名师生徐徐展开的3600平方米的五星红旗,震撼人心,也进一步激发了我院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激情。(2)技能展示节—— 突出职业文化教育。“技能展示节”是我院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展示职业形象、学习规范操作的重要载体。学院有专项经费支持,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都参与。几年来,我院各系已形成有专业特色的传统竞赛项目。(3)传统文化艺术节—— 渲染人文教育。“传统文化艺术节”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渲染地方人文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沙龙、读书活动、校园论坛、辩论赛、歌手大赛等活动各具特色,如100场人文讲座、100本好书推荐、100部爱国影片展播等。

2.4 学好“四”主题

(1)热爱生命教育,突显人本关怀。学院关爱每一个生命,院长带头开设《做一棵高贵的苇草》等一系列热爱生命讲座,强化师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制定了《安全考核方案》;从2006年起设立安全专项奖,措施具体,学院多年来无一重大事故发生。(2)艰苦奋斗教育,弘扬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我院除了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外,还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如“每天节约1元钱,每次节约一滴水”、“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勤工俭学”、“校园创业”、“利民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3)感恩教育,传递厚重的道德情感。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祖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给父母写封信、为父母生日祝福以感亲恩;开展与老师促膝谈心,美化讲台以感师恩;开展“与你同行”、“今天我值日”以感友恩;通过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形式以感党恩。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

3.1 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学院学风浓、教风正。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说实话、求实效,养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良好习惯;全体学生自觉遵章守纪,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思想稳定,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良好风气。

3.2 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力度加大,搭建了更好的学生“三自”平台

学院除了各种社团、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外,还成立了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学生处长助理、学生科长助理、宿舍管理联络员、卫生考评员、大型活动评委等机构,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能力明显加强。

3.3 毕业生回归家乡,社会满意率高

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评价好,以“肯干、实干、能干”享誉省内外。毕业生达返乡率62.3%,分布于医疗卫生、农林牧种养植、社会服务等基层一线,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3.4 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精品学生团队建设见成效

省教育厅、铜仁地区领导来学院视察时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教兴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区内举办的大型活动,均获得领导与观众的好评。坚持开展院级精品班级、十佳辅导员、精品学生、精品寝室、精品社团等的评选,产生了智慧村、三届“十佳”辅导员、一届“十佳”大学生、技能标兵、温馨寝室、精品社团等优秀的团体和个人。还涌现出多个国家级、省级的精品学生团队。

作者:邓川

上一篇:农机安全监管新经济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