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内部控制的本质与内涵,分析了契约视角下的内控管理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措施。关键词契约视角内部控制价值分析契约视角下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在管理中的不足在企业发展中逐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视角下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视角下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下审计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摘 要: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及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规范经营和风险防范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审计工作水平。由此可见,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审计工作机制。当前,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管理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管理活动以及一些不规范的企业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工作机制不能够完全解决企业的风险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从审计管理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审计管理工作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化;路径提升

引言

规范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规范企业经营以及防范相关财务风险旅游重要意义。有效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发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审计工作机制,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管理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管理活动以及一些不规范的企业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工作机制不能够完全解决企业的风险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审计作为企业规避经营管理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工具提升审计质量成为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规范企业审计工作流程以及用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企业审计工作质量,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举措。

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审计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审计工作人工核算带来失误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实时审计找出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规范和提升企业审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审计质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完善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出政策建议。

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导致企业审计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越来越多,当前企业审计工作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局限:

(一)企业审计工作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审计管理工作模式为了能够集中的分析和审计企业经营管理活動,往往采取在企业的年中以及年终两个时间段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管理是否规范以及是否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审计。这就导致在这两次审计过程中虽然可以找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有可能这些问题在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但是却由于时间差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有可能导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最终影响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企业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导致企业审计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也越来越多,如果仅仅通过人工审计翻阅和调查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内容,不能够完全和有效的找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存在发现不了企业潜在风险的状况。目前,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推进中却没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审计信息化平台和机制,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审计水平的提升以及企业的规范化运作。

(三)企业审计管理和实施制度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落实。当前企业在审计工作推进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工作执行细节规定不到位,审计工作中对于下属企业或者部门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的更改,这就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这样不仅不利于促进企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而且不利于落实企业审计工作,实现规范企业运营以及发现风险的目的。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越来越繁杂,如何在繁杂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中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险时企业经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审计信息化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济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并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企业审计工作复杂性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企业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审计工作的执行细节以及审计标准进行系统的制定。这就要求企业审计工作应当根据企业不同部门的职能性质以及下属公司的经营范围设定不同的审计范围以及相应的审计准则。标准化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财务管理工作涉及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库存等一系列的内容,但是,会计核算主体、资产类核算方法以及会计科目分类等相关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此,需要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系统对优化财务数据信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处理好企业相关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以及业务合作,更要对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所有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面对复杂的企业管理活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审计效率低以及审计水平低的问题。

(三)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审计工作。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有很多是一些常规性的财务审计工作,如果全部采用人工进行相关业务的审计核算,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审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不规范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其他经营管理风险。提升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企业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审计工作的运转,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也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企业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解决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活动进行收集,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在审计信息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审查,防止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现象。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指派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整改状况和进程进行及时的跟踪,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整改。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跟踪督查问题整改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企业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險,这就要求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能够对审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如果,企业审计工作不能够进行时时的跟进,则有可能出现审计问题得不到处理以及相关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的现象存在。因此,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指派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整改状况和进程进行及时的跟踪,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整改。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陈智斌,张妍,胡惊雷,王运雪.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全覆盖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北省医保审计实践为例[J].审计研究,2018,(01):11-15.

[2]王梓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模式革新探讨——以“云审计”模式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9):186-187.

[3]杨扬.大数据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价——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8,(07):8-12.

[4]崔春.大数据助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85-90.

[5]严畅.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审计署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公告的视角[J].审计月刊,2018,(03):22-23.

作者简介:

贺婷婷,青岛瑞泽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贺婷婷

审计视角下经营管理论文 篇2:

契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价值分析探讨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内部控制的本质与内涵,分析了契约视角下的内控管理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 契约视角 内部控制 价值分析

契约视角下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在管理中的不足在企业发展中逐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内控管理是管理的整个组成部分,契约视角下的内控已经不能算做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对发展的制约、人员的激励效果都欠佳。如果能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应研究,那么就可以寻找管理的最佳方案。

一、内部控制的本质与内涵

内部控制是促进了企业的完善管理,内部控制通过对制度的完善、管理流程的优化、方法的的改进,模式的创新等,持续优化控制环境,切实破除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和改进,加大信息与交流沟通力度,防范可能会发生的风险。管理是从生产活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制定保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措施,这些方法或者是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是措施的方面的改进,总之是促进管理的规范科学化。从内部控制的实质内容来看,企业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契约关系。这些复杂和合理的协议关系,督促政府、经管层、债权人、股东、普通员工和消费者在权利义务方面实现相互的牵制和约束。这种活动或者是双向或者是单向,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使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尽可能优化、制度尽可能完备、管理尽可能到位,成本尽可能降低。同时从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是契约视角下的新产物。契约矛盾一个发展顽疾,管理者必须重视并改进。虽然这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道德风险,但通过这种或复杂、或合理、或巧妙的代理管理协议和约束,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二、契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弊端

契约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因为出于考虑诸如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保证,未来收益如何保证等问题,而使得这种契约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交易行为。这种契约关系渗透在企业经营过程领域的各个方面。有些时候甚至是不容易发现的。这种交易中的不同要素主体可以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情况的复杂性和难预见性,企业的交易或许达不到相应的预期。以上就是这种契约关系的缺陷,或许也正是基于此,这种关系不是一种正常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非完备性的契约关系。因此,企业要实现经营利润的的最大化和企业管理的日臻完善,就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和条件,以弥补这种机制的缺陷或不足。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可能会使企业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更真实可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各个生产要素的投资收益,也使主体投入与收益有了一定的正相关性。当投入收益与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不协调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企业契约监督权缺位的问题。在生产资源越来越稀缺,市场竞争越来越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弥补这种契约的不足,发挥契约对管理、人员、制度等的激励约束作用,成为契约视角下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内容。

契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管理界定了生产经营过程怎样激励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分配既得利益,如何通过有效的权力约束和制度规范促进正常运转。这些都是契约视角下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有观点认为内控是建立在内部产权契约衍生的私人合约基础上,由于契约的局限性和管理滞后性,内部控制合约相对是静态的,而内控面对的市场却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在不完备因素的驱动下,要保证收益就需要完成对契约的修订和完善,使其不断适应动态变化的过程。但与不断追求利润的价值理念相比,显得相当局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弥补这种机制的缺陷。

三、契约视角下内部控制的补充和完善

契约视角下的内部价值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改进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集中了不同的价值利益观念。治理层、经理层、中级管理层、操作管理层、普通员工都是契约关系的存在和发展的衍生地。不同管理层的制约和关系,需要制定一种机制来制约不同管理层面的关系,理顺他们间的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分工、权责清晰等,从而实现人事管理的突破。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也应当完备相应的机制来推动各个层面的稳步推动,从而使战略计划清晰明确,发展前景明朗,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管理层面来看,也应当完善对激励体系的构建,奖惩分明,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自上而下、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管理局面。在作业层面,基于契约的内部控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人际关系、集体关系、利益关系等,不能算做是完全的企业价值体系。应当建立在一定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发展战略规划、经营绩效、财务报告等基础上,规范各项控制管理活动,创新激励体系,从物质生活、精神激励、伦理道德、人际沟通等方面齐发力,使各项管理公开透明,并将价值和利益的分配实现近乎公正、近乎合理的方式。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契約的完备与内部控制间的必然联系也更加紧密,新制度经济学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切入,尤其是将伦理道德理解为化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局面下,理顺利益关系的必然趋势。因此,契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也尽快完善相应的机制,考虑更多对的伦理价值的关注,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率运作。

四、结束语

契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价值分析是改进企业管理的新方向,是企业内控激励的新措施。加强研究,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激励体系的完备。

(作者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平铜矿财务部)

参考文献:

[1]周继军,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内部控制理论问题探讨[J],武汉:财会通讯,2010(35):25-26

[2]李佳奇,陈志勇,简析人性—契约视角下的公司内部控制[J],北京:现代商业,2013(21):156-157

[3]朱其俊,汪鸣惊,审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误区研究[J],上海:新会计,2010(02):158-159

[4]曾祥飞,林钟高,控制权视角下内部控制的治理功能研究[J],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2): 252-253

[5]张凡,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述评[J],北京:现代商业,2008(08):147-148

作者:钟莉

审计视角下经营管理论文 篇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采用先进的审计模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文章将简要论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及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206

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内部审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其任职单位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以此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较之其他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做出的审计结论,是人资部门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审事议人”的特殊性。其次,审计范围更广,涵盖被审单位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将会承担比其他审计活动更大的审计风险。为了能够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模式已逐渐发生变化,经由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内部审计,发展到跳出账簿、跳出内控,以查找管理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1风险导向内部审計的内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审计风险为核心,以风险评估为导向”,通过对审计风险定量或定性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事项。

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不是孤立的,有时无法单独评估,则将两者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此时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也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模型”)。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更有能力捕捉到企业的风险信息,并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更适宜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同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促使内部审计部门充分考虑审计的风险,将审计视角集中在高风险领域,确保所有已被确认的显著风险能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得到处理,使得审计工作既经济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2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为核心

通过对被审单位经营环境、内控制度、会计报表等进行审前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评估制订审计方案,对容易出现高风险的领域或环节设为审计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22审计风险评估以“经营风险模审计模型”为基础

以经营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风险,即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存在错报等情况,未能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是审计部门无法控制的。检查风险是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经验、审计方法等原因,未能发现错误或弊端的可能性,是可以由审计部门控制的。

审计部门无法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风险评估模型中占有很大比重。经营风险越大的企业,管理舞弊存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财务报表潜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也越大,审计风险也越高。因此,以经营风险为基础,进行审计风险评估,能更有效地反映审计项目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2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关注企业整体运营发展

传统的内部审计一般采用账项审计的方法,通过对账项的审计,差错防漏,确保资产安全。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拘泥于账项审计的框架内,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31实施审前风险评估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必须以风险为基础制订计划,以确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内部审计活动重点。”即审计计划必须建立在有记录的风险评估基础上。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下属分支机构以及内部控制等情况,发现、评价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相关的风险以及存在严重错误、违法、违规及其他风险的可能性。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如果在风险分析性程序结果显示的比率、比例或趋势与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不一致,而且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或无法取得相关的支持性文件证据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32依据风险评估分配审计资源

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以审前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制订审计方案,明确审计时间、范围、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风险评估越高的环节,在出具审计底稿时所需证据的证明力越强,因此要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中控制环节薄弱或容易失控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必要时扩大审计范围、增派审计人员或是与相关专业部门联合审计,这样有利于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又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33从经营风险入手,查找审计问题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传统的审计程序都是从检查财务报表、财务账项及相关凭证开始的,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求审计人员从查找经营风险的根源入手,审查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等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

34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降低检查风险

第一,建立规范的审计制度、审计程序。审计部门应当依据《内部审计准则》等,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范围、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第二,统一审计文书格式。建立审计记录、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统一模板,有利于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加规范。

第三,实行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审计底稿形成后,要由审计员、审计组长、审计负责人进行复核,确保底稿质量及准确性。第四,定期开展后续审计,对审计报告所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审查,促使被审单位将审计建议和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审计闭环关联。第五,风险导向模式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后续教育等各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审慎水平以及风险意识,提升辨别、发现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核心是把“风险”这一观念贯穿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目标,并且更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来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审计理念,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树立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观念,有助于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促进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健康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金涛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J].今日科苑,2010(8)

[2]张霞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2012(4)

[3]张煜京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外贸,2012(4)

[4]张道祥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1)

[5]文智勇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经济生活文摘,2012(9)

[作者简介]张越(1980—),女,辽宁人,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刘亚力(1971—),女,锡伯族,河北人,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

作者:张越 刘亚力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论文下一篇:金融机构投融资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