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能够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产权与会计相结合的研究正在为中国会计研究开辟崭新的道路。从产权的视角对会计的诸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解释会计现象,解决会计问题,谋求建立产权会计,这对于推动和发展会计应用理论,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改革,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 篇1:

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本文从“寻租”理论的视角,对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导致这种“寻租”行为存在的根源是银行与企业签订的不完全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本文进而基于博弈论的思想对银行监督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公式化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并且发现银行的监督力度越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但是永远不可能通过银行监督的手段完全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博弈论 银行监督 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建立资本市场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非贷款类债务融资比例仍然偏低,融资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仍然没有打破以中介贷款融资为主、市场证券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在现有转轨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背景下,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债务融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银行在公司的盈余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从大股东操控、董事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和会计审计等公司内部机制角度实证研究如何识别盈余管理、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途径以及研究公司内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上,而关于银行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监督功能的发挥等的实证研究以及监督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涉及很少,比较分散。如果能从理论角度进一步论证银行监督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将有助于银行资金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最大债权人——银行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作用发挥的理论研究,探讨目前我国大债权人——银行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在中国国情下如何完善银行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的监督作用问题给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二、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的原理表明,基于理性的聪明人假设,博弈双方可能会达成一定的协议。经济学家纳什通过“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博弈论案例指出,只有当遵守协议的收益大于违背协议的收益时,或违背协议的成本低于遵守协议的成本时,协议才会被遵守。本文认为,博弈论的这些基本思想对于厘清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并且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银行监督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内在关系具有创新意义。

从寻租理论的视角出发,在由银行和上市公司构成的双方博弈当中,上市公司的高管凭借其对公司内部信息的独自或优先占有权和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控制权,为了获得个人效应最大化,有动机利用上述特殊地位实施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导致这种“寻租”行为存在的根源是银行与企业签订的不完全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在债务契约中,银行和企业的目标是有差别的。银行借出资金的目的首先是保证资金的到期收回,并根据企业的经营风险收取相应的风险溢价和社会平均资金成本之和计算的利息。然而一旦贷款合同签订,资金投入企业,银行便对这一部分资金失去了控制权,企业管理层会有动机将这些资金投向收益更高的项目,哪怕因此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如果投资成功他们将会独吞超额收益的好处,如果投资失败银行将会共同承担损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层会有动机在贷款前实施盈余管理以对财务报表甚至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粉饰,以便影响贷款合同获取优惠的贷款条件,并在贷款之后继续实施盈余管理以避免贷款违约的发生;如果银行考虑到上市公司有这样的动机,为了抑制这样的动机维护自身的权益,常常会在贷款合同中设置限制性条款或者要求提供更高质量的抵押担保。

考虑到有效的贷款合同安排能够实现更低的贷款利率,因此借款人有动机通过影响贷款合同所依赖的财务指标或比率来获取有效的贷款合同安排,并且贷款的违约计算基础也是这些所依赖的财务指标或比率,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控这些财务指标或比率,以降低违约风险。然后,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频繁的变更会计政策也会产生成本,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签订贷款合同时,约定影响这些指标或比率的会计科目的政策选择,从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协议,实现博弈均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中,主体是银行和上市公司,各自的策略分别是监督或不监督以及盈余管理和不盈余管理。两者的博弈最终追求的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会计界利用博弈论来研究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方面的问题还很少见。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引入博弈论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条件的新发现,将为防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出新的举措。

假设1:博弈双方主体为银行和上市公司,两者都通过理性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努力是自己的支付函数最大化。

假设2:银行与上市公司的高管不存在合谋,上市公司也不对银行进行贿赂,并且银行有足够的能力和有效的方法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假设3:银行的混合策略是依概率Bp进行监督,不监督的概率是;上市公司的混合策略是依概率Cp实施盈余管理,不盈余管理的概率是。

假设4:银行监督需要付出的成本是M,上市公司(借款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的额外收益是B。在目前的法律和经济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贷款合同的约束性条款设置还比较少,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和增加借款人违约的代价、提高监督的效力,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高质量的抵押或者第三方担保,假设抵押物或担保的价值是C,为了研究的方便并考虑现实中的实际差异较小,我们假设银行和借款人对于抵押物或担保的价值的评估是无差异的。如果银行通过监督发现借款人进行了盈余管理,就对其实施惩罚,惩罚力度为B+C+D,其中D为提前还款数额。

假设博弈双方掌握完全的信息,即能够准确的知晓和把握自己的行动、信息、策略、支付函数和结果,参与博弈的双发同时采取策略,并且博弈只进行一次。那么,银行和上市公司的期望支付分别是:

1.在博弈达到均衡时,银行的期望支付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超额收益B和银行的监督成本M呈反相关关系,与抵押物和担保价值C和提前还款额D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银行借贷资金的安全性;但是无论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B有多大,银行监督成本M、抵押物和担保价值C和提前还款金额D为多少,在均衡时上市公司的期望支付都是零。

2.银行监督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纳什均衡与监督成本M、超额收益B、抵押物和担保价值C以及提前还款额D都紧密相关;处罚力度的加大会让上市公司不敢轻易冒险而降低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样也会让银行更加放心而减小监督的概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与监督成本M呈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过高的监督可能会抵消一部分银行的监督意愿,会有更多的小银行不得不采取“搭便车”的方式解决监督问题,而这会进一步降低那些本来就不坚定看好监督效应银行的监督意愿;银行为了避免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造成了损失,会随着超额收益B的增加而提高监督的概率。

3.在任何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都不能降为0。这也用公式化的方法对实务界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证明。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无论银行对上市公司施以多么严重的惩罚,都不可能消除不完全信贷契约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要盈余管理带来的私人好处足够多,管理层就会有动机去铤而走险。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在转轨经济时期法律环境和外部监督机制还不健全,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收集、处理、存储公司信息的困难增加了银行的监督成本,同时较高的抵押物和担保价值和在貸款合同中设置严厉的违约处罚,可以让银行无形中感受到“威慑力”带来的安全感,从而放松警惕,减少实施监督的意愿。

三、政策性建议

第一、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监管体系。首先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改变信息披露滞后于其他监管法规的现状,及时充分地进行披露,尤其是对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披露,以引起银行重视。第三,财务信息披露要明晰,具有可比性。第四,应加强披露的处罚力度,对没有按规定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应予以严惩。第五,构建银行内部独立的监督职能部门。

第二、构建银企长期关系维持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经常帐户中的信息监督企业。目前情况下,可以对上市公司采用“先存再贷”的方法,该银行就可以通过企业的经常帐户中显示出来的信息来监督企业。

第三、大力发展上市公司企业债券市场。以银行为主承销商来发行上市公司债券。由于成为主承销商,银行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发行市场中获得高额的发行收入,必然顾及自己的“声誉”,这样银行就有动力来监督企业,达到促进银行监督企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晓钰,陈忠,吴圣佳.控制我国银行业中道德风险的随机监督策略一个博弈分析框架[J].中国软科学,2005(02).

[2]邓莉,张宗益.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01).

作者简介:汪君(1990-),男,汉族,重庆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数理金融,货币银行学。

(编辑:陈岑)

作者:汪君

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 篇2:

产权理论下的会计制度研究

摘要: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能够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产权与会计相结合的研究正在为中国会计研究开辟崭新的道路。从产权的视角对会计的诸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解释会计现象,解决会计问题,谋求建立产权会计,这对于推动和发展会计应用理论,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改革,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产权产权理论产权法律制度会计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关系进入经济生活,客观上要求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转变为产权关系。产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探讨不同的产权结构对收益一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这一理论不但为研究我国经济体制及企业制度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与会计学研究也有密切的关系。

一、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及理论依据

产权及其制度分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一个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认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的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发展着。”在私有制社会,在私人占有财产为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存在国家占有形式;而在以公有制为主的情况下,也同时存在私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从财务关系的发展变化出发,说明生产关系越发展,产权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马恩经典著作中对所有制的大量论述实际就是一个深刻的产权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通过产权和产权制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美国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指出:在产权与价值的比较与衡量中,“任何资源配置机制,要为(社会)所接受,都必须解决好两类任务,一是不管资源如何使用,必须充分揭示资源收益的信息;二是必须促使人们认真考虑这些信息。”尽管二者从研究前提到理论核心部分都存在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都对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关系与社会关系这一共同研究对象各自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都指出了产权制度、市场、社会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互相影响,分析了产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轨迹与规律,可以为市场经济运行下的许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产权在本质上是由人在使用稀缺物时所发生的与他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或制度安排。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是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的安排就是制定约束竞争的规则。”他认为竞争何以进行,交易何以可能,产权制度安排是交易的基本前提。反过来,如果没有制定好“约束竞争的规则”,就会形成无效的竞争,就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社会成本。同时认为,产权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或处置权),把所有权的边界界定清楚,使权力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进行转移,也就是说所有权的边界由法律界定。虽然产权在法律上界定清晰是交易的前提,但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产权并非在事实上完全界定清楚了,所以,自由交易的契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定价而对产权进行再界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源配置向更优不断收敛的过程。未界定的产权作为公共财富被置于公共领域,由交易各方自由攫取并在各处的约束下最终达到产权博弈均衡状态。

二、建立健全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是建立在产权基础之上,无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经营者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契约关系。由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信念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备等市场不完全性的存在,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往往不一致,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法律才能真正成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现代企业会计是以财务活动为对象,以财务关系为内容的统一体。财务关系的现状体现着现时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是以法律形式表现的人们在财产上结成的相互关系”。由于产权本身就是经济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个综合性范畴,而体现在财产上结成的产权关系,因而也明显地打上了经济与法律关系的烙印。

如何构建我国的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作为法律对事实上所存在的财产关系的确认从一开始便是根本性的。因此我们把《宪法》作为产权法律制度的最高层。在现代产权制度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得到明确界定,对企业的产权、债权、契约等问题就要进行规制。民商法是规定产权根本法的保障,它是实现产权法律制度的保障体系,它置于第二层。在产权会计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部门是会计的专门法律,我们知道维护、保障财产所有者或投资者权益,维护、保障由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权益都必须依靠会计、审计这些最具体、最基础的控制层面,而统驭它们的是由民商法的这些基础层面的经济类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师法》、《核算法》、《审计法》等,它们是第三层面。第四层面就是相应的统一会计、审计制度。它们是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层面。

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中各种规制的关系如下图。

产权会计法律体系是包括宪法、相关民商法、经济法、会计专门法律、统一会计审计制度若干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宪法》为根本性的,相关民商法经济法是保障体系,会计专门法律是核心,统一会计审计制度是基础。

由此可见,产权法律制度及其体系的形成是以维护与保障产权及产权经济运营权益为根本目标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安排,围绕产权基本功能所进行的规制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而整个体系的落脚点却置于统一会计制度与审计制度这个基础层次之上。其中,又以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门法律作为关联性层次,这便突出了会计法律制度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特色,从本质上看这个法律制度体系便是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现实,我们应根据国情,在总结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促进会计制度的变革。

三、现代产权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1、协调产权与财权的矛盾,建立产权与财务约束机制。现代公司财务的独立性因公司法人产权的独立性而确立,但是,这种权力不可能超然独立于任何其他的权力,还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在原始产权与法人产权之间,有着严格的制衡机制,即“法人治理结构”,法人产权的权力便在这一结构中受到原始产权的监督和制约,企业财权的取得和发挥也在这一“制衡机制”中得到约束。因此,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必须注意維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要

增强全社会的产权和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从各国公司法的基本精神看,都规定公司的重大投资计划、利润分配、增减资本、发行债券以及公司合并、分立和清算等企业关键的重大财务决策必须经股东大会审批,因此,原始产权对企业重大财权的这种约束,是原始产权决定法人财产权的具体体现,并成为财产约束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财权与产权的联系,财务约束机制的建立也必须受到产权约束机制的影响。

2、产权制度是会计产生的动因,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产权制度撰写是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度量衡是源于产权界定的需要,即每个人之间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产权边界需划分清楚,因而需要度量衡。因此,度量衡的统一是一次产权制度变迁史。它降低了产权界定的成本,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此意义上说会计的产生是源于产权界定的要求。西班牙的数学家、法学家基耶戈杰里·卡斯基洛就认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契约,核算的目的就是反映契约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要求。如同度量衡不统一将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一样,会计制度的不统一也将因交易费用太高而制约产权交易的发展,从而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符合产权效率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即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的经济活动,在本质上并非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产权交易。所以,作为反映和控制这些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也因此在本质上是对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以及产权价值运动的反映和控制。如果这样看会计性质,那么,会计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具,也并非价值中立,它的运用必然反映和体现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关系。所以,会计政策在形成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

3、提高产权效率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维护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产权问题是会计法律制度建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基本体系最终得以构建起来的落脚点,这是产权效率的要求所致。因为在资源稀缺的世界里,产权不仅需要界定每个人对稀缺资源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诸多权利,而且还要界定每个人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界定每个人做出贡献的份额。也就是说,只有产权的权责利界定是对称的和清晰的,每个主体都有可能产生具有产权效率的逐利行为,从而产生资源有效配置。所以,市场经济的产权效率原则,要求所有产权得到充分维护和保护。因此。只有具有产权效率的会计准则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就是产权效率应成为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原则。

4、产权博弈关系决定企业会计的未来发展取向。由于企业的契约关系在本质上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关系,因此,企业具有产权特征,产权主体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进入产权博弈,直到进入“帕累斯”最佳,由于会计在反映和控制产权信息上特殊的管理作用。因此,这种产权博弈关系必然会集中地反映到企业会计及其政策选择上来。

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现实,中国经济学要想有所突破,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的研究是必然选择。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勵与约束机制。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作的激励。现代会计应落实对财产权利维护与保障的管理,在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建立中具有基础性规制作用,在全面、正确、及时、系统反映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中具有针对性与切实性,所产生与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是不可替代的,它引导资本市场朝着科学方向发展,维护与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研究产权理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全面深入地进行会计变革方面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责 编 贾 伟)

作者:王 琳

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 篇3:

“互联网+”视角下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摘 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推动着会计行业的深刻变革与跨越式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速度的互联网及其承载的技术和思想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论文立足于“互联网+”视角,研究当前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分析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持续发展。

【關鍵词】互联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 引言

2015年至今,席卷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一方面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助于环境会计改进其传统的信息披露模式,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的透明性和及时性,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传统的环境信息披露观念已然被淘汰[1]。

2 “互联网+”下释放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信号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公开透明。随着互联网和环境会计的跨领域的融合,互联网这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信息条件,成为加速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程的助推剂。

传统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及其过程的周期性,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思维、理念以及模式上的创新[2]。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投资者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需求更迅速更及时更全面,同时对其披露的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也更加注重,这就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形式可以多样但要规范,速度应及时但要真实准确,范围可以缩小但要全面。“互联网+”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的信息流将是自然、经济、社会资源、伦理和文化集合的系统,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3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晚,理论和实践欠缺,目前还处于摸索和探寻阶段,还没有形成与本国环境会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披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条路上,我们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成本和收益方面计量标准和核算方法还不完全统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不完善并且也未对其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粉饰环境会计信息的相关内容,出具不规范不全面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报告来误导广大投资者。

企业内部环境会计部门和其他的财务部门联系不紧密,造成环境相关的信息偏离管理部门所得到的数据,而地方政府部门由于缺乏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对企业出具的报告信息的环境监督和检测力度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各行其是,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失真。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审计的部门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重点是对上市公司或者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审计。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已经占据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现实是其相关的环境会计审计工作一片空白,止步不前。

4 “互联网+”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

“互联网+”的提出以及发展,使“互联网+会计”步入一个新的时代阶段。同时期环境问题一直位居新闻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获取环境会计信息,改善环境成为了各国经济体的关注重点。

从我国社会层面讲,互联网技术是物联网赖以构建的基础,而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国家环境管理的需要。“互联网+”时代,国家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更迅速更及时,相较于传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周期性,运用“互联网+”将使政府管理机构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全社会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现阶段环境现状,制定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防患未然[3]。另外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包含了自然资源环境的指标,这也需要微观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就从现状和政策方面体现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从企业内部层面讲,互联网发展带来了“爆炸式”信息内容,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内容充分的模块化环境信息披露形式,高效便捷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关系人做出决策的标准。各利益相关者通过查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4]。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互联网平台发布或获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实质上是双方利益的制衡与博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5 “互联网+”视角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难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呈现双面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论文主要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角度讨论在此背景面临的难题。

5.1 计算机硬件和系统的安全性

“互联网+”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依赖是计算机端对数据的自动输入和输出管理和系统对相关信息数据存储。如果遇到计算机硬件损坏或者内置存储保存不当,重要信息将会丢失;如果系统在向互联网数据库传输数据时,遭受非法拦截或是信息恶意篡改,将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严重时如果不法分子利用病毒入侵,企业的损失将难以挽回。

5.2 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

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对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还不透彻,基本的框架结构和发展模式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由于之前部分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忽视,所以对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于财务会计人员要求就低。但是“互联网+”视角下,对于环境会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还要培养创新会计思维模式,提高互联网技术水平。

5.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出台的法律法规多,但是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却十分欠缺。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基本是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标准迁移而来。在“互联网+”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在发布报告时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實和有效性,出现投机行为。各利益相关者在互联网数据库获取企业相关数据信息时,可能遇到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惩戒机制,企业的欺骗行为难以杜绝,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难以保全。

5.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格式

传统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下,内容单一,格式简单,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同时也不利于投资者获取准确信息,做出决策。“互联网+”下,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多样,潜在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迫使企业要具备出具不同格式信息披露报告的能力,由于环境保护地位的日趋重要性,各部门和各投资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更全面,更具体[5]。

5.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

首先,“互联网+”下,数据信息共享,公开透明,信息使用者通过在数据库中筛选条件获取信息,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立足自身,披露环境发展现状,不能杜撰编造,否则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将使企业发展难以为继。其次就是数据的有效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周期性,但是在互联网平台就要求企业及时披露遇到的环境问题,不能滞后该事件造成影响的时间,否则就会造成数据失真,影响投资者权益,承担法律责任。

6 “互联网+”视角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在各领域地深入,解决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难题,迫在眉睫。

6.1 加大技术投入,定期更新设备,优化完善系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算机硬件和系统的安全性問题归根结底是企业技术能力达不到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企业要加强对设备和系统安全性能的监测和维护,准备多套方案,应对突发状况,定期完善系统的防火墙,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6.2 引进专业型人才,加强对环境会计人员的培训

我国环境会计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专业型人才缺口大,相关的职业道德准则对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就要求企业要重视人才培训。

6.3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督力度弱,给了一些企业可乘之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真实,误导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法律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维权的依据。“互联网+”信息和成果由全民共享,相关部门可以调动民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形成全面的监督网。

6.4 丰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

“互联网+”环境下,环境会计信息更公开透明,信息使用者群体庞大,企业要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的多样和规范,丰富内容,力求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吸引潜在的投资群体,促进自身发展。

6.5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模式大多数是借鉴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内核。“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业态,是针对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提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互联网+会计”发展的特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从“互联网+”这个视角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时代所趋,传统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思维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如今利用 “互联网+”这个共享大数据平台,各方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需求都将最大程度得到满足,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促进环境会计在“互联网+”这个新经济形态下展现活力,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钱红光,胡雅甜.试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7(03):121-122.

【2】孙潺溪,宋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04):124-125.

【3】戴悦,史梦鸽.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块化设计[J].财会通讯,2016(34):102-105.

【4】卢孟秋,王歆,李京晶.浅析“互联网+”下的会计信息披露[J].经营管理者,2016(32):28.

【5】卿玲丽,徐凯.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12-113.

作者:李明艳

上一篇: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下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