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27

[摘要]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养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担当着隐性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内化人格内容,调节人格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同时又能有效化解人格养成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人格的形成均会产生长远的效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知识管理视角下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管理视角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的探讨

摘要:[目的/意义]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节点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的高难度,而区块链技术的独特优势为集群内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系统地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节点的构成与特点,并基于知识管理的4个基本过程,详细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以及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模型,从而达到解决目前常见问题的目的。[结果/结论]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为产业集群内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索引、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等过程提供了切实的技术解决方案,更为扫清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障碍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产业集群  知识管理

分类号:G20

DOI:10.13266/j.issn.2095-5472.2020.035

引用格式:何明芮. 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的探讨[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0, 5(6): 373-382[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31/.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我国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同年区块链技术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被国务院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而我国对区块链的相关研究文献亦在该年起呈现迅猛增长态势[1]。区块链的诞生被认为是人类构建价值传输网络的开始,它使得价值可以像如今在网络上传递信息一样快捷方便且低成本,而被传递的价值表现形式可以是资金或资产,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知识)[2]。因此,继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之后,区块链技术甚至在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被认为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区块链的应用不仅延伸至医疗、法律、版权、资产管理以及媒体等多个领域,而且对知识管理领域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对区块链的研究可主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S. Feld等在原有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弹性比特币生态系统[3];J. H. Ziegeldorf等改进了比特币区块链的协议算法并进行了实证[4];G. Greenspan对比研究了比特币、中心化数据库以及以太坊之间的工作机理[5];韩璇等对区块链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区块链平行安全概念框架[6]。②对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反思。A. Walch认为随着加密货币、智能合同以及自我管理组织的崛起,未来的法律框架有可能被颠覆[7];陈立洋认为单独用技术学或法学工具都不足以全面解释区块链的知识属性,因此,提出了运用知识工程这种新形式来对区块链研究进行法学反思[8]。③对区块链应用价值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价值的研究涉及领域较多,不少文献涉及到金融、供应链、股票、物联网以及政府组织等领域;而国内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1],但从2016年起,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教育领域、知识管理领域、政府及社会管理领域、图书情报领域以及网络安全领域等。可以说,近几年这方面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区块链在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成果,如区块链被认为在控制、监视以及保护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9-10],可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认证性,因此G. Nyame等认为区块链可被视为保护包括知识管理系统在内的大多数系统以及知识私密性的一种补救措施[11],区块链技术甚至被学者Y. D. Pradipto等认为可在知识管理和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12],国内学者宋开文则从技术和管理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区块链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的适用性,分析了当前阻碍区块链链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运用的原因并展望了今后的应用前景[13];魏志琴等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企业机构知识库建设中应用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知识共享难题[2];蒋一白等认为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先进性来解决企业知识管理在信息安全、信息共享、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升级为智能资本管理工作[14];等等。

但從已有文献来看,对知识管理领域相关探讨更多集中在单个企业中,这不能充分发挥区块链已呈现出的技术优势,而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迫切需要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的介入,区块链已被证实的技术特征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2  相关研究理论

2.1  区块链的技术特征简介

根据实际场景的不同,区块链技术已演化出3种不同中心化程度的应用模式: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它的技术系统一般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和应用层构成[15],其中,每个区块链技术系统必须包括数据层、网络层和共识层,其它组成部分可根据实际场景需求增加。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特征可归纳为5个方面[16]:①区块链相较于互联网系统,它是一个分散的集权系统,它没有中心系统,日常运行与维护都是依靠系统中的每个块节点,且每个块节点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②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都是公开和透明的,参与者只要知道节点位置,同时获得密钥,那么它们都可以从块节点中得知存储的数据信息,因此,它具有强开放性特征。③在区块链技术系统中,在严格的机器语言规则下进行所有数据记录以及读取,使得无论何人都不得干预,因此,区块链实现了去信任化。④区块链技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征。根据区块链技术系统的设计理念,须要掌握系统内51% 以上的节点方能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修改,而对于单独参与的块节点,这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情况。⑤区块链技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具有可追溯的特征。在区块链技术系统中,数据信息是按照时间生成顺序形成的,具有首尾相接的特点,最后呈现链条形式,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  产业集群内复杂的知识网络节点构成和特点

产业集群是由地理上相近的公司和相关机构构成,它们在某特定领域的业务上具有互补性和共性,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参与人员的竞争力,具有更多的灵活性[17],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空间形式。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内成员关系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18]。一般来讲,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构成节点被认为主要包括:集群企业、政府、集群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以及专业服务者。

2.2.1  集群企业

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基本单位,亦是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集群企业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整个产业集群的性质和特征,是产业集群知识管理网络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产业集群的知识整合和升级。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产业集群知识管理与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根据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大小,集群企业可分为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

2.2.2  政府

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政府往往在扮演着桥梁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和营造创新氛围,使得集群内知识的传递与扩散更加有效。虽然政府从地理上来讲并不具备空间集聚的表现,但是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节点。

2.2.3  集群知识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

集群知识创新导向服务者的角色往往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来承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是知识创造和高素质劳动力产生的源泉,它们储备的知识向企业流动并形成良好的反馈回路,是知识创新网络中一种重要的知识流动[19]。除了创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通过成果转化、教育以及培训等方式,有效地实现知识扩散或市场价值,为产业集群创新方向提供导向作用。

2.2.4  专业服务者

专业服务者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柱力量,是促进知识流动或技术扩散、衔接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重要纽带。专业服务者主要包括各种事务所、各种协会、各种金融机构以及各种人力资源培训结构等,这些专业服务者能为集群企业提供某方面的专业服务,兼具公共服务性和市场灵活性的特点,可有效地激活市场资源,还能够促进产业集群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速产业集群内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协助集群企业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碰到的各类专业问题,从而有利于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

整个产业集群内知识网络节点以及知识流向如图1所示,从中不难看出,产业集群内知识网络节点间知识流向复杂,各知识网络节点在其中承担着复杂的角色,这都为集群内知识管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3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种活动的过程,个人和组织都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内,在既定的组织任意部分中参与到知识管理的不同过程中来,因此,知识管理不是一个单独的、分立的、自成一体的组织现象,它包括知识创造(或称为“知识建构”)、存储/索引、转移和应用4个基本过程[20],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亦是如此。

3.1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创造

I. Nonaka把知识创造视为知识显性和隐性维度之间的连续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从个人层到群体层和组织层移动的螺旋式增长流,他将知识创造模式分为4种:社会化、内化、整合和外化[21],而这4种模式又相互依存,受益于和依赖于其他模式。实际上,IT技术已经深入介入到该这一过程中,例如电子邮件系统和群体支持系统可促进知识创造的增长[21],计算机模拟系统可辅助个体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组织内论坛或类似论坛的功能允许人们分享和建构知识,使得知识创造的质量和频率得以提高[20]。

由于各知识网络节点构成的复杂性,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创造对IT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如何保障各知识源头的可信性和平等参与性是其重要的一环。

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在知识创造过程中较为活跃,会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且通过掌控集群内外的网络关系主导着非核心企业行为活动[22],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作用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并对其他企业拥有知识权力[23];核心企业利用自身关键技术知识优势,可能通过倡导信任与合作共享來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研发合作,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知识创造水平,如丰田汽车城、西雅图航空产业集群等就是采用这种知识创造模式,但是以鲁尔煤矿公司、帝森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衰落案例同样说明核心企业也可能为了维持相对固定的产销供关系,并不会被倡导建立基于研发新技术的企业合作关系[24],导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衰弱。集群内知识创造过程中如果仅依靠核心企业的知识溢出,非核心企业仅处于追随者的角色中,势必加剧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知识创造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性和透明性却可以确保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障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的平等参与性,改善集群内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知识创造过程中事实不平等的状态,从而避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仅依赖于核心企业的状态。

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探讨知识的源头以及知识存在的状态对知识创造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有利于知识创造的条件,如知识友好型的组织文化已被视为知识管理活动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25]。而通过分析区块链已有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发现区块链技术能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中优化服务和交易[26],如它采用加密算法能够对知识进行可验性和永久性记录,因此,它用安全的方法对知识版权进行了保障,从而使得知识管理活动能在一种信任的保障环境中进行。当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知识创造活动时,一方面各节点可从区块链信息平台中获得可追溯的、有保障的知识进行整合或内化,增强了知识源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各节点可将自己独到的知识上传至区块链信息平台进行外化或社会化,并同时获得知识版权保障,甚至通过区块链的激励层设计使得知识上传者获得对应奖励,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无疑区块链这种技术特性会促使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的组织文化向知识友好型文化方向迈进,从而提升知识创造过程的效率。

3.2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存储/索引

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在不断地创造并学习知识,知识的存储对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知识也会经常性地被遗忘,即忘记或者已失去了相关知识的线索。目前集群内知识存储方面具有以下常见痛点:①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复杂繁多,且由于性质不同,知识活动能力不同,知识存储/索引能力也具有较大差异,如非核心企业的知识存储能力就远不及核心企业的知识存储能力。②随着对知识经济认知的深入,集群内各企业对自身的数字资源建设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集群中往往出现构建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和关联数据库的现象,但由于构建数字资源的主体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异构数据的存储方式和数据格式大相径庭,从而导致集群内知识存储/索引不能够达到协同的效果,更不用说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对集群内所存储的知识的有效利用。③集群中知识存储对企业产品和工艺开发具有重要性,集群企业内部具有不同的知识存储惯例[27],产业集群内复杂的知识网络节点决定了它们更为复杂的、各自为政的知识存储惯例,影响着产业集群内知识存储/索引的效率。

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知识存储/索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技术,即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任意节点具有均等的权利和义务,不存在中心管理机构或硬件,那么系统中的数据块是由各节点共同维护,人人都会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解决了知识存储/索引的最初源头问题,保证了存储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在事实上保障了产业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的平等性;区块链“不可篡改、强背书、全历史”技术又能确保知识存储的安全性[28],同时使得所存储的知识具有强追溯性,可以看到所索引知识发展的每一步,保证了集群内非核心企业知识存储的权益;区块链中“开放和共识”的技术可解决集群内知识传播中最大化问题,使知识传播变成多中心,任意节点都能成为知识的传播点,不再局限于核心企业的知识输出,使得集群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知识流向更为畅通,可极大提高集群内知识的利用率,同时解决了集群内知识存储各自为政的局面;区块链技术特征与图书馆移动用户行为大数据挖掘的本质特征相适应[29],它们的有效结合能提高数据挖掘的智慧化程度,使得集群内知识索引变得更加具有效率;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中各知识网络节点的构建与使用可倒逼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积极反思自身知识存储方面的问题,建立和实施更有效的知识存储惯例。

3.3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转移是其知识管理中的重要过程,它可发生在多个层面,如个体之间的知识转移、个体与团队之间的知识转移、团队之间的知识转移、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归根结底,知识转移效率问题是其核心问题。而区块链系统中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它的强开放性使得只要处于这个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团队和组织)都可以较为方便地搜寻到相关知识,超越了单个组织本身带来的限制,也避免了个体由于简化知识编码为语义记忆过程[20]带来的自我限制,提升了知识转移的效率。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在集群内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加速知识在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扩散,有着提高产业与区域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集群知识锁定和路径依赖[30],导致对现有知识的固守,缺乏创新的动力。区块链技术却可以有效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它的去中心化和强开放性技术特征使得在链中的各集群知识网络节点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转移,甚至可以使用区块链代币来激励集群内知识转移这一知识互动行为。通过对区块链代币的合理设计,对集群内知识转移的发送方和接收方进行不同的代币奖励,从而引导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进行更有效的知识转移行为。

在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中,信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已被证实信任对不同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包括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都具有显著正向效应[31],而信任对于产业集群中行为主体间合作对象的选择以及合作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32],如学者们研究地理上的邻近性对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具有正向推动作用[33],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邻近企业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可以说,产业集群内的知识转移从本质上来讲亦是一种合作关系的构建,知识转移的效率会直接受限于各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任程度。针对转移在集群内不同知识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知识所具备的版权,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安全性可对其实现具有独特优势的保障,可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可以检验链中网络用户的数字资源是否合法,甚至可进行不同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契约协调,增强不同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任度,强化不同知识网络节点的知识共享动机,促进知识在不同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转移。

3.4  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应用

集群内知识应用方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而不是知识的本身。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需将外来知识与自身内部知识系统进行融合,拓宽、延伸或者重构自身知识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存量或者结构得以优化,从而促使集群内知识网络各节点将新知识转化为自身服务或产品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知识应用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常有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虽然获得并吸收了知识但最终并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现象,其原因很多,如對知识源头的不信任,或者对知识应用情境的不确定,为了规避所可能带来的风险、时间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而不采用[26],或者由于组织知识存储空间有限,对不能及时运用的知识就会产生组织遗忘现象,从而造成知识耗损[34]等。而区块链技术特征中的去信任特征,利用其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征可消除对知识源头的不信任感;区块链技术特征中的分布式核算和存储特征使得系统各节点均可成为知识的上传者,那么对于那些从不同任务情境复杂性中获得的知识,尤其使那些可能成为组织惯例的知识的上传工作并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同时降低了由于组织边界造成的知识应用局限,且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得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在解读这些知识过程的同时便利地获得这些知识的背景,增强了对这些知识所带来的风险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改善集群内知识应用环境。

4  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模型

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种活动、多个层面以及不同知识网络节点的过程,为了使得产业集群内知识能得以有效共享与应用,如前文所述,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图3展示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模型。

区块链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模型是以底层技术作为支撑,模型的主要对象为产业集群内知识网络节点:集群核心企业、集群非核心企业、专业服务者、集群知识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以及政府。产业内某个知识网络节点在区块链平台建立对应知识信息,且进行知识产权认证,即生成一个区块,其他知识网络节点则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合理运用这些知识信息。在此过程中,区块链共识机制的运作对产业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均需进行身份认证,确保知识信息数据安全共享与应用。区块链的技术特征解决了产业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保障了各知识网络节点的知识权益,并且知识管理的各个过程均可做到全程监控,确保了各知识网络节点的平等权利。

模型使用的区块链基本架构主要包括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以及应用层,如图4所示。

数据层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所需的各类情报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预处理,比如集群内知识产权信息、集群内商品流通信息、集群内工艺创新信息、集群内政策导向信息等,这些知识信息通过链式结构存储,使用时间戳技术确保每个区块按时间先后顺序相连接,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不可篡改以及完整性。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布式组网保证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播和数据验证,对数据层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动态更新,主要涉及非对称加密传输机制、P2P组网机制以及节点鉴权和数据效验机制等。

共识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封装一系列的共识算法来保证集群内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在各节点传递之间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它解决了集群内知识管理网络分布式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使得各节点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共识以实现数据的更新与维护,这也是集群内知识管理网络信息存储去中心化的关键。共识层封装的共识机制主要包括PoA机制、RPCA机制以及PoS机制等。

智能合约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封装各类算法机制以及脚本代码,使集群内知识管理网络信息协同平台能够主动传输和处理相关数据信息,以维持该平台功能的正常运行。智能合约层主要封装节点认证管理合约、日志记录合约、情报采集合约以及信息协同共享合约。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封装各种集群内知识管理的应用场景和案例,通过API接口实现应用层和底层平台之间的交互,实现集群内知识管理数据的链上链下交互,实现数据信息的查询检索、流程监控、数据溯源以及资源整合。

5  结语

在对区块链技术创新和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区块链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一种社会化“共识信任”的理念。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产业集群内知识管理的4个基本过程中,每一个过程目前在现实中都面临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和困境,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知识创造到知识应用过程都同时涉及到了信任问题。产业集群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形态,它的知识网络节点成分复杂,集群内知识流量复杂,涉及到的知识行为层面复杂,集群内各节点知识管理状态良莠不齐,集群内各知识网络节点彼此信任度有限。在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在集群内知识网络中呈主导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心化”状态,不利于集群内其他节点的平等参与。这些都会导致集群内知识管理效率的低下,而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正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它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内的知识管理。当然,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中还受限于其他因素,如相关法律法规、体制管理以及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方案等。

参考文献:

[1] 许振宇, 吴金萍, 霍玉蓉.区块链国内外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图书馆, 2019(4): 92-99.

[2] 魏志琴, 徐艳.“知识管理+区块链”企业机构知识库构建研究[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5(1): 68-72.

[3] FELD S, SCHNFELD M, WERNER M. Analyzing the deployment of Bitcoin’s P2P network under an as-level perspective[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4, 32(5): 1121-1126.

[4] ZIEGELDORF J H, MATZUTT R, HENZE M, et al. Secure and anonymous decentralized Bitcoin mixing[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8, 80(3): 448-466.

[5] GREENSPAN G. Payment and exchange transactions in shared ledgers[J].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 systems, 2016, 10(2): 172-180.

[6] 韓璇, 袁勇, 王飞跃.区块链安全问题: 研究现状与展望[J]. 自动化学报, 2019, 45(1): 206-225.

[7] WALCH A. Blobkchain’s treacherous vocabulary: one more challenge for regulators[J]. Journal of internet law, 2017, 21(2): 1-16.

[8] 陈立洋.区块链研究的法学反思: 基于知识工程的视角[J]. 东方法学, 2018(3): 100-108.

[9] KSHETRI, N. Can Blockchain Strengthe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 IT Professional, 2017, 19(4), 68–72.

[10] WNAG Y, SINGGIH M, WANG J, et al. Making sens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How will it transform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9, 211:221–236.

[11] NYAME G, QIN ZH G, AGYEKUM K O B O, et al. An ECDSA approach to access control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using blockchain[J]. Information, 2020, 11(2):111.

[12] PRADIPOT Y D, BARLIAN E, SUPRAPTO A T , et al. The rol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s a mediator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Proceedings of the 1st Sampoerna University-AFB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akarta: SU-AFBE, 2018.

[13] 宋开文.区块链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业, 2019(15): 24-26.

[14] 蒋一白, 李玲.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变革研究[J]. 建筑设计管理, 2018(8):51-53.

[15] 邵奇峰, 金澈清, 张召, 等.区块链技术: 架构及进展[J]. 计算机学报, 2018, 41(5):969-988.

[16] 王跃虎.基于区块链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 图书情报导刊, 2018, 3(5): 42-47.

[17] 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1Route 128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8] BRITTON J. Network structure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 electronics in Toronto[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3, 35(6):983-1006.

[19] 龔玉环, 卜琳华, 孟庆伟.复杂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5): 56-60.

[20] ALAVI M, LEIDNER D E, 郑文全.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 管理世界, 2012(5): 157-169.

[21] NONAKA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 37.

[22] 周泯非, 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1): 95-103.

[23] MOHARNEDH, LATIFFA, HASSAN A. Rise and fall of knowledge power: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J]. Humanom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ethics, 2008, 24(1):17-27.

[24] 李宇, 陆艳红.知识权力如何有效运用: “有核”集群的知识创造及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18, 21(6):107-120.

[25] DAVENPORTTH, PRUSAKL.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forthe dependent variabl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2, 3(1): 60-95.

[26] LI ZH, LIU X L, WANG W M, et al. CKshare: secured cloud-based knowledge-sharing blockchain for injection mold redesign[J].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13(1): 1-33.

[27] 郭京京.产业集群中知识存储惯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6): 76-82.

[28] 房永壮, 王辉, 王博.基于大数据共享环境下图书馆“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 38(5): 120-124.

[29] 陈小平.基于区块链理念的图书馆移动用户行为大数据挖掘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12): 63-68.

[30] 周钟, 陈智高.产业集群网络中知识转移行为仿真分析——企业知识刚性视角[J]. 管理科学学报, 2015(1): 41-49.

[31] 刁丽琳, 朱桂龙.产学研联盟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5): 723-733.

[32] 王文平, 张苏荣.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中知识转移研究[J]. 管理学报, 2011, 8(9): 1372-1377.

[33] GERTLER M S.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 or the unde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ther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1): 75-99.

[34] 何永清, 潘杰义, 龙昀光.基于知识吸收过程的组织遗忘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3):34-38.

Discussion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Promo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Clusters

He Mingru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作者簡介:何明芮(ORCID:0000-0001-5612-8247),副教授,博士,E-mail: mingrui0208@21cn.com。

收稿日期:2020-09-03        发表日期:2020-12-24        本文责任编辑:刘远颖

作者:何明芮

知识管理视角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2:

从图书馆隐性教育谈大学生的人格养成

[摘要]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养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担当着隐性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内化人格内容,调节人格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同时又能有效化解人格养成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人格的形成均会产生长远的效用。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人格养成;隐性教育

现代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机构之一,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它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阐述做人的道理,指明人生努力的方向,修正人格养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定模式,这个特定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而健康的人格是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审美诸人格要素的优化组合。在遗传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先天秉赋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教育及与其紧密相关的习性培养。图书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它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高尚的文化娱乐,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人们文化的熏陶,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如何很好地发掘图书馆在教育职能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并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探索一种与之相辅相成而发挥作用的方式来推进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发掘图书馆在教育职能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图书馆这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并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格的养成、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具更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隐性教育,是对应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显“与”隐“是二者各自的基本特点,也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显性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教育目的的显见性和直接性。而图书馆的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图书馆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物质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对物质环境所赋予的教育性作用的开掘和利用,对读者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精神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则充分体现在图书馆每个角落和多项教育活动之中,它的存在既有形又无形,弥漫在整个图书馆内。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主要特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期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隐含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方法的诱导性和渗透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间接性。然而,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离开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就无法存在,离开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因此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两者的功能是彼此不能相互取代的。

二、图书馆隐性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

图书馆隐性文化的形成是自身职能的产物,是长时间文化建设的积淀,是图书馆无形的宝贵财富。它作为图书馆文化、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促使学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上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图书馆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可以有效地化解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格养成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为图书馆隐性教育成为大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重要途径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和运用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强调内化作用的优势,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大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到人格养成教育,又在无意识的心态下自然地加以吸收和内化,由此体现了图书馆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 与显性课程相比,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特征构成了隐性教育的潜在优势,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构建、个性与人格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将一些知识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在自然情景中,不自觉受到影响,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同时促进学生自觉地对知识经验的内化。由于隐性教育的内涵所致,它很少产生排斥性和逆反性,很好地与显性教育互补,在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上起着更特殊、更持久、更有效的作用。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隐性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又称无意识教育,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 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借助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和图书馆外部优雅环境及内在文化资源,不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图书馆隐性教育不失为理性选择之一。

(一)重视图书馆隐性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作用。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其丰富的馆藏是实施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它的隐性文化包括由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气氛,它的隐性教育体现在提高藏书质量及开展导读工作上,为当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知识性强、格调高雅、反映时代潮流的文献书刊。图书馆有完善的导读机制,把那些格调高雅、意境开阔,可读性强的书刊推荐给大学生读者,真正做到把真、善、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启迪读者的思想,形成健康的心灵与完美的健康人格。

(二) 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重视外部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读书氛围。高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这种环境中所蕴涵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是图书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环境的教育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起着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图书馆优美的建筑设计、优雅整洁的内部陈设、宽敞的活动空间,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知识的吸取、人格的养成有无形的积极作用。因此图书馆一定要重视外部环境的建设,美化图书馆的育人环境,这也是图书馆隐性教育内容之一。

(三)人文环境的建设,这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点。人文环境是指人际环境,它体现在馆员的精神面貌上。图书馆要搞好服务育人,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可见馆员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在树立职业道德的同时,时刻不忘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及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四)关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侵染力。当今世界,多种文化共存,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态势,在社会的长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我国传统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不是绝缘体,不能将学校与外界环境隔断开来,在交互过程中,学校与外界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此心态复杂、盲目无措,进而产生了对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崇拜心理。而图书馆能够发挥他的教育职能,运用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有效化解现实中大学生人格养成所面临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等隐性素质,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动力,主动地提升和自我充实有意于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业余爱好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总之,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不是强行灌输或说教,它存在于图书馆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的影响方式是潜在的、无声的、持久的,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无声之教”的特点,使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等自动地纳入到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系之中,达到对他们心灵、情感、人格的塑造。然而,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图书馆,要善于把人格培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图书馆教育职能时不忘注重强化大学生人格培养要素,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这是大学图书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李耘.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李娟,王俊奇.以文化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主体人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薛红亮.从隐性教育视角探讨大学生的人格养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0,1.

4.鲁燕.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7,5.

5.李东林.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7,6.

[作者简介]孙卫星,女,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馆员。

作者:孙卫星

知识管理视角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3: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三个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系统选择行为的一手数据进行多案例研究进行案例企业直接的模式匹配,研究发现:建立在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基础之上的企业的动态能力决定了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外部信息技术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起到了调节作用。

关键词:动态能力;私有云;知识管理;资源观

一、 引言

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深入到普通用户的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种云存储,云相册,云通讯录等等无处不在。而企业也逐步从被动观望,转为主动接触、接纳云计算概念。不仅信息技术本身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快速发展,信息管理理念发展的步伐同样迅速,继云计算在企业广大IT管理层中得到广泛认知后,大数据概念逐步进入企业视角。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从云计算到大数据,研究这些新的信息管理理念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的影响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现有的研究将视角聚焦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构建本身或者企业应用某种管理信息系统对其绩效的影响,这种研究范式一方面缺少情境化的分析,导致研究结论难以一般化;另一方面,这种割裂的视角对于企业IT管理层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的动因、标准分析不足,从而无法对其他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不同行业的3家企业进行追踪案例研究,通过情境化的比较分析和模式匹配来系统化地阐释在云计算、大数据的环境下,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层如何根据企业自身动态能力的发展需求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

二、 文献回顾

组织都是植根于特定的环境的,组织环境可以进一步分为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根据组织所处的行业,组织自身的业务特点不同,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交互程度也有所差别。信息技术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连接企业内部外环境的桥梁:一方面,信息技术环境对于企业是作为一个外部环境存在的,这一外部环境的进步是由众多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共同推动的,这对企业而言是个外生的环境,无法左右其发展,但是却潜移默化地受到该环境的影响。对于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环境是各部门以及员工之间的信息通道、企业知识的载体,也是电子化的内部管理流程。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环境对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由于组织惰性的存在,在组织内部应用新的信息系统往往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存在相对稳定性,然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推动管理信息系统进步的动力可能来自两方面:内部的应用需求或者外部的推动力。从企业内部来看,核心业务团队可能存在既有的业务需求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限制在之前无法得到满足,新的技术为这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外部信息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企业采纳新管理信息系统的充分条件。企业信息系统采纳的外部推动力通常并非来自于信息技术环境本身,而是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环境下,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若固守在保持原有的优势上将无法获得持续的成功。只有持续不断地和出其不意地打破现有平衡,快速响应机会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重构,形成一系列暂时的、与众不同的新优势,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密不可分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的稳定性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无论是企业内部核心业务的需求还是外部环境的推动,都与企业的动态能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研究的角度上来讲很难以区分这两者的影响,因为它们直接存在着互动作用:企业外部竞争激烈促进了企业内部核心业务的变革需求,而行业中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对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又会产生影响。面临快速的变革和激烈竞争的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管理层会根据企业动态能力的格局选择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据此。提出命题如下:

命题1:构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的动态能力是决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选择的核心因素,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以及外部技术环境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起调节作用。

三、 案例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了一家香港上市能源企业A,一家建筑设计企业B,一家律师事务所C来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以更好得进行情境化的模式匹配。所有数据和访谈信息来自于作者在被研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和后续服务的一手数据,根据企业的要求隐去了企业的真实名称。三家企业的对比信息见表1。

除去行业特殊应用的差别,三家企业的原有的信息技术平台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核心构建均采用Windows Server Cluster以及关系型数据库。并且三家企业IT经理的教育背景并无较大差异。三家企业在实施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之前,现有的IT力量主要集中于维护支付网关及计价系统、项目管理和计划经营系统等业务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虽然三家企业的员工规模相差较大,但其各自行业内所处的竞争性地位大致相当,因此具有作为研究的可比性。

由于案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能源企业A和建筑设计企业B在选择管理信息系统时,核心的关注点相对较为稳健。能源企业A关注员工的工作效率,主要强调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可以大大降低每一个员工由于桌面系统故障所导致的无法工作问题,由于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员工人数增长了几倍,原有的微不足道的桌面系统故障问题现在却十分显著:桌面系统的故障概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整个企业所影响的总工时就会很多,这大大影响了部分大客户的满意度。并且由于在香港上市的原因,A企业也通过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立来解决合规问题。建筑设计企业B由于其主要的产品是电子设计方案,近年来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知识产权泄密对企业的利润和客户关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和AB两企业IT经理的访谈中,两位IT经理个人对于新的IT技术都有很高的兴趣,但是对于大数据,两位IT经理均表示目前看不到大数据在自己所在企业甚至行业可能的应用,并表示大数据核心体系中的非关系数据存储、挖掘还是统计分析都对自己企业并无太大帮助。最终,AB企业选择的都是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衍生方案来解决其企业的需求。律师事务所C企业虽然在行业内有很高的声誉和排名,但是法律咨询和诉讼领域的竞争相对激烈,负责IT的合伙律师认为在该行业内,传统的诉讼业务带来的利润有限,而法律咨询业务是新的明星业务。而法律咨询业务与传统的管理咨询业务有一定的相似性,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知识库,最终各个律所拼的是知识库的深度、广度与速度。由于律师事务所C近年来不仅承接国内相关领域的法律咨询业务,也与国外律所合作开展了对外法律事务咨询,这更加凸显了一个全球视野的知识库的重要程度,贯穿于法律咨询服务的各个服务阶段。当然,该合伙律师同时表示由于竞争压力巨大,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一个重要考虑问题,并且员工应该需要具备24小时Connected的工作能力。基于这些核心诉求,律师事务所C选择了结合大数据平台和私有云计算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总结出如图1所示理论框架。这三家案例企业都是在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根据自身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发展企业的动态能力,并根据动态能力的需求来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由于企业的现有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每家案例企业的在现阶段下动态能力的核心并不一致,能源企业A的动态能力以员工的生产效率的规模效应为基础,建筑设计企业B的动态能力以产品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中心,而律师事务所C的动态能力以知识的留存、挖掘和利用能力为核心。三家案例企业具有共同的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也发现,三家案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选择决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能源企业A和建筑设计企业B在决定系统选择时都考虑到了核心客户的满意度对企业的影响,而律师事务所C则是根据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了法律咨询服务的发展扩展了其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从这些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竞争环境的的确确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起到了调节作用。而毫无疑问,外部IT技术环境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在云计算、大数据未出现以前,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综合上述分析,命题1的观点得到了支持。

四、 总结

由于数据的不易获得性,企业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过程难以开展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一方面为这种企业内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研究的实效性,有助于研究结果更快地被运用到企业当中去。本文通过不同行业的案例企业的研究,总结出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和外部IT技术环境共同调节下进行信息系统选择的理论框架。这为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贡献了新的理论。同时在当今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的环境下,也为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层进行信息系统选择行为提供了参考的决策框架。

参考文献:

1. 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8,(5):69-75.

2. MAYER-SCH NBERGER V, CUKIER K.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 London: John Murray,2013.

3. 贺超,庄玉良,王建军.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0):171-4.

4. 李晴,杨春,谢忠.云计算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40-3.

5. 张亚明,刘海鸥.协同创新驱动的云计算服务模式与战略.中国科技论坛,2013,(10):105-11.

6. 毛基业,王伟.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不接轨以及调适过程研究.管理世界,2012,(8):147-60.

作者简介:汤谷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志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20。

作者:栾志乾 汤谷良

上一篇: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阀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中建筑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