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2022-04-17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01—2015年的“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归纳出近十五年来“双师型”教师研究贡献较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并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此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策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种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教师评聘机制相匹配。现有评审制度存在着过分注重论文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以及对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要求等问题。探索和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是激发教师队伍积极性鼓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对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严重妨碍了职称评审的公平和公正,起不到奖优罚劣的效果。因此,如何改革现行的职称制度,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与本科职称评审标准一致。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完善的体系,在一定时期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评审制度基本一致,仅仅在教科研业绩上适当地放宽了一些要求。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也没有本科院校多,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局限;再加上高职院校以应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其科研成果与学术能力等指标与本科院校却无太大的差别。这样基本统一的系统工程式的评审工作,往往在实践操作中凸显出许多具体问题,以至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阻力。

(二)过度重视科研数量。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学术科研论文的数量与发表的刊物档次是量化的硬指标,在评审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由此造成了唯有论文高的误区与导向 为了职称晋升,许多教师不得不把精力用于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上,而在教学上却敷衍了事 这种片面注重论文的导向,使得教师的论文选题远离经济社会现实与教学发展的要求。此外,高职院校职称评审中通常把论文、项目、科研成果的获奖强调得很重,甚至存在着只要获得规定级别的奖项,就能晋升职称的情况。这种现象致使一个科研项目挂名的人多,实际干活的人少。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职称评审的出发点。

(三)评审过程的主观性。在高职院校内部无论是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还是具体的评审过程,都受控于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行政领导,领导的意图和决定成了左右教师职称评定的“圣旨”,职称评审的信誉和价值受到损害,难以达到职称评审的公平和公正,学术职称的本质和宗旨被异化和扭曲。由于过分强化行政权力,官本位意识严重,行政权力控制了学术权力,学术管理的行政化现象异常突出。尽管一些教师已达到各项硬指标,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内部评审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仍然会因为校内初步审核推荐不过关而失去职称评审的机会。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高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热情。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一)建立科学的实用性评审体系

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重业绩轻教学”的现象,实际上造成了“双师素质”教师的精力分散。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教学、实践操作、社会服务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上。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不合理的现状,职称评审应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特点都与普通高校教师有明显的区别,高职院校更加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因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与普通高校应有所区别。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职称评审与普通本科院校“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突出职业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切合高职师资特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体系与职称评聘晋升制度,这就需要制定一套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的职称评审办法,设置有别于普通高校、独立的评审机构,单独实施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高职院校教师除满足教师职称系列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如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等要求外,职称评定应以实践为主,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定,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并综合考虑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方面,应从教学能力、企业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二)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职称评审制度

对高职院校教师工作质量的量化评定对职业院校是个难题,也是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师教学表现、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纳入称评审制度中。要求教师能主讲3门以上相关专业的课程,并能进行所讲课程的辅导、答题、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实训课等教学工作,学期授课时数不少于120学时(含实践课),具有指导学生实习、实验等教学能力。本评审制度能考核出教师对所从事学科或专业是否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否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或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及动向。

(三)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技能职称评审制度

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也就是说,作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的高职教师要既能上课堂、又能下企业,既能理论讲授、又能实践操作,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因此,在职称评审中就要突出教师的实际专业教学水平,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双师素质”特性。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技能职称评审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要求主任教师每年必须累积在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锻炼三个月时间,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前沿理念和实践经验。

(四)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水平职称评审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师科研水平考核有别于本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核,它的考核主要内容是教师的科研数量和科研质量。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水平职称评审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课题、论文以及相关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以上(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不含论文集和增刊);参与编写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或教材(译著10万字以上)1部(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3万字);能独立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一项,或获厅级成果奖励;或参加完成1项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

(五)坚持评审工作严肃性和公平性。在高职院校校内评审中,应挑选学术水平与道德水平较高的专家作为评审委员会成员,同时也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方式,并在学科评议组里达到一定的比例,以保证评议组公正公平,认真行使好评议权力 评审中应明确相关权利和职责,杜绝矛盾上移,防止人为因素干扰,从而维护职称评审的严肃性;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申诉机制,真正确保评审过程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学校建立教师个人申报职称的电子数据库,通过该平台将教师个人的申报信息向教职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得虚假信息无机可乘,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面临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时期,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标准与体系;同时结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引进绩效考核制度,真正使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走上更加科学的轨道,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职称制度[EB/OL]. http:/ /bdlunwen. com/arti-cle - 341. html. 2009 - 12 - 09..

[2]何美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评审的探索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2(3):113.

[4] 李丽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72..

[5] 嵇仙峰. 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2009(10):126 -12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ZJ007);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0947)。

作者:崔德明 邓应华?

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篇2: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统计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01—2015年的“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归纳出近十五年来“双师型”教师研究贡献较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并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此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策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研究;十五年回顾;CiteSpace;文献计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重要问题之一,关注“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既是职业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大都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而极少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在我们目前的查阅中,只发现一篇基于量化研究的“双师型”教师研究与分析,作者是运用Bibexcel软件和UCINET软件进行研究的。[1]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法有助于人们以立体的视角来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它可以将教育领域的知识和引人瞩目的信息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挖掘、分析这些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判定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历史演进路径,为后续科研选题和研究走向提供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2]故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法对我国过去十五年间(2001—2015年)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利用美国雷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并开放授权使用的CiteSpaceⅡ软件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研究。[3]CiteSpaceⅡ具有作者被引分析、机构被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便于研究者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寻找研究热点。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了我国近十五年来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题目中含有“双师型”教师的论文,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15年,以确保文献信息内容的全面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情况分析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情况,本研究通过运行CiteSpace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到我国2001年至2015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信息统计表(见表1)。

从表1和所展示的各个节点的文章在其他研究中的共现频次来看, 过去十五年间天津职业技术师

表1“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机构信息

频次中介中心性年度机构130.002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00.002009湖北工业大学80.002007河北科技师范学院80.002007北京联合大学60.002008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60.002008广东技术师范学院50.002013江苏理工学院50.002006淄博职业学院50.002006华中科技大学50.002001天津大学50.002009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50.002005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范大学在“双师型”研究中受到同行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湖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等。

就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机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言,其研究者在过去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文化的解构、“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和态势、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动、“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内容架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探讨、“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等。

受到理论界关注较多的理论成果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前一项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若干理解,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和归纳,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的组成部分:实验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仪器设备及其工具维修能力、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方法,并充分利用企业力量,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体化、双职称和待遇问题进行了探讨。[4]本研究成果能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此文是较早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基础和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后一项研究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遵循强调优质教学、关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等三个基本理念;建构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即专业伦理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实践。其中,专业伦理与专业信念、基于情境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双师型”教师的行业专家的特质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向工作和成人角色的转换是“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主要特色。[5]

文章被引率第二的湖北工业大学近十五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示范功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互聘制度、“双师型”教师职称研究、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的建立与效能等。

该机构受到学术界关注最多的两篇文献是《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前一项研究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对“双师型”教师及其界定有明确的表述,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缺乏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等。该研究据此提出了在“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制定“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认定标准,规划“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健全人事聘任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等。[6]后者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理性审视我国几十年来职教师资培养工作, 总结出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制度、培养机构和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以普通高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的灵活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7]

这两个机构的相关研究之所以能引起重视,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中都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注重探讨“双师型”教师基础理论,以及探索“双师型”教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湖北工业大学重点关注的是“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优化问题。这些研究都与各自所属机构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更容易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都反应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随着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其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反思就很有必要,反思如何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诸多机制,反思如何加强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通过运行该软件,将2001年至2015年的文献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信息统计表(见表2)。

表2“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作者信息

频次中介中心性年度作者100.002009李梦卿60.002007徐英俊50.002012赵文平50.002007曹晔50.002012孙建波40.002012孙翠香30.002008朱孝平30.002002贺文瑾30.002007周江林30.002011卢建平30.002002卢双盈30.002010沈军30.002011萝莉30.002006黄斌30.002010吴友凤

从表2所展示的各个节点的作者在其他作者文章中的共现频次,再结合对知网的文献资料进行二次检索发现在这十五年间里,研究者李梦卿在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中的论文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徐英俊、赵文平、曹晔和孙建波等人。

在过去十五年间里,李梦卿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论文贡献率最大的学者,其所研究的领域包括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李梦卿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功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在实践层面,该学者主要是基于某个城市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实践,来探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的建立与效能、“双师型”教师互聘制度,以及安排“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等。该学者在其研究中提出的系列观点受到学术界重视,比如他主张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关注地方政府为保证“双师型”教师建设出台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引导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

对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贡献率排名第二的学者徐英俊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国内和国外相关问题。在国内职业教育“双师型”研究领域中,该学者的研究点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职教师资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以及职教的师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上;在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型”研究领域中,该学者重点关注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等问题。他在基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共同推进,还要健全与之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等。[9]此外,他在研究中还对职教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指出需要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三方面进行培养的路径。[10]

三、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过去十五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合并和综合分析,得出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1“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

有关“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属于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基础性研究,它关系到如何认识“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如何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等问题。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理论界有关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具有复合性。其素质结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发、知识与技能、教育与专业等方面的统一;[11]也可能是教师与技师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一般与精艺的统一。[12]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经济素养、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创新和适应能力。[13]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是职业教育合格教师的“升级版”。他们除应具备作为普通职业教育教师应有的正确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更为优秀的表现;[14]尤其是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而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应该有所不同。[15]按此理解,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以此体现其专业特性;同时,不同职称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这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层次性。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类似于职业胜任特征的“洋葱模型”,其核心是个人特质,外核是职业态度、工作动机,表层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16]类似职业胜任特征“洋葱模型”对于理解和建构“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具有启发意义。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7]理论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有的研究着重调查了“双师型”教师结构存在的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中从事实习实训课教学的人数偏少,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较少。[18]

也有研究基于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的比较视角,认为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低于公办院校,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从生产、服务一线引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19]

还有的研究突破某所或者几所高职院校的视野,基于调查发现,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双师型”教师不均衡现象突出,而且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及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可操作性需要加强。[20]

此外,有的研究从综合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经费不能保障、建设制度不够健全等。[21]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需要分析和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尤其是要分析和把握国务院于2005年11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等。[22]有研究强调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构思对策,认为应该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23]这些措施是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

基于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有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现代科学知识型主导的知识结构,单一、封闭、被动,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后现代知识型要求教师建构具有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特征的“双师型”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教师个人观念、完善教育外部条件以及建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支撑体系等。[24]

基于复杂性思维、实践哲学和缄默知识理论的启示,有研究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具体路径是: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立足当下的教师“教育生活”,进行教育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5]

有的研究则强调从综合视角立体构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在制度层面上,要不断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尤其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人事配套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实践层面,要从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切实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26]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学校可以解决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为已有的校内“双师型”教师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所以现有的研究较为重视从校企合作的视野来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但现实中,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却面临着校企协同的理念与实践的脱节,兼职教师队伍的使用与管理缺乏有效协调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研究提出如下建设性的建议:

(1)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协同、项目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等方面的努力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27]

(2)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关系,将教师派到企业参加实践,聘请企业人员任学校兼职教师及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及项目开发,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28]

(3)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29]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加强专职教师的素质培养、实施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30]

(4)校企共建师资培养基地,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共同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31]

(5)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企业沟通,为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突破口,带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3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得出的重要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2001年至2015年这十五年间,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领域中学术影响较大的研究者和学术贡献最大的机构,其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反映出这十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但通过反思本研究生成的图表及其信息,再结合对热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发现此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的主题过于分散、研究成果的水平有待提升、研究力量的地区差异较大等等。

从前文的统计图表可以知道,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统计、机构情况统计和高频关键词统计的中介中心性都是0.00,即各作者、各机构和关键词之间尚未满足可以形成聚类的条件。这说明在“双师型”教师的研究领域中,各作者、各机构和关键问题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研究体系。由于各作者和各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便可以推测出各研究之间可能会出现“研究断层”的风险。虽然本研究通过运行软件归纳出了过去十五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几个热点,但这些热点只是在若干分散的研究中相对集中的几个主题。结合有关分析,本文认为导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题过于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者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还体现出很多研究者未精确把握该领域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庞颖,吴锦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已有研究的计量分析[J].成人教育,2015,(12):30—34.

[2]郭文斌.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45—50.

[3]闫立光.浅议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J].兰台内外,2011,(4):36.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孙翠香.“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70—74.

[6]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5—59.

[7]李梦卿,杨妍旻.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7):61—63.

[8]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18.

[9]徐英俊,齐爱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09,(11):11—14.

[10]徐英俊.专业化发展视域下的职教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J].职教论坛,2013,(21):26.

[11]赵文平.“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64—67.

[12]路宝利,赵娟.对职教模式师资缺陷与“双师型”师资特殊性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35):87—88,91.

[13]贾艳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及培养办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83—85.

[14]杨浩,李建兴,解建宝.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1):69—70.

[15]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16]刘雨涛.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洋葱”模型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67—168.

[17]贾俐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9,(36):22—24.

[18]徐英俊,杜清泉.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64—67.

[19]徐英俊.北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60—63.

[20]刘爽.吉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142—145.

[21]王孝斌,夏勇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基于湖北省1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49—52.

[22]王斌,姚刚,危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8—49.

[23]邢金龙,王丽平.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23—25.

[24]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0—53.

[25]欧阳文.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3—76.

[26]孙翠香,吴炳岳,张元.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基于天津市41所中、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23—25.

[27]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6—59.

[28]董建强,陈雁.“校企合作”是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50—52.

[29]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30]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64—65.

[31]李增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59—61.

[32]崔丽华.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82—83.

【Key words】literatures on “doubleprofessionally titled teacher”; review for fifteen years; CiteSpace; literature metrology

(编辑/樊霄鹏)

作者:卢德生 陈雅婷

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调研发现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且各校发展不平衡、“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单一化、“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仍需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配套政策等问题,并提出树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阶段性的“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双师型”教师认证及政策支持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前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教育的特色所在,创新所在,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国家出台有力政策的支持下,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上如何有效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查阅“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按照大连市教育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目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大连市2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5%。调查问卷数据通过SPSS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且各校发展不平衡

抽样调查大连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共483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36.1%,不足五分之二,与《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人数达到50%以上有较大差距,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

调查显示不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在19所学校中,有6所“双师型”教师比例大于40%,有4所小于20%,其余9所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介于20%-40%。过半数的学校间差距超过一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上存在发展不平衡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是反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连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但调查得到的总量数据并不乐观,问题出在学校层面可能性较大。不同职业教育学校对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本校教师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积极性。如果职业学校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激励政策,该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必然增长缓慢,一方面影响到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与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学校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大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单一化

调查数据显示,大连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中学校毕业直接任教352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72.9%;由企业调入41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8.5%;由其他单位调入90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18.6%。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出来源单一化的特点。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人数比例占到70%以上,而这部分教师群体的显著特征是专业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相对比较欠缺。

来源单一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调查显示由企业调入人数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比例不足10%。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能体现“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的内涵,总体数量不足必将制约这一类型教师积极作用的发挥。

具体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缺乏灵活的流动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属于事业型单位,事业型单位入职标准相对于企业而言更注重学历等硬件要求。这种事业型单位的用人机制更适合正规高校毕业生,却不利于那些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用人需求,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但学历等硬件不达标的求职者。

(三)“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仍需完善

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和聘任政策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调查显示有8所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和聘任政策比较完善;有10所学校相关规定仍在建设中;有1所学校尚无相应规定。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所学校有“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或培养计划,占31.6%;13所没有“双师型”教师相关培养制度或培养计划,占68.4%。这说明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方面仍有待完善。

此外,有待完善的不仅是制度的建设,还包括制度的执行。调查数据显示,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有17所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制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89.5%,但实际上真正实施了相关制度的学校只有11所,不足总数的60%,因此各学校在制度执行上更有待加强。

造成目前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训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态度往往取决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等硬性规定。只要教育主管部门不将“双师型”教师比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那些“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的学校就可能会一直维持现状。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配套政策

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总体偏低。调查数据显示,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2.3%,“双师型”教师年龄40岁以下的比例为67.1%。横向比较这两个数据不难看出,40岁以下的大多数“双师型”教师仍然是中级职称。

调查显示,仅有3所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对“双师型”教师有加分或其他优先政策,占15.8%;其余16所学校没有加分或其他优先政策,占84.2%。职称评定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果大多数学校能从职称评定这一环节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既能有效调动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干劲,也能促进非“双师型”教师尽早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配套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职称评定政策上缺乏对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工作特性的考量,中等职业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往往参照普通中小学,但普通中小学教师群体间差异不明显,评职标准对同一学科的教师相对公平。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间差异显著,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较,“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负担及自我提升知识技能占用的精力都要远大于其他教师,无形中削弱了竞聘高级职称的竞争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树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资源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培养是学校与教师的双赢。针对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且各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入手。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学校应侧重于“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普及。普及指的是针对学校全体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学校创造条件让所有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如加强校企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性实践。通过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制度,在提升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为非“双师型”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较高的学校应侧重于“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提高。提高指的是针对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不能只重视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更要注重对“双师型”教师质量的培养。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档案库,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学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引进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单一化的问题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利于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做好中长期人才引进规划,实现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通过学校的悉心培养和自身的勤学苦练,个别在专业能力上特别突出且表现出一定教学天分的优秀毕业生具备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潜力。这类人才的最大特点是熟悉学校教学环境,培养周期短,年龄优势明显。

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目标之一。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往往是综合教学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和职后进修等形式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较快融入到教学团队,实现自身价值。

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的主要群体。其优势在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劣势在于生产实践经验相对较弱。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中应设置考查生产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项目。避免一味追求学历达标,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而忽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由企业调入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或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可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类人员一般都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的仅仅是教育教学能力和经验,通过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也自然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

职业学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用工人群的需求。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不断演变和分化,职业学校的专业也需要不时做出调整。这种教学特点需要由其他单位调入相应人才补充到学校现有专业教师队伍,而调入的教师既要考察其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也要考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三)建立阶段性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发展轨迹并不一致,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处于不同阶段。整体看来,确实存在“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仍需完善的问题。在对国家及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文件统一学习贯彻的基础上,具体到中等职业学校层面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的建立还是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对处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学校采取不同管理机制,发挥各校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正处于推进“双师型”教师制度初期的学校,可考虑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比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授课酬金。“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的提升一方面是对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的物质奖励,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尚未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积极努力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使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上得到快速增长。

对于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已初见成效的学校,“双师型”教师绝对数量的增长已经不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增长才是这一阶段的建设方针。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上应把各类培训及进修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可考虑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基金,为有志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并给予经济补贴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更便于针对性的培养学校急需的专业人才。

(四)教育主管部门“双师型”教师认证及评职政策支持

能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是专业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从政策上给予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必要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策上应对申报相应专业的第二技术职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其他人员区别对待,适当放宽对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年限等条件的要求。

目前的职称评定政策是以教师的学术能力为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学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的要求基本一致。“双师型”教师总体特征是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处于劣势,在无形中会挫伤“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职称评定政策应多考虑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特点,对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把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政策导向上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徐哲:大连商业学校政工人事部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作者:徐哲

上一篇:大型水电厂管理论文下一篇:垦区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