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现处于试行完善阶段。文章分别从实践与理论角度出发,对认证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丰富研究资料。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培育机制不畅、认定标准不一、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认定标准和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等对策,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建设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高水平“大国工匠”技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解决这个焦点问题,最关键的是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远落后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了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想认识、培育体系、认定标准、师资结构、保障体制机制和校企合作渠道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掣肘了职业院校发展,尤其是广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性职业技术技能竞争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突破这些掣肘职业院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打造广西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梳理并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准问题的突破口,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证制度不明确

1.定位认识不清。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標体系》、2015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做出了进一步界定,但这个界定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学校将学历与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的“双证”等于“双师”,而忽视了“双能”;即使认定为“双证”,但“证”出多门,既有政府的,也有行业的,还有非行业,甚至有些专业无相应技能证书,与需求差距大,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无所适从,“双师”教师的定位仍不准,缺乏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导致学术界、社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双师型”的认定标准仍然模糊。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学术界、社会界和政府仍然对“双师型”定义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将证书等同于能力,认定“双师”即“双证”的论调,忽视了“资格”“资历”,甚至“能力”三者的矛盾关系,这种衡量与评价方式错误地引导了教师的成长与职业发展规划。

2.认定标准缺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对“双师型”认定的标准只适用于学校实践教学层面,但由于职业院校服务目标是行业企业,行业的标准不同,对“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对接不同行业产业链,“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也不一致,导致政府在各种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不尽统一。广西层面,由于广西对“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加上行业标准不统一,仅在2015年对“双师型”师资进行了唯一一次认定,但因其实际操作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标准难以把控,认定的标准不一,认证缺乏权威性。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育机制不畅

1.双师培训与行业不衔接。既然现存的以“证书”而培训的制度解决不了“双师”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那就需审视和反思。李琼(2007)、蒋卫国(2009)、刘景忠(2012)、邹云美(2016)、王前勇(2016)、伍金庭(2017)、任翀(2018)等研究者认为政府、学校本身制度层面和培训标准不统一,导致“双师”培训与专业不相符合,为证而培训,不是为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而培训,即使有些培训突出专业技能,也是以“证”为目的的专业理论培训。

“双师”培训标准、培训体系还建立在“讲座+讲座”上,滞后于行业发展,职业院校“双师”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还停留在多年前的局面,与当前企业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双师”培训与行业衔接不力,企业需求的实践创新人才能力不足。

2.培育制度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怎样培育“双师型”教师,一直成为行业和职业院校在摸索与探讨的问题。彭红科(2016)、贾文胜(2015)等从校企合作共同体上分析认为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联系不紧密,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不完善,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不融合,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翀(2018)、罗将道(2017)、石宏武(2017)从职业院校“双师”培养上分析认为培训途径不畅,缺乏“双师”培训实践场所和实践培养能力,导致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证书崇拜”、效仿复制、投入不足而且“双师型”教师培养支持乏力、评价体系混乱。张舸(2017)从市场需求和叶舟(201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职业院校缺乏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机制,产教融合模式形不成规模,导致“双师”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轨。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的机制体制不健全

1.缺乏“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统一规划。当前,“双师型”从提出到建设经过20多年风霜,到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统一规划、制度和保障体系。也没有一个行业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建设制度和标准体系,只有中央、教育部在各类政策文件涉及,特别是职业教育试验区的天津、广东、浙江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各种激励机制都是缺乏的。产教融合企业,由于缺乏税收优惠政策、“双师型”教师培训补贴政策,企业积极性也不高。

2.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保障机制。目前,国家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保障机制,但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专业标准不同,这些制度难以落实。以广西为例,广西处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国际大通道的“舌尖”位置,又占据中国—东盟自贸区、“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等独特优势,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伙伴的10多年的合作发展,广西职业教育理应处于国际化领先位置。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今天我们依然还在探讨政府及教育主管、行业主管部门为如何建设及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制定保障的机制体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培育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设不到位,技能训练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问题,这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失去活力与动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归纳学术界近10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对策建议发现,如何规划可执行的落地政策及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來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最迫切的焦点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1.建立国家层面总体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院校的重要核心定位。根据文件精神,教育部可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需求制定全国性具有科学、可操作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培养经费。建议教育部联合国资委、人社、财政、税务、工信、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实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市(区)分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教师法》《高职院校教学保障法》等政策法规,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有法可依,有效确保“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省市(区)层面的政策制度。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工程,也是各省份发展职业教育的长期而系统的重大工程。需要各省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支持学校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价制度和法规保障体系等。尤其是广西,处于“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和中南西南战略支点,要深入认识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要使命。广西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制定和完善培养机制、考核制度、监督措施和行业标准、办法、程序及责任人,确保规划得到确实可行地实施。

3.制定行业层面建设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行业不同,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一致,性能、标准不一,产业发展也不一致,更需要职业院校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条件基础,围绕产业开展“特色培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行业层面,科学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和培训规划。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认定标准和培训制度

1.界定“双师型”教师“双师”认证。认定“标准”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石,首先要界定“双师型”教师“双师”认证。当前在学界、政策层面对“双师型”内涵的认识不同,在实际执行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者及职业院校参照或执行了不尽相同的标准,“双师型”演变为“双证”而忽视了“双能”,并且证出多“门”,与行业需求不一,未体现出“双师型”的“双师”。同时,有些领域并不具有“双师”,导致认证的界定模糊。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提出的“双师型”标准,结合广西行业分类,从行业划分的认定、从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岗位的划分认定、从职称体系等级制定认证上,界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主要以学历和技能两个方面为标准,即学历+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2.制订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目前,“双师型”培训体系与行业脱轨,职业院校认定的标准与行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行业需要不同,政府层面要制定切实可行且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结合广西区域不同行业,建立分层次的差异化“双师型”培训体系,即学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职教理论与执教能力相结合、学校培训与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根据“双师型”素质和能力的不同,按初、中、高三级梯队,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梯队形考评体系。其次,建设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国家级基地为导向,自治区级基地为主体,吸纳企业为补充的体系,根据行业不同、专业不同,职业院校与不同企业共建共享“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地方政府组织不同行业及学校出台培训基地建设标准,保障“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质量,解决“双师型”培育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

1.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认识的重要性。“双师型”建设要从政府层面成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委员会,成员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部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院校专家组成。由教育厅牵头设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中心,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法规保障制度,切实为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提供强有效的政策支持。

2.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培养经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列支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训经费,加强“双师型”师资培训,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培训基地,制定承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培养经费与实践锻炼经费,切实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同时,积极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放开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的准入制度,大力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制定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让兼职教师可以参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取得客座教授、副教授资格,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保障。

3.健全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绩效考核、企业挂职、培训计划等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建立“双师型”专业带头人激励制度,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大师型”名师培养力度,打造专业带头人成为“双师型”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同时,要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带动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整体提升。其次,拓宽进人渠道,制定具有激励制度的人才引进政策;直接从行业、企业大力引进具有专业实践技能和高学历人才充实“双师型”队伍,加大人才投入,做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晓昀.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石宏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4)

[3]伍金庭,程艳.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

[4]王前勇,张翠梅.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突出因素及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6(6)

[5]雷焕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2)

[6]齐超,刘春霞,刘晓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8(3)

[7]陶红,吴楟君.粵北山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1)

[8]赵宝芳,田瑞,刘立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9]傅新民.微观视域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期待[J].职教通讯,2017(4)

[10]张舸.对接市场需求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7(2)

[11]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2]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13]叶舟.经济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制度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14]张联朋,王超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5)

【基金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旅游‘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WMYC201730077)

【作者简介】马剑平(1975— ),男,湖南邵阳人,管理学博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总支书记,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旅游营销。

(责编 卢 雯)

作者:马剑平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文献综述

摘 要: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现处于试行完善阶段。文章分别从实践与理论角度出发,对认证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丰富研究资料。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现有的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刘韵琴、文红基于行政标准、校本标准、学者标准三个层面对认证标准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对三个层面的现有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研究者梁快同样基于这三个层面总结了“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基本原则。研究者李梦卿、刘博总结了我国现行的八个省级认证标准的共性、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201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准入制度。但是,国家层面尚未提出认证标准,现有的文献综述较少对之前研究者提出的认证标准的认证依据、发现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梳理认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历程,以期丰富相关研究资料。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研究视角

下文将从实践与理论角度梳理认证标准的发展轨迹和研究轨迹。

(一)在实践上,“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的发展历程

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最先提出的是“双职称”标准,即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职称和职业或专业职称;“双证书”标准,即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证书;“双素质”标准,即要求教师同时具备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双来源”标准则规定教师来源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即教师可以通过高校培养和企业工作培养两种培养方式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接着, 教育部 “对‘双师素质’标准提出要求,对专任教师在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技术研究、教学研究等及研究的实用性上提出要求。对兼职教员的要求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但是不少省市已经制订了试行标准。以江西省为例,针对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可量化的指标。针对校内专任教师的认证条件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对教师的职称、专业技术证书、专业技术职称、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研发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年限和获奖等级等都做了具体要求。针对兼职教师也提出了专业技术职称、教学经历和年龄层面的要求。

(二)在理论上,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探讨

在理论层面,本文将从比较研究、制定依据、批判研究、对策建议研究等角度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进行梳理分析。

1.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制定依据的研究

在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构建过程中,不少研究者从认证标准的原则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标准制定的原则,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研究者提出的原则进行归纳梳理。

由于“双师型”教师身份的二重性,教育部将“双师型” 教师定义为具备讲师、工程师、会计师多重身份的职教教师,提出了基于教师教学能力认证标准的制定应遵循“能力素质原则”“注重师德原则”“注重业绩原则”。“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工作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专业素养。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身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备基本的师德素质。此外,应重视教师的业绩,对在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某些认证条件。

基于教师行业的能力要求角度,对标准的制定提出以下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则、强调行业标准原则。对认证准入规定的制定,可以针对岗位任职需求进行定性评价。而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等素质能力指标,可以参考岗位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突出教师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员工职业精神、行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多元化。

为协调行业能力与教师教学能力认证要求,提出了认证标准的设计原则:坚持静态性和动态性结合的原则、适应培养目标原则、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原则、符合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原则。学历、教师职称、证书、工作经验等都属于教师已经具备的静态性指标,具有不可改变性。而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具有动态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考查。同时,在认证过程中,证书、职称等显性特征更受关注,而师德、知识转化能力等隐性特征较难考核,容易被忽视。因此,认证标准的制定要坚持静态性和动态性结合的原则,同时兼顾显性特征与隐形特征的评估。此外,倘若是高等教育教师,则应该具备高等教育知识、深厚的理论知识、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能把这种能力教授给学生的能力。

基于教师的发展轨迹与专业特点,应遵循分层量化原则、分类甄别原则。“双师型”教师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对比所提出的认证标准的三个级别,分别对应“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进阶性目标:初等层次目标主要是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等层次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成员;高等层次目标是培养院校专业学术带头人,也是“双师型教师”的最高要求,这种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持续发展。三个级别的资格条件可按学历、职称、工作经历、技能等级、业绩、成果等予以划分。同时,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同,应该依据教师的专业类别进行区分。类别的划分有助于认证部门准确地把握认证要求、充分地落实认证工作,也有助于教师确定职业的前进方向。

基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了结合社会需要原则、动态性与时效性原则。当今社会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是领会专业知识、掌握教学理论、具备实践能力,同时知晓并精通教学方法论的人才。这要求认证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社会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工艺、理念,要求“双师型”教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时掌握、更新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同样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动态的可变性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效性。

基于学校发展角度,提出了评价指标导向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原则。评定标准选取和设计要结合学校应用型师资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鼓励、引导教师职业发展,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标准的适用性角度,提出了系统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认证标准应该是系列化、整体化的,与社会发展前进方向一致的,若认证标准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标准就会成为“空中阁楼”。

2.对现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批判

在认证标准的试行过程中,不少研究者在总结省市、院校现行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现的问题。

梁快认为,2004年推行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存在量化指标界定模糊、操作性差、缺乏类别与层次区别、缺乏实践准则的问题。 陈强指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存在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统一认证、培养机制不健全、评价与奖励机制缺失的问题。任程坤、刘翠翠、崔淑鑫认为,目前还存在缺乏规范的教师准入标准和人事制度保障,导致部分优秀的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兼职教师等无法进入学校任职,以及校企合作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李梦卿、刘博在探究钻研了8个省级职业院校认证标准后,总结出部分省级认证标准存在兼职教师资格标准门槛较低、教师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宽松、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与不足,这些不足容易引起“认证难”和教师懈怠的问题。 杨静、游漫还指出存在缺乏具体的、量化的、细化的认证标准和指标、专业的认证机构,以及认证的等级划分不够科学,认证标准未能与社会联系紧密、与时俱进的问题。

3.对现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对策与建议

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符合自己研究成果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层面的宏观要求上,要强调认证标准的普适性,为具体的专业院校提供参考和引导;统一指定认证机构,提高认证标准的可操作性,对标准内容适时调整、定期讨论修订;构建多成员参与的认证机构,领导、监督教师资格认证的全过程,落实认证的科学化、多元化和客观化。

在具体标准的制定层面上,要参照岗位技术要求、强调教师的员工职业精神,以提升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注重分层次认证,区分“技术类和管理类基本包含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所有应用学科专业类型”;注意以开发过程为导向,选取合适的认证、培训机构;将教师的资格评定、职称晋升、等级证书等进行挂钩,以此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养。

4.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比较研究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双师型”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和学术型大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差别,对应的认证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张洪华表示,“双师型教师”具有更高层次性、跨界性和开放性。中小学教师和学术型大学教师更注重学生通识性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发现,而“双师型”教师更注重身为“准职业人”的学生在获得通识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并以此在社会上得以谋生。且区别于中小学教师与学术型大学教师,“双师型”教师既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及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此外,“双师型”教师在入职招聘时,需要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需要定期进入实际企业工作单位了解企业需求,但是中小学教师、学术型大学教师入职时并不强调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

5.对不同领域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探讨

1990年,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的王义澄教授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概念,关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爭议和研究也相继展开。

黄斌与毛青松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构建基本、专业、等级三级标准体系假设。其中,基本标准要求教师具备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针对职业学院专业多及较强的岗位性特征,将专业标准分为“工科技术应用型”与“管理服务型”两类。前者侧重于考查新技术、新原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后者则侧重于考查深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在等级标准上,按职称体系划分为初、中、高三级。

刘韵琴从特定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要求出发,用“能力描绘法”从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结构、职业能力结构三个角度,将认证标准分为准入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来界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

随着“双师型”教师行业的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开始推行相关的行政认证标准。 刘韵琴与文红对现行的行政标准、校本标准、学者标准进行了研究评述。由于行政标准的宏观性和量化程度较低,在标准落地的过程中,不少省市地区院校根据地方特色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黄榕等人对江西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目前江西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甚至存在职业教育学校参照普通教育学校教师评聘标准的情况。“双师型”标准一开始是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也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

邢赛鹏等人在研究职业教育“双师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冰山模型”中的显性特征指标来考查教师的资格要求,包括证书和实践经验;用隐性特征指标来考查教师的教学与教研能力等。

截至2018年,“中国已有八个省级政府的教育部门制定了职业院校认证制度”, 李梦卿与刘博对该八个省级的认证标准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了其共性与特征,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结语

文章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近年来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制定的原则、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国家确定的大方向基础上,各省级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制订试行方案,并完善了国家级行政方案的不足之处。

但是,校企合作不深入、认证机构不统一、认证标准缺乏更加细化的条例、再认证标准缺失、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等问题仍然存在,也较少有研究者基于学生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韵琴,文 红.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134-137.

[2]梁 快.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评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33-36.

[3]李梦卿,刘 博.我国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5):80-87.

[4]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20.

[5]蒋兰芬,夏勇子.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述评——基于能力和素质视角[J].湖北工業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8(1):13-15.

[6]梁 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体系研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7-77.

[7]邢赛鹏,陶梅生,陈琴弦,等.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4):45-48.

[8]李梦卿,姜 维.“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宏观性要求与专业性表达[J].教育与职业,2018(8):38-44.

[9]付维维,李建民,陈景华,等.“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330-333.

[10]黄 斌,毛青松. “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0):41-42.

[11]肖志雄,李 娟.“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75-77.

[12]陈 强. 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2(3):73-75.

[13]任程坤,刘翠翠,崔淑鑫. 对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0-91.

[14]杨 静,游 漫.“双师型”教师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86-89,93.

[15]李梦卿,刘晶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设计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1):75-84.

[16]张洪华.我国“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刍议[J].职教论坛,2017(25):22-26.

[17]刘韵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制定[J]. 职业与教育,2011(14):56-57.

[18]刘韵琴,文 红.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134-137.

[19]黄 榕,刘志兵,尹建彪.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及培养途径探析[J].职业时空,2012,8(9):11-13.

[20]卜时忠.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119-120.

[21]张晓玲,罗秋兰.“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36-40.

作者简介:李小小(1999—),女,广东陆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李小小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围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问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实践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师型;问题及对策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本身条件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其组合关系,如“双师型”教师的年龄、学历、职务、性别、职称等各种数量比例,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内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等。以下我们结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数量、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来源以及兼职教师情况等方面探讨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

数量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素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队伍虽不一定要求100%的教师都能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但就整个师资队伍而言,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截止到2014年,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职工7人,“双师型”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到了28.5%,按照理想比例,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量65%左右比较合适,但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比率仅为28.5%,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分布状况,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活力及其兴衰标志。调查结果表明: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82.9%,“双师型”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0.3岁。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年龄层次在40-55岁之间能担当教学与科研重任的骨干。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偏低

学历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各种不同学历(学位)的“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基础和科研的水平及能力。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其中本科、专科、研究生比例分别为70.9%、5.6%、23.5%,属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高学历的教师偏少,这是目前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欠佳

职称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称的组合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基本反映教师队伍总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合理的职称结构能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效能。从统计数据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讲师、助教和副教授职称的比例分别是82.4%、11.9%、5.7%,中高级职称人数太少,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合理结构相差甚远,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应尽快采取特殊措施加以解决。

三、旅游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一)制度扶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标准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教育界有不同的提法。有的理论性强,操作性差;有的操作性强,理论性不够。因此,学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评审指导委员会,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审标准和办法。值得指出的是在“双师型”教师内部,的确有水平高低之分,那么可视情况划分为两个层次:“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亦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以此来督促和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经济扶持,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作为稳定师资队伍、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提高工资,在德国职业教师资的收入非常高,又享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种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有很多人愿意加入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周期长,是专业教师中“出类拔萃”的优秀群体,学校可作为特殊人才提高工资或给予相应的津贴。

(三)建立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职前培养主要指的是吸收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这些毕业生热爱职业教育,专业思想巩固,重视实践,初步具有“双师”素质,他们很多人取得了高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任教,留得住、用得上。从普通高校来的毕业生则缺少学校见习和实习,很多新教师上岗前对自己即将工作的环境、工作性质一无所知,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不仅从教后适应期较长,对新教师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段青河等.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

[2]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2(2).

[3]肖化移.关于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121).

作者:苏彩云

上一篇:通用设计理论的视觉传达论文下一篇:企业的零售促销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