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研究生奖助体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障研究生生活、引领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激励导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重要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国家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影响分析

摘 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重在收费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博士)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收费是合情合理的。“全面收费”并不是“全面自费”,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全部经费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奖助体系;影响分析

一、国家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重在收费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博士)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全面收费”并不是“全面自费”,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全部经费中的一部分。因为研究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全面收费”是对该制度的一项积极做法。

(一)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原则上,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硕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 000元,博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10 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

(二)完善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

建立健全包括生均综定额拨款、绩效拨款、奖助经费在内的财政拨款体系。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对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中央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除外)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硕士生生均定额22 000元,博士生生均定额28 000元。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

(三)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1.建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 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 000元。

2.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以下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原则上,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列支,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等学校承担。

3.建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其中,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 000元;硕士生3.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0 000元。

4.建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硕士资助面40%,每人8 000元的标准;博士资助面70%,每人10 000元的标准。

二、2014年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对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影响

(一)对学校资助体系的影响

2014年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前,学校已经统一了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设置标准,硕士奖学金只设一、二等奖,其中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可免缴学费,每月享受助学金400元/人,二等奖学金获得者可免交学费,奖学金覆盖面达到了100%。同时,在奖学金指导分配体系中引入在校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高水平论文数量、重点实验室数量、重点学科等参考指标,根据各学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分配。

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学校对于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了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硕士学业奖学金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学金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12 000元/年;二等奖学金比例为20%,奖励金额为10 000元/年;三等奖学金比例为60%,奖励金额为8 000元/年。

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后,我校硕士生学费收入的45%用于设立学生学业奖学金,55%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博士生学费收入的90%用于设立学生学业奖学金,10%用于学校事业发展。

(二)对学生的影响

2014年全面实行收费后,我校硕士研究生每年需缴纳学费8 000元,其中2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2 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 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10 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5 200元/年;2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0 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 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8 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3 200元/年;6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8 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6 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6 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1 200元/年。

学校目前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奖助学金外还有相当数额的企业奖助学金,学校将统筹这些奖助学金,在奖优解困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此外,学校每年设立400万元的专项资金,提供300多个“助教”和“助管”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力争使每一个家庭困难的研究生都有相应的助学岗位,以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压力,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校导师承担了大量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较充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是完成导师研究课题的主要力量,我校大部分导师都为研究生设立了“助研”岗位,每月定期发放“助研”津贴;据统计,我校导师2013年共计发放“助研”津贴1 770万元,每人每月发放200元~1 000元不等。

全面实行收费后,我校博士研究生每年需缴纳学费10 000元,100%可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12 000元/年和国家助学金16 000元/年,抵减学费后此部分学生实际可净得18 000元/年,较改革前增加6 000元/年。

三、对学校今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积极思考

研究生全面收费,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国家和高等学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等多种奖助形式,进而打破研究生资助体系中的大锅饭。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金体系,建立起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的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权利,全面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种自我约束、平衡需求关系并确保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国家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加大了对高等学校的奖助力度,学生虽然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但较收费前收入有所增加;而学校方面,将学费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学生奖助后,还有一部分剩余归学校统一支配使用,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通过研究生资助改革全方位带动校内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的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节制增长;学校的经费投入也会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需要依靠导师的“助研”津贴及社会捐助。由于目前纵向科研项目规定其人工费只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导师难于从其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经费资助研究生。同时社会捐助也需要学校增强实力,提高整体知名度,才能吸引社会各界、企业家的支持。

总之,改革的最终目的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明显提高,广大研究生同学、导师和学校都应是改革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Z].

[2] 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Z].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孙培清

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基于系统多元化调控理念的医学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与思考

摘  要:研究生奖助体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障研究生生活、引领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激励导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重要关系。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理念,探讨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及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对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思考和建议,揭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在价值理念、评价标准与培养策略、发展互动方面的有效衔接,提出未来中国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将进一步强化向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引研究生教育培养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系统多元化;调控

在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其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一所大学的高度,更影响着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从国际视角看,为研究生提供充足资助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全球各大高校竞争优质生源、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开始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后,研究生的经济负担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尤其是医学类研究生。他们由于既要忙于临床轮转,又要开展科研工作,则难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鉴于此,医学类高校改革与完善原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本文将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的理念,探讨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及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的构建建议和思考。

一、系统多元化理念

系统多元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1],并且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变化,以便于适应多种情况和类型。对比以往各高校的奖助政策发现,有些高校的资助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有些又性质雷同,有些导向性和评定标准不清,还有些资助金额有限。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应遵循系统多元化的原则,将奖励资助资源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地排列。同时,在每一系统中又根据学生的特点等情况形成分支,从单纯的“经济资助”向“多元资助”转变,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从而在解决经济困难、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基石”不断“叠加”和“分支”,形成“助学护航”“奖学领航”的局面,推动研究生思想进步、学业发展、潜心钻研。

二、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指在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综合运用制定办法、计划和拨款等各种方式,对相关情况进行协调的运行方式。在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颁布和更新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办法规定和未来发展规划,以此来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培养单位的多元主体能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

三、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构建——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以下简称“学校”)

(一)建立协调、高效、规范的经费支持体系

学校统筹使用各方面资源,建立了协调、高效、规范的经费支持体系。主要为四个方面的经费来源,包括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培养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南山助学金、红日南山助学金、沙井奖学金、紅日南山奖学金、学校补贴、勤工助学金、推免生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集、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培养单位补贴。近三年,我校专项资助经费资助率为100%。

(二)建立合作、责任、明晰的协同资助体系

经统筹,学校协同导师负责制、培养单位资助制,提高导师的成本和责任意识,学校着力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三方面的作用,建立合作、责任、明晰的协同资助体系,促进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三)建立合理、分类、激励的奖助制度管理体系

学校按照国家文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奖助学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分类、激励的奖助制度管理体系。比如制定了国家助学金、学校补贴、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生重大疾病扶助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校级研究生评奖、新生支持、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办法。

(四)建立创新、强化、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以奖助学金为抓手,强化保障和激励,建立创新、强化、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体系。比如,一方面做好研究生的保障型助学金的制定,包括:(1)增设学校助学补贴,以此提高学校研究生的待遇。(2)将学业奖学金分年级进行评选并将其纳入助学金范畴,以此保证助学金和部分奖学金的奖励等级的合理性,最终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做好研究生激励型奖学金的制定,包括:(1)从学业成绩、学业成果、学生获奖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品行情况这7个方面量化奖学金评选指标,不陷入“唯分数、唯论文”的误区,创新奖学金评选机制,以期做到综合客观评价。(2)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可量化且较客观的评奖条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开评选论著和专利。(3)根据学校整理发展方向,将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向“学术型”和“优秀导师”倾斜。(4)设置“新生奖学金”资助计划,支持优秀导师。

四、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成效

(一)为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质保障

作为未来医学工作的后备军,医学研究生承担着医院临床工作和科研攻关的双重使命,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医学研究生作为抗疫科研攻坚和临床医护工作的坚实后备力量,积极投入到其中。

然而,由于年龄、社会关系、经济压力和家庭观念等原因,医学研究生大都希望在经济上实现完全独立或大部分独立,甚至有些人希望他们的生活能过得“体面些”。结合学生需求,学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也做了进一步调整。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全部受到了资助;另一方面,其他在校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基本被满足。这样,研究生就不会顾虑读研而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安心学习潜心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2]。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学业发展为导向,秉承“扶困+扶志”的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第一,通过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下,督促研究生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个性;第二,全面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发挥学生党组织、研究生会和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功效,引导优秀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以“雷锋月、志愿服务月、调研实践”为活动契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服务意识;第四,营造“以奖促学”的浓厚氛围,以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发挥“朋辈群体亚文化”的功效,举行线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经验交流会”,开展线上“师兄师姐大讲堂——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功效,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奋斗、励志成才。

(三)为医学研究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

实现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奖助工作的最终价值依归。结合学校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秉承“扶困+扶智”的理念,搭建“学习+实践+社会”的三平台,坚持“分群体、分层次”的原则,建构“模块+平台”的多元化和发展型资助模式,服务于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3]。

1. 搭建学习能力训练平台

其一,创新融合激励平台。为提高受益学生的覆盖率,尽可能地兼顾更多学生的权益,学校创新性将学科人才培养和奖助学金结合起来,将科研奖助学金与在校期间的科研项目挂钩,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激励了医学研究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4]。其二,拓展境外交流学习平台。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与中外交流,学校制定了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实施办法以及出国(境)管理规定。近几年,出国出境研究生达数十人次,访学的高校包括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耶鲁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等。出国(境)培养的研究生均表示除了在所学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收获丰富以外,在拓宽视野、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

2. 搭建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不仅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而且,科学研究结果也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大作用。因此,学校积极探索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平台,比如通过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及学科共建,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班先后与多所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其中包括了国家机关、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这不仅给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自我评价,完善了职业规划,提高了就业质量,而且让社会更加了解学校和学生。最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项目合作,而且也反向促进了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

3. 打造社会能力训练平台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队,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本领,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相对于国家普适性的奖励体系,结合自身发展和特色,学校引导性设立了多元化的详细的奖励种类。例如,为提升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为激励研究生在勇攀学术高峰,磨练临床技能和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同时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争做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学校设立了“文体积极分子”的评选。

五、对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思考

(一)拓宽奖助学金来源和提高额度的比重,发挥整体实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保障在校医学研究生专心科研和磨练临床,学校应尽可能扩宽奖助学金的来源和提高奖助学金的额度。比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跟社会统招的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学员的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学校可积极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各临床规培单位提高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的补贴待遇;结合呼吸专业等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学校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经费筹措;通过校友设立奖助学金及企业构建长期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学校可获得较长期和稳定的奖助学金来源等。采取以上方式,不仅可让政企进一步关注和明确教育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让优秀校友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更可以扩大各地方院校在当地或者企业间的影响力,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投入和输出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平衡状态,打造立体奖助体系[4]。并且,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多方共赢。

(二)发挥奖助体系的综合协同作用,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强调激励与权益

奖助学金牵涉到每一位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受到学生和导师的密切关注,同时对各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一个导向作用。为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可进一步优化奖学金结构,改进奖学金评估体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合理配置奖助学金,避免奖助重复。也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奖助学金设立方法,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奖助学金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奖助学金与在校期间的科研项目挂钩,将招生名额与科研成果挂钩,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积极性,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化[4]。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奖助项目可以提高受益学生的覆盖率,尽可能地兼顾更多学生的权益。

(三)进一步强调导师的责任意识,落实导师资助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导师岗位权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人,促使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承担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而且,学校应健全岗位选聘制度,除了考察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外,还可落实导师资助制度提供经费基础,并借此吸引优质生源,改善研究生激励难的问题。比如,设置“助研”的岗位,让这个岗位成为导师与学生的连接点。导师明确该岗位的职责,研究生承担该岗位的工作并获得酬劳。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的表現调整津贴的发放额度。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基础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待遇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研究生激励难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四)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现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机制环境、质量水平、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其中提出了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教育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指导不区分、奖助评奖体系不合理等。在奖助评奖方面,以科研为导向的大环境下,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其科研成果难以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竞争。由于上级层面对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视,使全日制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奖助体系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因此,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学位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和奖励机制,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为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结束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作为医学研究生的“立身之本”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的理念,探讨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医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的构建建议和思考。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学校立足自身、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建立了适合自身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即应当实现研究生奖助体系产学研协同发展,发挥奖助体系的综合协同作用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潜力,进一步落实导师资助制度,优化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颖,孙鹤.基于系统化理念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24-25.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9/c_1119542262.htm?location=35.

[3]竺巧云.“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143-144.

[4]彭淼.地方院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3-4.

基金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工作委员会)项目“统筹推进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新方案和举措”(C-YX20190102-02)C类课题;2016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基于‘卓越医生’教育理念的‘双轨合一’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改革”(2016JGXM_ZD_57);2018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统筹推进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新方案和举措”(2018JGXM78)

作者简介:练雯(198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刘金保(1965-),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教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病理生理学。

作者:练雯 刘金保

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双创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

[摘 要]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发布,高校需进一步拓展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效能,对贫困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文章对国内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展开比较研究,从双创的视角为高校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创;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社会发展最珍贵的资源,也是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推手。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兴国”的重要使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使“寒门子弟”得以圆梦大学,保证了教育公平,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已经初成体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贫困生的学费、食宿费等经济压力大大减轻。但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其就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每一年毕业季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当前,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其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就业率大大低于普通家庭毕业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首次在公共场合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时代新浪潮。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尤其是针对贫困生,应当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重点。

一、国内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状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世界教育标杆。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投资占全国GDP的6%~7%,美国在高校资助的投入也非常庞大,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等四大类资金投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当前美国已经形成了混合型的资助体系、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多方式的资金资助,可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完备的资助体系。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起步较晚,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资助政策宣传效率低下、贫困生认定制度不全面、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分配不均等。

(一)政策宣传

宣传效率低下,工作推进困难。目前资助政策的宣传大多是通过学生资助信息网站进行的。以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为例,主页内容分为焦点信息、联系方式、资助体系介绍、常见问题、文件下载和政策解读等几个板块。整体而言,该平台做到了信息全面、内容明确等要求,但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学生寻找内容耗时耗力,在网站的维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滞后、链接丢失等,学生难以了解资助政策动态,资助工作推进艰难。美国在资助信息网站的设计上值得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设计本校的资助信息网站时都会加入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相关元素,网站页面非常人性化,操作简单高效。

(二)资助款项分配

财政投入不够,资助覆盖不全。我国资助的资金总量相较于贫困生数目而言还是较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占有较大的比重,高校内获得资助的学生覆盖率比较低(30%)。此外,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并不同步,除国家级奖助学金是在每学年初评定外,校级奖助学金大多分散在整个学年。如此一来,既给学生带来了重复申请的不便之处,也使院校的评定工作更加复杂化。不同于国内,美国采取“资助包”政策,将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等)打包发放,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这种协调多种资助项目的分配方式可以有效均衡来自不同方面的资助,以达到公平的要求。

(三)贫困认定

认定制度缺失,缺乏体系支撑。当前国内高校贫困生认定和审核工作仅仅依据“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当地政府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贫困证明,以及本人自述的贫困申请书等。地方部门盖章的“调查表”或是貧困证明,很容易带有“人情味”,如果审核的第一环节不够公正,就会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受助受阻,造成资助体系公平性的缺失。我国缺少家庭收入的申报制度、连续性的跟踪制度、群众评议、公示审批、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高校贫困认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亟须提升。美国通过“国会办法”对学生进行资助评定,有效计算贫困生的上学成本和预期家庭贡献得到学生经济资助需要金额,高校据此提供混合性资助。此评定过程需要提供一系列相关证明并通过教育部门的严格审查,最后才能得到相应的资助,这样的制度不仅更加科学,也保证了资助工作的高效和公平。

(四)勤工助学

助学岗位稀缺,学工平衡困难。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贫困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会有专业教师指导,使得一些贫困生双创项目成果化,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相比之下,当前国内高校勤工助学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勤工助学岗位稀缺。学校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很多贫困生会选择寻求社会兼职,但是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容易被虚假广告欺骗。第二,工作学业协调困难。大学课程安排较为零散,部分贫困生将上课的时间用于兼职打工,这样既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也与学生的本职背道而驰。第三,岗位廉价,技术含量低下。高校提供的助学岗位,一般有图书馆管理、食堂勤杂工、卫生区清洁、助教、助管、助研等,但如“三助”等职位门槛较高,不适合低年级贫困生应聘,校外岗位更是严重缺乏。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传统的资助模式亦称为“经济型”或“救济型”资助。该资助模式能够在短期内通过直接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或物质支持,解决贫困的实际困难,但其理念和机制上片面重视短期的经济资助,忽视了贫困生心态和意志上的长期培养,反而降低了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心理。此外,资助过程多以资金发放为终点,少有对贫困生的后续思想脱贫和心理上进行引导,导致不良消费观的滋生。

(一)基本内涵

发展性资助是一种新型的资助模式,相比单纯的经济援助,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经济资助可以克服短期困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性资助更强调学生主体型,从贫困生的需求侧出发,将以物质帮扶为终点逐渐转为以育人服务为主旨。资助向育人过渡,由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步转变为“心理指导”、“思想引领”和“能力训练”的多元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感恩、诚信、责任等优良品质。发展性资助以贫困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克服短期困难的同时,又能兼顾长远发展;既提供了物质帮扶,又涵盖了心理、思想和能力的养成,使贫困生得到个性化的成长,有助于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与发展性资助的内在契合性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奖、助、贷、减、免、补、勤、保”八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帮助了上百万的贫困学生圆大学梦。2015年全年贫困资助投入达到1500亿元,资助学生达到8400人次,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时,仅仅是将国家、高校的资助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物质问题,但没有真正唤醒他们的脱困意识,更没有在能力上起到实质性的锻炼,一味地“输血”而始终不具备“造血”的功能,资助体系就达不到“育人”的最终目标。对此,有必要在当前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了解双创,参与双创,实现双创与资助的融合渗透,构建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第一,双创强调双创者的主观能动性。双创是双创者对自己所有的资源或者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价值的活动。对资源的发掘整合、双创计划的构建完善以及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互补等都要求双创者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创造。对于贫困生而言,拥有的资源较少,但是普遍具有百折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对成功和脱贫的渴望高于普通学生,因此,这一特殊群体对于双创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较强。

第二,双创要求双创者具备全面的素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仅相当于欧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六分之一。这说明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和双创实践,但是大学生的双创综合素质仍旧处于较低水平。双创是一项综合性水平较高的活动,要求双创者既能谈理论也能参与实践,既能在取得成果时保持清醒,也能在挫折浅滩中不忘初心,同时还要具备多元化的双创视野,等等,对学生的知识理念、心理素质、个人能力、价值观念都有要求。对于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应当着力于培养贫困生的心理、能力、价值观等,合理引导其开展双创活动,以达到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教育目的。

第三,双创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经过实践。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双创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大学生在进行双创活动时,必须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例如战略布局和市场调研等,从项目的起步、发展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获得体会和思考。发展性资助也大力倡导实践性,我们应当为贫困生创造环境,供其进行双创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贫困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全面调控能力。同时,要引导贫困生尽早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换取财富,实现从贫困受助到自食其力的转变,达到脱贫目标。

三、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开展以及双创教育工作推进,外界环境的支持也非常关键。高校作为两种工作的承担主体,如何改进当前的资助模式,整合校外资源,构建一个联合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并且符合贫困生实际的可持续双创教育指导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校资助工作改革思路

强化双创意识引领,打造立体式的资助宣传体系。首先应当在资助信息网站的设计上多加改进,要表现出学校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板块设计上尽量简洁明了,从学生视角出发,解决其最想了解的问题,提供快速通道链接,既节省学生操作的时间,也有助于网页的维护和管理,减少页面丢失的概率。其次要加强双创鼓励政策和相关课程比赛的宣传力度。当前我国民众对于双创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家长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企事业单位,得到一个稳定的职位,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应聘入职是他们更加稳妥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势在必行,高校要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双创的激励政策提高宣传力度,也可通过创建双创教育课程和举办双创竞赛提高宣传力度。

拓宽助学资金分配,建立覆盖面广的高效资助路径。助学资金分配方面,建议将贫困生所有可获得的资助公开透明的在高校的资助信息网站上公布,统一配置,既能保证公平,又可以提高资助的效率,避免重复的审核材料等烦琐步骤。贫困生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经济的支持,在从事双创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大困难,建议在资助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贫困生的双创基金,供具备双创意愿并且已经产生初步计划的贫困生申请。学生获得申请后还应该给予跟踪帮助,要求定期汇报进度,高校有关部门进行指导,使资助效益最大化。

健全贫困认定制度,构建多样性的量化评价机制。首先,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申请学生要提供多面化的材料。除了要提供盖章的“调查表”和贫困证明,还应该提供家庭收入证明、银行交易证明、家庭财产证明等来自不同部门单位的材料,以此构建家庭经济水平的多面模型,并创建一个量化的标准,以数字和表格的方式计算和评定学生贫困的等级。其次,还应当设立并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跟踪制度以及奖后回馈制度,一是为下一次的资助工作积累经验,二是为达到和巩固资助育人的目标要求,对每一位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可给予一定的反饋任务,以作为下次评定的量化标准之一。再次,除了对学生家境进行考察外,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应当纳入量化标准内,例如学生的双创意愿和双创能力等。有自主双创的意愿或已有相关计划的学生,可对其进行双创资助,其获得资助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学生。

加大勤工助学投入,提供人性化的激励帮扶岗位。在勤工助学方面,高校勤工助学的信息公布网站应该及时更新信息。国家、社会和高校应当协同完成勤工助学工作,一是勤工助学的报酬来源应当更加的多元化,并且要提高薪酬,二是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要仅仅局限于校内,还要拓展到社会中去,这样有助于贫困生获得进入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提高相关的能力。另外,勤工助学岗位不代表着低能化岗位,高校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应当仅仅是体力劳动,例如可以在实验室和办公室等设立岗位,并且应当对于参加的贫困生给予一定的岗前培训和指导,这样才能“有所思,有所得”,以充分達到资助育人的大目标。此外,勤工助学的新思路还体现在激励贫困生双创意识上,双创是解决就业的最佳途径,双创活动可从大学起步,毕业后仍可持续推进。高校要积极建立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学生双创办公室”给予学生专业指导。但这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师资源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当是企业真实的管理者,能够对学生的双创计划提供接近市场要求的建议。同时,高校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模式,提高双创项目实际产出的转化效率。

(二)贫困生双创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

政府要在宏观政策上向贫困生群体倾斜。首先,为贫困生提供资金扶持,可设立贫困生专项双创基金,或者为初具成果的贫困生提供小额贷款的担保,筛选整合,给予恰当的资助。其次,为贫困生提供税务、场地等便利,要求财税、信贷、工商、创业园等部门为贫困生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扶持。再次,积极建设双创服务办公室,针对贫困生群体特设部门,研究其与一般学生在双创上的短板,为贫困生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咨询、双创指导、人才配置、权益保护等帮助。

高校要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学以创业,学以致用”的教育精神。第一,在双创课程的完善过程中,除去要夯实基本的财务、法律、商务、管理等知识外,也要加强贫困生双创精神和理念的引导,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内外兼修的双创课程体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科特点,分层次进行双创教育,使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实现融合。第二,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创教育水平,将企业主管、政府官员和专业培训师纳入师资队伍,定期举办讲座、会议和论坛等。针对贫困生可以开展一对一双创指导,让具有贫困生背景的企业家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为贫困生双创实践提供更多的渠道,推进建立双创孵化园,开展双创竞赛等。

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搭建育人平台。第一,企业与贫困生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工程师、管理者和高校指导教师组建扶助和考核团队,与贫困生建立资助的协定关系,企业依据学科和产业特色对认助的贫困生提出参加一定量的双创活动的要求,贫困生对企业的要求认同并承诺后可以获得企业的预资助,团队对贫困生双创活动进展进行阶段性审核并作为后续资助的参考。第二,企业设立贫困生资助专项奖学金,既能提升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回报社会的一条途径,也能引导贫困生感恩奋发,这样培养德行优良的人才,可以达到校企合作的育人目标。第三,宣扬企业文化,培养企业精神。贫困生实习期间亲身体会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逐渐养成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双创能力、服务意识以及社交能力等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双创能力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重要需求,是将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资助育人作为一项保障国家教育公平、确保贫困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权利的重要工作,如何让贫困生既能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也能实现心理上的脱贫和能力上的提升是值得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应当结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构建双创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通过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打造贫困生创业平台、实施系列贫困生帮扶计划,让贫困生资助工作真正起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俐,牛犇,唐琪.美国知名高校特色资助工作探析[J].北京教育,2016(1):78-80.

[2] 韩占兵.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1(1):108-110.

[3] 王圆圆.中美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6-29.

[4] 庄丽君.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 赵立卫.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5(2):55-56.

[6] 孙菲,高越嵩.资助体系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84-87.

[7] 金辉.解读硅谷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49.

[8] 宗晓蕾,李承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90后”大学生资助工作诚信教育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33):11-13.

[9] 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10] 张丽英.谈发展性资助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意义与实践——以浙江省发展性资助实践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31-32.

[11] 陈丽蓉,吴岳军.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48-150.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周辉 王康 黄书悦

上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