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

2022-12-04

1 研究目的阐释

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是指以对科技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 受政府支持与资助, 校内外合作, 全面保障科技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 涉及质量观,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师资和生源,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教育资源的利用, 文化与环境, 校风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浙江省台州第一中学是浙江省的一级重点中学, 从1 9 8 9年至今, 我们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 从“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起步, 到构建起以“专题选修、课堂教学渗透、课外活动”三大课程为支撑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当不断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时, 我们也深刻体会到要使学校的科技教育质量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建立一个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我们把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也作为我们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学校科技管理保障体系

2.1.1 确立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教育目标

(1) 基本思路

我们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将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研究性学习课程凸现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将科技教育与新校园的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校园科技景观、文化长廊, 融科技教育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2) 教育目标

(1)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精神, 培养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了解科技知识, 提高科技实践能力。倡导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环境文化,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 使他们逐步具备科学理性精神、批判精神;能运用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 促进个性发展: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为在科技方面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在入学、课程设置、聘请指导教师、添置仪器设备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 使科技特长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同时通过正常的三年高中教育促进兴趣和特长的进一步发展。

(3) 创设校园科技教育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潜移默化的校园科技教育氛围。结合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设置科技教育景观, 使之集教育、实用、景观、探究功能于一身, 并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动手余地。倡导健康的科技教育心理环境, 同学之间能心理互容, 具有共同的科学价值观, 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有及时交流的机会, 逐步形成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

2.1.2 建立科技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1) 学校组织管理机构

主要工作由校长室和创建特色学校办公室共同管理和协调, 各科室、处室协助的形式, 管理机构如下列框图:

根据科技教育的不同课程形式, 课堂教学渗透归于教学科, 研究性学习由科研处负责, 课外活动、科技比赛、业余学校、景观建设等由各教研组和职能科室分管。整个内容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中, 由科研处进行协调和管理。德育科负责管理的学生会成立专门的科技环保部, 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各项活动, 同时学校的三个学生校长助理也直接参与科技环保的各项活动, 通过他们可以直接协调各方面工作。

(2) 学生自主管理机构

学生会是学校中的一个学生组织。在学生会的职能机构中专门成立了科技环保部, 一位学生校长助理还兼任主管, 和科技环保部的各成员一起自主开展各项活动。科技环保部下属是各个班级的干事, 保证了一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有效的落实。同时科技环保部召集一批致力于环保活动的志愿者, 协助完成各项活动。科技环保部在学年初制定好计划, 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对象、时间、要求等, 比如他们进行了“保护母亲河”大型募捐活动, 结合学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环保宣传画评比、环保知识竞赛、“废物利用”环保小制作比赛等, 和摄影俱乐部联合举办了环保摄影展等多项工作。同时科技环保部还自筹经费办了《科技报》, 介绍科技环保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 同学们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和鼓励, 达到了更大的教育效果。

(3) 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激励机制

科技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和推动, 因此激励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学按照正向激励原则, 对参加科技教育的教师年终考核适当加分, 对于在各项科技比赛中获奖的项目, 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奖金。

(4)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制定了科技教育中的各项管理制度, 比如《浙江省台州一中科技教育、科技教育中长期规划》、《学校科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规划》、《椒江一中科技教育档案和信息资料管理制度》、《科技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 使科技教育的管理按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

2.2 建全科技教育师资队伍

在科技教育实践中,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水平的专、兼职, 校内、外科技教师队伍。校内的专兼职科技教师分布在物理、综合实践、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英语、语文、政治、计算机等学科, 教师具有科技教育、科技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生物资源调查、食用菌栽培、气象、天文活动等方面特长, 而且老中青相结合, 从职称来看, 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一级教师及刚参加工作的教师, 教师层次梯度大, 有利于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科技教育活动的衔接, 使科技教育活动经常化、系列化、长期化。我们还聘请了校外科技教师, 他们具有环境整治、监测、保护, 食用菌栽培、气象、光学、医学等方面专长, 热心为中学生科技、环保活动作指导。

2.3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保障作用

2.3.1 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支持作用

进行校园科技景观、文化长廊的建设, 在中心广场区域建造太阳能供电区域、科技主体雕塑、日晷、司南等。在人工湖区域建筑小型水能发电机, 表面张力水球、小型自动喷泉、水车、水磨等, 人工湖北面的山坡上, 设置小型风电机、回音壁等, 在科技中心建设天文台、科技活动固定场地、声波共振装置等, 并尽可能让学生有动手机会, 使景观集教育、实用、观赏功能于一身。 (这些景观已有部分建好, 还有部分在陆续建造中)

2.3.2 学校媒体资源的利用

我们充分发挥《台州一中校报》、校广播台、学校网页媒体资源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比如在校报中定期刊出学校科技教育情况、科技教育的有关知识等, 校园网与校报同步介绍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动向, 并链接了一些主要的科技教育的网站, 让学生自主选择浏览。校广播台经常选择播出一些“学生科技活动”、“小发明比赛”的校园新闻, 为平时因学习紧张而没在充分时间了解这些新信息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窗口。

2.4 发挥当地科技教育社会资源的支持作用

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作为科技教育基地, 比如市、区图书馆、青少年宫, 火力发电厂、水电站、潮汐电站、风电站、蓄能站、海洋资源和矿山资源等都可以作为科技教育资源, 还有一些工厂、企业也成为学生的基地。学生利用这些科技教育基地开展调查和实验研究, 同时还聘请了相关的专业人士来做指导。

2.5 加强教育科研对科技教育的促进作用

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教育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学校可借鉴的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不多, 而我校所处的位置及具体的教育条件也不同于其它学校, 所以我们以教育科研为依托, 先后完成7个省级以上的科技教育相关课题, 在理论的指导下, 是学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也在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 撰写了多篇科学辅导论文, 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3 研究成效分析及讨论

3.1 建立学校管理体系有助于学校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改进

我们把原有的粗放型的环境管理进一步系统化, 建立了管理机构, 分成学校的三级管理以及学生自主管理等多层次的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并把学校的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中, 确定科技教育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制定各项辅助的计划和制度, 使科技教育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3.2 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及当地的资源为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保障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资源,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 也为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活动等活动提供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通过情感上的体验, 达到行为上的升华。

3.3 建立学生科技教育的自主管理模式

建立了由学生校长助理和学生会科技环保部共同管理的自主教育体系。学生进行的各项活动以往都是由教师来统一安排,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加, 缺少主动性。学生自己安排开展的各项活动也许会欠具体周到, 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某些方面学生的活动更具创造性。

理想中的科技教育的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大概念, 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校的科技教育的目标定位, 合理构建, 才能成为科技教育工作有力保障,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拓展思路, 不断创新, 努力探索, 全面、全程、全员推进我们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充分显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科技教育已经渗透在各个学科中, 开展科技教育是全方位的, 要与学校的各方面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德育工作结合, 开展科技教育月活动, 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建立科技景观和科技长廊, 开设科技活动室, 营造科技氛围;同时科技教育还与社区教育结合, 因此学校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地域观、管理观, 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学校科技教育保障体系。

关键词:科技教育,组织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实施项目课题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青少年科普创新在行动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1.

[2] 李俊修.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科学出版社, 1999.

[3] 科学技术部.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钟启泉, 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5] 顾志跃.青少年科技教育与活动评价[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三级旋风分离器的研究下一篇: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