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高校教育管理与教学当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高职学生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机制来阻止校园心理危机的發生。本文将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为什么这种心理危机容易发生在高职学生身上进行探讨,分析及内部的原因,并且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篇1:

科研实践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途径研究

【摘 要】培養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让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从大国工匠培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学生自我成才三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实践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原生动力;从参与教师科研实践或自选科研项目、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社团、借助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平台、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毕业设计与科研创新训练相结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科研实践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 科研实践 创新能力 学科技能竞赛 大创项目 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JK1229,项目名称: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职教大国向职教强国转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也是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实施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这个研究和结论对高职教育同样适用,只是在具体途径和方法上应凸显高职以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发布出台一系列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2-3],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明确“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责任。

科研实践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动力分析

1.以科研促进创新是国家锻造大国工匠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决定了高职学生是否具有潜力、是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高职学生是我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大国工匠的主要资源储备库之一,高职学生的创新水平对国家的创新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科研实践过程也提高了其综合素养,且人格进一步完善,为其后期的科研实践、领域创新、发展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和创新型社会形成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和锻造大国工匠的必然选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需求,为制造强国打造坚实基础的重要任务。

2.以科研促进创新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结构调整和内涵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核心竞争力与挑战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所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学生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要真正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强化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充分体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属性。研究表明,“科研训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影响和改变,表明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4]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创建不同的科研实践或项目组织,尽可能包含学校各个专业领域和学科类别。

3.以科研促进创新是高职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

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要成为综合素质高、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非专业因素。高职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科研实践中多人合作、与指导教师共事,甚至涉及部门协调等,这些过程都会促进学生由个体化向社会化转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属于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其重要性在于增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5]。高职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务实、实事求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本专业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索研究,是高职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因此,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参与科研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参加科研实践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更应重视通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动搭建科研平台,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平台包括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人员配备、经费、政策制度等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这些平台的搭建与实施对于科研实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就要进一步搭建与完善校内外科研平台和环境,为学生更好地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服务,主要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参与教师科研实践或自选科研项目

采用学生“助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从校级项目起步,逐步到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引导本专业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高职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并且介入实际的科研实践,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达到专业知识的深化和转化。如根据课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本学期想研究的课题,教师把兴趣相似的学生归类,以4—6人的形式组成课题小组。从第二周起学生以科研小组的形式研究问题,教师变成了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课堂讲课,学生在课堂上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最后两周答辩,期末成绩由小组得分以及每个人的课题贡献加分而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立专项科研项目,为高职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增加其科研实践的选择性和互动性。

各院系可以指派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作为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教师指导的效果,在进行一定的科研实践后,可以在学生中选拔一批科研兴趣浓厚、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同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荣誉肯定和工作量补贴,对于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学院在年度科研考核中给予认定和加分,各专业院(系)也应该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研秘书,专门负责学生科研实践指导和整体安排,保证学生科研的规范性、有序性。

2.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对于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学校应及时引导其结合自身专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帮助高职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讲座报告,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的目标引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科研实践产生浓厚兴趣,愿意主动尝试与探索是保证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前提条件。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參加科技学术节等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外,开展各类创新知识讲座、创新沙龙、举办各种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

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鼓励师生组建科技社团和科研小组。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实践,学生对科研实践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提出创新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生科技型、创新型社团组织的发展,先后成立了蓝翔航模社、数学建模创新协会、机器人梦工厂等17个科技创新社团,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广泛开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借助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平台

目前国内高职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主要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和结构设计竞赛、航空航天模型竞标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活动,此外还有校级、省市级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40余项,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上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平台,引领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和共享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配备指导教师强化训练和指导。高职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活动,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还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4.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开展科技创新

高职院校的各学院(部)应充分依托专业优势联合行业企业,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新计划等专题的创新大赛,既是学生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又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依托行业区域优势,积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公司或企业合作,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研究,借助对方先进的生产实验设备和厂房车间开展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地处国家航空基地的优势,紧紧依托行业,整合国内外航空产业资源大平台,围绕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在行业领域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加快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5.毕业设计与科研创新训练相结合

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或学生学科竞赛相结合。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的学科技能竞赛就有很多,除上述的国家级、省级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创训练项目外,还有针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仿真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参赛和训练项目与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实现了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在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引领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方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施实验实训、数据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工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效率和质量。指导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实训,从思维方法、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指导学生,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上,或是将研究成果进行生产转化。将高职学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设计合二为一,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对科研创新素质的强化教育都会具有积极作用。

结束语

从高职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和有效服务社会来看,高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是新形势下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随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种科研实践机会,有目标、有倾向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疑在就业上更具有竞争力。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主力军,必须切实把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办学理念中,利用自身资源为国家战略服务,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使得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爱桦:《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及启示》,《科技资讯》2007年第24期,第109页。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7/201511/t2015

1102_216985.html.

[4]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第31卷第2期,第31-33页。

[5]白文苑、张文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99-102页。

[6]卞军、魏晓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8卷第2期,第85-91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陕西西安

作者:吕静

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篇2: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机制研究

摘要:在高校教育管理与教学当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高职学生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机制来阻止校园心理危机的發生。本文将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为什么这种心理危机容易发生在高职学生身上进行探讨,分析及内部的原因,并且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危机;措施

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以及一些心理障碍。例如在地震水灾和一些疾病的暴发当中,人的心理处于紧绷和恐惧的状态,这个就是一种心理危机状态,人的心理、思维、行为充斥着失衡,引起了不安、混乱的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处在竞争状态的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压力和挫折而产生了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危机让高职学生精神状态紧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不仅很容易让高职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还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帮助校园处在一个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状态。

一、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在高职学生有心理危机的阶段的时候,各高校应该做的就是了解这些心理危机的特点,并且及时做好一些预防工作,或者是在面对这种心理危机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

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对于有一些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十分关注。不仅如此,有的学生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里突然遭受了家庭、事业、工作上的打击,而产生十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些学生需要被学校加以了解和关注,以免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和无法挽回的后果。对于一些长期承受着各种压力,并且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出现不良的心理的学生,也要尤为关注。这些学生,通常处在高压的环境下,但自己不会表达出来,长期抑郁,或者是出现有异于常人的行为发生,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十分的关注。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精神分裂等,一些较为极端的心理的学生也要十分的关注,这些学生通常有非常严重的精神洁癖,或者是心理异常,他们的行为也会透露出这些症状,因此需要细心关注这类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不喜欢与别人打交道,性格比较孤僻,这类学生的心理也有可能存在某一些方面问题,老师和同学应该对这类的学生多加关心。这些心理层面的状况,我们也许很难进行判断,但是在面对一些行为上的异常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加注意,比如曾经讨论过自杀的方法或者是描绘出非常绝望的念头,甚至是突然给同学和老师送上一些平常不会说的话的人,他们的解决情绪起伏非常的大,而且睡眠质量差,没有食欲。这些能通过异常行为而感受出来的状况不应该被我们所忽略,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适时的关注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各高校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都越来越重视,由于很多的心理危机的案例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尽管有了一些面对心理危机的对策,但是心理危机的防范应急反应还比较慢,并且很多人很难判断是否属于心理危机,这种各方面的不足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大数据的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心理危机的分析,不仅如此,高职学生通过网络的数据,可以了解心理危机这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可以了解心理危机其实是属于心理问题,并且大部分由外部的环境造成;而从典型的案例当中还可以发现,心理危机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并且容易出现在身边。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应该将心理危机进行区分,通过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来进行相互的转换,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了解心理危机。

(一)识别心理危机程度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可以按照危机的程度来进行分类,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类,有一些人格健康,身心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归为无危机类;第二类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并且有待发展成更为严重的情况的学生,为轻度危机类;第三类便是具有变态性的人格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十分容易有心理危机的情况;而第四种是明确患有精神病,容易做出十分激烈和出格的行为的学生,这便归为危险危机类。通过大数据,我们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例如心理情况、出勤情况、网络使用情况等,我们利用大数据来提供一种指标来帮助我们识别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程度,只有掌握了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程度,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

(二)识别心理危机发展趋势

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十分复杂的,因为人是思想复杂的动物。有的高职学生可能暂时没有心理危机的征兆,但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会形成一种心理危机。因此,对于不同危机程度和原因的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给予的关注和措施是不一样的,应该对症下药。教育工作者应该更为精确的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来建立一种心理状态的动态,甚至是描绘成折线图,对有些出现心理危机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关注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摆脱这种心理危机的趋势。而对有些重症的心理危机的学生来说,送去医院是最好的治疗解决方案,因为医院有十分专业的心理医生能够帮助这些学生进行治疗。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不断的调整干预的方案,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措施的施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危机,让他们不再害怕和恐惧,摆脱阴影,生活在阳光下。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我国的就业面临的新形势,需要每个人都关注。现在的社会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并且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高职学生所受到的价值观引导也出现了偏差。高职学生的信念和理想不够坚定,并且很难担起社会的责任及社会责任感降低,更偏向于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不仅如此,高职学生是学校与社会过度的一个时期和桥梁。高职学生不仅要面对学校的各种学业压力,还需要考虑到今后进入社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或者是找到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甚至还要考虑工作的工资等问题。这些焦虑的情绪很容易让高职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逆反和仇视心理,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不满,甚至会让自己的生命出现危机。

(二)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同样也是影响高职学生情绪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學的学费普遍较高,这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加上生活费的支出,甚至会负担不起,这样一来,经济上的压力就很容易让高职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除此以外,大学中很容易出现攀比现象,而家庭条件的差距在这时就会显得更加明显,对于贫困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时就会觉得自己穿戴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贫困生虚荣心理,对高职学生进行敲诈,而贫困学生在经历这些打击过后,就变得更加负面,从而一蹶不振,陷入更深的情绪障碍。

四、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创新措施

尽管现在的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较为关注,但是各个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高职学生工作者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和精力去面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机制危机问题,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还需要帮助他们的学业有所进展,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因此,如果能够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来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便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帮助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个性化发展。

(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资料不断进行完善

以前的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都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询问等调查方法,这不仅会让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不大真实,还没办法反映高职学生的整体状况。如今,倘若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来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干预和创新,能够帮助弥补传统研究方法当中的不足,还能够不断完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客观。

(二)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平台

为高职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平台,应该分两步走,首先是建立心理健康平台,就是运用大数据的分析让人们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工作能够更加的了解,培养了解心理健康的人才来帮助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应该要致力于大数据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危机方面。除了建立心理健康方面的平台,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台,学生运用的平台应该是多功能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舒缓各方面的压力,他们能够通过平台与其他人进行互动,甚至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了解自己。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的各种日常生活和行为来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一对一的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三)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从个体成长、周围环境和社会机制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还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程序,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机制当中获得帮助。通过基本的步骤来对危机进行干预,大数据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问题进行解决,还能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危机事件的处理案例,并进行智能分析,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构建一个能够迎合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很重要的,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干预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心理危机问题,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方式

(一)实施“择差教育

所谓“择差教育”就是对差生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辅导,让其从不健康的心理中摆脱出来,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屡见不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市各大高校也大力开展“择差教育”策略,为患有情绪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治疗,给予其特殊的教育和心理治疗。西安市各大高校大力宣传“择差教育”,积极组建“潜能生班”或“后进生班”,将患有情绪障碍的学生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特殊的教育和治疗,从而让学生恢复健康,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作用

西安市各大高校就学生心理,开设了一系列心理辅导机构,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辅导和治疗,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效预防情感障碍的出现。这些心理机构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让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正确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此外,西安市各大高校还开设心理健康等有关心理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提高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危机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语

总的来说,现在的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真切切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这样传统而表面的教育方式没办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该要学习外国的干预模式,以学生的要求为中心,培养一系列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人才来从来完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从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银燕.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积极干预对策[J].山西青年.2021(04)

[2]张霓.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探究[J].长江丛刊. 2020(09)

[3]孙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方法探索[J].作家天地. 2020(07)

[4]闵琰.“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析[J].河北农机.2020(05)

作者简介

刘世睿,男,汉族,1986年10月生,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0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项目来源:2020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攀登计划)(项目编号:Pdjh2020 b1097)。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识别机制研究

作者:刘世睿

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篇3:

我国高职学生就业问题追因及对策

摘 要: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的就业岗位缺乏,而在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其具体原因在于企业素质提升对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发展不到位、高职学生自身能力不强、企业工作待遇低和环境差等。解决的对策主要有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改变国家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向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关怀教学等。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追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专家指出,高职学生就业难,从很大程度上说,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的就业岗位缺乏,而在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一方面,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一部分,从心理上已经把自己纳入到大学生这一层面,希望享受与之相应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又因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1 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实现自己就业理想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職学生无法实现自己就业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业素质提升对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的素质不断提升。那些能给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较高工资待遇的企业往往也是那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有几个特点:(1)管理理念比较先进,靠管理出效益;(2)大量采用现代化工具,以适应大规模高质量生产和集成运作的需要;(3)创新能力比较强,以提升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并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为背景,企业往往要求员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能使用现代化工具进行生产和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许多高职学生因为专业知识功底不过硬、对于现代化工具操作水平不高或创新能力不强等原因,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从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1.2 高职教育发展不到位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教育发展不到位,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投入不够。首先是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够。国际上公认,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应占到GDP的4%左右,而我国近十年最多仅占到GDP的2.4%左右,没有达到欠发达国家2.9%的平均水平1。然后是在投资结构上,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向本科院校倾斜,对高职教育投资过少。专家指出,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2。但有研究者指出,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比重远低于本科院校。有人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同地区的本科院校做比较,发现前者的2009年生均教育经费比后者低出很多,最少的低出557元,最多的竟低出2187元3。国家示范校尚且如此,普通的高职院校就更不用说。

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投入不够,使得高职教育办学条件艰苦。基于这个根本原因,高职教育的发展又衍生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1)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课程开发等成问题;(2)学校硬件设施条件差,学生实训成问题;(3)校企合作难于开展,学校对接产业教学落实不够,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缺乏针对性和超前性、学生顶岗实习困难等。

这些衍生问题进而衍生出学生能力发展上的许多问题,如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操作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等等。

1.3 高职学生自身能力不强、素质不高造成了其就业困难

高职院校因为办学层次低(只有专科层次)、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小、办学条件差等因素,使得其生源质量亦成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中小学阶段成绩不好,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鼓励少而批评多。从生源的角度看,高职学生成绩不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许多高职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由这些心理问题所引发的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1)厌学情绪: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又影响到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进而造成其理论功底不扎实。(2)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怕苦怕累,承受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能力差,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放弃。(3)不正确的待人之道:待人过于功利,缺乏真诚、奉献精神、服从意识和机遇意识。(4)缺乏创新意识:对新事物反应不敏感,缺乏创造性地改进工作的意识。(5)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要求低,不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心理问题组合在一起,一方面造成其缺乏从业明确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也造成其综合素质差,领导、老师和同事等的认可度低,适应工作的能力差。这些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就业和稳定工作岗位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是构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4 企业工作待遇低和环境差使高职学生无法实现其就业理想

高职学生就业难,除了诸多因素造成其自身能力不强的主观因素之外,也有客观原因,即我国许多企业待遇不高和工作环境差也是客观事实。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素质提升较快、现代化水平较高,但更多的企业粗放型的特点依然明显,这些企业的员工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研究指出,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是:

(1)工资待遇低。月工资的平均水平在800~1200元左右。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珠海、深圳一带稍高,达到2000多元,但消费水平也高,西部地区贵州一带的打工仔甚至只有300~500元。这相对于各大中城市的高房价而言,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2)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很多企业来高职院校招收雇员,并没有把高职学生当做“人才”,而是素质相对较高的“用工”,多是出于节约劳动成本的目的,所以给出的工资也很低。高职学生到这些企业工作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被动选择,相对低廉的工资,而学生作为就业的接受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是“走走看看”,对工作没有太多的热情。

(3)工作不稳定。高职学生一方面因难找工作而不得不被动就业,另一方面又因工作无法解决生活问题而不得不考虑重新择业,这种两难局面“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犹豫之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会考虑换工作或者选择待业,重新深造”,工作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4)对口就业率低。高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对其就业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们在高职学习毕业后的对口就业率。研究表明,我国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基本对口率虽然在80%以上,但专业完全对口率则不超过30%,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数据就更低5。高职毕业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在就业中选择了非本专业的职业。高职学生脱离本专业就业,给其发展的前景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2 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是重塑学生的自信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它,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付出努力。

2.1 要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高职学生要成为企业的“人才”而不是“用工”,首先要具备适应企业需要的较为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以适应企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其实,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思路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由来已久。问题在于,要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派出相关人员到企业调研和实践,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下企业调研和实训好处很多,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方面,教师下企业调研可以使教师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熟悉企业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从而开发出真正具有校企对接意义的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开展调研和实训工作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没有相应的投入,企业不愿意接纳,老师也懒得劳神。所以这项工作既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学校的魄力。

2.2 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学生要成为企业的“人才”,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掌握对现代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是要形成一门可靠的生存技能。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建设校内实训场地,如实训车间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二是把学生推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者需要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后者实际上也得有投入,因为它并非一项共赢的事业。所以要是高職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得以改观,首要的还是需要国家的投入。

2.3 要改变国家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向,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高职学生要成为企业的“人才”,第三个条件是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国家对于高职学生的奖励力度不小,一般是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种奖励方式从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奖励方式实际上是顺从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品学兼优”评价方式,而没有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而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指引作用,因而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缺乏导向性。国家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对其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应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成果和动手能力的奖励力度。

2.4 对高职学生的教育要贯注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要成为企业的“人才”,第四个条件是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专业知识功底、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外,还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要贯注人文关怀,引导其正确观念的形成,而国家则应在这种引导工作中起到督促作用,突出对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和服务工作的教师和管理者素质层面的要求,完善对教师和管理者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教学和服务工作的约束机制,并切实抓好对高职院校人文关怀活动层面的建设,以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我们所提出的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都应是针对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本文未能尽述的其他问题的解决,都应有这种考虑。

参考文献

[1] 姚金叶.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0(9).

[2]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2).

[3] 陶济东.从示范院校看我国高职教育投入的四个不平衡及建议[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 程俊辉.天津市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5] 冯永侠,于朝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大家,2009(12).

[6] 陈小悠.高职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0期.

[7] 吴从娟.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

[8] 高安京.郑碧楠.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4期.

作者:李菽林

上一篇:奖助体系的研究生教育论文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