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东北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和实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 篇1:

行业特色类高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摘  要:在我国“双一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和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行业类院校经济学专业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坚持“入主流,有特色”的原则,挖掘特色优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经济学学科实现内涵式新发展。

关键词:行业类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中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行业特色类高校主要指过去由行业部门管理、服务于包括电信、机械电子、地质矿产、石油及煤炭等特定行业的高等学校[1-2]。行业类院校由于其行业背景,其本科专业设置也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形成了“一个核心多个支点”的学科结构,行业类高校的经济学学科发展需要依托学校特色,同时又需要进入学科主流。行业特色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如何保持自身的传统特色,发挥好优势方向作用,同时打造新的学科发展增长点,这是此类高校的经济学学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4]。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有效推动行业类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5]。本文针对行业类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我国某行业特色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规划,探讨行业类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

一、A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一)专业发展概况

A校为传统行业特色类院校,该校自2001年设立经济学本科专业,2006年獲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A校经济学专业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与引进,加强特色方向凝练,完善培养方案,强化教学质量等措施,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产出实现较大跨越,已成为A校的特色新兴专业。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A校经济学专业立足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系,秉承服务矿业行业传统,结合该校在矿产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原则,围绕“学科基础雄厚、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创新”总体定位,突出资源环境经济和金融两个方向,建设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专业。

A校经济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具体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学术前沿,熟练地利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分析解决问题和继续深入学习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在地矿行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特色与优势

第一,在专业设置方面,A校经济学专业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与金融两个特色方向。A校经济学专业立足应用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系,秉承服务矿业行业传统,结合A校在矿产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原则,围绕“学科基础雄厚、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创新”总体定位,确定了资源环境经济特色培养方向。同时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已有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还确定了金融培养方向。本科资源环境经济研究方向的培养,将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奠定人才基础,而金融特色方向将满足学生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现实需求(见表1)。

第二,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模式。教师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根本。近年来,A校经济学专业围绕在资源环境经济领域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加强年轻人才引进力度,2011年以来先后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5名博士(后),壮大了教师队伍,为专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强化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等措施,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在学科研究方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产出实现较快增长,学术影响日益凸显。A校经济学专业现有教师15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9人。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45岁及以下10人,占比为67%;46至55岁4人,占比27%;56岁及以上1人,占比6%。博士化率较高,15位教师中13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1人为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化率达到83%。2011年至2019年,专业教师共发表各类论文120余篇,其中在Applied Energy, Energy,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Resources Policy,Ecological Indicator,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重要国际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教材等10余部,承担各类项目近48项。在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先后成功承办了两次国际一级学会的国际会议,极大促进了国内外能源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

第四,人才培养成果突出,学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面向地矿行业的社会服务优势进一步凸显。2016-2019年经济学本科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40余项(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数学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本科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平均就业率达到97.4%。从就业去向来看,政府、事业单位、金融系统等占比较高,就业质量较好。此外,该专业教师进一步传承传统优势,重视科研转化工作,积极承担矿业系统项目,服务地矿行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A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A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该学科发展历程总体时间较短,本科生培养仍面临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第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经济学专业教师承担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教师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减弱。同时,由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特别是职称评审制度、绩效奖励制度等也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热情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如何在新的高度上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学成果明显缺乏。目前,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国际SCI/SSCI论文由2011年的年均0篇增长到年均10篇左右;主持的国家级项目逐年递增。相较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快速增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成果方面的产出明显不足,高层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等均没有实现突破。教材编写、教改项目主持等方面也均存在不足。如何实现教学成果,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较快增长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经济学专业中少数教师的教学中仍存在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现象,存在“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手段单一,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第四,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虽然近年来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从国内外引进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人才,科研成果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教学能力需要长期锻炼,因此近年来师资队伍中国家教学名师、市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等未获得突破,专业发展后劲不足,需要着重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A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设想与规划

第一,A校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引导教师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高等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本,教育先行,要想建设好学科,建设好专业,需要从加大本科教学工作入手,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建议依据教育部政策文件,采取切实措施,完善教学工作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A校经济学学科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也能得到认同,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利益。

第二,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专业特色为基础,加快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推进研究型教学。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又将教学成果运用于科研工作中,教学与科研并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掌握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效,加大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平台;积极地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水平,在内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展各种学科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各种学科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在引入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学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在更高更广泛的平台上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争取在五年内实现校级教学名师、市级教学名师突破。

第四,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经济学专业的高水平人才。教学和科研围绕人才培养,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和支撑。师资队伍的支撑来讲,数量充足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可持续的师资队伍是基础,该校经济学专业在师资规模上还有发展空间,应该加强师资的内培和外引,鼓励教学人才和科研互动,发现教学人才并重点培养,与其他院校和机构多交流,与期刊合办会议和论坛,为教师拓展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作为经济学基础性学科完成论文并且在相关课程和研究生方向与论文选题上给予引导,结合前沿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本科生培養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需要及时对接人才需求企业,明确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学生能干什么。在培养过程中,把本科生的培养和硕士生培养的层次拉开,给本科生更多的资源,把周围资源充分利用和调动起来,为本科生提供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在教师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互动,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国际和国内交流,多发成果和多发高水平成果。

第五,在师资培养和人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力争实现经济学专业进入“双万”计划。A校在建设中除了努力建设行业特色学科,同时应该积极鼓励该校的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加强经费投入力度和资源扶持力度,鼓励经济学专业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教改项目。与此同时,鼓励经济学专业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争取在两年内建设2-3个实习基地,为学生将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于实际分析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师培养机制中,不断完善教师奖励机制,鼓励经济学专业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和撰写教学法论文,将日常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上升与教学教改项目中。同时鼓励经济学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的教学精品课程、省部级和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教学奖项,使高校教育回归教学本质。

四、结束语

A校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应该以我国“双一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和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充分借助地矿行业大学的平台优势,坚持“入主流,有特色”的学科发展原则,在师资力量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创新和高水平成果产出几个方面发挥自身在地矿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将主流与特色相结合,提升经济学专业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地矿行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找准特色方向,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平松,鲁海峰,胡友彪.地矿行业特色背景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4):24-27.

[2]蔡三发,任士雷.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策略与路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6):13-16.

[3]山红红.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13-15.

[4]鲁海峰,张平松,刘文中,等.地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128-131.

[5]董琦.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25-26.

作者:闫晶晶 沙景华 吴三忙

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 篇2:

东北高校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和学科建设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东北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和实践。

关键词: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东北高校

高校经济学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及学校从事经济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以及独立创业的专门人才的重任。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个高校经济学专业如何培养完全适应具有各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然而,我国高校在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特色[1]。为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帮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2007 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年来,围绕如何建设好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实现: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特色,使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第二,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学业导师制。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进行社会调研。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

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开展岗位实习。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

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入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2]。

3.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2.加强学术交流,让学术界了解我们,并且建立与学术界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通过学科建设的这些措施,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目前已获得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法与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下一步目标是把政治经济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尹德洪.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

[2]乔榛.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教,2009,(10).

作者:刘赣州

高校专业建设经济学论文 篇3:

我校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建设与优化

摘 要:本文通过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设现状分析,提出了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论证了该专业发展方向,核心技能、主要就业岗位。本文分解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群体系,完善了房地产专业课程群组成、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问题,可为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专业 课程群 优化

前言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对专业建设的思考。房地产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多次组织教研室会议,商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设事宜。商讨结论最终集中在房地产专业课程建设上,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是高校的产品,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专业建设可以分解为若干课程建设的集合体,课程到专业的过渡是课程群,一个专业包括了较多的课程,在课程与专业之间,应该以课程群作为媒介,不同专业可以包括相同的课程,却很难包括相同的课程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专业应包括哪些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哪些课程,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何建设课程群,房地产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又哪些经验和成果,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今后应采取的措施等 。

2012年10月参加了山东省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交流会,听取了与会专家对房地产专业的认识,探讨了房地产专业面临现状与困境,机遇与挑战,及专业建设方向的探讨。坚定了信心,初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成果的先进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由来

1.专业设置广泛

在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各校纷纷新增房地产经营与估计专业,该专业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普及性专业。特别是建筑、规划、工商、财经、土地管理、地理类等院系,几乎无一例外的设置了该专业。拥有该专业的院校各省数量不同,数个省份超过10个院校都设用该专业,山东省100多所高校中,超过20家拥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

2.建设背景各异

房地产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属于交叉性学科,被各个学科所熟识,可以从不同视角看待房地产专业。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普及性强,房地产主要提供的生产生活的空间,房地产当前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房地产是主要的财富和收入工具。得到广泛关注,房地产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房地产专业建设背景迥异,不同院校从不同专业,以不同的视角,各异的专业背景,进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专业背景的差异,一方面丰富了专业内涵,分别探索了房地产的一个领域,一个社会岗位和就业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形成了各自的房地产专业特色,设置课程差别化,相同课程内涵的差异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群体系。

3.学科定位未统一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对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参考目录》,应该是属于:“管理学”大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二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10106。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代码:560701,属于土建大类,房地产类。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房地产市场开发与经营、价格评估基本理论,熟悉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估价实务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房地产经营与价格评估。

房地产专业的学科定位本科和高职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归入管理学大类,内涵上确定为社会科学属性,培养目标是以财务管理、开发过程管理和服务管理为主的事务管理型专业。

高职归入土建大类,以技术科学为主,强调房地产的建筑属性,是建筑产品,是建筑材料通过建筑技术形成的效用实体。两者的不同反应了学科定位的差异,反映了高职学生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科学生培养的管理创新和理性思维问题。

涉及到具体院校,房地产专业建设的学科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院校以营销为主,有的院校以开发为主,有的院校以评估为主,有的院校以经营为主,一方面反映了专业背景差异,一方面反映学科定位未统一。

4.社会需求差异化

社会对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表现出需求差异化趋向,一方面社会当前表现为对营销需求强烈,经营管理需求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需求数量少,层次高,评估需求门槛高。社会需求的特点,在专业建设上有明显的表现,一方面就业的营销化、影响了专业层次感,降低的报考学生数量,而开发咨询的高层次性,给专业建设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评估市场现状,提出了改革需求。

5.核心技能未集成

房地产专业课程群承担技能培养,课程群之间形成集成的技能,或技能体系。而当前房地产建设的现状是各技能的集成性不佳。房地产专业建设要确定房地产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如何把几个技能集成起来。

6.专业建设的新动向

房地产专业作为当前交叉性、边缘化的专业,要发展成为大型专业平台,需要新的建设思路,新的建设实践,新的建设组合。其中建设的关键就是课程群建设,通过课程群建设,分别形成专业建设的一个分支,一个平台,为今后专业建设的集成,搭建大型专业平台服务,成为集大成的专业平台最好准备。

我校房地产专业形成了以经济学为引领,法学为框架,建筑技术为支撑,国土资源管理为基础,以选址、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为基础,营销、评估、投资分析为主要能力,多角度,多领域,多技术平台的大型专业平台。

7.特色建设新要求

房地产专业建设的特色问题,一直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各校也在走自身特色的路子。 培养自身特色,就是找到自身优势,做好SWOT分析,找到社会需求的细分市场,满足社会需求。

房地产专业的特色,主要通过课程群来反映,关键是做好课程群建设。一方面安排好课程群建设框架,一方面处理好课程群内部建设问题,当前首先要安排好课程群建设框架,然后集中精力进行每一个课程群建设工作。

二、我校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建设历程

1.以考证为标准的初始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以考证要求为指导,针对性强,满足当时社会上专业证书不足,尽快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一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各房地产营销、估价和开发等公司几乎都有我校培养的人才,仅济南市房地产估价行业,我校毕业生考取的估价师人数可到50人,几乎全部成为行业骨干,为该专业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阶段,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围绕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分为相关知识课程群,估价知识课程群,房地产开发管理过程群,制度与法律课程群。

2.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的能力培养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有力的促进了就业,据统计,仅济南市该专业5年来新就业人数就达200余人,成为该专业成长的生力军。

该阶段,房地产专业课程群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课程群建设分为市场调查课程群,市场营销策划群,估价群和投资分析课程群。

3.分类指导的层级式人才培养阶段

第三阶段,分类指导的层级培养人才模式阶段,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就业范围,提高了专业能力,估价行业从业人员开始减少,在营销、投资类行业新就业人数增加,形成了梯度发展的新局面,并为第四个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该阶段,层级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重视,房地产课程群以其独特优势显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群,并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群。

4.职业岗位为基础的组团式发展阶段

在第四阶段,在分类指导,层级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构建组团式发展模式,让学生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就业环境,还要有给一个好的创业环境,迎来送走后,再紧跟一段,让学生专业能力实业化,开创新的就业局面,形成新的实业团体,积极指导,帮助创业、兴建实业。课程群建设步入基础课程专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践课程产业化的建设时期。课程群建设步入专业化群、项目化群和产业化群的新境界。

三、课程群建设的优化

1.以课程群为对象,培育核心技能

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是培育核心技能,房地产专业方向多,涉及面广,具有多个核心技能,需要通过课程群建设形成核心技能。核心技能一方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适宜一个岗位,一方面要可以实现全专业贯通,在各个领域得到贯彻和应用。核心技术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载体。

房地产课程群建设要以管理为中心,大力吸收各种专业人才参与,打造各方优势互补,集中各种力量,共同打造精品课程群,培养核心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群

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群,建设精品课程群,以课程群的完善带动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

房地产课程群建设要以岗位为中心,大力推动公司企业参与,打造各方优势互补,集中各种力量,共同打造精品课程群,培养核心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3.以课程群为导向,系统化培养人才

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建设要系统化培养人才为目标,以课程群为导向,培养系统化、规范化和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多个课程群的核心技能,适应性强的人才。

4.以学生优势为导向,定向培养人才

房地产专业课程群建设要以发挥学生优势为目标,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优势,以优势为导向,培养房地产专业高技能,高适宜性人才。

四、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数门课程围绕一个主题,形成课程群。多个课程群,构成了专业的课程框架。专业建设落实到实处,就是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规划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校房地产专业一直重视课程建设,通过多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不断完善,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群划分为基础,课程建设为主线,形成了进一步落实课程建设岗位化、实践化步伐,有选择、有提高、有计划、重实效的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教学模式

我校该专业立足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职责要求为依据,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房地产营销、估计和投资相关的各岗位。课程建设中,关键的一环是利用职业岗位对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根据就业形势,学生特点,分类指导,既有层次性,又有普遍性,依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课程内容,层次分明的就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

2.强化实践环境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又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建设的主流。房地产专业的课程建设要立足实践环节建设,建立了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了项目主导下的实践教学。

3.课程群系统化、综合性建设

房地产的内涵决定了该专业的交叉性学科性质,房地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经济学知识。房地产是实物、区位和权益的统一体特性,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法学和建筑学的知识。毕竟房地产是一种商品化、权益型的建筑产品,对于建筑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测绘、财务、金融、环境设计甚至风水学等都要纳入专业视野。

在课程群建设中,房地产专业建设者们深刻认识到房地产专业的这一特征,大力引进人才、不断开拓视野,积极参与国土、建设、房地产有关单位和行业之中,与时代共舞,积极探索,形成了多专业融合,集成于房地产课程建设的局面。课程建设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课程将是崭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4.高质量的课程群标准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保证制度是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必然要求,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高,保证制度完善,学生就业质量好。

总体做法是以考证为突破口,以实际操作能力为考核基准,以就业岗位要求为指针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保障制度。结合学生特点,分类指导,提高就业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丽.从课程到课程群-高职课程组织形态与组织方式的变革.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 戴甲芳.房地产专业应用技术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刘银峰.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建设之我见.经济师,2011.2.

作者:孙承运

上一篇: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现代经济学分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