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增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进行变革,提高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建设绿色校园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校的环境教育

摘 要: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实施高校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之中、开展渗透式教学、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式实施高校环境教育。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内容;方式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与作用

1.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

目前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的教育活动。高校环境教育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中,较之专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2.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教育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实践,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环境规律行为,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虽然高校学生都比较关心环境,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中贯彻低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引领者。因此,需要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其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领军者,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体系,以及个体对待自然界和环境的明确态度[2]。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决定了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价值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生物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抑或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孔子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其意为克制自我,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高校环境教育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学生形成利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既能自律又能他律,以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宋悦华在《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中也得出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由是,对大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而且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环境行为是个体从事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影响如何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与环境意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其次,它往往要受到客观环境、自我需求等的影响。所以,环境教育不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要密切关注客观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三、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环境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环境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伦理的教育、环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环境行为和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基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附、相互支撑的。

1.环境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各种环境价值观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进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第一,要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相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环境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关注环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把环境价值观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整体的分工和配合;第三,可以把环境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成为常态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状况调研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入环境,让学生在与自然联系密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水平;第二,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贴近生活,倡导科学、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3.环境行为教育

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一种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抵制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内容丰富,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从日常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使用环保餐具、垃圾分类收集、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也可以大众媒体宣传教育的手段向学生明确列举出哪些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该类行为。

四、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1.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中

环境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之初就应该有统一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第一,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环境教育欲达成的目标;第三,高校环境教育采用的具体形式、实施途径;第四,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预算。通过这样的计划,有的放矢地把握和实施环境教育。

2.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被美国和加拿大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入高校的日常文、理、工科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让其关注环境保护。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教学的显著特点[3]。既然强调的是渗透,就必须注意教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下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去搞环境教育。

3.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3]。可以设立丰富的环境教育场所,包括各种野外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基地,如农场学校、生态教室等,让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和参与实践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提高环境意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要保证高校环境教育资金的充足,必须想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会融资。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拨款、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为了让高校环境教育资金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措施,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教育的实施上。

5.建设师资队伍

据调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已有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由大学本身和专门教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未来从事高校环境教育者必须在高校接受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且应当获有学位,方可从事专业环境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高校应当定期组织由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师德。这些举措如果应用得当,必将会为高校培育出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通、师德高尚的优秀的环境教育队伍,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法学杂志,2007(3).

[2]闫缨.青年的自然环境价值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11(9).

[3]祝怀新,刘晓楠.西班牙环境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7).

〔责任编辑:邰学群〕

作者:赵 静 章 辉 付 媛

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篇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环境教育探讨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增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中小学教学活动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进行变革,提高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建设绿色校园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和国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教育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中小学的始终,从根本上发现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策略。但是,在当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环境观念与环境意识比较大伯。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环境意识是重要的而基础,但是中小学的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性认识程度还不足,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思想,学校更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基本上没有人会将环境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进行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更是寥寥无几。92%的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有50%的学生仅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从来不进行换件教育,对环境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偏差的现象,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环境教育的功能、意义理解的不到位,担心环境教育会分散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教育中。

2.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缺乏。除了环境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认识、学校教师、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绝大多数人对于温室气体、酸雨、臭氧层损坏长线的环境问题都不了解,更不要说产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国家环境保护公约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85.4%的人认为自己环境保护的知识非常少,有57.5%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环境保护日,有32%的只是听说过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对于具体内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见,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知识都比较匮乏,社会公众、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关注力度不足,学校环境教育得不到重视。

3.环境保护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缺乏,教材缺乏创新性。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环境科学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需要具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但是在培养教师的高校中,确实设置环境教育学,但是主要为环保部门提供人才,没有结合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生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代课,缺乏专业的环境知识与环境培养,很难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要有国家环保局与教育部门的投入作为支撑,但是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投入中,对于环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环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环境保护专业的学校外,并没有明确规定对其他环境教育的支出,这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改变对环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范围,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环境实践有良好的影响,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在全社会创设良好的氛围,实现科学的环境意识与环境理念,让环境教育得到社会的支撑,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

2.将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层次体系,突出重点与难点,讲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将环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加强环境教育与各个学科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区分重点与难点,将环境教育基本的内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倡导新的环境伦理观念。

3.注重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与教材的建设。环境教育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法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特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何将环境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到一起,将课程主题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方方面面的结合在一起,认可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并且提炼处符合实际的、学生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扩充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多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的组织教学内容,改建教学方法,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血虚兴趣,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严重,为学生讲解大气污染为人们带来的问题,为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纪录片、电视片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问你进行探讨,加深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结合新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成 文,曾宝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3):94 -98.

[2]刘 朋.芬兰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J].环境教育,2001,43:42 -43.

[3]刘敬奇,张宝森,王红旗,等.“绿色奥运”对提高北京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71 -74.

[4]朱亦仁,刘 翠,王锦华,等. 高等师范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课程化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95 -98.

作者:孙学习 胡珀

高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环境教育改革与课程创新

1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的现状

1.1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

我国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就承担环境教育责任来说社会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和生态的渗透教学,有条件的要开设选修课。1992年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增加环保知识的教学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以及教学方法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环境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1.2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特点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要通过多学科渗透式的教学方法来向学生传授内容和体系都比较庞杂的环境学知识,独立设课式方法只是在21世纪环境教育专题教学大纲颁布后才在全国逐步开展;二是在教学培养模式方面侧重于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道德素质的培养;三是教学方法简单,讲授知识为主,缺少学生参与式的课外考察、动手实践等多样化的方法。

1.3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培训情况

在我国30年的环境教育实践当中,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一般认为我国的环境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多部门联合进行全社会性的环境教育;另一种形式就是学校环境教育,又可分为普及性环境教育和职业性环境教育。总体来说,前者为主要形式,后者在近年来逐步得到强化。拿大学环境教育来说,目前,我国约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不同层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环境专业职业教育,但其培养人才的方向并不是中小学教师,而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既缺乏专门的环境教育专业也没有将师范院校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基本上没有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环境方面的校选课),更不应祈求将其列为同政治、思想品德、英语等并驾齐驱的公共必修课程的行列。

另一方面,作为中小学教师知识更新重要途径的在职培训方面也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很好的开展。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目前的高考制度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具有深深的应试教育特点,在中小学,上自教育管理部门,下至一般的专任老师对那些环境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均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客观上缺少对老师进行环境教育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动力;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建立起应有的制度。

2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现阶段是我国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

2.1缺乏专门的环境教育专业

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而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然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专门培养环境教育师资的环境教育专业。即便是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地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少量环境学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也很少开设环境学方面的课程。鉴于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将在中小学实行多课程渗透和单独设课并行的环境教育模式,因此,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迫在眉睫。

2.2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将是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

从地理学和环境学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研究对象上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部分,研究目的极为接近。因此,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2003年我国出台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指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对传统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能够具备达到环境教育目的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具体来说,兼顾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为目标的话,目前传统的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等环境教育相关学科知识传授不够;

(2)在实践、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上比较薄弱;

(3)重知识传授轻态度、价值观、责任感、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

3基于中小学环境教育改革的高师地理专业课程创新的初步设想

3.1地理专业基础课程的环境知识渗透

具体来说,渗透法,建议在教材编写时将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一章与该专业知识相关的环境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知识的章节,改革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任课教师环境素质高低的渗透模式,做到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知识。比如: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地球概论部分可以增加人类活动与宇宙环境保护一章,向学生灌输人类在进行宇宙开发和探索时也会造成环境问题,应该考虑宇宙环境的保护。同样,其它相关专业课程都可以根据其课程性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3.2增设相关课程

作为担当中学环境教育的教师,单纯具备感性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肤浅知识结构和环境保护情感还不够,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增设环境学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教育方面的理论深度,从而由感性和情感的层面提升到理性和价值观的高度。主要包括环境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环境工程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建议开设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教育技能与方法四门必修课,另外,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环境法学和环境经济学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3.3增设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环境教育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必须适用基础教育改革中环境教育方法和方式改革的要求,环境教育大纲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多种形式:比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外环境活动的组织等。这就对传统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单纯的口授式教学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据调查表明,全省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中感到最欠缺的能力依次是: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吸收信息能力、教研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是高校传统教学方法所难以胜任的。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将是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胜任中小学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需要的重要途径。

3.3.1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地理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教育实习(6周)、专业实习(4周)、毕业论文(6周)以及部分专业课程中的实习(实验)课时几部分。总体来说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挥。有必要增设另外几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从而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

3.3.2实践教学的形式:教学实践是师范院校学生实践技能锻炼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现行的教育实习普遍时间偏短,1~2周在校内试讲,真正到中学实习的时间只有3~4周左右,又因中学地理课时比较少等诸多原因,学生真正能够站在讲台上锻炼的机会相当少。因此建议增设教育见习课程,主要是听课、参与和协助中学教师的备课、学生实践活动课的组织管理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外围能力的锻炼。而教育实习则是重点实践备课、讲课、活动组织等一系列中学教师常规的教学工作活动,其中一定要完成一堂学生实践活动课的实践。

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地理学和环境学相关的问题为主题组织短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当前环境问题的印象,树立正确的环境理念和形成健康的环境保护行为不可替代的环节,并就调查现象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办法等撰写调查报告。

最后,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也不容忽视,科研能力的训练要改革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来达到训练目的的单一模式,应该尽早向学生灌输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要在低年级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作者:杨玉蓉 邹 君

上一篇:审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社区服务的培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