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具体的思路,希望对当前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改革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1: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本科高校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了解理论知识,更加侧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实训课堂存在一些固有问题,必须更好地改革经济管理本科的实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一定努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104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课程更加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主要建立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训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到实际运用中。同时,教学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课程主要运用小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分组实践探讨的方式展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训课程的教学工具也不断更新变化,开始应用教学仿真软件,并积极进行实验。

2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现状

2.1   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程度不深

实训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调查中发现,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实训教学,不仅加大了对实训教学的设备投入,还优化了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以积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是实训教学知识真正的接受者和参与者,他们对学校实训教学的态度尤其关键。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训教学对自己工作技能的重要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参与实训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实训教学的作用。同时,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兴趣和认同度不高,还影响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程度。

2.2   实训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脱节

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训课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实训课程相关学习目标设定、实训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安排、实训课程相关教学流程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等。目前,学员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运用各种仿真软件实践理论知识,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实训课程的时间设计是16个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30%左右。實训课程的项目内容并不是绝对确定的,可能出现临时调整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学校实训课程的教学并没有细分模块,欠缺企业师傅的指导,主要以专业教师指导为主,导致实训课程内容与课程理论知识结合并不紧密,存在实训与教学脱节问题。由于实训课程与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差距过大,只有专业教师指导,没有企业能工巧匠的支持,将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实践运用的难度。学生很难通过实训教学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原理,且实践能力锻炼非常有限。

2.3   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价不佳

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小组组织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评价。课堂实训教学开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上,但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未能充分理解专业知识,很难掌握实训课程,影响了教师实训课程教学的进度。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对专业教师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安排、课程教学成效等多方面的评价。目前,黑龙江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训课程还没有构建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对于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对教师演示的理解程度、实训方案讨论比较的过程、实训方法的掌握水平、关键问题的处理能力、现场完成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等,没有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而是采用粗放型的考试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训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水平缺乏全面的考核指标,包括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教学指导的有序化、实训方向指导、关键问题指导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及时客观地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导致实训教学不能在内容评价、过程监控和效果反馈的基础上实现持续优化。

3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本科高校实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   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训课程的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学会并应用知识。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实训教学课堂环境创建十分重要,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学习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学习。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训类活动和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经济学知识。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主动参与。在实训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位组员各司其职,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小组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小组目标。同时,还要避免个别学生搭便车情况。在完成小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运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让不同的小组比较和探讨实践结果的异同,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在研究中,学生不能发现其中的经济规律,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在实训课堂完成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好地总结实训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2   持续更新和优化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

在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课程相对固化,相关内容并没有根据时代变化的新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更新。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时,需要及时更新实训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滿足教学需求和培养人才的需求。在实训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特点,设计更加符合实训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相关技术,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例如:在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利用ERP沙盘管理模型进行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编写实训课堂指导计划书时,需要更加注重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进而帮助学生提前预习实训课程,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训课堂,真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3.3   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实训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区别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训课程教学需要借助相关实验室完成教学,想要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需要学校加强监督。实训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对该课程学习内容的评价、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等。对于实训课程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参考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是否具有连贯性和综合性,是否能够真正锻炼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并提高相应的实践能力等。如果实训课程内容与所学理论专业知识脱节,则实训教学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实训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中,教的教学主要涉及实训课堂演示、案件分析、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及实训结束后的总结等;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主要涉及学生参与实训课堂的程度、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过程等。通过完善实训课程学习过程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衡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评价则主要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体现,在实训课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     结 语

在实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实训评价和实训效果反馈。只有认清实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晓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6):2,115.

[2]黄莉,宾薇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55):64-67.

[3]魏开伟.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3):90-92.

作者:宋继华 李冰 毕鹏 孙丹

高校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2: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摘 要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本文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具体的思路,希望对当前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就业 经济管理 专业课程改革

Key words employment; econom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 reform

1 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点不突出,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不适当,专业选修课程类型少,忽视对学生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培养;有些高年级学习的课程放在低年级就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打好相应的基础,造成学生最后对知识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课程之间不注重知识的联接,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课时的浪费;设置课程时未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抱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尽管高校都能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很大程度都是在教师讲授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程度不够;注重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公式和方法模仿使用的能力,而对学生自己独出心裁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

(3)教师实践能力较弱。我国目前提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口号,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们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大部分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去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验,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实践也没有重视,提供相应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教师们普遍反映缺乏实践的时间。

(4)忽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我国毕业生普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很少有自主创业意识,毕业后大部分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但是有些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大型企业的要求,因此只能到小型企业就职,有些甚至选择待业,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自主就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但这些学生从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这与学校对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缺失有一定的原因。

(5)缺少对企业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当今市场瞬息万变,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一点点变化有可能就会决定企业的生死衰竭,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企业各部门运行和管理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有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甚至从没有关注过新闻事件,对市场的灵敏度非常低,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精髓。

2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程改革应当确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原则: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为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程的广阔性原则。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的设置与教育过程不应只局限于专业本身,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知识更加顺利地转化为自身能力;第三,课程的整合性原则。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需要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第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 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改革的原则,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为: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对所有本专业学生采用同一份教材和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培养后很少具备自己的思想,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报道一位博士高材生毕业后居然为自己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而迷茫,遭到了现场评委的批评,这正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其实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但这些都被目前的教育一一抹杀了。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北京大学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一种渴望不断学习的兴趣,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素质,这才是大学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2)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在加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时,应注重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还可以开设一些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创新管理教学方法,高校应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的素养,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高校要把专业知识及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暑假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活动,或者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为学生的实习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济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本专业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应当深入企业进行一定的实践;另外,教师要学会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力将教学方式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

[2] 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3] 杨培森.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走向、难点与应对[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 廖胜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科技和产业,2009(12).

作者:荣洁

高校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

摘 要:文章以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对山东省内9所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等600余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从办学模式、产学研体制机制建设、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进行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助推和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

1 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的必要性

1.1 民办高等教育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目前山东省有民办普通高校38所,其中本科高校20所(含独立学院12所),民办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办学层次来看,山东省都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大省。

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转变的战略转型期,进行课程系统改革,有利于助推和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1.3 经济管理类课程不能紧密符合现实

经济管理类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招生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课题组从实际出发,联系学校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经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课题组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九所各种类型民办高校的代表,开展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在些基础上,下文主要进行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

2.1 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平台(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2.1.1 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校企间知识转移)

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2.1.2 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学体系(校企间知识转移)

实施“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的联合,而不是表面的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2.1.3 选择适合本校的产学研模式(校企间、师生间知识转移)

处于创业阶段的民办高校,可采取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的方式。进入发展阶段的民办高校,可进一步采取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的模式。如已进入发展阶段的烟台南山学院与中南大学、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南山学院材料学院,并在学校建立南山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校企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2所示:

2.1.4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民办高校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对策,积极寻找合作信息和相关机构,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http://www.sdzcxy.gov.cn)、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http://www.sdzcxyhzlm.com)等网络信息媒体的存在为民办高校构建了一座合作的桥梁。

2.2 借助学校外部力量加快学校改革步伐

2.2.1 借助教育部本科评估进行自身改革(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①认真学习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体系。认真学习教育部本科评估的相关文件,对每一项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改。

②借鉴已经通过合格评估高校的经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对策,组织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到已经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取经”,认真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合格评估通过后,专家将为学校提出整改意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调整教育工作,为审核评估做准备。

2.2.2 借助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进行教育升级(借鉴教育专家专业知识)

①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考察,提出改进意见。民办高校采取邀请有评估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考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育部评估之前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②结合专家意见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调研后,民办高校要认真听取专家提出的整改措施,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整改措施进行进一步调研,采用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措施,然后结合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争取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3所示:

2.2.3 借助其他高校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校间知识转移)

①建立适合教师深造的平台。调研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大多数民办高校都缺少针对教师读博的优惠政策。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公办高校的相关措施,如保留教师编制;为读博老师提供基本工资,保障教师生活等措施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

②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踏上社会。山东省民办高校的定位侧重于应用型大学,只有让老师走出课堂,真正进入企业和社会,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与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教师交流合作。每一个高校都有自身办学的特点和长处,民办高校要将自己的老师送出去,感受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校校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4所示:

2.3 培养适合各校发展实际的教师队伍(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3.1 教学研究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完善教学研究型教师知识结构。教学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适应科技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及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余,要保持研究的自觉性,随时进入研究状态;保持眼光的敏锐性,时刻注意发掘教学和生活中的信息;提高思考研发的能力,具备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增强教学研究型教师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创新的平台,如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课程改革,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和竞赛活动,并对参与者和获奖者进行一定经济上的鼓励;提倡本校教师与兄弟院校教师的合作,从而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方法等。

③为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从制度上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鼓励科学研究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教师产生实际的鼓励作用。

2.3.2 教学应用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从社会上吸引优秀的教学应用型教师。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是除了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需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定期接受行业的再培训。

②鼓励本校全职教师进行企业兼职。从制度上为教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工作提供保障。

③安排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如学校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深入酒店学习最新的酒店服务知识,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并在教师回校后对其进行适当考核评价,计入期末绩效考核。

④鼓励教师报考职业技能证书。这是山东省民办高校普遍采取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既能提高教师本身的技能,又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调研发现:山东省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政策保障;进行灵活性管理,鼓励教师走进社会;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障等。

2.4 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条件(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4.1 完善教学设施

①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经济管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案例,多媒体设备效果不好,将会给授课带来很多不便,也难以吸引学生。

②提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民办高校需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购书意向,定期举行推介会,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问题。

③加强模拟实训软件的使用。经济管理类课程本身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模拟软件的存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教学手段,如学生对ERP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能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2.4.2 选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知识能力的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提倡民办高校选用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材,该类型的教材应偏重实践应用。同时在保证教材适用性的前提下,选用出版社级别高、出版时间新的版本,保证所授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延缓知识的滞后性。同时对教学大纲及时更新,删减不需要的内容,增加有用的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调研的9所高校中,课程教学大纲每学年更新程度较纸。

2.4.3 切实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

①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量。根据调研和课题组的研究分析,民办高校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的年工作量保持在300课时以下比较合适,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年工作量保持在280-360课时比较合适。

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将其课堂表现计入期末考评。

③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评体系。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建立学院、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5所示:

参考文献:

[1] 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 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3] 曹书民,梁镇,初晋华.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

[4] Lee T.W., Steven D. Maurer. The Re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with the Unfolding Model of Vulnerary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7,7(3):247-275.

[5]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通用教材编委会.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作者:曹书民 梁镇

上一篇:网络教学问题探究论文下一篇:中部城市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