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对高校后勤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阐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意义。明确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第一篇:高校经济学论文范文

高校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探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中坚力量,经济学教师素质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经济学教师队伍是提高经济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素质构成因素和职业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探究

经济学是研究混合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经济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本文试就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探讨如下:

一、 以德治教,师德是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

师德是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是提高各种素质的动力和源泉。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经济学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学教师应当既是学术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担当教育重任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以德为首,师德在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中有重要意义。

师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生命,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在政治思想上、工作态度上、生活作风上以身作则,在教学生“做事”的过程中,以精湛的教学技巧、渊博的业务知识和高尚的人品感召学生、吸引学生,教学生严肃、认真、正派地做人。教师以自己理想、信念、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精心育人。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学校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学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时刻注重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强健的体魄,每位教师都负有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第三,严谨治学,精益求精。高校教师是才学的象征。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要做到名副其实,以其渊博的学识履行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天职,就必须谦虚好学,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求真务实,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深度、广度、高度方面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教师以德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二、 扎实专业基础,宽厚的知识结构是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学行为的综合体现。经济学知识广博而精深,宽厚的经济学知识结构是经济学教师素质构成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否宽厚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新知识的不断涌现,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学教师必须及时不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在职学习,加深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首先,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拥有对学科前沿动态敏锐的洞察力。高校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当今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更新、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高校教师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就要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对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及时更新知识,就要时刻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积极主动地及时地更新知识,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第三,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 科研兴教,科研能力是提高经济学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

经济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科研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仅是高校教师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第一,经济学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及时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高校教师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经济学教师要不断拓宽思路,研究经济学教学理论,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了解新的动态、新的理论,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才会通过科研活动,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对整个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时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

第二,经济学教师对科研活动增加体验,利于指导学生科研。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最基本的业务活动。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教师本人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教育者才能以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因素感染和带动学生,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经济学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科研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也就更容易开展教学过程,通过在实践中吸收丰富养料,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过程中,用新的理论指导学生,启发学生,从而促进教学能力提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慧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探析[J].

职业时空,2007(17).

[2]颜萍.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2006(5).

[3]王蓓颖.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J].江苏高

教,2005(3).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

(1.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黑龙江省总工会)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对策研究》子课题“经济学专业教师素质构成研究”,项目编号:JK025)

作者:郭晓勋 刘立民

第二篇:高校后勤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对高校后勤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阐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意义。明确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后勤 经济学 社会化 改革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及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关于“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观点,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后勤实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后勤服务产业化、后勤队伍专业化。

2.制度变迁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不均衡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制度选择集中,由高校为适应外部变化、捕捉制度不均衡的潜在获利机会而寻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政府出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而施以政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兼有这两者的成分。

3.交易费用的理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后勤提供是由学校主导还是由市场配置,就要取决于管理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比较而言孰大孰小。

4.产权经济理论。剩余权力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核心,剩余控制权的主要经济意义是,允许所有者拒绝不支付所有者要求的价格人使用它的资产,而这就是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有资产的剩余收益。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来讲,前提是在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理顺产权关系既是后勤改革的基础,也是后勤改革的目标。

二、高校后勤服务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从纯粹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高校后勤的改革,既体现为理论也体现为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向深处跨越,为了有效地消解新的实践困难,在理论上仍必须“走回去”,必须在源头上回答高校后勤改革的本质内涵以及现实指向等诸多问题,而剖析高等教育服务和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本质区别,明晰后勤服务产品的本质属性,籍以指引改革方向,则是当前理论之第一要务。

首先对产品性质的内涵做一概略性的说明。所谓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话,就是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最简单的理解是源于产品受益范围的不同:用于满足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公共需要的产品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分别提出的私人需要的产品为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具备两个本质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即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同时享用,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在消费这种产品时,很难将拒绝为此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受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研究范围之外。

(1)高校后勤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何以成为必然。高校以事业方式自办后勤是与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把高教当作公共产品来提供,所以高校后勤也只能体现为公共产品,唯其如此,高校的基本运行才能得以保证。高校与高校后勤处于密不可分的捆绑式结构,后勤的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样遵循计划,高校吃政府的“财政饭”,后勤吃高校的“财政饭”。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专门化程度较低,甚至没有形成产业的概念,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来自社会的冲击,高校后勤自然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态势之中,处于行政垄断的保护之下,处于低水平的独家经营的状态。高校的一切都属于计划控制的范畴,后勤自然也不可能越出这个雷池。其结果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涵盖教职工及其家庭和全体大学生),服务内容的宽泛性(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的所有生活问题),服务提供的福利化,排斥成本核算等等都使得高校后勤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2)高校后勤服务成为私人产品何以成为必须。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服务已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饱和,则必有一部分人无法享受这种服务,或者享受的服务质量较差。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接受这种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的,他们较少具有流动性和变异性,因而作为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明确的。但是高校日益开放,体现在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上,已不再限于师生员工,还有很多的教职工家属,甚至延伸到校外,如果这时再用公共产品、福利化的思路来提供高校后勤,则会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与国家大力兴办高等教育是相违的。高校后勤服务之所以要成为私人产品,是因为高校后勤的经济性质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国家在保持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同时,没必要把不同性质的高校后勤也捆绑在一起,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违背经济规律,使得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后勤服务不同于教育,它的消费具有直接效用,因而更具竞争性和排他性。学校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不为零,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教育服务的水平,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并且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如不付费者)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后勤是私人产品,至少可以说,在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中,由于高校后勤的存在,其私人产品的比重更重了些。而私人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假定前提中关于产品的消费利益必须内部化的要求,从消费方面看,私人产品不存在市场缺陷,如果产品在生产方面符合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即该产品的每个生产者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且能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最有效地生产这一产品,那么市场提供将使得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处在理想的水平上。也就是说,私人产品的市场提供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2.高校后勤: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属性。

(1)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从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不论是基建房产、总务、设备,还是物管、养护、维修、膳食,它们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而具有教育属性。理解和重视后勤的经济属性,必须首先理解和重视后勤的教育属性,承认和重视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就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保证高校对大学生的补贴和扶持真正到位?怎样限制后勤服务者通过垄断、随意提高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使全体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怎样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后勤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总体框架的确立,后勤工作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要求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要把后勤工作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运作。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来看,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服务首先是一种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既然是私人产品,就应由市场提供,既然由市场提供就具有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同时,既然是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就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回到前面提出的产业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确定:高校后勤具有产业属性。

三、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1.高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对后勤改革的启示。高校后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粹公共产品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产品,这种经济属性的转变就决定了传统的福利型后勤提供模式是没有效率并且难以持续的,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高校后勤的需求,因此必然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要脱离和违背教育,而是要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要正确处理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社会第三产业,具有经济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要按经济规律办,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社会效益,才能发展壮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高等教育公共品属性。为教育服务决定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遵循教育规律,“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后勤服务永远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同时,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将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保证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后勤部门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以改革求生存、向市场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2.高校后勤改革的层次与框架。高校后勤社会化,即是将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后勤支撑条件置于社会化服务的大环境中,开放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走市场化的道路。最终达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社会化既是一个管理模式改革,更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将后勤服务部门,由计划管理的、行政命令的、福利型的经济单位,向市场为导向的、按行业规律组建成的、服从价值规律的现代企业的转变。其过程为:后勤部门人财物逐步实现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吸引社会投资逐渐实现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高校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第三产业加入高校后勤服务提供;校园服务与社区服务协调发展,高校摆脱后勤经营管理工作,自主选择服务提供商,其对后勤的职能仅仅保留规划与监督的功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本该由社会举办的后勤保障服务还给社会,学校主要负责教学、科研、育人。后勤服务部门脱离学校行政系统,以企业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融入社会,必将带来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改革的内容或者说改革的框架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改革。变供给制、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拨款制为经营型、企业型的有偿服务收费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按“管理、服务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原则,组建企业化的服务公司,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2)运行机制改革。将计划经济经费拨款的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经济收费制驱动的新的运行机制。学校尽可能将公用经费指标按照招生数量和工作性质分解到各单位,对师生的福利尽可能由暗补改为明补,减少实物分配的无偿占有量,增大货币分配的有偿占有量。

(3)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双向选择,以岗定人,引入竞争机制。

(4)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以岗位、贡献、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5)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应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应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可采取引进、联营、租赁、服务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化改革。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改革没有统一的样板可循,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各自最佳的改革时机和改革模式,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办学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就后勤服务的具体项目而言,因其经营性质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同一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的改革上也不必追求改革的统一性,不必强求各方面都要在同一时间、按同一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进,可以灵活地选择改革形式,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统一和时间的同步。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嘶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3.章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J].重庆工商人学学报,2004(5)

4.杜驰.高校教育成奉核算初探[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3)

5.高拄花.我国高校后幼保障体系的战略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7)(责编:贾伟)

作者:段建国

第三篇: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后期专业课程的理论支撑,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并且学生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介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工作的完善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高校学生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对一些地方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数量少,授课任务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类似的,这样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备课任务,但是让西方经济学教学与专业脱轨,不能为专业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国以“双创”为主导的今天,西方经济学专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可以把挑战化为机遇,改变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究。

一、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复杂,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广泛。学科本身难度大,包括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逻辑关系严密,会利用许多数学论证法,这对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理论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较大,很容易迷茫,下面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的引导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整体认知,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其理论性很强。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刚刚接触西方经济学时新鲜感较强,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和内容的深入抽象,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欠缺会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并且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大多很薄弱,但课程中又有许多图形和数学公式,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完善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经济现象与西方社会的不太一致,这容易让学生觉得西方经济离现实遥远,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利用资源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论系统不断壮大,假设与现实的差距不断拉大。虽然大部分人对经济学术语和基本理论耳熟能详,但是对其内涵和本质并不容易理解,尤其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高校许多教师在讲课时,用完全肯定的态度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导致一部分学生将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当成真理接受。

(二)教材内容和学习阶段的选择有待商榷

我国许多高校选择采用国外原版教授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材,但这些教材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而导致学生不理解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容易造成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只运用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去解决,并没有学到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另外,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但是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变量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内容包括许多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对数学底子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一时间难以接受逻辑推导、图表和公式,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三)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较理论化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内容来看,知识覆盖面较广,内容相对抽象,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相比,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比较切合实际,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对宏观经济学,其内容相对抽象,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公式推导和理论讲授为主,刚开始学生还有新鲜感,但不久后就感觉比较枯燥难懂,一些复杂的公式和假设让学生糊里糊涂,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抽象化,让许多学生觉得经济学脱离实际,对现实生活没有意义,逐渐产生学习经济学无用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单一

大部分高校如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脱节,各忙各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高校普及多媒体授课后,教师进行“填鸭式”灌输,在整节课上不停地讲理论,播放幻灯片,这虽然比以前的板书生动了许多,但是教师缺乏思路形成过程,学生不一定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尤其是一些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对经济学没有直观的概念,很难将知识真正理解、掌握,教学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另外,一部分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联系,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坐視不理,而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改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现状。以下是对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书能力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还应与其他各专业老师进行学科交流。平时也应与学生进行接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难点;要多阅读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书籍,不局限于西方经济管理学,对各专业都有所把握,来明确该专业对西方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合理安排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后续课程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及时确定西方经济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对金融会计等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后续的专业课与货币、通货膨胀等关系较紧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丰富这些方面的内容,有侧重点。并且,要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经济观念,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就业失业率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侧重宏观经济学失业方面的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知识,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这些专业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基本的经济观念,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培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梳理经济学的逻辑脉络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

(三)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根据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人力资源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文知识较丰富,但是数学基础较差,思维逻辑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简化数学模型推导论证过程,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较生动的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让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便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相反,对数学基础较强的会计、金融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模型的讲授,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数学涵养,因材施教,适应现代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四)结合各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

教师要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不同情况进行教材的选择,如会计金融等专业学生的整体实力较强,可以选择覆盖内容全面、数据资源丰富的教材,这样有利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形成经济学逻辑思维。而对人力资源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选择通俗易懂、基础知识较全面且没有复杂数学分析的教材。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进行自编教材。

三、总结

总而言之,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和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并且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人才,使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景霖.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33(1):157-159.

[2]邢彩霞.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3):123-125.

[3]程恋婷.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广西H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5(1):168-170.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吴莎

上一篇:精益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速公路论文范文